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川

為推動“大思政課”建設不斷“出新”又“走心”,教育部等十部門出臺《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強調高校要緊扣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和要求,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新時代的新征程上,要落實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基本要求,必須以實踐教學為引領,匯聚實踐育人合力,不斷推進“大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的探索與創新,構筑有體系、有靈魂、有質量、有實效的“大思政課”格局,打造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立體化育人生態。
為何——時代背景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政課在黨的治國理政戰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思政課的改革與創新成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建設“大思政課”的育人格局正是落實目標任務的重要舉措。
“大思政課”是與傳統的思政課相對應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形態,是對傳統思政課內涵及外延的開拓與延展。傳統的思政課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形成了以理論教育為主的教學體系,教學方法偏重于從理論到理論、從道理到道理,突出了思政課的思想性和理論性,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理論和實踐、課堂與社會、教師與學生之間聯系不緊甚至脫節的現象,對時代重大議題、社會現實難題以及學生思想問題的關切和回答不夠到位,在針對性、親和力和實踐性方面有所欠缺。
建設“大思政課”命題的提出,在堅持問題導向、關注社會現實、倡導實踐檢驗的基礎上,為新時代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明確了前進方向和基本要求,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實現了科學理論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的互相滲透,回應了傳統思政課單兵作戰的呈現形態,有助于更好地匯聚實踐育人的合力。
何謂——核心要義
用好“大思政課”是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著力點,其核心要義在于將“思政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能否緊密結合社會實踐是一堂思政課能否真正取得實效的關鍵。匯聚“大思政課”實踐育人合力,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
“大思政課”依然是“思政課”。“大思政課”是圍繞思政課改革創新展開,盤活社會實踐各種要素,在講深、講透、講活道理上持續發力的思政課程新形態。“大思政課”承接了傳統思政課的任務與內容,在本質上依舊是講道理,始終沒有脫離思政課的基本范疇,是對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展開。
“大思政課”是“大”思政課。“大思政課”之大,集中體現為以大系統觀、大歷史觀聚焦“講道理”,在社會實踐中還原道理的生命力、展現道理的活力,有效拓寬了思政課的邊界和外延,在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國內與國外相結合中賦予了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更加開闊的“大”視野。
“大思政課”是彰顯育人合力、提升教學效果的思政課。“大思政課”是思政課的內容、形式與效果等各方面不斷向社會拓展和延伸的“開門辦思政”的具體形態,是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統一,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在內容上,“大思政課”重視理論與實際的緊密聯系,講好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在形式上,“大思政課”強調實踐的教學方法,通過組織課堂實踐和社會實踐,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把徹底的理論講徹底;在效果上,“大思政課”強調在社會實踐中檢驗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打破了課堂的局限,使之走向現實生活,在現實中有價值、用得上,在思想引領、價值引領與實踐引領中合力培育時代新人。
如何——教學模式創新
《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對新時代建設“大思政課”明確了總體要求,做出了具體部署。其中,進一步推進“大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方式探索與創新,以多種實踐教學方式,匯聚“大思政課”實踐育人的強大合力,成為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不斷提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際成效的重要著力點。結合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方式方法創新與運用的基本經驗,可以從“課內+課外”“虛擬+現實”“他者+自我”三個方面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進行探討。
探索“課內+課外”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在本質上,“大思政課”依然要錨定講道理這個任務,課堂教學依然是“大思政課”的教學主渠道。但與傳統思政課堂不同的是,“大思政課”更加注重運用社會大課堂的資源作補充,推進思政課由理論教學向廣泛的社會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聯通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打造更有新意、更有趣味、更接地氣的思政好課。如繼續深化開展“行走的思政課”等教學形式,強化“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不斷拓展思政課堂的表現形式和覆蓋范圍,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進社會,用眼睛了解家鄉變化,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心靈感悟中國精神,在真切的體驗中學習知識、領悟道理、踐行理論。
打造“虛擬+現實”的沉浸式教學模式。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思政課教學形式的改革創新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以數字技術賦能思政教學,依托虛擬現實、圖片影像、語音互動等多種形式,結合“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實現跨越時空、超越時代的對話,將理論和道理多維度、多層次、多視角地融入思政課,賦予思政課教學形式創新的更多可能。要利用好數字技術搭建虛擬場景,并結合實踐基地的現實場景運用,不斷完善“場景式大思政課”的構建,為學生創設可視化、情景化和趣味化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可以代入感更強地“參與”特定的歷史事件,在沉浸式、互動式的學習中領悟歷史與真理的力量。
探索“他者+自我”的引領式教學模式。上好“大思政課”,需要從生活著手、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切身需求切入,善于利用他人引導與學生自我感悟的多元視角傳遞真理知識、感悟思想價值,實現教學過程完整化、生動化與主動化。可以通過選聘一批道德模范、先進典型、大國工匠、先鋒黨員等優化思政課教學團隊,走進榜樣先鋒的工作場景、生活情景、歷練背景,看別人的成長想自己的路,聽別人的故事走自己的路;同時強化對學生個體視角的自我實踐、自我感悟的引導,在多元視角中寓理于情,使思政教學真正地走向現實生活、結合現實生活、講授現實生活,起到答疑解惑、凝神鑄魂、啟迪智慧的作用,引導學生真正讀好、讀懂生活的“無字之書”。
新時代的新征程上,要進一步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不斷完善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創新,構建起“大思政課”的實踐育人格局,匯聚實踐育人的強大合力,讓思政課教學“出新”又“走心”,讓思政課內容“有趣”更“有料”,堅持以信仰傳遞信仰,以理論弘揚理論,以情感激發情感,以人格完善人格,提交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大思政課”優異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