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握手、合照、開門、揮手、關門、目送……雷軍不斷重復做著這一系列動作。
4月3日上午,北京亦莊小米汽車工廠舉辦小米SU7首批交付儀式,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小米)創始人雷軍為首批車主一一打開車門,并當場宣布:小米SU7大定破10萬,鎖單量超4萬。全國28座城市的小米交付中心亦同步開啟交付。
發布會開完有一長段時間了,關于小米汽車的話題熱度卻一直居高不下。繼華為入局汽車領域后,汽車圈里鮮有這樣的現象級事件,流量洶涌地涌向一家企業和創始人。但拋開品牌濾鏡,小米SU7的產品競爭力到底如何?平價手機市場曾因小米手機的入局,上演了良幣驅逐劣幣的史詩性一幕。小米入局新能源汽車行業,會在大眾消費車市場上重新上演這一幕嗎?
2024年3月28日,小米集團舉行小米汽車上市發布會,正式發布小米SU7。對于小米入局新能源汽車賽道這件事,很多人將它比作“鯰魚來了”。為什么這么說?
雷軍曾表示,小米造車的投入是其他汽車制造商的十倍。一般汽車品牌造車,公司招聘工程師人數在300人至400人,費用在10億元至20億元,而小米汽車的第一輛車整體投入3 400名工程師,研發費用超100億元。
一句簡單的財大氣粗似乎并不能完全形容這種“盛氣凌人”。
最新財報顯示,2023年小米集團在以汽車為主的創新業務上,費用增長至67億元,其中第四季度費用為24億元。另外,小米2023年全年的總研發投入超過200億元。小米此前設定5年(2022~2026年)研發投入將超過1 000億元的目標。
經過14年的發展,小米已經成長為一家年營收2 800億元的資本巨鱷,有充足的資金實力支撐小米汽車穩定而長久地發展。不用像小鵬、蔚來等新能源汽車品牌一樣,四處融資,隨時面臨“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窘境。
拳擊臺上蠅量級選手也只能和蠅量級選手對壘,你讓一名蠅量級選手去打重量級選手,而且還是不斷增肌、不斷進階的重量級選手——這不是鯰魚來了,是鯊魚來了。
更讓人絕望的是,這條鯊魚還帶著超越整個“族群”的智慧。
小米汽車從去年開始宣傳造勢,到今年3月28日晚正式發售,期間多個話題沖上熱搜。即使當年華為入局,也沒有這么長周期、高關注度的營銷流量話題出現。
會玩流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雷軍舉起錘子來拆門了。
發布會后,小米SU7重新定義了汽車行業“大定”。以往汽車行業所謂的大定,定金是不能退的,意味著用戶正式承諾購買車輛。小米上來就給了消費者一段時間的反悔期,讓人眼前一亮,這樣短時間內統計出來的小米SU7銷售量會更高,營造出一種小米SU7大賣的景象。
對此,只能說小米“不厚道”。短短兩天時間,小米汽車就讓同行和消費者感受了“雷神”之錘的力量。
更不要說前段時間,小米汽車的“超級工廠”賺足了眼球。即便講了所有業內人士都知道,甚至不屑于講的內容,但雷軍就是有這種能力:他知道消費者想看什么,并且還能把他們想看的內容,包裝成一朵花。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從小米手機到三年前雷軍宣布開始造車,小米總是能將平平無奇的“邊角料”吹成“花骨朵”。
數據顯示,2024年4月1日問界M7無征兆大降2萬元、小鵬G9現車限時減免至最高2萬元、蔚來推出最高10億元油車置換補貼、極氪推出007增強版……
可見,小米汽車上市后,算是徹底把車市的水給攪渾了。
現在小米造車關注度這么高,一方面是小米多年累積的“米粉”數量龐大;另一方面就是大家都想看看,小米造車是否會像小米手機一樣創造奇跡。
那么,小米汽車會嗎?
回顧小米十幾年的發展歷程,從智能手機擴展到IoT以及智能電動汽車,其中有三個戰略設計最關鍵。
第一個是輕資產的生產模式。小米不設自己的主機廠,完全由上游代工廠組裝、生產,這有助于小米把重心放在設計、研發、營銷、生態搭建等環節。但在汽車這件事情上,小米還是做了改變,為確保質量,自建了智能工廠。第二個是雜貨鋪模式。小米以手機業務為入口獲取流量,對外投資擴張品類,為粉絲提供電視、手環、插座、筆記本等硬件產品。小米系之所以為“系”,正是由IoT業務作為生態主干。目前來看,圍繞小米汽車的各類配件一應俱全,而且雷軍還在車子設計之時,就預留了包括手機支架等配件的接口,并美其名曰:“創新”。
但是,自營發展“雜貨鋪”模式需要龐大的資源。2015年,魅族拿到阿里巴巴的投資后也嘗試發展生態,至今沒有起色;樂視也因為生態耗資巨大,走入歧途,賈躍亭至今未歸。
小米生態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以投資參股形式拓展業務邊界。
按照產業鏈功能分類,這些投資可以分成生態鏈投資與供應鏈投資:生態鏈投資偏向產品品類,為小米提供各種生態產品;供應鏈投資偏向技術、零器件投資,為小米手機及其他生態產品提供核心技術與零器件保障。整個生態投資超過400家公司,雜貨鋪模式正是建立在生態鏈投資的基礎上。
這里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這些企業甘愿被小米入股,成為生態中的一員?
