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君
社會主義文藝本質上是人民的文藝。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是黨和國家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新時代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文藝創作方法千變萬化,但最基本的宗旨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只有永遠同人民在一起,藝術之樹才能常青。
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在對專業文藝創作、演出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時,也積極投身到相關的創作、表演中,繁榮了群文事業。就此而言,推動群文事業高質量發展,不但能動態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能擴大文藝高原的“面積”,進一步夯實文藝發展的基礎,為新時代文藝事業從“高原”邁向“高峰”提供強大的助力。
2023年6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面向全市各文藝創作單位印發了《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舞臺藝術和群眾文藝創作行動計劃(2023-2025)》(以下簡稱《計劃》),首次將群眾文藝創作提到了與專業創作同等重要的地位。《計劃》明確提出要“以第二十屆‘群星獎比賽為契機,‘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評展演為抓手,不斷推出新品新人。通過培訓班、工作坊等形式加強群眾文藝創作人才培養。發揮‘上海市群文創作孵化機制作用,指導優秀作品不斷修改、打磨。推進‘上海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巡演活動,開展群眾文藝作品交流研討”。

在各級政府、基層群文工作者和廣大群文參與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年來,在上海乃至全國舞臺,優秀群文作品層出不窮。其中,不少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足以與專業院團出品的相媲美。這是一個令人可喜的趨勢,也是新時代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標志。當我們為群眾文藝的繁榮景象喝彩叫好時,也必須注意到,群文作品也存在著形式大型化、內容趨同化的傾向。而如何規避這類傾向,推動群文創作合理快速發展,值得探討。筆者以為,可以重視以下幾點。
現實主義是人生的主流,也是藝術的主流。傳遞人性溫度、社會價值和精神力量,構筑起溫暖的現實主義主題矩陣,是當前包括群文工作者在內的廣大文藝工作者的重要追求。但從實際操作層面來說,重大題材、宏大敘事可以是群文工作的“選項”但不能是“唯一項”。群文工作者要明白“群文”的含義和重要性,要從生活著眼、從小處著手,把“身邊事”寫得“小而美”。生活無比廣闊,群文工作者要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捕捉生活的亮點,從身邊的平凡人、平凡事中感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成為生活最好的參與者、記錄者和宣傳者。在2022年至2023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評展演活動部分獲獎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新時代群文工作者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創演的作品包羅萬象。具有高尚情懷的醫護人員、創業的海歸者、“活絡”著城市生活的快遞小哥、勤勤懇懇的基層選調生,通過在便利店、咖啡店、黨群工作站等“小地方”的生活與工作,折射出臨港新片區的繁榮和上海科創成就等“大事件”。此類作品貼近最普通的人和事,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和共情。
客觀來說,相比于專業院團、院校,相當一部分群文工作者算是“業余隊”,在專業水平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距。群文工作者在正視并著力縮小這一差距的同時,也應該找尋自身在另一維度的“專業性”,進而在創作中充分發揮出“專業+”優勢。
部分“業余”的群文工作者來自社會各界、各領域,年齡層次、社會閱歷各不相同。他們的加入,賦予了群文創作跨界融合的特色,讓類型作品更能體現出生活的千姿百態。譬如來自金融、科技、醫療領域的群文工作者,他們扎實的業界積累能讓作品在一度創作時就經得起專業檢驗,而真實的從業經驗也能令類型作品更生動,更易引起觀眾共鳴。以脫口秀為例,近年來,不少醫療工作者加入到了脫口秀的隊伍,上海電視臺甚至專門開設了電視節目《健康脫口秀》。這一類帶有“專業+”性質的群文創作,在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還有另一項重要功能,即在大眾中傳播專業知識。
