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圓(副教授)
新質生產力體現了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內涵特征,擁有鮮明而濃烈的中國式現代化屬性,具有理論上自我演進的必然性(白剛,2023)。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發展為動力,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以效率和質量提升為目標,它不僅僅是生產方式的迭代升級,更是對生產方式、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全面革新。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志(中央財辦,2023;王大樹,2024)。新質生產力下的成本管理要積極優化資源和要素配置的結構性動因,通過管理控制系統與信息支持系統功能提供有效利用的執行性機制,積累并擁有更多自主知識產權的管理工具或控制方法。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成本管理要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步伐,加強產業質態的轉化與引導,通過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不斷提升企業價值創造和價值增值的能力。新質生產力借助于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加速傳統企業集群區域的質態轉型,并對集群區域的企業成本管理創新與發展產生深刻影響。亦即,新質生產力下的成本管理創新發展需要在科技進步、資源配置、產業升級等方面不斷拓展功能邊界,充裕并壯大新的生產力,為企業的價值創造及價值增值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和不斷前進的動力。
2024 年1 月3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產力質態,是推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力量。傳統的生產力政策是以市場主體培育為主,由宏觀向微觀輻射,即通過宏觀調控政策扶持或引導微觀市場主體發展,重點是擴大市場主體的規模和數量。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宏觀政策的引導需要展現“新質”的生產力特征,僅依靠宏觀輻射已難以觸及中觀與微觀的生產力深處。亦即,宏觀與中觀的生產力政策或制度與微觀企業的生產關系相互聯系的緊密度降低,導致宏觀政策的效率在向中觀與微觀層面傳遞的過程中發生損耗,進而使“新質”下的生產力效益難以彰顯。本文借助于成本管理這一中性概念,從宏觀、中觀與微觀聯結的新質生產力應用情境出發,強化成本管理服務于企業實踐的職能效應,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展現市場主體的功能價值。
新質生產力圍繞科技創新與知識創造,重點優化經濟結構,培育新興產業。新質生產力不僅僅是傳統生產力的延伸和拓展,更是對經濟發展模式的革新或再造。
新質生產力的興起推動著產業結構的重塑,使經濟發展逐步向高質量方向邁進。從成本管理的結構性動因與執行性動因視角分析新質生產力特征,是探尋新質生產力形成動因及發展規律的一項重要嘗試。
1.新質生產力的結構性動因。2023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把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置于重要地位(吳德進,2024)。新質生產力的結構性動因是指生產力中的新質生態,如高新科技、高質量發展、制度型開放、科技資金與成本管理等概念特征有機組合及“人工智能+”嵌入的內外在機制。首先,從概念的組成考察。量化結構情境下的新質生產力符合以下特征,即“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靶沦|”即新的質態,是由質變產生的新性質、新特征、新功能?!吧a力”作為人類從事社會生產的能力,主要包括科學技術、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產業體系,這個“新”就內含新的生產力,“質”意味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列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23 年12 月11 日至12 日召開)系統部署的2024 年經濟工作中“高質量發展”九項重點任務的首位。亦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投資要素驅動轉向科技創新驅動,通過科技創新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嵌入新質生產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轉變產業發展軌跡。正如我國一些產業領域正在由跟跑變為并跑甚至領跑,主動適應和引領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新的生產力形成的結構性動因(安同良等,2020)。其次,從概念的本質觀察。新質生產力是生產關系發展到某一階段后的生產力,是該階段生產力的結構性具象。新質生產力作為傳統生產力的延伸和拓展,是對經濟發展模式和行為方式的變革和創新。數字經濟轉型,培育創造共同富裕的生產能力等,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客觀需要,也是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的根本動因。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持續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擴大國際經貿合作范圍、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引進國際先進技術,需要新質生產力在合作監管和風險防控等的結構性動因上優化新安全布局,保障新發展格局。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推動了產業結構及經濟發展方式的優化升級。高科技的結構優化與高質量的創新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創造了環境和條件,二者形成良性循環的互動關系。
