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然

宋代飲品的發展與市民文化的繁榮緊密相連。宋代是中國傳統商品經濟發展的高峰期,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崛起,市民文化逐漸成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飲品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了市民階層的生活品質和審美觀念。本文將從宋代的飲品文化角度出發,探討市民文化在宋代的發展特點及其對社會的影響。通過研究宋代飲品的種類、制作工藝、消費習慣等方面,分析市民階層在飲品文化中的需求和品位,進而揭示宋代市民文化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一、宋代飲品繁榮的歷史背景
宋代被譽為文化繁榮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這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首先,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到新的高度。兩宋時期,雖然自然經濟在經濟社會中占有主導地位,但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業活動有了充足的物質基礎,逐步出現了規模可觀的商品經濟。商品貿易的發展使得大型商品交換市場漸次涌現,圍繞市場各色人員不斷聚集,促進了城市化進程的大大加快,城市人口的數量和密度隨之增加,市民階層的數量和規模也陸續擴大。宋代人口的急速增長,使得城鎮數量激增,規模擴大,城市面貌隨之改觀,坊市之間的隔離漸次取消,各類商鋪崛地而起。商業貿易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市民得以交流和互動,這種跨文化交流推動了飲食文化的發展和創新。與此同時,宋代水利工程和農業技術的進步,農民的生產效率大為提高,這也為市民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供應,市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進而尋求多樣化的飲食,飲品市場應運而生。
其次,政治的穩定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宋代的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雖然宋代自立國便伴隨著外部環境的挑戰,但宋代政治局面崇尚平穩、注重微調,“穩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標。政治穩定為宋代帶來了相對和平的社會局面,為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經濟的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了文化的繁榮。同時,士大夫階層在政治穩定和文化繁榮的環境中,逐漸形成了以儒學為核心的價值觀念和文化理念,追求“召和氣”,對民間文化未加過多干預。宋代士大夫階層對文化藝術的熱愛和追求,直接影響了市民階層的文化消費需求,士大夫階層的審美取向、文化品位,以及藝術創作,都為市民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方向。士大夫在文化領域的引領作用和市民文化的互動,為宋代飲品文化的興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再次,多地域不同飲食文化相交融的影響。宋代水陸交通便利,修建了輻射四方的運河網,北宋以汴梁為中心,形成了惠民、京水、五丈、汴水等漕運四渠;南宋以臨安為中心,建有江南運河、浙東運河等,運河的修建加速了南方與北方、內陸與沿海的飲食交流,各地習俗產生融合互動。例如,對于飲茶南北方有不同的偏好,對于茶中加輔料,黃庭堅在《煎茶賦》中稱“寒中瘠氣,莫甚于茶。或濟之鹽,勾賊破家,滑竅走水,又況雞蘇之與胡麻”,而蘇轍則對“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夸滿口”(《和子瞻煎茶》)表示不解。這些差異在市民日常飲食中漸次融合,食鋪酒樓中兼具南北風味的飲品相映成趣,兼顧了來自不同區域百姓的口味習慣。除國內南北飲品文化交流外,中外交流也占有重要影響。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蓬勃發展,引進了其他國家的多種食材。從宋代有貿易往來的交趾、占城、真臘、暹羅、錫蘭、大食中,引進了占城稻、番石榴、哈密瓜等作物,除此之外,還有乳香、沉香、丁香、蘇合香、藿香、龍腦香等香料,這都是大大豐富了市民日常飲品的原料。