2024年年初,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涌泉在《光明日報》發表的文章《戲劇不可一味追求“大制作”》中認為,“縱觀當下戲劇舞臺,一些所謂的‘大制作,一味以西方理論剪裁我們的審美,舞臺美術置景把舞臺搞得太滿、太實,丟失了東方美學精神,既擠壓了演員的表演空間,也為后期的演出、交流、推廣帶來一系列問題。基于這種情況,我們有必要辯證地、實事求是地談一談戲劇領域的‘大制作”。其實,“大制作”現象不僅出現在專業舞臺,在當前的群文創作中也有表征。筆者在一些展演活動中,經常聽到專家感慨:“這哪里是業余節目,比專業還專業啊!”如果這一評價是從作品思想內涵、演員表演本身出發,那的確是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但遺憾的是,很多時候專家口中的“比專業還專業”針對的是舞美、裝置、燈光,乃至服裝等輔助手段。因為群眾文藝越來越被重視,現在我們的很多群文團體“不差錢”,創作、演出條件甚至比一些專業院團還要好。在這個背景下,群文工作者可以嘗試提升舞臺整體的表現力,但如果把絕大部分精力放在這些方面,那就會“撿芝麻丟西瓜”,讓群文創作失了“本真”。顧名思義,“群眾文藝”就是普通群眾創作、普通群眾表演,演給普通群眾看的文藝,所以在受眾“小”、主題“小”之外,它的舞臺也“不算大”,在社區、工廠、農村、學校的演出機會更多。因此,片面強調“大制作”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更會對作品的靈活機動性造成負面影響。同時,過于繁復的舞臺包裝,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觀眾對演員表演的關注。對于表現力相對弱一些的群文演員而言,這方面的影響會更明顯。因此,堅持小而美,堅持恰到好處的渲染,實實在在聚焦到內容本身、演員本體,才是群文工作最正確的做法。
近年來,隨著各級政府對群眾文藝工作的日益重視,對群眾文藝創演團隊、展演活動給予政策、資金上的大力扶持。越來越多人加入到群文創作的隊伍中來,我們在為之欣喜的同時,也應當注意到一個現象,即在各類展演、評獎活動中,“特邀”現象日益明顯。甚至一個作品中,“特邀”人員占半數以上。為提升群文創作質量,專業團隊的指導必不可少。《計劃》也提出了要建立“上海市群文創作孵化機制”,因此特邀專家介入作品創作,指導優秀作品不斷修改、打磨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專家起到的是指導、提升作用,創作、演出的本體還應該堅持是群眾演員、業余演員。如果“特邀”常態化,“外援”規模化,固然會在短期內迅速提升群文團隊的藝術水準,令作品大放異彩,甚至獲得各類榮譽獎項。但卻容易讓基層群文團隊產生依賴性:“既然凡事有‘特邀、專家定奪、參與,自己又何須費心策劃、創作?只要跟著專家的指令走就可以了。”長此以往,團隊會失去原創動力、自主意識,甚至失去自我造血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因此,建立起“專家指方向、團隊掌船舵”的健康互動關系就是必然。群文工作還是要把舞臺留給對文化藝術有熱情、有創作沖動的普通群眾,讓他們在本職工作之余,找到一方展現才華、享受藝術的天空。
堅持本體性,還要注重為團隊成員度身定制、量體裁衣。與專業院團相比,一個基層群文團隊的人員組成往往是“點面”結構的——業務能力突出的“幾個點”和有熱情有參與度的“一大片”。所以在堅持專業性的同時,相關編劇、導演還要重視更多團隊成員的功能,要充分激發出“非專業”者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到作品里、自信立在舞臺上。
隨著傳播手段的不斷豐富,新媒體在文化藝術傳播中的地位日漸凸顯。對于群文工作者而言,利用好新媒體這一“新陣地”,將之打造成為群文傳播的“主陣地”之一,也是應有之義。新媒體傳播具有操作簡單、形式靈活、時間自由、受眾多元的特點。同時,新媒體的輻射范圍更是傳統舞臺難以企及的。因此,群文工作者應積極擁抱新媒體,以云平臺為基礎,精準對接群眾文化需求,為廣大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云上文藝作品。同時,利用“互聯網+” 形式,在展現作品之余,將視角拓展至創作過程,創作者生活等更多領域。
當前,群眾文化藝術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的趨勢,高質量群眾文藝作品不斷出現,優秀群眾文藝團隊不斷涌現。而在這從“高原”向“高峰”拓展的關鍵時期,群文工作者更應該堅持“群眾文藝創作”的群眾本體,凸顯群眾力量,發揮群眾優勢,讓群眾在創作、演出、欣賞過程中真正感受到新時代文化藝術繁榮帶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真正成為群眾藝術舞臺的“主角”。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