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食品,或許看到名字你會覺得陌生,但就算你沒在西餐廳品嘗過植物肉漢堡的味道,你也可能在咖啡館點過熱門的燕麥奶咖啡、椰乳拿鐵等。不少年輕人把植物基食品視為更優質的蛋白質來源,甚至在日常烹飪中用其取代傳統的肉蛋奶。那么,爆火的植物基食品到底是更好,還是“智商稅”?
植物基食品是以植物作為主要原料,具有類似某種動物來源食品的質構、形態、風味等品質特征的食品,其材料可以包含豆類、藻類、真菌類等。
有人會問:我們自古就有“素菜葷做”的烹飪方法,那些素食不就是古早版植物基食品嗎?其實不一樣。比如,烹飪大師用豆腐和杏鮑菇去做一道“素扣肉”,是可以做到形態和調味接近真扣肉的,但騙得了嘴巴和眼睛,騙不了身體,我們吸收的依然是豆制品和菌類的營養。而當代的植物基食品,在生產中通過一定工藝、添加一定配料,力求營養比例與模擬對象的相同。也就是說,一塊植物牛排所富含的蛋白質、脂肪等,是接近真正牛排的。
歐美國家素食主義思潮流行,植物肉迅速進入主流餐桌。而在中國,植物肉遭到冷遇,火遍大街小巷的是作為咖啡伴侶的植物奶。在咖啡館里,燕麥奶、杏仁奶、椰奶等植物奶都是走俏的咖啡伴侶,不少年輕人選擇植物奶的原因是覺得健康、低脂、能減肥。
不過,植物奶真的更健康、低脂、能減肥嗎?
以燕麥奶來說,它的主要成分是乳化后的燕麥漿,所以在顏色、質地上更接近“奶”的形態,但本質上屬于碳水,所以很多小伙伴笑稱它為“稀飯”“米糊”,并試圖在家中用破壁機自制燕麥奶。但想要“稀飯”的口感像“奶”一樣順滑,必須進行額外調味,通常成品燕麥奶的配料表里少不了蔗糖或甜味劑,且還有不少植物油,這就導致燕麥奶和牛奶的熱量相當,甚至更高,所以想要通過飲用植物奶去減脂是不現實的。
植物奶的原料大多是雜糧、堅果,當然比牛奶含有更多的膳食纖維,但為了追求口感,膳食纖維在加工中已被基本磨碎、去除,余下寥寥無幾。就像營養學家總是推薦我們直接吃水果,而不是喝纖維被破壞的果汁一樣,通過植物奶去補充膳食纖維,還不如直接去吃原形態的燕麥、杏仁和花生等。
人說到底是雜食動物,我們的身體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素,不僅是植物基食品,任意一種單一飲食都會導致營養不均衡,即使通過各種方式和補劑去補充,也和正常飲食攝入的營養元素有所不同,對健康會產生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