二、宋代飲品的分類及特點
(一)茶類
在宋代,茶文化發展到新高峰,在市民的飲品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茶不僅是市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還承載著精神文化,代表宋代市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自唐代茶文化在上層社會中興起,到宋代已發展成獨具特色的市民茶文化,市井中飲茶之風盛行,發展出種類多樣的茶葉飲品。《宋史·食貨志》中記載:“茶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有龍、鳳、石乳、白乳之類十二等……有仙芝、玉津、先春、綠芽之類二十六等……散茶出淮南、歸州、江南、荊湖,有龍溪,雨前、雨后之類十一等。”片茶的制作方式主要為先將茶葉“蒸造”,再將其放入模具中焙成團餅狀,而散茶“蒸造”后,顯示散條形的草茶或搗碎后的末茶可直接供人飲用。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載:“貢品極盛之時,凡有四十余色。”出于實用的需要,市民階層除單純的茶飲外還發明了“茗粥”,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七寶擂茶。《夢粱錄》中記載“四時賣奇茶異湯,冬月添賣七寶擂茶”,擂茶中用料多樣,通常將茶葉、大米、花生、各色果仁放入擂缽中研磨搗碎,加水煮沸飲用,擂茶既可解渴,又能充饑,滿足了市民階層及時飽腹的需求。茶作為宋代飲品的核心,不僅是解渴的飲料,更是一種社交工具。圍繞茶藝發展出的“斗茶”成為宋代百姓的重要娛樂方式;茶樓、茶肆遍布大街小巷,成為人員集散中心,或談論時事、交流學問,或進行商業洽談,茶館成為市民不可或缺的活動場所。
(二)酒類
酒作為宋代飲品中的一大類,同樣與市民文化息息相關。宋代《宋史·食貨志》中記載:“自春至秋,醞成即鬻,謂之‘小酒,其價自五至三十錢,有二十六等。臘釀蒸鬻,候夏而出,謂之‘大酒,自八錢至四十八錢,有二十三等。”“小酒”指米酒、黃酒等發酵酒,“大酒”則是蒸餾酒。最遲至宋代,我國已出現蒸餾酒,宋代張能臣在《酒名記》中記載了北宋時期的二百二十三種酒,其中就有蒸餾酒的記錄。蒸餾酒首先進行自然發酵,進而人工釀制,最后還要反復蒸餾提取純凈的酒液,因蒸餾酒制作不易和酒精濃度較高,所以在宋代數量較少且價格高昂。宋代最為常見的酒為黃酒,因其以稻麥粟黍等谷物為原料,加酒曲制成,酒色呈黃色,所以稱之為黃酒。紹興黃酒在宋代因原料豐富和飲用者眾多得到長足發展,宋代市民對黃酒不斷進行創新,研制出竹葉酒、瑞露酒、蓬萊春等新品種。宋代是米酒的輝煌時期,以其親民的價格和醇厚的口感深受市民喜愛,米酒釀造技術的提升促使米酒出現不同品牌,如“新法羊羔酒”“生熟臘酒新釀”等。米酒和黃酒皆是市民青睞的娛樂飲品,宋代的配制酒(主要是藥酒)同樣風靡。例如,北宋田錫的《曲本草》中記錄了宋初的十五種藥酒,分別為廣西蛇酒、江西麻姑酒、淮安綠豆酒、南京瓶酒、山東秋露白、蘇州小瓶酒、處州金盆露、東陽酒、暹羅酒、枸杞酒、菊花酒、葡萄酒、桑椹酒、狗肉酒、豆淋酒。宋太宗時編纂的《太平圣惠方》中收錄了宮廷和民間所存的藥酒名稱、配方和制作方法。藥酒的制作方法較為復雜,以米酒、黃酒等發酵酒為底,將具有不同藥效的中藥材按一定比例浸入其中,經過反復多次蒸制而成。這類藥酒不僅豐富了宋代酒類的品種,還具有一定的養生功能。宋代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果酒,大多是因時因地制成。例如,黃柑酒便為宋代果酒中的翹楚,洞庭湖因所產的黃柑味甜質佳,獨創出了新的果酒。詩人范成大于《吳郡志》中寫道:“真柑,出洞庭東西山,柑雖桔類,而其品特高,芳香超勝,為天下第一……安定郡王以釀酒,名洞庭春色。”此外還有葡萄酒、梨酒、椰子酒、荔枝酒、櫻桃酒、梅酒等,果酒顏色豐富,且具有果味芳香,也頗受市民百姓的追捧。
(三)各色湯水
“飲子”,又稱熟水,自隋唐時期便已出現,一般是以香料、藥材或果品煎熬燉煮而成的花草茶飲。宋代商業經濟發展,城市店鋪林立,市民對飲品需求量大增,飲子的制作成本低,價格低廉,成為宋代市民日常清熱解渴的首選,飲子行業發展興旺,出現了眾多的“飲子”制方。飲子的身影處處可見,北宋張擇端的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中,“久住王員外家”斜支兩把遮陽傘,吊有“香飲子”的廣告牌,招攬客人,虹橋橋頭同樣掛著“飲子”的牌子,更不乏走街串巷挑著扁擔沿街叫賣飲子的商販了。飲子種類繁多,目前可供考據的不下數十種,《東京夢華錄》中記錄了“砂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藥木瓜、砂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武林舊事》中記載的“甘豆湯、椰子酒、豆水兒、鹿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團、雪泡縮脾飲、梅花酒、香薷飲、五苓大順散、紫蘇飲”中的沉香水、荔枝膏水、香薰飲和紫蘇飲都是南宋時期的飲子;此外還有二陳飲、薄荷飲、桂花飲、豆蔻飲、竹葉飲等,也是飲子中的典型代表。《事林廣記》中記載了宋仁宗令翰林司評定湯飲品級的事跡,“仁宗敕翰林定熟水,以紫蘇為上,沉香次之,麥門冬又次之”,經宮廷的認定,民間紫蘇飲子大為推廣。飲子的做法也較為簡單,以紫蘇飲子為例,先將紫蘇葉放在火上煎烤,待出香氣便將其收起,每每需要飲用時,先用滾水沖洗一次,再將紫蘇放入壺中滾水沖泡,便可飲用。