2.新質生產力的執行性動因。高新技術的應用使企業能夠更加靈活、高效地開展生產活動和實施成本管理,進而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新質生產力的執行性動因是指宏觀上提高生產力效果,防止跌入“中等技術陷阱”;中觀上促進生產力效率,如“產業數字化+數字化產業”;微觀上結合成本效益原則,通過開辟新的數字生產力,增強企業價值創造以及實現科技領先的價值增值核心競爭能力。從效率變革的執行性動因觀察,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關鍵抓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保障,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轉變,必須將共同富裕嵌入生產力的執行性動因之中,以高科技改造或替換傳統生產力,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等方式,推動產業升級和集群區域企業的共同發展。比如,在制造業領域,通過引入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在服務業領域,通過發展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提升服務品質和效率。從執行性動因考察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將中國式現代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內核”,并以科技創新作為主要抓手,有序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Sukiennik 等,2022)。亦即,必須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產業升級,加強供應鏈中的大中小企業實現價值鏈的協同共創,實現新質生產力在產業鏈中保持動態平衡的高水平,促進集群區域企業經營的循環暢通,形成良好的共同富裕生態,更好地釋放產業網絡的綜合效益(劉元春,2024)。新質生產力的執行性動因分析顯示,我國在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尤其是在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面臨著技術轉化的困境。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22 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6.7%,其中,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9%。同一年,美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接近80%,美國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約為50%。我國大量的發明專利既沒有實現有效的商業轉化,也沒有被引用和許可用于進一步研究與開發,這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
新質生產力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需要,其內涵體現在技術創新和高效運營上,推動創新體系和產業體系的緊密融合。新質生產力的外延表現在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和產業結構的優化上,即離不開成本管理的創新與發展。
1.成本管理理論框架的創新。通過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既有利于產業或企業集群的發展,也是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基礎。成本管理理論創新是增強企業集群活力與韌性的基礎或保證,不斷優化成本管理的理論結構,提高企業的智能化水平,是推動集群區域企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重要途徑。
(1)構建立體結構的成本管理理論體系。新質生產力是以新科技為導向、以高質量發展為基礎、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一種生產力范式,新質生產力下的成本管理離不開宏觀政策支持、中觀產業轉型和微觀企業配合,尤其是面對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為代表的未來產業發展時,構建與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相適應的成本管理理論體系,需要明確且主動構建涵蓋宏觀、中觀、微觀在內的立體化成本管理結構框架。必須建立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成本管理,通過科技成本管理引導人們從事基礎科學研究,開展科研成果轉化的成本效益比較,使一大批企業和機構積極投身于應用技術轉化的研發工作中去。同時,宏觀與中觀層面要在政策上為基礎科研和應用技術轉化提供金融支持渠道(鄭永年,2023)。換言之,新質生產力的技術改造與創新能力、生產要素的結構重塑能力、產品與業態的轉型升級能力等,需要政府從宏觀層面推動企業從傳統的工業化向數字化轉型,優化宏觀的成本管理政策及規范;中觀的產業數字化與數字化產業的發展代表著先進生產力質態,需要行業和集群區域企業加強成本管理;作為微觀主體的企業則應該在政府的成本政策引領下,結合行業或集群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從過去依賴要素數量的外延式增長轉變為更多地依靠創新驅動來實施內涵型增長,主動創新成本管理方法,從縱橫結合的成本管理視角豐富理論構建的要素,推進實踐創新。有條件的企業要借助于宏觀的政策引領或行業的資金與技術支持,構建科技創新的組織機構,面向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研究加大各項資源的投入,鞏固并強大構筑新質生產力的基石。
(2)強化智能化成本管理結構的理論創新。從制造業視角考察,新質生產力具有“智能化載體”的特征。圍繞數智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使以產業鏈與供應鏈及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為載體的鏈式成本管理結構更加顯性化。新質生產力下的成本管理要主動為產業體系的智能化轉型提供微觀制度建設的樣本,貢獻中國成本管理學界的智慧。通過智能化創新和知識更新,重塑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總成本管理等理論內涵與外延。積極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以全生命周期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化的管理流程再造,不斷強化生產性服務業在發展和壯大實體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推動智能化成本管理向價值鏈節點企業延伸,推動企業的價值創造與價值增值。在人工智能情境下,成本管理要結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求,實施產業轉型與產品結構調整,突出智能化管理與控制的結構性特征(胡俊和杜傳忠,2020)。首先,要借助于智能化成本管理的信息支持系統,積極引入智能化設備,應用神經網絡算法等技術優化生產工序,實現產品生產、營銷管理等活動與成本管理的融合,使產業鏈與供應鏈的數字化躍升進入更高層面。其次,要借助于成本管理的控制系統,強化個性化、定制化等生產的成本管理,豐富智能互聯產品生產與單元制造模式融合中的價值內涵,延展新質生產力下成本管理的理論邊界,促進成本管理實踐的效率與效益提升。
