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油鍋開始冒白煙時再下食材,刺啦一聲,產生的除了鍋氣,還有反式脂肪。植物油中往往含有較高比例的“多不飽和脂肪酸”,熱穩定性比較差,容易在高溫下轉化成反式脂肪。
有多篇研究得出相同的結論,不論使用什么植物油,加熱溫度越高、時間越長,反式脂肪酸就積累得越多,有益脂肪酸剩得越少。
改掉幾個壞習慣讓反式脂肪大大減少:
1.油鍋冒煙再下食材
油鍋冒煙的危害不光是反式脂肪,還會產生200多種致癌、致突變的劇毒氣體,危害我們和家人的身體健康。
煎炸爆炒之外,還有蒸、白灼、汆、涮、煮、燴、燉、燜、煨等做菜方法,它們同樣可以把食物做得有滋有味,也有利于保存食材中的營養。另外,炒菜前可以把蔬菜先焯個水,肉切薄片先過水,這樣炒起來熟得更快,可以大大縮減炒的時間。空氣炸鍋也可以用起來,不光能減少油煙,還可以比較精準地控制溫度。
2.炒、燉、炸只用一種油
花生油、橄欖油等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更高的油,高溫穩定性較強,同時飽和脂肪含量少,適合日常炒菜。
炒菜用的菜籽油最好選低芥酸的(也叫芥花油);花生油和橄欖油選高品質的。而爆炒或油炸時最好選擇高溫穩定性更強的油,比如豬油、椰子油等,產生的反式脂肪和有害物質會少很多。但它們畢竟都是飽和脂肪,對心血管不好,不建議多吃。
如果只是偶爾油炸一次,不想特意買油,品質好的花生油和橄欖油也可以用。
3.炸完東西的油不舍得扔,留著炒菜用
油被加熱的次數越多、氧化越嚴重,生成的反式脂肪就越多。而且這時的油中還有各種致癌物質、過氧化物,還要暴露在空氣中繼續酸敗變質,讓危害疊加。
4.炒菜先放醬油
研究發現,炒菜過程中先放醋、糖、鹽,可以抑制反式脂肪;醬油則會促進反式脂肪產生,放得越早生成越多,盡量出鍋前放。這其實和很多烹飪建議不謀而合。從口味上講,炒菜醬油放太早,不僅容易糊鍋,里面的鮮味物質也會流失。
5.經常在外吃飯、點外賣
家里還好說,外面飯店、外賣、路邊攤用油就難以把控了。多數商家不僅更常高溫爆炒,油還會用來反復煎、炸,甚至可能為了降低成本,偷摸使用易儲存的氫化油。如果經常下館子、吃外賣,這反式脂肪攝入量很可能就上去了。至于超市里的餅干零食呢?當然要少吃,只不過沒必要對其中的反式脂肪過于緊張。吃得少,反式脂肪微乎其微;吃得多,最需要擔心的就不是反式脂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