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醬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河中,有浩如煙海的文學名著,有流傳千古的詩詞歌賦。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歷史變遷中,如明珠般璀璨閃耀的文學家更是數不勝數,他們在各自的時空中用手中的筆在紙上留下了一篇篇被世人傳誦的文學作品,而這些文化瑰寶也是文化自信的土壤和源泉。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書畫家,他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他在宋代文壇上的建樹無可撼動,對后世文學更是影響深遠。蘇軾不只才華橫溢,在文學和藝術創作上造詣不凡,他身上的人格魅力更是令人敬佩。
驚才絕艷,命途坎坷
蘇軾二十歲進京趕考時,正值科舉改革之際,當時考生的名字都會被蓋住,據說主考官歐陽修在看到蘇軾的文章后以為如此優秀的作品是自己門下的學生――曾鞏所寫,為了避嫌,他將這篇文章評為次等。待看到名字時,歐陽修才發現是自己誤判了,自此記住了蘇軾這個人。四年后,歐陽修舉薦蘇軾參加制科考試,而后他考出了北宋開國以來少見的成績,一時間名噪京城,意氣風發的少年郎從此踏入仕途。就在人們認為他會穩步向前發展之時,他卻因性格過分耿直,在朝廷上大力抨擊、反對改革變法而被擠出核心政治圈,隨后前往地方任職。然而,這還不是他政治之路的結局。四十多歲時,蘇軾迎來了他人生的重大轉折點,那就是他因“烏臺詩案”而被關入御史臺審訊了一百多天,其間遭受了各種非人的折磨,雖然最終保住了一條命,但也被貶謫到偏遠之地――黃州(今由湖北省管轄)。從此,他開啟了“三起三落,越貶越遠,半生飄零”的人生之路。
顛沛流離,苦中作樂
屢遭貶謫,身處逆境該如何?蘇軾被再次貶到儋州(今由海南省管轄)時,已到花甲之年。在宋朝,這可謂是比死刑低一等的處罰。當時儋州的環境比他之前待過的黃州等地還要糟糕,所謂“嶺南天氣卑濕,地氣蒸溽,而海南為甚。夏秋之交,物無不腐壞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而蘇軾在這里一過就是幾年。其間,他一度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后來在當地居民的幫助下,他蓋了一座簡陋的房子,房子附近有一片桄榔林,于是他便將其命名為“桄榔庵”。慢慢地,他交到了許多朋友。他的朋友有農夫、讀書人等,有時候,他和村民在桄榔樹下就聊起天來。一些莊稼漢沒有太多的學識,有時不知道說什么,對此,蘇軾說,那就談鬼,讓其告訴他幾個鬼故事。人生這艘跌宕起伏的船,載著蘇軾嘗盡了世間冷暖,但他始終持有一顆樂觀的心,在生命的蕭瑟處活得恣意瀟灑。
樂觀豁達,從容淡定
蘇軾有天和同伴外出郊游,不料途中突然遇到風雨,他們身上又沒帶有雨具,同行的人都感到很狼狽,紛紛抱怨不已,只有他泰然處之。他認為,在雨中吟嘯詩歌、緩步慢行,即使手扶竹杖、腳穿草鞋也輕快得勝過騎馬。時近黃昏,雨又忽然停了,他回顧剛才風雨交加的情景,感到既然風雨不足畏懼,那么天晴也不必過于欣喜。“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由此而來。這幾句話像極了在講述人生――突如其來的風雨打破了平靜的生活,使得很多人有些措手不及,甚至狼狽不堪。可是蘇軾選擇以樂觀豁達和從容淡定的心態于雨中緩步而行,還把這樣的生活體驗當作是一種享受。確實,無論風雨如何猛烈,只要自己能夠保持鎮定,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主題應用面對人生,宜樂觀豁達、堅韌不屈
蘇軾于青年時步入仕途,在官場幾經沉浮,由于自身與一些政治團體“水火不容”,因此被排擠,遠離核心政治圈;在盛年時本應在官場大展身手,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理想,卻屢遭貶謫,離開士子所向往的京都。在經歷了“烏臺詩案”的重大打擊后,他仍然沒有喪失信心,此后更是經歷三起三落,踏上越貶越遠的艱難旅途。“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即便如此,我們依舊可從他的詩詞中窺見其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頑強不屈的精神力量。
主題應用修煉強大的內心,心態為王
在生活中,面對突如其來的困境和磨難,我們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和心態,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蘇軾用“定風波”這個詞牌寫了很多詞,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如今很多人都喜歡用其中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或者“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來為自己加油打氣。誠然,人生的精彩是由自己來書寫的,但這需要自身擁有從容淡定的心態。只有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中的起起伏伏,我們才能保持心態平衡,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左右。我們人生中的許多事,有時候只是因為心態上的調整和轉換,就能淤泥生蓮,收獲明媚與美好。
主題應用坦然面對成敗,接納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拼盡全力,卻依然過著最平凡的生活。他們或許在工作中勤勤懇懇,卻始終未能取得顯赫的成就;他們或許在生活中追求完美,卻依然被現實打擊得遍體鱗傷。即便如此,他們仍選擇勇敢地活下去,并不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實,只要自己活得淡定從容,內心世界足夠豐富,靈魂足夠豐盈,那就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作家余光中曾說,他如果去旅行,不會跟李白一起,因為李白這個人不負責任;他也不會找杜甫,因為杜甫太苦哈哈了;他會找蘇東坡,因為蘇東坡是一個很有趣的人。”事實上,蘇軾的人生說不上稱心如意,但他并不著眼于眼前的失敗,而是努力去發現生活的美好。比如蘇軾被貶至黃州時,無意中得知當地人不喜歡吃豬肉,所以豬肉賣得特別便宜,于是他研究了一套做豬肉的方法,并將其記錄在《豬肉頌》中與世人分享。
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不應成為我們定義人生的框架和準則,我們更不應該去給自己的人生設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