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ChatGPT出現后,我們發現數字技術的深化到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新的可能性,以及來自未知世界的挑戰。
不確定也好,未知挑戰也好,復雜世界也好,對于企業來講,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其中的關鍵是圍繞著經營最基本的動作展開所有的經營活動、資源匹配和能力打造。
今天的經營環境,我概括為:外部環境增長放緩,顧客不足。一方面,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企業通過數字技術創新尋求新的可能性,通過新的產業結構調整,例如新能源,包括綠色發展等等,尋求機會。另一方面,源于我們在消費端不斷地推進,過去幾十年,整個產業的供應非常豐富,顧客反而顯得不足。
當增長放緩、顧客不足的時候,若企業的經營要超越環境和挑戰,就需要做最基本的東西,這部分基礎被稱之為“經營的基本元素”。而最基本的經營元素分別是:顧客價值、成本、規模、盈利。
“顧客價值”的概念,對每個在企業從事經營活動的人來說,都不會陌生。
德魯克認為企業只有一個定義,那就是創造顧客。在創造顧客的概念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能夠尋求到顧客所需要的價值。當你能為顧客創造價值的時候,顧客才會因此埋單,跟你走在一起,成為企業的核心伙伴,甚至是企業的目標。
但我們發現理解、描述,甚至是界定顧客價值非常困難,顧客價值是企業和顧客共創的過程。所以,顧客價值其實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戰略思維,一種行為準則。
如果說顧客價值是戰略思維或行為準則,就需要企業回答:到底誰是你的顧客?
舉個例子,我們在市場中所看到非常多的消費者,可能都是企業潛在的顧客,但當你認真地去和顧客之間尋求共鳴,達成共識的時候,就會發現它并不容易。我曾經看到一家家電企業很認真地為顧客做了一款產品,產品的功能非常豐富。可是當顧客購買的時候,卻跟企業說,產品90%或者95%的功能跟我沒有關系,卻要支付100%的錢。即使企業很努力地設計很多它認為顧客需要的功能,但對顧客而言這可能是成本。
當我們討論這種現象的時候,會發現企業并不清楚到底誰才是它的顧客。好的企業會跟顧客交流,并為其提供服務和產品,顧客會很容易找到與企業之間的共鳴,而且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的確確為顧客解決了問題。
在理解“顧客價值”的時候,我們確實面臨很大的挑戰——你是否清楚誰是你的顧客?
我調研過非常多企業,把“誰是你的顧客”的問題拋給企業中的三組人,答案往往是不一致的。
核心團隊認為自己很清楚公司的戰略、目標和顧客價值;研發團隊會有自己的視角構建產品來解決顧客的問題;銷售離顧客最近,也有自己的理解。但當核心團隊、研發團隊和銷售團隊對“誰是你的顧客”的問題沒有共識的時候,經營上就會出現非常多的浪費、偏差和不足,顧客也會離你而去。
我到企業調研的時候,發現企業把顧客、顧客價值作為企業的理念,已經非常普遍。但如上所述三組人對顧客價值理解的偏差,意味著“顧客”和“顧客價值”并沒有成為我們日常的經營活動,這樣就不會產生好的經營結果。
為什么我把成本作為經營的第二個基本元素?因為只要是為顧客創造價值,就要有投入。
所有的投入,無論是員工、人力資源、產品、供應鏈,還是整個流程生成的系統,都是確保把顧客價值創造出來。因此,在經營中,成本是必然的構成要素。
在討論成本的時候,我特別強調幾個對管理者或企業來說重要的觀念:
第一,成本沒有“最低”的概念,只有“合理”的概念。過去,我們因邁克爾·波特的《競爭戰略》習慣性說低成本。事實上,邁克爾·波特強調“總成本領先”。所以,我們對成本的理解不要用最低的概念,而是合理的概念。
為什么成本要合理?因為成本是你對品質的承諾,對員工的承諾,對環境的承諾,對社會關系的承諾,包括對整個產業鏈上的伙伴的承諾。這些承諾若要有投入,要有保障,就沒有辦法用“最低”的概念去做。
一個合理的成本怎么才能有競爭力?我們就必須理解成本跟價值之間的關系。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管理整體論及七大原理》,其中一個原理:成本是整體價值的一部分,在本質上是一種價值犧牲。
