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蘭 周惠芳
阿膠味甘,性平,歸肝、肺、腎經,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和安胎之功效[1],是去毛之驢皮經熬制而成的血肉有情之上品,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一書,“味甘,平,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輕身益氣”[2],陶弘景稱:“出東阿,故名阿膠”。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對阿膠在婦科臨床的應用功效進行了以下總結:“療女人血痛血枯,經水不調,無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后諸疾……和血滋陰,祛風潤燥,化痰清肺……圣藥也”[3]。經水不調,即是現代所謂的月經不調,“女子以血為本”,該總結可謂當時對阿膠在婦科臨床應用最全面之認識,更被稱為“婦科圣藥”。
月經不調是指月經周期紊亂,經期、經量異常及伴有明顯不適癥狀,使女性生活工作受到嚴重影響,是婦科常見病之一。婦人以血為本,月經主要成分是血,然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又能生血、行血、攝血,血賴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周流,氣血相互資生[4]。阿膠補血止血,且歸肝、肺、腎經,如此則氣血和調,經候如常。《素問·調經論》指出:“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靈樞·五音五味》云:“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氣血失調是導致婦科疾病的重要病因。因女性生理之特殊,經、帶、胎、產以血為用,易耗氣傷血。若虛體羸瘦,久病失血,或飲食偏嗜,化源不足,精血暗耗,則沖任失養,血海不盈,胞宮失于濡養,可發生月經后期、月經過少、閉經、痛經等月經相關病,因此,調理氣血是治療婦科疾病的重要法則,當以養血滋陰潤燥為本[4]。中醫理論認為,甘味具有補益之作用,阿膠性平、味甘,為血肉有情之品,又偏于滋陰,服用時可烊化單用,也可與其他藥物配合成煎劑、膏劑等服用。對于年老體弱、血虛等婦科月經不調或出血性疾病均有較好的滋陰補益調理作用。
阿膠具有很好的補血、止血、滋陰、安胎等作用,已被廣泛運用于婦科疾病,尤其是月經病的治療。縱觀古今,各醫家治療婦科月經病的選方用藥中,阿膠始終處于重要地位。
2.1 淋漓漏下 重在調沖——膠艾湯《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5]曰:“經水淋漓不斷之漏下,其病機沖任脈虛,陰血不能內守,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虛損,不能制約經水,故出現淋漓漏下”。膠艾湯出自于此,為補血固經、調和沖任之經典名方,主治婦女沖任虛損、月經過多、崩中漏下等。方中阿膠滋陰養血止血以補沖任虛損,艾葉暖胞宮止血,二藥合用,為調經安胎、治崩止漏之要藥;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四物配伍既補血柔肝,又養血活血,防止出血日久留瘀;甘草緩急,調和諸藥;輔以清酒助行藥力;諸藥合用,可養血固經、調和沖任[6]。臨床上需辨證論治,靈活運用,為治療婦科月經不規則及出血癥之良方。
2.2 寒瘀痛經 重在溫通——溫經湯“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里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干燥,此病屬帶下……當以溫經湯主之,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金匱要略》)[5]。方中吳茱萸為君藥,入肝經,散寒止痛,桂枝溫通經脈以助吳茱萸溫經散寒止痛。阿膠、當歸、白芍、麥冬滋陰養血,補沖任之虛損,又助阿膠補血之功,配伍人參、甘草、半夏益氣健脾和中,資養先天之源,攝血行血。諸藥合用,以達溫經散寒、養血祛瘀之功效。
2.3 月經先期量少 重在治腎——兩地湯《傅青主女科》[7]中記載:“婦人有先期經來只一二點者,人以為血熱之極也,誰知腎中火旺而陰水虧乎!”傅氏細辨虛實,認為經水先期量少者,火熱而水不足,治之法不必瀉火,只專補水,水既足而火自消矣,亦既濟之道也,方用兩地湯。方中生地黃、玄參、麥冬被后世稱為增液湯,可滋養陰液,壯水以制火;地骨皮清虛熱,瀉腎火;阿膠滋陰補血;白芍斂陰養血柔肝。全方壯水以制陽光,不犯苦寒清熱,重在甘寒養陰,育陰以潛陽,補陰以配陽,則水盛而火自平,陰生而經自調[8]。
2.4 年老經水復行 重在治脾——安老湯“婦人有年五十外或六七十歲忽然行經者,或下紫血塊,或如紅血淋。人或謂老婦行經,是還少之象,誰知是血崩之漸乎!……其病機是肝不藏血、脾不統血之原因,治法不應大補氣血,而是脾虛不統血,健脾益氣,氣能行血攝血,方選安老湯”(《傅青主女科》)[7]。方中以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益氣健脾為主,使脾氣充足,行使其統血之功;輔以阿膠、當歸、熟地黃、山萸肉以大補肝腎之精血,使水足而火自平;再佐以少量香附、黑芥穗等疏肝行氣、涼血止血,如此脾氣健、肝腎足、郁火清而血可止也[9]。