(3)擴展企業集群成本管理的結構邊界。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不同領域的融合創新,通過企業集群等組織間的融合,擴展傳統產業等的結構性邊界,形成新的商業模式、產品和服務,產生新的增長點。相應地,必須擴展企業集群的成本管理邊界,發揮新質生產力的共生效率與效益。當前,長三角等地形成了許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為培育未來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了良好的產業配套條件(胡擁軍,2024)。企業集群要樹立戰略發展理念,努力克服追求短期市場盈利等行為,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長期主義價值觀和創新發展理念(劉志彪,2023),通過科技成本管理,強化基礎科研和應用技術的資本力量。要結合新質生產力特征,對科技創新進行成本的精益化管理,比如區分科學創新成本與技術創新成本,并優化其概念組合的結構性動因。這是因為,不同的科技創新活動面臨不同的時間視野和活動風險,需要匹配不同的成本管理策略。當前,應圍繞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以企業集群數字化轉型為抓手,通過數字化加快形成產能與內需高效匹配的暢通渠道,為實現集群區域發展模式轉型提供重要機遇。傳統的企業集群側重于生產效率導向型的邊際式創新,而新質生產力導向下的企業集群則重在開展產業前沿與核心技術能力提升的系統性突破式創新。因此,必須大力推進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互融合的企業集群發展,并在深度融合中實現創新資源整合集聚、技術力量發展壯大,形成分工細化和協同合作的企業集群新格局。要加快形成“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需求的精準匹配,推動技術信息在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鏈與創新鏈之間的暢通流動。
成本管理結構的理論創新表明,成本管理概念已經從單純的生產成本向生產成本與交易成本、機會成本、文化成本及環境成本等組合的方向拓展與演進(馮圓,2023)。新質生產力的范式特征,將持續推動成本管理理論結合與工具方法創新。其中,拓展環境成本管理的功能結構及其理論研究將成為一種時尚。亦即,新質生產力倡導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通過節能減排、資源回收利用等手段發展綠色產業,通過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同進步,降低經濟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圍繞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積極培育綠色增長新動能,加強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環利用,減少浪費和污染。作為微觀主體的企業要加大對綠色技術和環保產業的投入,鼓勵綠色創新和低碳發展。同時,企業集群等區域組織或機構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只有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才能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成本管理方法體系的創新。新質生產力是一種全面性概念,從企業角度講,涉及技術改造與升級成本、生產制造(智能制造)成本、環境保護成本、文化價值成本等內容。對此,正確認識成本管理方法的包容性、增長性與社會性,對于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1)成本管理方法的包容性擴展。從成本管理結構考慮,其中高科技成本等比例的提升,要求新質生產力下的成本管理方法具有包容性。首先,包容性擴展將成為新質生產力下成本管理工具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從結構性動因考察,包容性擴展涉及企業的公正性、認同性、平等性、安全性、信任性、歸屬性和開放性等結構性特征。公正性要求企業內實現公平對待,協助企業實現戰略目標的員工應得到公平的獎勵和認可。認同性指需要針對問題或事項采取求同存異的方式,企業員工尊重并重視彼此的意見。平等性要求民主決策,團隊成員公平考慮其他成員提出的想法和建議。安全性主要是指管理者的心理安全,如在工作中可表達真情實感。信任性就是充分給予同伴以信任,企業與員工溝通誠實且開放。歸屬性就是企業關心員工,企業內存在歸屬感。開放性是指成本管理的多元化,強調企業管理者與廣大員工隊伍的多樣化發展。從戰略維度與規則維度形成包容性的成本管理特征,是新質生產力發揮作用的前提。簡單來說,員工對新質生產力內涵的認同程度越高,企業包容性就越強。從執行性動因考察,員工對包容性擴展的認知或看法是展現包容性的重要載體。面對新質生產力下環境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員工反饋是包容性擴展的重要信息來源,也是判斷包容性擴展最具價值的數據渠道。
新質生產力下成本管理方法的包容性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一是促進創新的深入。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實踐中,包容性擴展有助于強化產業集群區域企業多樣化的科技創新思維,以及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面對環境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包容性擴展變得尤為關鍵。二是吸引人才的涌入。包容性擴展為新質生產力所需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新領域。從企業層面講,各類人才將結合自身實際及企業的應用場景,提升組織新質生產力的質量,進而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三是提升員工的參與度。包容性擴展的成本管理是員工反饋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其中科技思維的多樣性最受集群區域企業的歡迎,它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員工的參與度和成就感。四是強化成本管理活動的權變性。既有的生產關系網往往無法展現新質生產力的價值,構建強韌的新質生產力下的成本管理關系網,將目光投向企業之外,并且減少路徑依賴,是成本管理活動權變性得到有效應用的體現?;诔杀竟芾砘顒拥臋嘧冃?,搜集有關新質生產力推進的各種建議和洞見變得更加容易。強調權變性,使得新質生產力下的生產管理更易形成良性循環,成本管理工具與方法更加靈活與高效。未來,隨著新質生產力逐步成為“新常態”,成本管理的包容性擴展將發揮更積極的功能作用。