宋人夏日多用“漿水”,這是一種類似當今乳酸飲料的飲品。先將米飯蒸熟,趁熱倒入缸中,再加入冷開水,密封浸泡五至七天,待其變酸后便可取出飲用,平時還可增添些蜂蜜花果,制成荔枝漿水、桂花漿水、木瓜漿水等。桂花漿水一般是把桂花、杏仁、酒曲等先研成細末,在涼開水中加入生蜜,一同放進盛有熟米的容器內攪拌均勻,密封保存在窨中,或者投入井水中,待到七日取出,濾凈殘渣便可飲用。這些帶有微酸口味的漿水,大大豐富了飲品單一的口味。
宋代市民還經常飲用一種叫“渴水”的飲品,是一種類似蜂蜜的濃縮果汁。先將時令水果榨汁,過濾殘渣后放入砂石鍋器中小火慢熬,待到果汁中的多余水分蒸發散盡,滴入水中呈小顆粒狀便收火,平時放入干凈的器皿密封保存,待到需要時取出適量加滾水沖泡。宋人常喝的就有林檎渴水、葡萄渴水、楊梅渴水、木瓜渴水、香糖渴水等,這種帶有果味的甜飲品,深受宋人喜愛。
宋代市民常喝的還有暑夏的冰茶、四時的湯品和各類奶乳。冰茶一般分兩種,一為散茶和冰混合制成,一為先將散茶磨成粉狀,再加冰炮制。隨著宋代專司防暑“冰井務”的設立,冷飲在宋代得到新的發展:加入牛乳、糖和果汁的“冰雪”,類似今天的冰棍雪糕;沙冰上點綴鮮花水果,澆上酥油的“酥山”;此外還有砂糖綠豆冰、木瓜冰汁、紅茶冰水、椰子冰水、金橘雪泡等冰水。湯品則是用花果腌制、曬干后研成細粉后分瓶儲存,用時沖泡的飲品,如木樨湯、橙湯、烏梅湯等。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宋人漸漸飲用奶乳,主要包括牛奶、馬奶、羊奶等動物奶乳和豆乳,并且可添加到其他飲品中,豐富了市民的飲食。
三、飲品對宋代市民文化的影響
宋代經濟的繁榮帶動了飲品的發展,而飲品發展又對市民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飲品種類的豐富多樣,到制作技法的創新,再到飲食習慣的改變,都對宋代市民的生活質量、健康狀況和社會風貌產生了重要影響。
首先,宋代飲品的豐富多樣使市民的生活質量有了顯著提高。由于農業技術進步和商業的發展,飲品原料種類數不勝數。市民不再依賴單一的主食,可根據自身口味和經濟狀況選擇不同飲品,享受到各種風味口感的美食。再次,飲品對市民的健康狀況產生了積極影響。宋代飲品中大多以滾水制成,制作過程還經火炙烘烤,飲品干凈衛生減少了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同時,各色湯飲中還注重藥食同源,在飲品中酌量加入的中藥材可治療部分疾病,宋代市民的健康狀況得到改善,不少飲子方被世人記載傳承下來,經過不斷嘗試改進,成為流芳百世的治病藥方,為中醫藥學的發展提供了幫助。最后,飲品的繁榮影響了市民的社會風貌。各類茶酒與市民日常生活和習俗息息相關,每逢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市民百姓會依照時令節氣飲用不同飲品;市民婚喪嫁娶,普遍會伴隨著合適的酒禮茶俗,飲品與各類節禮皆密不可分。宋代專門的飲品場所的興起和飲品文化的普及,使得市民的社交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各類酒樓、茶肆、飲子店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市民通過此類飲食場所交流文化、增進情感,由此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發展相對和諧,不少市民還創作了關于茶、酒、飲子等的詩詞歌曲,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市民文化,為后世文化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
宋代經濟的繁盛催生出與眾不同的市民文化,市民文化的興起自然而然地帶動了飲品行業的興盛,無論是種類還是工藝,較之前朝皆有進步。而飲品文化作為市民文化的衍生,又為宋代市民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和補充的作用,二者相輔相成。飲品文化為宋代市民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