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遼寧省沈陽市康平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康平縣動物衛生監督所),遼寧 沈陽 110500)
隨著我國養豬業的不斷發展,規模化養豬場的數量不斷增加。保育豬是豬只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管理技術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豬只的健康和生長發育。文章介紹規模化養豬場保育豬管理技術的相關內容,包括保育豬的飼養管理、環境控制、疾病預防等方面,為規模化養豬場的保育豬管理提供一些技術支持和參考。
近年來,我國生豬規模化養殖發展迅速,規模場數量逐年增加,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23 年末全國生豬出欄72 662 萬頭,比2022 年末增長3.8%;2023 年遼寧省生豬出欄2 970.5 萬頭,增長2.6%,占全國生豬出欄總量的4.1%。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規模化養殖企業的生產效益逐步顯現,平均每頭豬的生產成本和人力投入大幅降低。但許多規模化豬場的大型保育舍存在若干批次,豬群整體的日齡差距較大,不同類型的豬群同處一舍,這給日常管理帶來了麻煩,無法有針對性地飼喂養殖管理。還有的豬場生豬欄舍的清洗不夠徹底,空欄消毒未能達到預期目標,這為豬只疫病交叉感染及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而且保育豬正處于母源抗體免疫減弱而主動免疫尚未產生的階段,因此這一時期的保育豬容易因上述各種不利因素而無法健康成長。
除了規模化養豬場保育豬管理技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外,保育豬生長發育過程中也存在應激因素,影響保育豬的健康生長發育。其中環境的變化對于保育豬尤為重要,如溫度、濕度、光照等的變化,會導致保育豬生長受到影響;還有豬舍內的噪聲,如風機、飼料機等設備的聲音;圈舍保育豬的飼養密度過大;飼料的質量、種類、飼喂方式等的變化;豬群中存在疾病,如豬瘟、豬口蹄疫病等;還有保育豬從母乳轉向固體飼料的過程;還存在一些人為因素,如飼養員的操作、豬只的捕捉等。這些應激因素可能會對保育豬的生長發育、免疫系統和健康狀況產生負面影響。
養殖場的合理規劃是規模化豬場保育豬群飼養管理的重要環節之一,對于養殖場場址選擇,要選擇遠離居民區、水源和交通要道的地方,以減少外界干擾和污染。同時,要考慮地形、氣候和水源等因素,確保養殖場的環境適宜。對于豬舍布局要合理,要考慮通風、排水、光照等因素。豬舍之間要有足夠的距離,以避免疾病的傳播。豬舍的通風系統要完善,以確保豬舍內的空氣流通。可以采用自然通風或機械通風的方式,根據季節和天氣情況合理調節通風量。養殖場的排水系統要完善,以避免污水積聚,排水管道要設置合理,避免污水倒流。養殖場要設置防疫設施,如消毒池、隔離舍等,以避免病原體的傳播;養殖場要設置安全設施,如圍欄、監控設備等,以確保豬群的安全;養殖場要建立人員管理制度,嚴格控制人員的進出,避免外來人員的干擾和污染。
要保持豬舍環境干凈整潔,豬舍需要定期進行清理,包括清理糞便、尿液和其他雜物。清理頻率可以根據豬舍的大小和豬只數量來確定,一般建議每天至少清理一次;豬舍每周都需要進行消毒,以殺死細菌和病毒。消毒頻率可以根據豬舍的衛生情況來確定,一般建議每周至少消毒一次;還有為保證保育豬的生活環境,豬舍濕度控制在50%~70%之間,以避免濕度過高或過低給豬只造成不適,豬舍的溫度應該控制在20 ~25℃之間,以避免溫度過高或過低引起豬只不適,可以使用溫濕度計來監測豬舍的溫濕度,并根據需要進行調整;豬舍通風每h 至少5 次,保證通風量足夠大,保持空氣流通,以保證豬舍內的空氣質量;豬舍內的設備和器具每周消毒一次,如喂料器、飲水器、欄桿等,每周都需要進行消毒,以殺死細菌和病毒,消毒頻率也可以根據設備和器具的使用頻率來確定。
科學規劃圈舍設施可以保證保育豬健康生長,對于豬圈數量,根據養殖規模和養殖密度,確定需要建設的豬圈數量。一般來說,每頭豬需要1 ~2 m2的豬圈面積,以避免過度擁擠引起豬只不適。例如,如果養殖規模為1 000 頭生豬,則需要建設1 000 ~2 000 m2的豬圈;豬圈的面積應該足夠大,以滿足生豬的活動和生長需求。
一般來說,每個豬圈的面積應該在10 ~20 m2之間。圈舍圍欄高度應該足夠高,以避免豬只逃跑和受到外界干擾;豬圈的地面應該平整、干燥、易于清潔。可以使用水泥地面或漏縫地板,以保持豬圈的衛生。豬圈應該通風良好,以保持空氣流通,應該有充足的光照,以促進生豬的生長和發育;豬圈應該配備足夠的飼料槽,以滿足豬只的飼料需求;豬圈應該配備足夠的飲水器,以滿足豬只的飲水需求。可以使用漏縫地板或糞尿處理設備,以保持豬圈的衛生;應該配備防疫設施,以預防和控制疾病的傳播。
生豬分群養殖是指將生豬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不同的群體,進行分別飼養和管理的養殖方式,一般按照日齡分群。例如,可以將生豬分成仔豬群、保育豬群、母豬群等。對此分群標準要合理,根據生豬的實際情況和養殖需求來確定,要確保分群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還要保證分群規模,要根據生豬的數量和養殖場的規模來確定,要確保分群后每個群體的生豬數量適當,便于管理;分群后,要及時觀察每個群體的生豬生長情況,及時調整,確保每個群體的生豬都能得到合理的飼養和管理,還要加強防疫衛生工作,定期進行消毒和防疫,確保生豬的健康和安全。
