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飛

在滋蘭樹蕙這條漫漫長路上,躬耕職教,共沐愛的陽光,一路播撒陽光雨露,一路芬芳四野,綻放著屬于自己的精彩。2003年入職山西傳媒學院動畫專業的王森海,用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引導學生成長,20多年來在教育工作崗位上書寫出了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智慧的引領者,夢想的啟航者”,這句話一直都是王森海追求的方向。2002年,當時的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干部學院需要動畫專業的教師,正是這個契機圓了王森海的夢想,并通過一年多的專業強化訓練,讓他成為了一名動畫專業老師。“受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曹小卉老師、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諸位國內著名導演的熏陶,我被他們的專業認知深深折服,也敬佩他們對專業的熱愛,更為他們孜孜不倦的教學態度所打動。中國動畫老前輩的這些優良品質一直影響著我,教學中一直不敢掉以輕心。”王森海說。
王森海大學主講課程有動畫背景設計、動畫分鏡頭設計、下鄉采風、畢業創作設計以及畢業論文輔導。在教學過程中,他認真履行教師職責,根據動畫專業特點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最新成果,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和能力因材施教。
作為教師,立德樹人,萬事勤為先。王森海說,動畫創作本身是一種綜合藝術創作,從事動畫教育首先需要儲備大量相關專業知識,更要了解電影知識,了解動畫本身所獨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其次,動畫教育特別忌諱紙上談兵,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教師才是比較合格的從事動畫教育的人選;最后,從事動畫教育的人還要學會總結創作規律,整理創作理論,培養動畫創新思維,讓碎片化的知識點形成知識體系。
從底層以自主學習能力塑造構建動畫專業基礎素養,到最高層次的頂層思維,都會有對應的教學方式。動畫教育最主要的是創作觀念的改變,目前中國動畫電影院線上關于中國神話、傳說、寓言故事類型的動畫電影層出不窮,基本上出自《聊齋》《西游記》《封神榜》《八仙的傳說》等為藍本進行的動畫創作。王森海告訴記者:“我國動畫創作者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以新型信息技術為手段,在動畫創作上取得扎實成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生動案例。我們要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下大力氣研發動畫生產工具工藝,在與時代和觀眾的互動中探索新的藝術空間,實現新的藝術表達,為中國動畫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作為老師,一方面要弘揚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要用廣闊的視野學會思考,在教學上引導學生拓展動畫創作范圍。”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是個終身學習的行業,在教學中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王森海通常會和專業人士交朋友,朋友間的請教和討論是他獲取知識的秘鑰。亦或者利用豐富的媒體平臺獲取知識儲備,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疫情期間帶領學生為中央新聞記錄電影集團拍攝的三集戰爭題材的紀錄片《上黨戰役》設計并創作過場動畫,里面涉及到的軍事內容很多,我作為此部分的主要創作人員,為了嚴謹查閱了大量的史實資料,最終一次性通過國家重大題材辦公室的審定。假如說老師要言傳身教的話,我會將老師嚴謹治學的態度傳給學生。”王森海說。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育不應簡單地理解成是培養學生掌握某一種軟件操作或某一種技術,而應該把學生在未來職業、社會中的生存素養作為教學的核心。”說起教育,王森海心里總是牽掛著學生的未來成長之路。“從事這么多年動畫教育,有一個信念一直是我在教學過程中比較關注的,就是如何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學生的就業。對于年輕人來說,學校畢業不能就業不僅是社會問題,也是家庭問題,當然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壓力。”因此,王森海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將課堂教學靈活化,在專業知識的灌輸之余,會引導學生在講話時注重細節,讓學生與職場零距離,體會職場上的專業表述,從一言一行學起,以期適應將來的工作。
迎曦而出,戴月而歸;日理瑣碎,貼心任勞。他亦師亦友,不僅是學生專業知識的指路人和引領者,更是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劃者和陪伴者。王森海表示:“會堅持在教師崗位上,為學生做更多的‘支援,把我畢生所學教給學生,不忘初心。今后,將繼續以溫暖為底色,以啟迪為舵手,以實干為船帆,乘風破浪,奮楫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