張曉 郭丹丹



摘要:文化振興既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文化對鄉村振興具有多重功能價值和綜合帶動作用。文章借助CiteSpace等文獻計量軟件對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期刊文獻進行現狀特征、熱點及發展趨勢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2017—2023年相關文獻數量呈增長趨勢,核心作者群體尚未形成且各研究機構間的交流并不充分;(2)現階段研究主要集中在鄉村振興、鄉村文化、文化治理、數字鄉村、鄉村旅游等方面;(3)未來可以從鄉村特色文化的針對性挖掘與傳承保護、鄉村文化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實地調查、數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文化人才的培育和引進研究、鄉村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等方面展開更加豐富的研究。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文化;文獻計量分析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4-0222-03? ? ?中國圖書分類號:G249.2? ? ? 文獻標識碼:A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上提出扎實推進鄉村治理、鄉村建設、鄉村發展等重點工作[1]。2022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65 502億元[2]。我國始終高度重視這一研究領域,把文化振興視為鄉村振興鑄魂工程。因此,文化賦能鄉村振興這一主題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通過對現有文獻分析發現,此領域研究大多采用定性分析,鮮有運用文獻計量方法對該領域進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成果。鑒于此,文章運用可視化軟件對近年文化賦能鄉村振興領域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及前沿趨勢進行分析,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信息可視化與文獻計量相結合的方法,運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對相關文獻進行量化研究。這兩款可視化文獻分析軟件能夠從不同角度對特定領域文獻的作者、研究機構、關鍵詞等信息進行量化分析,繪制出可視化知識圖譜,直觀地展現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3]。
1.2 數據來源
文章以CNKI數據庫為檢索源、以“檢索文化如何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以2017—2023年為檢索年度進行檢索,最終得到1 886篇有效文獻。
2 研究概況
2.1 文獻時間分布
2017—2019年相關領域發文量呈增長趨勢,2020年發文量小幅下降,2021年后又逐漸上升。2022年,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發文量持續增長,達到470篇(見圖1)。從發文量的變化可以看出,近幾年學術界對此領域的關注呈增長趨勢,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2.2 文獻作者及研究機構分布
通過對作者及研究機構的合作網絡分析,可以掌握對該領域有較高影響力的學者及其發文情況、機構合作關系及分布等[4]。核心作者是該領域具有學術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科研人員,關注核心作者有助于了解研究現狀及進程。文章根據普萊斯公式計算該領域的核心作者發文數量[5]。通過計算,核心作者共有7人,共發表文獻47篇(見表1),僅占發文總量的2.5%,低于核心作者發文量標準,這說明該領域缺乏具有影響力的核心作者。文化賦能鄉村振興領域作者合作可視化圖譜包含116位作者,連線為40條,作者間合作網絡密度為0.002 7(見圖2)。這說明僅少數作者采取合作形式,大部分作者為獨立研究狀態。2017—2023年參與研究的機構213所,機構連線97條,合作密度是0.004 3(見圖3),大于作者間的合作網絡密度,說明機構間合作更為密切。
3 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3.1 關鍵詞詞頻分析
共現可視化圖譜中節點即為關鍵詞,連線即表示關鍵詞在同一篇文章中共現的情況。節點的字號和圖形越大,表示引用次數越多,連線越多;表明聯系越廣泛。由圖譜可知,關鍵詞圍繞“鄉村振興”這一主題從中心向外發散,通過對“鄉村文化”“鄉村治理”“文化振興”等高頻關鍵詞分析總結(見圖4),可以看出其均與政策相吻合,國家政策導向對該研究的影響力較大。
3.2 關鍵詞聚類分析
