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新源

夏日里,我再次來到長臺鎮,穿過充滿煙火味的民居小巷,拾級而上,放眼望去,長臺小學校園里高大的毛竹就像黃山的迎客松一般挺立在鵝卵石鋪就的道路旁,它和周圍的樹木、竹林組成一片綠色的林海。竹,是這里的特色,也是長臺小學的特色。近幾年,學校為配合鎮政府打造“甜蜜小鎮”,開展蜜蜂文化研究,形成了一個新的特色。我此次就是為探尋長臺小學的蜜蜂文化而來。
我們來到綜合樓的三樓,三樓整個一層都是“嗡嗡研學基地”。策展人通過巧妙的布置,把一個個空間聯系起來。兩年前,我參加長臺影賽,曾來過幾次這所學校。其中,“嗡嗡研學”題材是我創作的一個主題,我以《長臺小學嗡嗡研學基地的講解員們》為題拍攝了一組照片,與學校的校長、老師,特別是小講解員們有過較多的交流。走進研學基地,我就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是那樣親切、那樣熟悉。從西到東,依次是主題區、課程展示區、體驗展示區、蜂產品研發區、品嘗區暢想區、生物研究所、產品包裝區、義賣售貨區、直播帶貨區。直播間是新設置的區域。
隨著腳步的移動,展廳內容和畫面的變換,小講解員的形象逐漸清晰起來,那些朝氣蓬勃、訓練有素的小講解員們似乎就在眼前。
在資料展柜前,擺放著《神奇的蜂蠟》校本教材和學生手冊等研學資料。一份研學報告顯示,嗡嗡研學館曾被評為浙江省基于學習方式變革的新型教學空間典型范例,長臺小學曾被評定為浙江省新型教學空間典型范例培育學校,師生年均獲省市獎項一百九十余項……
有意思的是,“嗡嗡”這個名字還是學生提出來的。
“學校里有個叫周昌榮的校園保安,他有十幾年的養蜂經驗。這為我們開展蜂文化研究增加了底氣和信心。”采訪校長祝遠峰時,他如是說。
蜜蜂文化的研究是如何定位的呢?校長祝遠峰頗費了一番心思。他的初衷是以模擬情景串聯課程的形式,營造富有童趣的職業體驗模擬情景,通過招聘學生入職后,按照課程序列依次在蜂場、制作、研發、銷售、宣傳等部門工作,全面熟悉蜂產業的過程,然后根據學生自身興趣和特長,選擇某一領域深入研究,培養蜂產業的后備人才,助力家鄉的“甜蜜”事業。后來,結合省教育技術中心、省教研室、省教科院聯合推出的“基于學習方式變革的新型教學空間典型范例培育學校”評選要求,挖掘蜂產業發展中包含的跨學科知識技能運用、團隊協作等要素,設計了“嗡嗡研學課程”,創建了“甜蜜之旅”研學基地。
根據蜂產業的工序內容,課程共設置了蜂場實踐、制作研發、產品銷售、綜合拓展四大板塊。其中,制作研發版塊設了舌尖上的甜蜜、神奇的蜂蠟、蜂狂科學家、蜂巢工程師四門小課程。每學期開發兩個項目,目前已有神奇的蜂蠟、蜂產品包裝設計等十四個課程項目,集知識學習、實踐體驗、探究創造于一體,讓孩子們從淺層模仿到深度實踐,培養高階思維,發展綜合素養。
于是,“嗡嗡樂園”蜂場建起來了,“嗡嗡研學館”開起來了。周師傅帶領學生養了六箱蜂,每年可采蜜四十來斤,這為課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學生在蜂場開展實踐活動,體驗蜂農的一天,認識蜜蜂,撰寫養蜂日記,了解蜜蜂的一生,探討蜜蜂是如何采蜜的,又是如何把花粉變成蜂蜜的。
在蜂場實踐的基礎上,進入制作研發階段。通過對蜂食品的開發制作,讓學生體會舌尖上的甜蜜。蜂蜜柚子茶、蜂蜜果醬、蜂蜜蛋糕、蜂蜜棒棒糖、蜂蜜飲料,不僅給學生帶來味蕾上的享受,更激起他們對蜜蜂的好奇心,進而對科學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
根據學生調查發現,市場上很多潤唇產品使用礦物蠟作為原料,使用后嘴唇會越來越干。基于這一現實問題,師生共同設計制作了一款蜂蠟保濕潤唇膏,“神奇的蜂蠟”課程應運而生。該課程的內容包括認識蜂蠟、蜂蠟唇膏設計、蜂蠟手工皂、產品包裝四大活動。根據課程內容,編寫了教材和學生操作手冊。
嗡嗡研學館內的各個區塊既可以單獨作為一個班或一個社團的獨立教學區使用,也可以區塊相連組成一個更大的學習延伸區,滿足多樣化教學的需求。
暑期的校園是那么靜謐,只有知了在不知疲倦地叫著,樓道、道路邊不時可以看到形態可掬的蜜蜂卡通模型,讓人心生愛戀。
老校門邊是學校的蜂場,我看到五六個學生穿著或黑或白的防護服,頭戴黑白相間的防護頭盔,在周師傅的指導下檢查蜂箱,給我作搖蜜示范。學生們還得意地告訴我,這個透明的搖蜜箱是學生自己設計發明的。在綜合拓展活動中有一項是“我隨父母去養蜂”,長臺鎮有六百多人在外養蜂,每年都有一些高年級的學生報名參加這項活動。他們在隨父母外出體驗養蜂生活的同時,也提出了諸如便于觀察蜂活動的透明蜂箱、蜂箱搬運省力裝置、蜂箱降溫神器等創新設想和方案。如今,學校蜂場正在重新改造,六箱蜂也被周師傅轉移到其他地方寄養了。據說,改造后的校園蜂場將更漂亮,也更符合學生的實踐要求,我的內心充滿期待。
此時此刻,我的頭腦中不禁跳出唐代詩人羅隱詠《蜂》的詩句:“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這不正是對長臺小學開展蜜蜂文化研究的最好詮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