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一位普通戰士的追悼會上,第一次以“為人民服務”為題發表了影響深遠的演講。這位戰士叫張思德,一位為人民服務的平凡英雄。
1915年,張思德出生在大巴山深處一個貧苦的佃農家庭。1933年12月,張思德參加紅軍,不久加入共青團。1935年,他隨紅四方面軍長征,三度經過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隨部隊到達陜北后,張思德于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戰場上,張思德沖鋒陷陣、一往無前,戰友們敬佩地稱他為“小老虎”。一次戰斗中,他兩度負傷。可是沖鋒號一響,他就置自己傷情于不顧,躍出戰壕,沖進敵陣,擊斃機槍手,一人繳獲兩挺機關槍。
在長征途中,張思德總是挺身而出。一次,饑腸轆轆的戰友發現了“水蘿卜”,他搶過葉子以身試毒,不幸中毒昏迷。剛被搶救過來就說:“這種‘水蘿卜有毒,千萬不要吃,快告訴大家。”
平日里,張思德處處先人后己,時時無私奉獻,始終關心同志、愛護戰友。生活簡樸的張思德有一只搪瓷碗,伴隨他三過雪山草地,碗壁上坑坑洼洼,搪瓷幾乎掉光了。部隊給他發了新碗,他卻把新碗送給別人,自己依然用舊碗。
1941年冬,張思德和戰友在執行任務途中,發現一輛車陷入冰河。他當即脫下鞋襪,跳入刺骨的冰河中又是破冰,又是推車,竭盡全力幫被困車輛脫險。
1942年春,他在楊家嶺大禮堂工地參加勞動。上大梁時支架突然斷裂,他只身一人上前頂住,挽救了梁下施工的工人和戰友,自己卻受了傷。
1942年11月,部隊合并整編,干部精減下派,一些連排干部要去當班長,多數班長、副班長要當戰士。張思德也被調到中央警衛團1連當戰士,對此,他毫無怨言,愉快地服從組織分配。他說:“當班長是革命的需要,當戰士也是革命的需要,班長和戰士的職責不同,但為黨工作是一樣的。”
不久,張思德被調到延安棗園,在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工作的地方執行警衛任務。他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警衛工作中。工作之余,他經常主動為駐地打掃衛生、鋪石墊路、修補窯洞,兢兢業業地做好每一項工作。他還經常幫助戰友補洗衣服、編草鞋、喂戰馬、挑水燒火、采藥防病、站崗放哨,帶頭幫助駐地群眾生產勞動,全心全意地干好每一項革命工作。
1944年,張思德積極參加大生產運動,被選為農場副隊長。7月,進陜北安塞縣山中燒木炭。他處處起模范帶頭作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每到出炭時都爭先鉆進窯中作業。9月5日,天下著雨,張思德和戰友們照常進山趕挖新窯。突然,炭窯坍塌,危急關頭,張思德沒有絲毫猶豫,把戰友推出炭窯。他把生的機會留給了戰友,把死亡留給了自己。
“張思德在平凡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以身殉職,用自己短暫的一生,生動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重于泰山。”
(選自“人民網”,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