(2)成本管理方法的貢獻性增長。在新質生產力下成本管理工具或方法的創新實踐中,發揮企業集群區域的成本管理效應,積極構建諸如貢獻性增長率之類的成本管理工具,進而形成創新收益、成本降低以及科技激勵等的細分方法至關重要。企業集群的成本管理效應主要包括成本消化、成本約束、成本節約和成本增值等內容。企業集群要在重要技術、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創新能力等方面強化成本管理創新,通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加快集群區域企業的轉型步伐,引導企業向產業價值鏈高端攀升,實現技術能力不斷提升。要加快創新資源導入,充分認識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對于集群區域企業良性發展的重要作用。要圍繞打造企業集群發展新高地,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團體標準,形成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供應鏈的制度功能。同時,加強集群區域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并積極用好國際資源,賦能企業集群的新質生產力實現貢獻性發展。比如,增加中高端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先進性和安全性等。成本管理方法需要結合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需求進行合理分類,對于存在公共知識外溢的新質生產力,宏觀成本管理要發揮積極作用,或者由政府主導,使這類貢獻性增長成為我國產業技術進步的“發動機”。
從微觀主體視角考察新質生產力,其成本管理實踐中的貢獻性增長需要評價其“財富增量”,具體包括兩大因素:一是計算科技導入的成本貢獻??梢杂媒涷灆z驗的數據NRR(凈收益留存率)加以統計,該指標被廣泛應用于不同行業的成本效益比較之中。從計量角度講,它符合成本收益原則,相對比較容易操作,只需要計算上年度科技成本在本年新質生產力下的收益增量,并且與上一年的總收益相除便可,一般用百分數表示。二是計算貢獻的“新質”科技占比。即:圍繞新質生產力的要求,選擇與企業創新發展相匹配的新質科技資金的投入,計算其在科技總成本中的占比。此外,對于“新質”科技中屬于公益性科技的貢獻性增長情況,需要在未來開展一些深入實驗并加以改進。現行成本管理工具或方法對企業科技貢獻的評價存在低估現象(比如,只考慮了成本與收益比較的部分),加強新質生產力下成本管理貢獻性增長的工具開發與應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3)成本管理方法的社會性價值。新質生產力下的成本管理方法需要結合結構性動因與執行性動因加以設計和應用,從經濟性價值與社會性價值融合的視角加以評判。對此,可以將新質生產力下的成本管理劃分為以下兩項:一是服務科技創新的成本管理;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成本管理。前者是新質生產力發揮作用的基礎,后者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保障。從科技創新視角進行成本管理方法創新,主要有兩種思路:一是漸進式推進。比如,結合新質生產力成本管理修正現行作業成本管理方法,突出科技創新的作業類別與動因,強化科技創新的作業成本管理,包括科技創新作業類別劃分的合理性與可操作性,科技成本與創新收益的比較合理性等內容。或者,結合數字化技術對現有的成本管理概念進行結構性組合,形成科技映射的成本預測與控制等數字技術情境下的概念組合。二是激進式推進。可以直接將“新質”的特征嵌入成本結構之中,形成新的成本分類。比如,按照新的質態進行成本分類,將成本區分為創新成本與維系成本。其中:創新成本是新質生產力直接關聯的支出及相關費用;維系成本是保持現有成本管理框架需要付出的代價。總之,服務科技創新的成本管理,需要關注企業的情境,體現新質生產力下成本管理工具的增量貢獻。
關注成本管理方法中的社會性價值,就是要在新質生產力管理中強調實現共同富裕的成本收益效果,體現出的是中國式現代化下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社會公平正義與兼顧效率的客觀需要。推廣并普及新質生產力,需要從經濟資源存量和成本結構動因角度,綜合考慮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內在聯系,深入認識中國式現代化對三次分配制度的不同運行機理和運行效果的規范需求,從結構性和執行性、社會整體和成員個體、社會政策與應用層面等的社會運行成本情境入手,確保新質生產力為促進共同富裕發揮應有的功能作用。比如,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僅僅關注勞動力市場的科技成本(導致無技能的員工下崗等),還需關注科技發展對周邊勞動力就業與收入增長的貢獻情境。新質生產力下的共同富裕要有利于減輕民生領域的家庭剛性負擔,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比如,合理解決勞動力要素分配問題、勞動力要素成本定價和補償機制不足問題等。亦即,新質生產力需要從傳統生產力視角轉向共同富裕視角,且辯證地看待問題。比如,微觀主體(如企業)勞動者的車間工作時間可能存在隨意延長等問題,盡管勞動者通過超常工作時間賺取了較高收入,但這種超負荷的勞動狀態是無法體現共同富裕本質要求的。因此,必須通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進一步縮小不同產業和行業、不同職業勞動者之間的不合理定價差距,以及發揮政府在就業與收入分配中的調節作用。