保育豬的飼料質量管理是確保保育豬健康生長和發育的重要措施,確保飼料的質量符合標準,包括原料質量、配方合理性、加工工藝等方面。定期檢測飼料的營養成分和衛生指標,防止飼料污染和變質。在采購飼料原料時,應選擇優質、新鮮、無污染的原料,可以通過查看原料的生產日期、保質期、質量檢測報告等方式來確保原料的質量;飼料的加工過程中,應注意控制溫度、濕度、時間等因素,以確保飼料的質量和營養成分不被破壞,飼料的加工設備和工具應定期清洗和消毒。
根據保育豬的生長發育階段和生理特點,合理搭配飼料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養分,保證飼料的營養均衡。可以根據保育豬的體重、日齡、食欲等情況,合理調整飼料配方。一般來說保育豬的飼料中應含有足夠的蛋白質,以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保育豬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應在16%~20%之間,飼料中應含有適量的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玉米、小麥、大米等,還要含有適量的脂肪,以滿足其能量需求,脂肪含量應在3%~5%之間,還要有足夠的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 等,適量的礦物質,如鈣、磷、鐵、鋅等,同時添加一些飼料添加劑,如酸化劑、酶制劑、益生菌等,還要保證飼料的新鮮度,以避免飼料變質和污染。
保育豬的飼喂管理,對于豬只的生長發育尤為重要。保育豬的飼料飼喂量應根據其體重、日齡和食欲等情況進行合理控制。一般來說,保育豬的飼料飼喂量應逐漸增加,以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保育豬的飼料飼喂頻率應適當增加,以滿足其快速生長的需要。飼喂頻率應每天3 ~4 次;保育豬的飼喂方式應根據其日齡和生長情況進行合理選擇,對于日齡較小的保育豬,可以采用自由采食的方式,讓其充分采食;對于日齡較大的保育豬,可以采用定時飼喂的方式,每天固定時間飼喂。飼喂過程中飼料應混合均勻,以避免飼料中的營養成分不均,可以采用攪拌機或人工混合的方式進行。
要建立健全的飼料管理制度,包括飼料的采購、儲存、加工、飼喂等方面,確保飼料管理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定期對飼料的營養成分和衛生指標進行檢測,以確保飼料的質量符合標準。可以通過檢測飼料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養分來評估飼料的質量。定期監測保育豬的生長發育情況和飼料的利用效率,評估飼料管理的效果,及時調整飼料管理策略。
保育豬是豬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除了飼養管理及飼料管理外,疾病控制對于保育豬的健康和生長發育至關重要。
保育豬應接種必要的疫苗,以預防常見的疾病。疫苗接種的時間和劑量應根據疫苗種類和豬場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安排。一般要確保小豬在哺乳期和保育期的健康,仔豬出生當天需要給仔豬接種豬偽狂犬病疫苗,滴鼻免疫,可以防止仔豬在哺乳階段發生豬偽狂犬疾病;在仔豬出生的第3 天打補鐵針,可以有效防止仔豬出現缺鐵性貧血;在仔豬出生的第7 天接種豬支原體肺炎疫苗,可以有效保護豬的呼吸道免疫系統,還可以降低豬只出現各種呼吸道疾病的風險;在仔豬出生的第15 天做豬圓環病毒疫苗免疫,可以防止仔豬斷奶后越來越瘦;在仔豬出生的第21 天接種豬瘟疫苗,可以避免小豬感染豬瘟;在第21 ~30 天斷奶,在小豬斷奶后接種豬偽狂犬病疫苗;第40 天左右,做第二次豬瘟疫苗免疫;第55 天左右接種豬口蹄疫疫苗,可以有效預防豬發生口蹄疫病。實際疫苗接種程序可能會因豬場所在地區、養殖場情況以及豬的品種等因素而有所不同。豬場應定期監測保育豬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和處理疾病。監測的內容應包括體溫、食欲、呼吸、精神狀態等方面。
保育豬出現疾病時,應及時將其隔離治療,隔離治療可以減少疾病的傳播,提高治療效果;同時應及時進行藥物治療,藥物的選擇和使用應根據疾病的種類和病情進行合理安排。而且豬場的人員管理應嚴格,避免人員帶入細菌和病毒,人員進入豬舍前應進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規模化養豬場的保育豬管理技術是養豬生產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直接關系到豬只的生長發育和健康狀況。文章對規模化養豬場保育豬管理技術發展現狀及保育豬常見問題進行分析,并通過規模化豬場的保育豬飼養管理要點,規模化豬場的保育豬飼料管理要點以及規模化豬場保育豬疾病控制進行闡述,通過這三個方面的科學管理,以保證保育豬的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