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職場拼殺多年的管理者稱:我帶過不少年輕人,但從沒有像95后員工更讓人抓狂的。有時候真希望HR取消校招,全部改成社招。
隨著95后甚至部分00后員工進入職場,傳統的管理者們發現,這些年輕人跟 80后、90后可不一樣。不僅是語言習慣和思維模式讓傳統管理者適應不了,他們的處事規則也和前輩們拉開了一整個次元的距離。

這些被稱為“Z世代”的年輕人怎樣看待自己、看待工作和上級?管理者怎樣洞察95后員工的心理訴求和價值主張,怎樣找到代際團隊中彼此接納的對話方式,才能幫助組織長出和而不同的共生力?
我們怎樣才能把年輕一代培養成企業發展的中流砥柱,讓他們的潛力和創造力成為組織發展的推動力?
在一次活動上,我遇見了一位很有意思的95后姑娘。她入職沒幾天就給老板發微信說我不干了,辭職。
那么,這個小姑娘是怎么想的呢?她說自己的腦子一直很靈活、思考很多問題,所以經常給主管老板提建議。某天她的主管教訓她:你踏踏實實把活干好,天天想著老板的事情干什么!
我一開始以為,這是小姑娘被傷自尊了,但這個女生卻很興奮地說:“這代表什么?這代表我適合當老板??!所以我就決定創業了!”這樣的腦回路是不是能讓很多人大跌眼界?然而這個例子能體現很多“Z世代”年輕人的思維特點和自我認知。
為什么95后這群年輕人會被稱為“Z世代”?因為西方社會學和媒體認為,這一代人是“終結的世代”,他們之后的新人類就不再會有特別明顯的代際特征了。也就是說,95后的年輕人被認為是具備鮮明個性和獨特自我主張的最后一代,跟之前或之后的任何一代人都不一樣。
這種不一樣體現在職場行為上,主要是鮮明的“兩極化”。
第一種極端是“打雞血”。這個類型的年輕人,就像之前說的那個女生一樣,只要認為自己有某種潛力,或者認定了一件事情,就會當機立斷地去做,膽子大到敢跟老天爺叫板,而且行動力超強、心理素質超強,不會輕易放棄。
第二種極端是“躺平”。這類年輕人認為,無論自己怎么努力也只是“工具人”,既不能實現階級的躍升,也無所謂什么自我價值的體現,只有拒絕內卷,活得輕松一點才是打工人的生存之道。他們無論是工作還是社交,甚至在情感和家庭關系上都很被動。
很多95后剛進入職場,是缺乏信心和經驗的,是孤獨但不會主動求助的,是不成熟甚至“媽寶”的,同時又是最不愿意被當成“媽寶”對待的。
另一方面,他們也是有內在潛力和人生目標的,他們的創造力和對未來商業的把握能力是90后、80后難以企及的。因為他們是最接近未來的一群人。
作為管理者,怎樣才能理解并管好這樣的年輕人呢?
我承認,我自己的工作室先后換掉了10個95后年輕人。這些年輕人最讓職場前輩和管理者不能忍的,就是“哦啊啥”行為。
什么是“哦啊啥”行為?簡單地說,就是你交代給他們的事情,只回一句“哦”,不復述不確認不提問,讓人完全不知道他有沒有領會意思。
在工作執行中他們也不反饋,自己的事情有沒有做完,遇到問題有沒跟上下兩個環節的同事溝通,你問他們進度到哪里了,只回一句“啊”,沒有總結和跟進的想法。
最可怕的是工作結束之后,沒有總結沒有反思,管理者問他們哪些地方可以優化,他們一般都無辜地瞪著眼睛說一句:“啥?”
也正是在經歷了無數鬧心、扎心和揪心的時刻,我總結出一套與年輕員工相處的方法論:5件管理者該做的事。
第一,跟95后互動,不要先入為主隨便給人貼標簽,要承認每一代人之間差異存在的合理性,通過了解對方才能想明白為什么會有差異。
第二,做好自我修煉,不要擺“爹味兒”“大叔范兒”,要平等互動才能讓他們對你打開心扉。
第三,要能跟他們一起玩耍,這里不是說真的玩,而是能夠一起完成一件事。
第四,培養人要拾級而上,要循序漸進的幫助年輕人成長。
第五,“用人”是最考驗管理者修為的一件事,就是只培養值得培養的人,對于甘愿躺平的人我們得學會放下。
我在參加培訓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很有意思的年輕人。
當時培訓課上大家分享觀看電視劇《覺醒年代》的感悟,那個小伙子是這么說的:《覺醒年代》其實是“95后和大叔”的故事。因為一百年前那群引領時代的新青年,就是現在的95后。他們掀起的變革就是新文化運動。
而他們背后有一群大叔,叫做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這些大叔看著年輕人的時候,能透過表面發現年輕人的原動力,能啟發他們、幫助他們,與他們肩并肩一起探索,最終一起開創了美好的未來。
分享活動之后我才琢磨過來,原來這個小伙子談的不是電視劇,不是時代變革,而是在呼喚我們這個時代的蔡元培、李大釗和陳獨秀,呼喚我們這些80后的大叔們能像前人一樣,看年輕人的時候不戴有色眼鏡、不貼標簽,用真誠和坦然去啟發他們、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