在新質生產力范式下,成本管理需要尋求對應的生產關系,以滿足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成本管理要拓展創新理念和演進路徑,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供微觀運作的空間和發展土壤,使新質生產力能夠更好地融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并為需求側執行性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新質生產力的范式特征,突出表現在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和強化高質量發展等相結合的具象中?;谛沦|生產力范式的成本管理理論和功能結構,必須體現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的需求,符合數字經濟時代成本管理變遷與發展的客觀追求。
1.體現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的需求。新質生產力是一種適應市場經濟共性需求的范式變遷,體現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特征。發展新質生產力,應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加速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健全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前瞻性謀劃好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周文許和凌云,2023)。從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層面考察,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呈現出許多優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容與方法。要結合新質生產力的特征,合理界定高水平市場經濟下的成本管理特點。同時,從會計職能的拓展要求出發,強化新質生產力下成本管理的功能體系建設,在完善與發展組織內成本管理功能作用的同時,加快擴展組織外的成本管理功能系統。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企業成本管理的高質量資源配置作用,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市場經濟體制特征。換言之,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需要政府提供創新政策、科技投入和市場監管等方面的支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提升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推動我國經濟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向高端攀升。具體來說,推進新質生產力需要通過引入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培育國際品牌等方式,提升我國產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時,發展新質生產力還需要推動我國經濟實現由“大進大出”向“優進優出”的轉變,提升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此外,要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打造一支新型勞動者隊伍,包括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即:一方面鼓勵企業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關;另一方面,加大對科技人員的獎勵力度,激發新質生產力下成本收益管理的創新活力。
2.突出數字經濟時代成本管理的創新特征。數字經濟時代倡導的新興技術(如互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與實體經濟融合,體現的就是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概念特征,積極融入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興技術,是成本管理理論創新與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融合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科技與未來產業的發展需求,通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傳統生產力的革命,在全球經濟領域與發達國家展開競爭,使更多的企業進入并跑與領跑的環節。在這一過程中,突出數字技術的先進性,充分認知新質生產力的特征與發展規律十分重要。亦即,新質生產力必將成為推動成本管理結構優化與企業轉型能力提升的思維范式。圍繞資產、收入與成本等會計要素,成本管理由單一層次管理向立體管理方向轉變,宏觀的政府成本政策與中觀的行業成本規范及微觀的企業成本控制相互融合;傳統生產要素及其制造環節向新興資本要素和智能制造轉變(如智能化成本管理);產業集群的有形管理要素向無形管理要素(如算法推薦及其邊界的擴展)、“高耗能”的環境要素向“低碳化”的環境要素轉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環境生態等方面的成本管理。
我國的經濟體量和發展速度等為產業或企業的數字化改革或轉型帶來了巨大的紅利。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本質,即價值化與去邊界化。通俗地講,就是通過企業數字化轉型多賺錢(價值化),并且借助于去邊界化來擴展企業的邊界(應用數字化手段賺到比原來更廣泛區域的錢)。從新質生產力的特征出發,結合新技術、新產業使數字化成本管理廣泛滲透至傳統產業鏈上下游各個環節,應用先發效應引領傳統企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同時,發揮成本管理的中性特征優勢,從宏觀、中觀與微觀結合的視角賦能數字化轉型,引導企業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深刻改變成本管理的傳統結構性特征,創新企業組織的經營模式等。亦即,通過數字化成本管理的結構優化,進一步提升新質生產力的價值,使企業數字化轉型符合以科技為驅動力的新型生產力的發展需求。我國不僅擁有全球最大的數據圈,且數據資源增長快,新質生產力對應的成本管理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其中數字化成本管理將成為最具時代特征的管理手段。企業通過數字技術與客戶建立鏈接,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加速線上線下、生產生活、國內國際全面貫通,去解決客戶價值定義、創造和實現等方面的現實問題,這些已經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一種場景。