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小時的定律,很多家長都不陌生。那么,如何利用這個法則,為孩子規劃有所裨益的成長路徑?在作家、教育創業者郝景芳看來,家長有沒有在正確的方向上推娃至關重要。什么是正確的方向,里面也很有門道。
我相信孩子是千人千面的,我不會說每個孩子都要按照某個最優路徑走。我今天更多想講的是父母如何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幫孩子選擇課程和路線的思考框架是什么。
從升學和職場看人才需求
我們可以去關注一下很優秀的大學怎么招人,再想一下職場上什么樣的人發展比較好,對于我們會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我們先看升學,現在無論是國內升學的強基計劃等特殊計劃,還是國際上一些名校的錄取,會發現國內外優秀大學都喜歡的是:某一個方向的專長能超過絕大部分學生,而且在這個方向的學習研究上有持續的理想和熱情。
再看一下職場的發展,可能有朋友聽說過頭部效應。
頭部效應跟二八定律是類似的,就是任何一個領域80%的資源集中在前20%人的手中。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前20%的頭部主播,銷售額可能占到了市面上整體的80%,剩下80%的主播銷售額占20%。在很多行業領域里面也都有這樣的情況。
實際上,你要是在任何一個行業能做到頭部,都是有前途的,也不會被取代。為什么?像現在AI其實是大數據學習,學習的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平均經驗。如果你是這個領域里面真正的專家,你永遠都能夠高于平均,引領AI的發展方向,永遠都不會擔心被AI取代。
所以從招生和職場規律,我們會看到:與其現在問孩子每一科每天怎么學的細節,還不如整個問一下:怎么樣讓孩子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
如何讓孩子堅持1萬小時精進?
這里我想跟大家講講1萬小時定律,這個定律雖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是大家可以參考。它是說真正的有目標的持續精進、刻意練習,然后不斷地提升1萬小時,再加上你自己本身對這個事情是很有激情的,很愿意學,就能造就專家。
我們看一下,這1萬小時需要多少年。如果每天練兩小時,1萬小時就約等于5000天,其實就是13.7年,因此,我們可以換算為:你每天練兩個小時,練上十幾年你就能夠成為這個領域里比較頭部的專家。
我自己相對來講還蠻相信10年定律的,意思就是說你想在任何一個領域里面成為相對比較專業的人,或者是達到基本的專業門檻,是需要持續不斷地精進10年以上的。
有些家長會說自己家孩子一直喜歡寫作,有天賦,問我怎么辦,我說您就先鼓勵他一直寫,咱先寫10年再說,10年之內其實不需要太精細規劃和輔導,很多成果都要10年之后才看得出來,我們至少先得讓他有這么長時間的沉浸。
到底怎么樣才能讓孩子真正地去堅持下來1萬小時或者堅持下來這10年呢?
我們看一下這個最經典的學習曲線,大部分人學很多新東西都是這樣的,早期進步快,成績越好,你需要的努力就越多,而后期進步會變慢。這是什么意思?
比如說你從0開始去學編程,你可能跟著一個編程的教程先學,然后你會發現剛開始的時候蹭蹭蹭地進步,特別有成就感。
但是你達到了一個挺厲害的程度,你在后面想提升成為一個編程大神,你需要花的努力就越來越多了,后期進步就會很慢。
這個趨勢也差不多是一個二八定律,就是你前面20%的時間讓你進步了80%,后面80%的時間你才能進步20%。很多孩子學東西都是這樣的一個學習曲線。
大多數領域的學習都是這樣的,高手就在最后去一點一點提升,像奧運冠軍,基本的動作全都會做,拼的就是誰做得更好。
比如說你剛開始學羽毛球,你從不會到會,你很快就學會了,這段時間的學習曲線非??炀蜕先チ?。但從會打到能打成市冠軍,那你就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提升每一個殺球的動作,可能每天要殺球500次,才能夠提升準確率。
如果你想成為羽毛球冠軍,就得去克服最后一公里的那一部分提升。
孩子堅持不下去,需不需要家長推動
有家長問我,說我們家孩子喜歡某樣東西,但是無法堅持,動不動就是學了一個事情,學到一定階段就停了,然后堅持不下去了,應不應該推孩子堅持下去,需不需要家長推動?