如果成本投下去,能夠創造價值且能被顧客觸摸到,那么這個成本是必要的、可靠的。如果投入了成本,在顧客端并沒有感受到價值,那么成本就成了一種浪費。所以,我們特別強調從整體上去看成本,把成本和價值組合在一起看。
第一,產品和服務符合顧客的期望。換個角度說,過度地滿足顧客的期望,也是一種價值犧牲。
第二,杜絕一切浪費。比如,創業企業和小企業,我一直強調不要設置很多管理部門。小企業資源有限,必須集中到市場端、顧客端,所以內部管理不要損耗這些成本。當企業到了一定的規模,在行業有引領的作用,或者進入行業領先梯隊的時候,就需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因為管理在這個階段發揮了兩個不可替代的價值:一個是控制風險,一個是為未來做投入。這個階段加大管理,管理所承載或者使用的成本,反而是必要的。
第三,用高效能員工,而不是追求員工越便宜越好。
第四,工作流程簡化、簡化再簡化。
第五,讓優秀的人才到前線,直接產生價值。
如果問你,你的成本優勢來源于什么?當你能回答時,也就找到了合理又有競爭力的成本的答案。
為什么規模必須強調有效,而不是最大?因為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有三個最主要的規模:
第一,生存規模這是為生存必須達成的一個規模。生存規模幫助我們在市場當中立足;第二,競爭規模在生存規模的基礎上,繼續擴大規模,尋求在行業內、市場中有競爭力的地位;第三,發展規模在競爭規模中有了領先的優勢,再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可以尋求一個更大的規模,有了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比如進入第二賽道,開辟第二市場,生產不同的產品等等,這個階段需要企業有規模去承接。因此,企業需要經歷這三個規模:生存規模、競爭規模、發展規模。規模不用大小,而是用有效來衡量。
為什么很多企業都喜歡大規模呢?因為我們認為規模有很多的魅力,比如市場地位、定價權、整合資源的影響力等等。但事實上,這些問題都回答不了規模的本質。企業的盈利能力、市場地位、影響力其實跟產品競爭力有關系,與品牌競爭力有關系,與技術領先有關系,還與企業的效率有關系。
某種程度上,規模的的確確對競爭有好處,但是,規模本質上與顧客的關系不大。顧客與企業發生關聯,是源于產品和服務,而非規模的大小。
因此,規模并不是強調大與小的問題,而是尋求有效性的問題。當我們這樣理解規模時,對規模會更加理性,且關注規模的有效貢獻。
經營的第四個基本元素——盈利。衡量企業能力的重要標準是盈利水平。盈利水平既包含成本跟市場、顧客價值之間的關聯,也包含企業內部和外部之間有效性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包含顧客或社會對企業的回饋或反映。
盈利作為衡量標準,也檢驗著企業有沒有能力真正跟顧客長期走在一起,尋求更加穩定、持續的發展。
在盈利的元素中,我為什么特別強調人性關懷?因為我們很清楚,顧客跟企業、產品之間的的確確有交易的存在。交易的過程,不僅解決顧客的功能性需求,而且解決顧客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我有一個觀點:“生意,就是生活的意義。”商業最根本的特征是解決生活的問題,所以,我們承認只要生活永續,商業是可以永續的。
當你真正理解愛心、承諾和關愛時,就會發現企業與顧客之間是一種呵護、相互依賴的關系。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讓顧客感受到生活當中的美好,這恰恰是商業的本質。
人在生命的過程中,不是一個消費者,而是生活者。企業從商業的邏輯上講,是提供生活的解決方案。
每個企業都會通過它的實踐來找尋解決方案,當下,我們還是要踏踏實實地做好內功,回歸到經營最基本的層面上來,保證所有的活動、所有的動作都是圍繞這四個基本元素展開。
如果管理者能夠這樣去理解經營的四個基本元素,落實到日常的經營活動當中,又保有經營的意志力,那么,無論環境增長或者不增長,我們面對復雜環境還是未知挑戰,企業都可以找到韌性成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