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琴
大寒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300°時即為大寒。此時,山河大地霜雪盡覆,四九酷寒之氣正浩浩蕩蕩游走在人間的每個角落,到處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之景象。憑窗而望,天灰蒙蒙的,河畔的垂柳不再招搖,像一位歷經世事的老者,裹著霜的枝條是它清瘦的風骨,那灰褐色樹干上的幾枚枯葉,是歲月篆刻在它臉上的滄桑。
大寒是一年的收束,民間素有“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的諺語,在數九寒冬的臘月,大雪昭示著年景,寒冷孕育著萬物生靈。陸游曾寫道:“苦寒勿怨天雨雪,雪來遺我明年麥。”大雪固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卻為來年的麥子留下了福,給生活增添了樂趣。“該冷不冷,不成年景。”冷能使農作物通過春化階段正常生長,雖然此時天氣寒冷,但萬物開始復蘇,泥土的氣息越來越濃,到處都能感受到大地回春的希望與生機。
“過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一過,人們忙著準備年貨,可謂是“小寒大寒,殺豬過年”。這節氣充滿了喜悅和歡樂,人們心里也升騰著暖意,他們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巷弄里的煙火氣讓整個冬日充滿了溫度。室外風雪越盛,屋內越發熱騰,辭舊迎新的氣象異彩紛呈:紅紅燈籠高高掛、紅紅對聯貼門框、紅紅煙花震天響、紅紅臉蛋迎新年……大寒的人間,最是目不暇接,極盡歡喜之能事,躍動著團圓和歡慶。
出生在農村的阿婆,一輩子也沒離開過鄉村那片深厚的土地。鄉村的冬天是溫暖的,依偎在墻根下曬著太陽的阿婆,向我講述著她辛酸的過去:“那時窮,家里五個孩子,人口多,農村生產隊是集體勞動,掙工分換糧,哪怕早出晚歸還經常食不果腹,只有過年才能吃點肉,衣服都是自織粗布……”說起過去的困苦,滿頭白發的阿婆表情變得凝重起來。“現在國家富裕了,我們家也蓋了新房,養了牲畜,還種了茯苓和天麻等藥材。有孩子陪在身邊,心里也舒暢多了。”
陽光下,阿婆滄桑而樸實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說話間,她蹣跚地走向伙房,非要帶我看掛在屋里的臘肉。大寒時節的陽光落在院子里,阿婆的臉上透著光陰的底色。
朋友在微信跟我聊天兒,說:“我遭小人暗算,心灰意冷,跟他人說吧顯得矯情,不說又實在委屈。”我不知如何安慰,只有回她:“就當是上天考驗我們吧。”
不是自視境界如何,實在是遇到這樣的事,只能如此想才能走出這無盡蜷縮的光陰。大寒不單是一種氣節,寒冷的不只是天氣,有時也是我們的心境。生活的樂趣在于我們不能先洞察一切,總希望人生路上春和景明,可生活畢竟是寒暑交替,寒冷的深處藏著不期而遇的欣喜,苦惱的深處藏著后知后覺的幸福。天地如此,人生亦如此。
勤勞而勇敢的阿婆從不懼怕寒冷,她知道,大寒已是到了極點,日后天漸暖。寒由心生,內心的寒冷才會讓人感覺凄苦,無論多么寒冷的天氣,多么惡劣的環境,只要我們時刻懷有一顆火熱的心,就會感覺溫暖有力,寒而不冷。那些看似邁不過的坎,逃不過的苦,不都是生命中的“大寒”嗎?晚年的孟郊窮困潦倒,在悲涼愁苦時寫下了“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杜牧在冬夜里借酒消愁寫下“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闌干”,他們用文字傾訴著自己的悲苦。人生路上的挫折和失敗就如四季輪回中的小寒和大寒,季節的流轉就是尋夢的過程,尋求美好,尋找幸福,這過程充滿了期盼和喜悅,痛苦和艱辛,也飽含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我們都是鄉下的阿婆,不會因為懼怕嚴寒而停下腳步。回望來時路,日復日,年復年,二十四節氣周而復始,蘊含著天地輪回的自然。我們渴望溫暖,也得接受嚴寒,因為寒冷過后,萬物復蘇,才能迎來春暖花開。不妨在大寒的節氣里喝一碗臘八粥,軟糯又香甜,驅寒又保暖,靜靜地享受這個季節的舒適與寧靜。新年伊始,一切美好,從心而生,光明而來,在新年闔家團圓的新春里,汲取愛和力量,聽風吟,看雪落,待花開,等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