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所有的汽車品牌做營銷做推廣都想出爆款,甚至不惜變得更有攻擊性。但真正具備全民討論度的爆款,卻幾乎從不出現在傳統汽車品牌身上。在這一點上,困惑的不僅是合資,同樣也包括傳統的自主品牌。
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表向上看,是源于電動化與智能化的不足。但核心上,導致其陷入困境的,不僅是技術性的,更是心因性的。
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正在失去話題性。現在,買一輛普通的合資品牌量產車,無論是大眾還是豐田,無論是奔馳還是奧迪,都已經幾乎不具備討論價值。沒有話題價值,也就沒有情緒價值,除非你買的是合資電車。
中國正在面臨的政治經濟挑戰,過去幾年來承受的巨大壓力,都讓消費者對情緒輸出有了更大的需求。在過去數十年間,品牌耗費巨資打造的品牌力,正在一夕被情緒價值所替代。
華為造車的后來居上,除了技術積淀和品牌認知之外,更大的原因在于,華為是中國科技遭遇不公正待遇的一個縮影。因此,華為所提供的情緒價值濃度和深度,不僅遠超傳統車企,同時也遠超其他新勢力。
而理想和小米,則是提供了另外一種情緒價值。
理想MEGA和小米SU7有什么異曲同工之處?不在于他們都是純電,而是在于他們都來自于消費者“很熟”的品牌。這種熟悉,來自于小米在手機市場的絕對影響力,來自雷軍本人過去多年來打造出的平易人設,也自于理想創始人的敢說和話嘮。
當說車自媒體把雷軍稱為“軍兒”,盡管這不太禮貌,但過去用戶和品牌之間的仰視或者俯視關系,真正轉化為了可供調侃且更顯親密的平視。
這不禁讓人想起上汽俞經民,為了品牌年輕化,與年輕消費者打成一片而自稱“胖頭俞”。但和“軍兒”的區別在于,前者是用戶群的自發行為,而后者卻是企業的刻意為之。兩者之間的區別,肉眼可見。
在過去這么多年的發展中,傳統汽車品牌都太四平八穩了。在始終強調物化屬性的汽車業,過去的情緒價值僅僅停留在了炫耀財富這一點上。而今天,中國的跨界造車者們,正在改變整個輿論場。

如何提供與時代相符的有效情緒價值,或許是擺在這些老牌車企面前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