答案就是“費用分邊”。
對小米的生態鏈企業而言,他們的核心痛點是品牌和渠道較弱,遠離市場和用戶,簡言之就是流量少。而小米恰恰是一個流量平臺,能為生態鏈企業打通銷售管道,帶來流量、帶來變現。
同時,對小米而言,通過對外投資構建“雜貨鋪模式”,本質上仍然是輕資產模式,投入的資金和精力最少,并省去了研發環節。反映在賬面上,即小米為生態鏈企業省去了銷售費用,生態鏈企業為小米省去了研發費用。而小米的回報不但包括渠道收益,還包括股權投資收益。當這些生態鏈企業IPO,小米將賺取超額的回報。
雷軍曾言,小米的研發效率比華為高。這句話的實質是,數百家小米生態鏈企業在研發端補貼小米,小米以自身較低的研發投入換來一個雜貨鋪。
另外,小米本質上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小米最賺錢的業務,還是“互聯網+”服務,包括廣告、預裝App、游戲運營等。一般App上線小米應用商店,小米作為渠道可以分走30%的收入。
三項商業模式設計構成小米的“鐵人三項”——互聯網+硬件+軟件,套用“三級火箭理論”可以概述為:最知名的產品小米手機、MIUI以及門店,都不賺錢,其盈利方式是通過雜貨鋪、互聯網服務業務賺錢。
如今這條產業鏈上,要加入一個重量級產品了——小米汽車。
2024年3月19日,雷軍在個人視頻號上表示:“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小米汽車超級工廠正式揭幕。這里共分壓鑄、車身、涂裝、電池等6個車間。產能爬滿后,小米汽車工廠每小時可生產40輛小米SU7,每76秒就可以有一輛新車下線。”
只用3年時間就造出了第1輛整車,小米汽車速度不可謂不快。這其中小米的供應鏈能力成為關鍵因素。
雷軍曾這樣回應“小米速度”:“小米已經有14年的經驗和積累,而且組成了一支專業的研發團隊,大概有三四千人,其中至少有1 000人是專家,這些專家幫助小米少走了很多彎路。”他還特別提到,中國已經有非常完善的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智能制造行業市場規模約為4萬億元。預計到2027年,我國智能制造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6.6萬億元。其中智能制造裝備市場規模約5.4萬億元,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市場規模約1.2萬億元。
細看小米SU7核心零部件供應商:電池是寧德時代和弗迪電池提供的,電機和電控均由聯合汽車電子和匯川提供,車機芯片是高通的,智能駕駛輔助芯片是英偉達的,只有車機軟件生態系統是小米自己的。所以,小米可以3年造出車,算是得益于這一領域供應鏈的完整性。
這步驟,是不是熟悉的小米產品制造模式,是不是熟悉的小米味道?
雷軍早年就是投資人,拉來一堆兄弟,做了一堆兄弟公司。通俗地講小米的生態就是“打群架”。意義往高了說,就是把小米成功的制造業方法論復制到更多產業中去。現在小米造車,其實就是雷軍雄心——復制N個小米的體現。
細看小米造車布局,目前造一輛新能源汽車,一般分成三大塊,首先就是電動化,主要就是電池、電機和電控,這個大概占到一輛車成本的50%;第二個是智能化,比如自動駕駛,這塊大概占到一輛車成本的20%;第三部分跟造車相關,比如外觀、玻璃、內飾等這些部分,大概能占到一輛車的30%。
電池和電機兩大板塊,由于不是小米強項,均選擇了與第三方合作研發的思路。而第二塊智能化,目前它還處在發展早期,是未來增長的重點。
早在2018年的時候,比亞迪的董事長王傳福就說了,“汽車產業的競爭,電動化只是上半場,智能化才是下半場”。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特斯拉在研發智能化,“蔚小理”也在研發,華為這樣的科技大廠也在研發。包括傳統車型,比如說吉利收購了魅族在布局智能化。百度、商湯這種主攻AI的公司也在進軍。可以說正是百花齊放的時候,沒有誰是絕對的龍頭,市場也相對比較分散,而智能化的本質是什么?是智能,是AI。
所以小米拿出了47億元,組建了一個1 000多人的團隊,專門研究自動駕駛的算法。另外,智能座艙也是小米的強項。比如:車手互聯語音控制,讓這個車怎么更適應車主的習慣等。之前小米技術發布會上,一講到智能座艙、智能生態這塊,雷軍的表情自信滿滿。
雷軍現在入局,汽車電動化已經基本成型了,智能化才剛剛開始,而智能化恰好又是小米的優勢和主戰場。所以這個時間點不光是不晚,而且非常及時:雷軍和他的順為資本,早早開始布局新能源,AI這些賽道的投資標的不下100個。
2023年,華為曾表示,華為將不造車,并且有效期為5年。那么5年后呢?
目前,小米是唯一一家人(手機)、車、家完全打通了的科技公司。華為有自研的鴻蒙系統,可以實現人、車、家全生態智慧互聯。另外,在電機、電控、芯片領域,華為均有自研產品。所以除了電池,在新能源汽車制造重點部件上,華為基本實現了自研。可以說,配合我國完整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產業,華為親自下場制造新能源汽車,條件完全成熟。
在手機市場,華為走高端,小米走性價比路線。現在切換到新能源汽車賽道,一個已經入場,另一個會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