新質生產力推動企業經營方式、產品業態和盈利增長動力發生改變,企業要結合新質生產力下成本管理的特征,通過諸如嵌入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創造新的生產力,如借助于整合產業鏈、供應鏈的資源配置,優化數字化成本管理的結構性特征,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體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對于穩定宏觀層面經濟持續運行、中觀層面產業發展和微觀層面企業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1.制度變遷推動成本管理的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種制度變遷,它需要調動微觀主體的市場經濟活力、創新驅動力,以及通過調整成本管理的結構性制度安排來擴大需求側的共同富裕。新質生產力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形成的發展理念,各類生產組織或機構必須在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及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基礎上,創造并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一項制度變遷,新質生產力離不開結構性與執行性動因的匹配。成本管理的創新發展要在共同富裕的實踐中擔當重任,要認真規劃新質生產力條件下的高品質生活情境。一般而言,共同富裕的生活條件,一是體現在收入的增長上,即人民的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不僅合理匹配,而且呈現持續的提升。二是體現在消費活動的質量提高上,即由單純追求消費數量向提高消費質量轉變,健全、安全及更高品質和檔次的產品成為人民追求的目標。在嵌入高科技實現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優化微觀主體的生產成本結構,如增加數字化轉型等的成本配置非常重要。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制度變遷,不能因為企業的技術有機構成提高、產業的轉型速度加快,而使勞動者面臨失業或無法就業的困境或危機。新質生產力是技術問題,更是經濟問題,必須發揮好政府的戰略導向作用。即:通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不斷縮小城鄉與不同地區的收入差距,規范收入分配的合理秩序。換言之,要使新質生產力成為社會主義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讓人才、資金等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為我國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實現經濟發展行穩致遠提供有力保障。
2.生產力變遷對成本管理的影響。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生產力變遷,是人們以科技創新作為核心驅動力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觀物質力量,它促進了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下的成本管理加速躍升,催生出企業經營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不斷塑造生產力發展的新動能與新優勢。生產力變遷需要企業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充分利用各類高規格的國際經貿規則。傳統的以資源稟賦為代表的生產力已經失去了應用的環境和優勢,更好地參與國際經濟循環是提升新質生產力水平的重要場景。面對發達國家在高端技術上對我國的斷供及脫鏈,努力推進制度型開放等高水平改革,目的就是要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生產力新質態。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變遷的特定階段產物,要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方面向全球先進國家學習,引進高端技術及與之相關聯的人才等要素。成本管理要適應新質生產力的要求主動調整結構性動因,強化知識成本、產權成本、風險成本等的新組合。生產力變遷下的對外開放,除有賴于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外,對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產業鏈與供應鏈風險等的控制極為重要。為了推動微觀主體的生產力變遷與發展,必須在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過程中強化數字化轉型,通過數字化改革為成本管理提供新機遇。企業要結合生產力變遷,加強新質生產力的轉型管理,提高生產力效益和生產關系效率,適時把握生產力發展中的“新質”和成本管理中的“新生產力”。即:通過新質生產力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躍升,增強成本管理的價值創造能力和經營韌性,助力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融合推動成本管理的實踐發展。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合理布局、傳統生產力與新質生產力的協同發展等,體現的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融合創新。作為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生產力,天然地與成本要素相聯結。新質生產力不僅指勞動能力,還包含創新能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體現中國式現代化條件下科技革命的本質特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與發展,充分體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協同發展中的共同富裕特征,使新質生產力更多地容納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且順暢運轉。