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弋
中國曲藝節是曲藝界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曲藝盛會,自1990年首屆曲藝節舉辦以來,吸引了全國各地多名曲藝家、曲藝工作者和曲藝愛好者參與。在2023年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節中,活動以“曲藝的盛會、大眾的節日”為主題,舉辦了9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演出,馮鞏、姜昆、李金斗、鞏漢林等來自全國的600多名曲藝家、曲藝工作者,與觀眾一起共襄曲藝盛宴。
而作為本屆中國曲藝節的總導演—中國曲協副主席、諧劇表演藝術家張旭東,在保持中國曲藝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通過對節目的精心構思和舞臺的精心設計,增強傳統曲藝在大型舞臺上的表演感染力,讓曲藝表演既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風貌,又注入了現代生命力,展現了富有現代感的藝術形態。
張旭東:首先我要非常感謝中國文聯、中國曲協對我的信任,感謝曲藝節籌備委員會能夠給我和我的團隊一次寶貴的機會,讓我擔任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節的總導演。說實話,做總導演是費力不討好的事兒,你做好了是應該的,做的不好你就挨罵了。但對我來說,既然這屆曲藝節要放在四川舉辦,而我又是四川曲藝的一分子,我也了解中國曲藝,了解四川曲藝,我就想給全國的曲藝人和觀眾呈現一屆成功的曲藝節,理當我也有這份責任和使命。加之我對曲藝有著深厚的感情,在曲藝界有很資深的編劇、導演等藝術家的加持。同時也希望能夠為推動中國曲藝高質量發展,呈現中華曲藝藝術魅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張旭東:首先,我要在中國文聯、中國曲協的指導下開展工作,確保所有方案獲得上級單位的批示和同意。這一流程不僅確保了整個活動的導向性和方向性,還有助于維持活動的統一性和連貫性。在具體的工作中,我首先需要確立曲藝節的整體風格和定位。這包括晚會的篇章主題、整體框架的設計、方向的確立及節目的編排,這些是構成整個曲藝節核心的基礎部分。
接著,還要負責原創節目和二度創作節目的舞臺呈現。參與曲藝節的節目通常需要經過精心的二次創作,包括對一些已有的優秀節目進行改編,以確保它們更符合節目的主題風格,并有效傳達演出想要表達的主題和情感。

此外,舞美和視覺呈現也是工作職責之一。我需要與團隊一起策劃舞臺設計,增強觀眾的視覺體驗和情感聯結,這就涉及服裝的顏色和樣式選擇,確保它們既不雷同,又能夠為節目增色,這些都需要針對曲藝節的特點和風格進行仔細的籌劃和安排。總的來說,我的工作是確保曲藝節從內容到形式都能精準地呈現出既定的藝術追求和文化價值,讓每一個環節都能達到最佳效果。
我們這屆中國曲藝節的主題是“曲藝的盛會,大眾的節日”,在設置演出的篇章時,反反復復在調整,最后才確定了序章“歸來”,“幸福的人生”“奮進的時代”“多彩的曲藝”3個篇章。演出的各個環節自己必須得門兒清,在開幕式舉辦前的幾天,整臺晚會在我腦子里都是有數的,我知道哪個地方一定有掌聲,哪個地方一定會有笑聲,從觀眾的反饋和整體的氛圍來看,演出效果是比較理想的。我到現在都還回味著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節,因為我參與其中了,我是一分子,特別驕傲和自豪。透過這次活動,看到的是中國曲協團結引導全國曲藝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曲藝工作者的精氣神。
張旭東:在作品選擇方面,首先要確定一個大的框架和方向,作為導演,想要呈現出什么樣的曲藝節,當這個創意策劃方案經過中國文聯、中國曲協的調整修改定下來之后,就要考慮如何呈現。曲藝有500多個曲種,這就不得不去選擇一些合適的曲種、節目參加演出,如何選擇?第一要凸顯“曲藝的盛會”,參加演出的曲藝種類要多,那才是盛會。這就需要清楚各個地方的代表性曲種是什么,近幾年的優秀作品有哪些,涌現出來的名家、新秀有誰,在此基礎上再去做選擇。有的曲種形式相似,比如說竹琴,在四川叫竹琴,在湖北叫漁鼓,但是它的形式基本是一樣的,這種情況肯定不會都選擇。從地域上分,這屆曲藝節各地的演員都沒缺席,臺灣的、澳門的、香港的,我國各地的演員全部來參與,當然少數民族不可能全部請來,那就請來代表性的幾個曲種,要么上開幕式,要么上閉幕式,能夠確保各地的曲藝演員都能登上曲藝節的舞臺。
其次,要凸顯曲藝自信。我是堅持“去歌舞”的,需要的時候,是要讓它為曲藝所用,而不是弱化曲藝本身的風采。曲藝藝術延續幾千年,難道是靠其他的姊妹藝術襯托出來的嗎?當然不是,而是我們對于自我的認知不精準,對自我的要求不高,才造成了有些時候需要用其他的形式去呈現曲藝舞臺演出,而本屆曲藝節的主旨是將傳統曲藝建立在曲藝自信的基礎上,進行現代化的詮釋表達,也就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曲藝不僅僅是演給你看、唱給你聽、讓你樂的,從內容到形式,要展示出曲藝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呈現出曲藝自信。排除那些可能會影響曲藝純粹性的表演元素,專注于那些能夠體現曲藝魅力和技巧的傳統表演。此外,通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讓傳統藝術在不失本質的同時,更加符合現代觀眾的觀賞習慣和審美需求。
我們本屆中國曲藝節開幕式、閉幕式,除了主題歌《牡丹花開向未來》,運用了一些舞蹈元素,但這是為歌曲呈現的,不是曲藝。其余節目沒有一絲讓舞蹈影響節目的主旨呈現效果,盛小云主席表演的《姑蘇水巷》是用舞蹈演員呈現的水象,是景兒,不是舞蹈,這是視覺的一種呈現,是輔助曲藝的。