國醫大師夏桂成教授對調周法有深入研究,提出“調經必須調周,調周才能更好調經”,并且重視心(腦)-腎-子宮生殖軸之觀點,尤為強調心腎合治。心主宰子宮之瀉,腎主宰子宮之藏,心腎是子宮藏瀉的主宰者。夏老在調經中注重補氣與養血結合,補養腎氣以固先天之本是其主要治法。崩漏之熱瘀夾雜而偏虛證者,主要表現為經血非經期而下,或淋漓不盡,或量多如注,久久不愈,經色暗淡,頭暈乏力,腰膝酸軟,舌淡脈細。夏老選用二至地黃湯合加味失笑散加減以補腎固沖,養血調經。方中女貞子、墨旱蓮相須為用,既滋補肝腎之陰,又止血;阿膠、艾葉炭養血止血;山藥、熟地黃、炒續斷、菟絲子溫補肝腎;炒黃柏瀉火存陰;白術益氣健脾;加味失笑散化瘀止血[10]。諸藥合用,共奏補腎固沖、養血調經之功。
夏老認為,青少年之崩漏往往因腎氣初盛,天癸既至而未充,沖任雖通盛但未堅,其出血特點為陣發性,遵循治崩三原則“塞流、澄源、復舊”,治當滋陰清熱,化瘀止血,重在止血,而止血不宜急用收澀藥,相反,應加入化瘀排經藥[10]。阿膠、艾葉、失笑散為經驗用藥,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夏老注重益氣、養血結合,在化瘀的同時,兼用清熱、益氣,女子以血為本,經期血聚胞宮,需在補養腎氣的方藥中結合養血,以固沖任,阿膠不失為一味養血滋陰的常用中藥。
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阿膠之補血功效,在婦科調經方面,尤其對卵巢儲備功能低下以及生殖內分泌紊亂的育齡、圍絕經期婦女運用膏方辨證調治,可達到調經、助孕、改善臨床癥狀的治療目的。現從以下4個方面對阿膠在調經中的現代研究進行闡述。
4.1 制劑傳統阿膠劑型使用不方便、生產周期長,現代生產的阿膠口服液、阿膠片、阿膠顆粒等使用方便,尤其針對女性在調經方面需多周期長時間服藥者提供方便,還可開發滴丸劑、注射劑、肚臍貼皮膚給藥劑等,以減輕腸胃負擔,對女性服藥者有更周全、多方位的考慮。
膏方是藥材經水煎煮后,去渣濃縮加糖或煉蜜而成的半流體制劑。秦伯未曰:“膏方者,蓋煎熬藥汁成脂液,而所以營養五臟六腑之枯燥虛弱者也,故亦稱膏滋藥”“膏方非單純補劑,乃包含救偏卻病之義”。以阿膠為主藥的膏方,臨床上已得到大量患者認可,利用其黏稠醇厚之性作為膏方載體,不僅具有補益作用,還可調理臟腑氣血陰陽等,多用于治療慢性虛弱性疾病。尤其適合月經不調的女性長期調理,具有方便久服、服用適口、生物利用度較高等優點。
4.2 藥理作用研究表明,阿膠可治療多種血液性疾病,如失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可顯著提高失血性貧血小鼠紅細胞、白細胞與血紅蛋白[11]。通過實驗發現,口服阿膠能明顯地促進家兔凝血過程,使凝血時間縮短,還可擴張血管,縮短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提高血小板數量,降低病變血管的通透性[12]。阿膠口服液還可提高小鼠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對小鼠免疫功能有正向調節作用[13]。阿膠經過仿生酶解后更易于人體吸收,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增強[14]。阿膠還可通過抑制促凋亡蛋白(Bax)表達,上調B淋巴細胞瘤-2(Bcl-2)蛋白表達,抑制卵巢顆粒細胞凋亡,從而改善卵巢功能[15]。阿膠還具有顯著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及黑色素合成的作用,達到美白功效。
4.3 阿膠在婦科調經中的研究阿膠可治療婦科多種出血性疾病,如經間期出血、崩漏、功能性子宮出血等。耿彩霞等[16]通過觀察阿膠黃芪口服液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86例,結果顯示有效率為86.37%。李洪梅等[17]發現復方阿膠顆粒具有促進原發性痛性小鼠性腺發育、調節激素水平、治療原發性痛經的作用,為其治療月經不調及痛經提供了一定的藥效學基礎。臨床觀察顯示復方阿膠漿對血虛型月經過少患者月經的量、色、質均有影響,且有效改善神疲乏力、心悸不寐、面色萎黃、小腹墜脹等癥狀,同時,復方阿膠漿安全性良好,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事件[18]。月經不規則出現的經量少,甚點滴即凈,經期延長,崩漏,行經頭暈、疲乏等癥狀,通過阿膠的補血作用,再加益氣之法,則經量如常,行經頭暈、疲乏癥狀亦改善。
4.4 阿膠藥食同源阿膠作為藥食同源、血肉有情之品,在日常生活中方便使用,已得到廣泛應用。臨床常用阿膠、大棗、熟地黃、黨參、白術等藥物,做成藥膳治療婦女因月經病氣血虧虛而引起經期延長、量多、質稀、頭暈、乏力等癥狀。食療上以補血為中心,治療貧血、缺血性疾病,在婦科調經方面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總之,阿膠應用較為廣泛,尤其在婦科調經方面更是有其獨特之療效,但阿膠滋膩易礙脾胃,尤其是婦女,更易阻礙氣機升降出入,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因此臨床上需合理配伍,常加以理氣健脾之藥。隨著科技發展,對于阿膠其他活性成分和藥理作用機制的研究,有待更進一步深入,使其更好地運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