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維新
在火星的北極平原,有一個巨大的隕石坑,里面充滿晶瑩剔透的水冰,這個大冰庫給荒蕪的星球帶來了生機。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幅美麗圖畫時,心里充滿歡快,不禁吟詩贊嘆:
晶瑩白玉充滿盆,翡翠鑲邊更喜人。
神秘火星有瑰寶,常有珍稀待你尋。
這個隕石坑被稱為科羅廖夫隕石坑,是用蘇聯著名航天專家謝爾蓋·科羅廖夫的名字命名的。
科羅廖夫是人類首次太空飛行的負責人。盡管全世界都知道他的成就——人造衛星、東方號飛船、聯盟號飛船——但因為他的身份是蘇聯嚴格保守的國家機密,直到他去世之前,他幾乎完全是一個謎。
多年后,人們才逐漸了解這位傳奇科學家的故事:1907年,科羅廖夫出生于一個文學教師家庭,但他對文學沒什么興趣,而是癡迷于飛機。17歲時,他就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架滑翔機。從基輔理工學院畢業后,他進入莫斯科大學,興趣轉向了當時還只是理論科目的火箭推進。

蘇聯航天專家謝爾蓋·科羅廖夫。

火星北極平原上的科羅廖夫隕石坑。
1931年,科羅廖夫創立了反應運動研究小組(GIRD),該小組開發了第一批蘇聯液體燃料火箭:GIRD-9和GIRD-10。兩年后,該小組被軍方接管。科羅廖夫開始負責研究航空航天結構,而他的同事瓦連京·格盧什科則負責研究推進系統。他們共同設計了RP-318——蘇聯第一架火箭動力滑翔機。
然而,意外突然襲來。1938年,因政治原因,格盧什科被捕。為了減輕對自己的指控,他告發了科羅廖夫,后者也很快被捕。從那天起,這對昔日并肩作戰的搭檔就開始針鋒相對。
1940年,科羅廖夫被轉到一所特別監獄,航空設計師安德烈·圖波列夫也被關押在這里,并在獄中帶領一批科學家繼續為蘇聯國防工業效力。因為圖波列夫的請求,科羅廖夫后來也加入了這個團隊,并在1944年成為團隊的負責人。
當時,納粹德國在戰場上使用了威力巨大的V-2導彈,舉世震驚。蘇聯隨后建立了一個名為NI-88的研究中心,并任命科羅廖夫為總工程師,負責設計蘇聯版的V-2。最終,科羅廖夫帶領團隊造出了R-1。這是一個導彈系列的前身,后來這個系列被稱為“飛毛腿(Scud) ”。
在科羅廖夫的領導下,NI-88研發了各種導彈,比如可以將衛星送入太空的R-7。1957年10月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由R-7發射升空,發出的“嗶嗶”聲震撼了全世界。在這顆衛星發射前,科羅廖夫有時還能在會議上用自己的名字發言。但在此之后,他的名字再也不能被提及。全世界只能猜測他到底是誰。
在“斯普特尼克1號”成功發射的基礎上,科羅廖夫和他的團隊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設計了第二顆衛星。1957年11月3日,“十月革命”40周年紀念日前夕,“斯普特尼克2號”發射了。飛船上有一只名叫萊卡的狗,它是第一只繞地球飛行的動物。此后,短短幾年內,科羅廖夫和R-7迅速創造了更多的第一:第一次探測月球,第一次拍攝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探測金星和火星。
1961年,時任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向蘇聯發起了直接挑戰,稱10年內要將人類送上月球。科羅廖夫想在“月球競賽”中擊敗美國。他建議建造一個巨大的火箭(100米高的N-1)以及一艘宇宙飛船(聯盟號),但情況遠比他想的更加復雜。
他的老搭檔、“死對頭”格盧什科當時是蘇聯火箭發動機的首席設計師,認為低溫推進是一條死胡同。兩人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科羅廖夫只能選擇繞開他,求助于航空推進領域的另一位科學家庫茲涅佐夫。但問題是,庫茲涅佐夫研制的發動機非常小,巨大的N-1將需要42個發動機。N-1的研發工作被凍結,直到1964年才獲得批準。這時,美國的登月計劃已經成為國家優先事項3年了。
科羅廖夫從未看到他巨大的“寶貝”完工。1965年,他被診斷出患有結腸癌,醫生建議他進行手術。此前數十年,他一直在高強度地工作,完全不顧及自己的健康。他不認為自己年紀大了,50多歲時還堅信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對航天員的身體素質要求就不會那么苛刻,他有生之年能夠實現自己的飛天夢。然而天不遂人愿,手術失敗了,科羅廖夫于1966年死在手術臺上。
科羅廖夫死后僅僅兩周,蘇聯發射的月球9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了在月球軟著陸。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蘇聯沒有在太空中再進行過如此重大的嘗試。蘇聯的太空計劃經歷了許多困難,N-1不僅沒能“擊敗”美國阿波羅計劃搶先登月,甚至4次發射都以失敗告終。1974年8月,格盧什科做主取消了這個項目。
不過,聯盟號載人飛船和R-7導彈至今仍是俄羅斯太空計劃的主力。聯盟號系列迄今已經累計發射超1800次,是世界上發射次數最多的載人飛船,這個紀錄可能還會繼續保持幾十年。在科羅廖夫去世幾十年后,聯盟號的設計仍然有進一步發展的潛力,這充分證明了他的卓越才能。
如今,科羅廖夫的名字留在火星上,肖像印在課本上,但他給世界留下的遠不止這些。人們一次又一次想起那個故事:1960年底,蘇聯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為載人航天器征名。科羅廖夫提議叫它“宇宙飛船”,大家都笑了,不理解為何這不像船的東西要叫“飛船”。但后來,大家愈發覺得這個詞絕妙——那寓意著一種人類向著星辰大海遠征的夢想與信念,而科羅廖夫用一生證明了這句話。
編輯?許曄 ?/ ?美編 徐雪梅??/?編審?張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