其實孩子學了很多樣東西卻無法堅持,大概率就是他喜歡最開始快速上升的曲線,但是無法跨越后面的平緩曲線。
比如說他學輪滑,前三節課簡直高興壞了,從來就沒有享受過滑在輪子上的快感,前三節課從一點兒也不會滑,然后就到會滑了,甚至可以上坡下坡了,特別開心,學了10節課把基本的規定動作都學了。
但是你會發現,幾十節課以后學輪滑,開始去練技術動作了,練了8節課都在練同一個動作,或者原來已經學過的動作,你要把它練得越來越好。這就是練到平緩曲線那一塊了。
這時候孩子說我不學了,為什么?因為新鮮的部分過去了,學習曲線很陡的上升的部分過去了,到一個平的地方了,要花大量的努力才能提升一點兒。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不應該為孩子堅持下去?當然是應該去推動一下了。
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人生沒有很多個1萬小時,不可能在很多領域里你都去推,都去跨越它。
很多孩子四4到8歲的時候,會學好多東西:畫畫、音樂、舞蹈、圍棋、計算機編程、數學、英語什么都學。但是隨著越來越長大,孩子不可能在七八個領域都成專家。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想讓孩子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就得幫他選擇他真正能夠堅持下去的領域。這時,家長要意識到,你推了某一個領域,其實約等于放棄了其他的。
因此,我們要不要推動,其實取決于你推動的方向對不對。你如果推動了一個方向,孩子就沒有在其他方向上的時間了,如果你家孩子本來可以是羽毛球全國冠軍的,但是你推動他的方向是讓他畫畫,你就是一直推動、一直鼓勵他堅持,他其實根本就堅持不下去,然后羽毛球也沒時間練了。
所以這個是我們最主要考慮的點。不是應不應該推動,而是要擔心自己推動的方向不對。
不同的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特點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繼續看看很多發展方向它會有什么樣的特點。
數學/編程這個方向,它其實是抽象程度最高的方向,基本上孩子需要對于那些抽象的概念和推理非常的清晰,這就是他最敏感的方向。
物理/化學/生物也需要很好的抽象能力,但是抽象程度的需求是會降低的,他會學很多具象的東西,這個孩子對這些方向的現象探究會非常有好奇心。
抽象程度再低一點的,也是理工科發展的,就是像工程/發明/設計等等。
有家長說,孩子特別喜歡科學科技方向,特別喜歡動手,但是數學一般。這種孩子你要是真正去跟人家去PK數學競賽、物理奧賽大概沒有什么優勢。
動手能力強的孩子其實是適合往工程發明設計這些方向去走,并不是只有普林斯頓大學的粒子物理教授才算是學得好,馬斯克他就是一個工程師,后來當了成功的企業家。
工程/發明/設計它其實比物理/化學/生物還要更具象一點,不需要發現新知識原理,而是能把現有原理用起來,知道怎么把一個機器給做出來。
我們做AI的時候去南京清湛研究院,當時工程師就說:你看"AI的理論說得天花亂墜的,但實際上我們現在好多AI自動控制的機器,特別巨大的機械,想要運行得好還是靠我們動手調。
最容易很早就能看天賦的是體育和音樂舞蹈這兩個方向,音樂差不多真的就是學齡前看天賦。孩子天賦在線就學齡前趕緊學,6歲開始正好,體育和舞蹈都是特別吃身體天賦的。
文科方向更多得需要孩子是真的愿意在大量的文本閱讀里面沉浸,并且去做這方面的思考。如果這個孩子本身就特別好動,有無窮的精力能量,你讓他往那一坐看無數的文獻,這孩子根本讀不下去。
美術/戲劇/設計就各有各的發展方向,看孩子的興奮點和他的天賦點。
經濟/商業/政策或者其他是最晚看出的。金融方向的,很多孩子都到了十幾歲、甚至20歲才能看得出來這些方向是有他自己的天賦之所在的,但經濟商業政策很多時候是看跟人打交道的能力,能夠去做策略和戰略這些方面的能力。
總而言之,我們會根據孩子不同的天賦狀態,規劃他們的成長路徑。每個孩子自己相對有天賦的地方,就是他投入1萬小時精進的領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