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淑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雙減”政策的不斷推進,校本研修對于教師專業發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更加凸顯。育英密云分校基于對總校文化傳統的繼承、“雙新”教育改革理念的踐行以及學生成長的需要,根據學校發展規劃和師資隊伍實際,堅持問題驅動、成果導向,積極實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全學習”研修理念,構建內生的、自成長的“教師發展共同體”。以教師的專業發展角度為縱坐標,有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卓越教師等縱向進階共同體;以教師的專業素養角度為橫坐標,有課堂教學、課程開發、教育科研等橫向協同發展共同體。下面從育英密云分校校本研修的“坐標”上選取幾個典型“共同體”,分析育英密云分校教師發展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培能筑基,構建“全學習”成長共同體
近幾年,育英密云分校引入了近40名大學畢業生,約占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一。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成為學校發展的關鍵。如何幫助這些青年教師盡快適應教師角色,促進他們快速成長,是學校校本研修的一項重點工作。為此,我們將基于新教師成長的共同體建設納入學校工作計劃,制定具體明確的研修目標、內容和措施。以一年入門、兩年鞏固、三年成型為總目標,培養一批理想信念堅定、師德師風高尚、業務能力精湛的高素質專業化新教師。
學校成立了“桃李成蹊青年教師成長營”“青年班主任工作坊”,以“區級培訓與校本研修相結合、集體研修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導師帶教與自主學習相結合、展示活動與測試競賽相結合”為工作機制,通過共同體研修,提升青年教師學科教學和班級管理水平。
“桃李成蹊青年教師成長營”結合青年教師在教學中面臨的教學重難點把握不準、課堂效率不高、基本功不扎實等問題,確定梯度研修目標,組織豐富的研修活動。從職業道德到文化素養,從備課到上課,從教學基本功到課題研究,為青年教師搭建專業發展平臺,助力他們迅速成長。學校在共同體研修中,加大培訓經費投入,拓寬研修渠道,充分整合各種優質資源。
“青年班主任工作坊”堅持問題導向,針對青年班主任實際工作中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比如如何提高班級凝聚力,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家校關系等,定期組織聚焦班級管理重點工作實施策略的班主任論壇。借助伙伴式研修和網絡交流平臺,不斷開闊眼界、更新理念,在教育實踐中及時總結反思。我們創新培訓形式,進行專家指導下的“行動研究”:通過講座、交流研討,解決價值、理念上的問題,通過“會診”“示范”和“效仿”,解決技術、手段和方法上的問題。
示范引領,構建“全學習”卓越共同體
育英密云分校現有市區級骨干教師16名,為發揮他們的示范引領作用,助力他們在專業上進一步發展,成為區域內或市域內名師,學校成立了“全學習”卓越共同體。通過與育英總校開展一體化聯合教研,沿襲總校校本研修體制,借助總校專家團隊和課程資源,針對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引領教師進行體系化、跟進式、項目型研修實訓。在調查研究、制定標準和工具開發的過程中,卓越共同體將學校發展愿景、學生學業成果有機融合,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提升學生核心素養。骨干教師牽頭,積極進行課題申報、課例研究以及校本課程的開發,為青年教師和班主任推薦閱讀書目,定期組織讀書論壇、專題講座,及時梳理教育實踐經驗,撰寫論文、著書立說,以身示范,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真正踐行“5+2”教師自主成長模式。骨干教師在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同時,通過學習、實踐、反思、研究,實現自身成長。
行動研究,構建“全學習”科研共同體
學校的高質量發展必須以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做支撐,全面提高教師素養和開發學校教育資源都離不開教育科研。“雙減”政策實施,減負、提質、增效是關鍵詞,只有做學者型、科研型的教師,才能與時俱進,切實提高課堂效率,保證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學校以“問題引領、科研賦能、課程推動”為基本行動路徑,以課題為單位組成不同的科研共同體,教師們在問題中研究,在研究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進而成長為研究型教師。
在科研共同體的推動下,很多制約教師和學校發展的關鍵問題有了新的突破。2021年底,我們立項市級“雙減”專項課題“‘雙減背景下提質減負的作業生態系統策略研究”,通過深入研究作業設計和作業管理,探索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能力的策略,構建了作業生態系統,同時,各學科也完成了作業有效設計的案例,形成了學校特色作業案例集。該課題已于2023年1月結題。2023年6月,我們申報了北京教育學會課題“基于單元教學的作業設計實踐研究”,科研共同體成員基于上一個課題的研究成果,共同反思調研,確定研究方向,聚焦各學科作業設計的實踐性和多樣性開展研究。通過課題研究與實踐,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明顯提升,學生的課業負擔明顯減輕,形成了學校作業改革創新的新樣態。
學科聯動,構建“全學習”融合共同體
為更好落實新課程方案和新課標以及“雙減”各項政策和“全學習”理念,我們嘗試打通學科之間的壁壘,讓多學科知識深度融合,形成統整的、結構化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綜合應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基于課程內容,以同一年級組的相關備課組為單元,建立融合共同體,進行跨學科教學的研究與實踐。通過單學科主導和多學科主導兩種形式,以傳統節日課程為依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勞動教育課程為載體,落實五育并舉;以紅色文化課程為契機,培育學生家國情懷。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
以慶祝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的紅色節日為例,跨學科教學共同體以這一紅色節日為契機,由歷史教研組牽頭,通過多次校本研修,逐步確定了課程的目標、主題、任務、活動和評價等,開發了歷史、地理、道法、語文、音樂五學科參與的“讓長征精神永放光芒”跨學科主題實踐課程。歷史老師運用生動的視頻資料和準確豐富的文字史料帶領學生深入了解長征的原因及艱苦卓絕的長征過程;語文老師與學生們一起深情朗讀賞析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感受長征途中戰役的激烈及紅軍戰士不怕犧牲英勇殺敵的英雄氣概;地理老師帶領學生梳理長征路線圖,了解長征途中的地理環境特點,感受長征路途的艱難、英雄們的無畏;音樂老師通過帶領學生賞析《長征組歌》,感受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辛;結合所學,道德與法治老師帶領大家理解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感受偉大長征精神。課程最后,學生們與老師一起齊聲朗讀宣誓,向偉大長征精神致敬。
融合共同體通過跨學科課程的開發,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打破學科界限,彌補了教師個體在某一學科孤軍奮戰的不足。在共同體中,每位教師的學科背景、學科視角、教學經驗和優勢不盡相同,在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這些差異拓寬了教師的視野,分享了價值資源,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再發展。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2023年度一般課題“基于單元教學的作業設計實踐研究”(課題編號:MY2023-02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