其次,我們還嘗試了“曲藝+文旅”的結合。我們新編的小品《白蛇前傳》,是小品和武術的結合。在這個節目中,武術不僅僅是作為表演的一部分,而是作為另外一種藝術形式來為曲藝的表演添彩,讓演員在舞臺上的風采更加突出,藝術表現力更強。這種融合不僅吸引了觀眾的目光,也展示了曲藝的多樣性和廣泛的表現力。
通過這樣的努力,我們想讓更多的觀眾和曲藝人看到,曲藝不僅能在田間、地頭、車間、軍隊和學校發揮其獨特的文化和教育作用,我們還能走上更高的舞臺,展示更多元的文化價值。這不僅是曲藝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們在推廣中華美學和曲藝之美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努力。
張旭東:未來我們需要培養一批理解曲藝精髓,又具備現代舞臺表演知識和技術的專業人才。現在越來越多的曲藝舞臺提供給我們的曲藝演員,作為演員要對得起舞臺,努力創作出更高質量的作品,能夠引起老百姓共鳴的作品,能夠反映這個時代風貌的作品。既然提出了這些高要求,這是發展所需,甚至可以說是生存所需,那我們自己也要提出更多要求,那就是重視在曲藝創演中的導演功能,重視培養曲藝導演人才,就像剛剛提到的,導演首先得是曲藝人,了解曲藝,在這基礎之上,再去進行系統學習導演實踐理論。如果未來時機合適的話,真的可以舉辦一些曲藝導演主題的培訓班,或者說一兩個月去專業院校進行培訓,曲藝導演得知道演出舞臺的聲光電、舞臺舞美是怎么回事兒,作為導演要去呈現什么,能幫助演員呈現什么,這都需要系統地學習。我是在做演員期間,再加上在一些晚會做導演的經歷,積累了一些經驗。
對我來說,每一個節目的創作和表演都應當引發觀眾的強烈生理反應。我希望觀眾能在觀看時笑出聲來,感動到落淚,或是被故事吸引得心跳加速。觀眾應該全神貫注地觀看演出,這種身心的投入是衡量一個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如果一個節目未能引起這樣的反應,那么它可能還未達到預期的成熟程度。

特別是在當前,隨著各個姊妹藝術不斷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我們從事曲藝的創作者和表演者也必須加快步伐,清晰定位自己的發展方向,我們需要對自己保持嚴格的要求和不斷地追求。這不僅是為了讓曲藝不落后于其他藝術形式,更是為了能夠在多元化的文化藝術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讓曲藝獲得持久地發展。
最后,借這個機會,還是要真誠感謝中國文聯、中國曲協,還有樂山市人民政府等承辦單位對我的信任,他們的支持與幫助,是本屆曲藝節能夠順利進行的堅實基礎。其次要感謝曲藝界的老藝術家和曲藝新秀,還有曲藝工作者,他們不計個人得失,不計報酬,把這次盛會當成自己的事情,當作自己分內的事情,每個人都是這種思想,那自然會不約而同地到達一個高度,所有的人都能夠齊心協力,共同完成本屆中國曲藝節,對我個人而言,這是非常成功的一屆曲藝節。
所以說,這不是我做得有多么好,而是全國的曲藝家一起作出的貢獻,是大家努力的成果。我認為大家形成的這種共識與多年來中國曲協持續開展優良行風建設密切相關,非常了不起。因為演出的時長要求,還有節目的調性要求,我確實很難把觀眾特別喜愛的、特別崇拜的藝術家都請到曲藝節來。盡管如此,邀請參演的嘉賓們來了之后,他們全力以赴,十分配合演出工作。而那些沒有參加演出的藝術家和曲藝新秀,也在他們能做的范圍內,通過各種方式為這個活動做宣傳、點贊。他們的積極參與與支持,真的特別令我感動,也證明了我們曲藝界的團結和熱情,這正是本屆曲藝節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