新質生產力呈現出創新驅動的典型特征(盛朝迅,2024):一是涉及領域新,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量子技術、智能制造等技術群逐漸聚合并引發“技術奇點”,不斷催生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二是技術含量高,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引擎,不斷擺脫要素驅動的數量型增長模式,日益體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僅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而且要推動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比如,健全人才評價激勵制度,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勞動者隊伍,以及依托我國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集群式發展,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等。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探索性事業,新質生產力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手段。成本管理如何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怎樣才能不斷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產業的理論體系,還有許多未知領域或方向需要去探討。加快新質生產力下的成本管理創新發展研究,要求企業在不斷豐富與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推進共同富裕。從傳統生產力上升為新質生產力,必須同時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新質生產力下的成本管理創新是一種問題導向的經濟學思維,需要依托政府的宏觀政策支持、中觀的產業數字化轉型,以及微觀經濟主體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成本管理要積極創建具有自主知識體系的學術理論與工具方法,突出開拓意識和權變理念。新質生產力下的成本管理不僅要從實際出發,強化科技引領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還要投身到高質量發展實踐中去。只有這樣,新質生產力才能夠落到實處,成本管理創新成果也才有可能上升為系統性的知識學說。
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進一步完善成本管理的創新成果,并且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和更高目標上推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創新與發展是不可分離的,強調創新本身就是為了發展,發展過程依賴于創新的推動。成本管理的創新要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更加系統完備和成熟的經營模式、產品業態及應用場景。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各級組織要加大對科研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力度。整合科技創新資源,立足國情和企業發展實踐,從創新與發展兩個視角探討新質生產力,是更好地理解這一概念特征的基礎。堅持問題導向開展成本管理創新研究,形成符合中國情境的新質生產力微觀基礎,必須擁有良好的創新環境和制度保障。宏觀層面的政府和中觀層面的產業或集群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微觀層面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和創造力。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促進實務部門應用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快成本管理的創新發展。
【 主要參考文獻】
安同良,魏婕,舒欣.中國制造業企業創新測度——基于微觀創新調查的跨期比較[J].中國社會科學,2020(3):99 ~122+206.
白剛.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三重內涵[J].南京社會科學,2023(10):1~9.
馮圓.成本管理的概念演進與智能化嵌入[J].財會月刊,2023(24):68~74.
胡俊,杜傳忠.人工智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機制、路徑及對策[J].經濟縱橫,2020(3):94 ~101.
胡擁軍.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118300691123830&wfr=spider&for=pc,2024-02-28.
劉元春.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N].人民日報,2024-02-21.
劉志彪.積極培育跨越中等技術陷阱的長期發展力量[J].國家治理,2023(12):38 ~42.
盛朝迅.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N].經濟日報,2024-01-11.
王大樹.新質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最新成果[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9351148818617325&wfr=spider&for=pc,2024-01-29.
吳德進.培育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1412463790459150&wfr=spider&for=pc,2024-02-20.
鄭永年.中國跨越“中等技術陷阱”的策略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11):1579 ~1592.
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1 ~13.
Sukiennik J.,Czetwtynski S.,Brol M..Selected model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heory and practice[J].Ekonomista,2022(2):190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