關鍵詞聚類分析是將文獻關鍵詞根據相似程度聚集為若干類主題關鍵詞,可明確某研究領域的熱點和發展趨勢。聚類模塊值Q>0.3,表明該聚類結構是顯著的;聚類平均輪廓值S>0.7,表明此圖譜的聚類結果是令人信服的[6]。本次關鍵詞聚類分析Q=0.364 5,S=0.758 5(見圖5),說明聚類結構顯著,結果令人信服。在此基礎上選取3個聚類標簽深入剖析熱點話題。一是鄉村振興。張波、丁曉洋(2023)[7]認為文化產業以文創賦能、人才集聚、文化傳承、生態改善、組織凝聚等方式,助推鄉村全面振興。應當通過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立各方人才匯聚機制、挖掘鄉村文化深層內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多元共治共享網絡等措施助推鄉村全面振興。二是鄉村文化。劉戀(2022)[8]認為要從總體原則、思想統攬、主體支撐、經濟基礎、服務保障、文化傳承六個維度推進鄉村文化的現代性轉型,使鄉村群眾真正擁有精神家園和心靈歸宿,凝聚鄉村振興強大的文化驅動力。三是文化治理。吳理財、解勝利(2019)[9]認為應通過不斷優化完善文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文化服務管理機構的價值和效能,切實為文化建設工作奠定基礎。
4 研究前沿分析
鄉村文化是農民思維和習慣的縮影,同時也承載著農民的價值理念。關鍵突現詞表明特定的文獻與引文的激增有關,進而也利用探究前沿熱點[10]。運用CiteSpace軟件對關鍵詞進行突現分析,文章共運行出21個主要的關鍵突現詞(見圖6)。突變強度較強的有“文化建設”“鄉賢文化”“鄉風文明”等,表明這些主題是該研究領域短期內爆發的熱點選題。“內生動力”“短視頻”等突顯時間較晚,為近年來的研究前沿選題。
基于圖5和圖6分析并結合相關重點文獻,可將該領域研究前沿選題概括為以下幾方面:一是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土文化重構,具體包括理論意義、現實困境、實現路徑等;二是鄉村振興背景下農家書屋助力鄉村文化發展研究;三是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發展研究,具體包括融合價值、發展路徑、創新模式等。
5 研究結論與展望
5.1 研究結論
本研究以2017—2023年1 886篇CSSCI文獻作為研究樣本,綜合運用CiteSpace、Vosviewer等知識圖譜工具,系統性梳理探究了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研究概況、研究熱點及前沿議題,所得主要研究結論可歸納如下。
從發文特征來看,研究發文量整體增長且較為穩定。從作者及機構合作網絡來看,該領域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但各學者和機構之間合作與交流較少,不利于研究的可持續發展。
從關鍵詞聚類來看,熱點關鍵詞的內容主要為鄉村振興與文化振興、鄉村文化重構、數字鄉村建設等領域。
5.2 研究展望
在研究方法上,主張質性與量化研究、規范與實證研究相結合,做到互相支持補充。在研究內容上,本研究結合梳理近年來相關的國家政府部門重大政策文件及相關資料,從以下幾方面提出未來研究方向展望:一是鄉村特色文化的針對性挖掘與保護傳承研究;二是鄉村文化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實地研究;三是數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1.
[2]崔妍.點燃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N].人民日報,2023-08-21(06).
[3]鞏海秀,付偉.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化賦能的研究與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獻計量分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3,17(03):10-18.
[4]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
[5]侯冠宇,胡寧寧.農業經濟研究進展、熱點探析與趨勢展望——基于Cite Space文獻計量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3(02):98-103.
[6]張曉晗,劉瑞峰,馬恒運.基于CiteSpace的國內鄉村振興研究熱點及趨勢可視化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07):40.
[7]張波,丁曉洋.文化產業何以助推鄉村振興:一個分析框架[J].求實,2023(03):82-94+112.
[8]劉戀.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的現代性轉型[J].湖湘論壇,2022,35(03):120-128.
[9]吳理財,解勝利.文化治理視角下的鄉村文化振興:價值耦合與體系建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16-23+162-163.
[10]何江,閆淑敏,關嬌.中國新型城鎮化:十年研究全景圖譜——演進脈絡、熱點前沿與未來趨勢[J].經濟地理,2020,40(09):7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