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孟華
3月15日,零跑汽車簽約,成為華為鴻蒙生態的新成員。截至目前,整車品牌當中,廣汽傳祺、東風嵐圖、零跑、凱翼都加入了鴻蒙生態合作。
華為將開放HarmonyOS NEXT(鴻蒙星河版),即給第三方(包括上述4個合作伙伴)開發接口。這看上去很像手機APP開發的玩法。
鴻蒙不止有這幾個成員。同一天,華為宣布向長城授予HUAWEI HiCar生態產品技術認證證書,這意味著后者將成為第一個將Hi4.0搭載自家產品(可能是魏牌摩卡)。
其余智選車(所謂的“四界”:問界、智界、享界、傲界)和Hi合作模式(阿維塔、深藍、極狐等)的主機廠,前者是明面上的鴻蒙成員,后者則為潛在成員。
截至目前,除了“四界”,華為還搶注了“尊界、擎界、韻界、大界、尚界、幻界、騁界、耀界”等多個中文商標,表明華為仍虛位以待新的合作伙伴。
在蘋果車機連同OS(操作系統)事實上夭折之后(如無特殊標明,本文一律指的是廣義OS),鴻蒙打破了QNX、安卓車機操作系統內占優的局面,展現出高成長性。
這里面涉及了兩個重要概念:一個是OS;一個是生態。
當前,汽車電子-電氣架構(E-E)正從分布式向域集中式和中央集中式演進,再往前一步,就是車路云一體化協同,這一步暫時不具備完全實現的物質基礎。
現在將E-E設計成面向服務的架構(SOA)很時髦。由下往上,分別為系統軟件層、功能軟件層、應用軟件層、云,前兩者構成了廣義OS。
OS不僅包含了運行環境,還包含了虛擬化管理、板卡支持、內核、中間件等,還有各種服務軟件功能模塊,以及安全域管理平面。第三方開發者,就是要將自己做的功能軟件,對接到通用框架當中。
在OS的微內核統一之后,就可以打通不同設備的數據流。華為所謂的1+8+N,就是典型的生態。這里面是以手機為核心(“1”),而車機則屬于8個圍繞手機用戶的智能節點之一。
生態的競爭規則很簡單,就是體量比拼。對于車企來說,現在是繼續自己做,還是加入某種生態,貌似已到了抉擇時刻。
為什么鴻蒙生態以手機為核心,而非價值更高的汽車呢?原因在于,手機的使用頻率最高,軟件迭代速度最快,硬件升級最快,而且附加了用戶的身份確認授權。
現在,鴻蒙生態儼然成型,余承東表示鴻蒙生態“大局已定”,2024年將成為鴻蒙生態發展最速的一年,多個應用廠商(圖商、微博、小紅書等)都在開發鴻蒙應用。余承東表示,鴻蒙生態設備已突破8億臺。
有意思的是,小米的澎湃OS生態(人車家),號稱有8.2億設備,兩者擁有的智能節點,屬于同一數量級。這意味著這場比賽有看頭,就像拳擊手對戰要選擇同一體重級別的。
澎湃生態同樣聲稱要實現“萬物互聯”(物聯網操作系統),其微內核為Vela系統(和鴻蒙一樣,刪除了其他硬件驅動、系統服務、文件管理等功能)。
與鴻蒙不同的是,雖然澎湃OS率先在小米新款手機上實現,但澎湃生態并非以手機或車機為核心,而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生態(小米的說法是以“人”為核心)。這是兩者在生態構想上最大的不同。而且,澎湃OS脫離安卓,并不徹底。
不管什么生態,存續和擴張的規則,都在于數據打通(無須中間翻譯過渡)。手機和車機,可以視為更復雜、功能更強大的IoT設備,數據處理能力更強,做數據分發和采集的中心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
當前市場上,不止有這兩個OS。百度阿波羅OS、斑馬ALiOS、吉利-魅族Flyme OS、小鵬XOS(天璣系統),基本設計思想大同小異。
競爭到現在,生態體量更大的無疑占據了優勢,這是鴻蒙能持續拉汽車品牌加入自己朋友圈的原因之一。
鑒于小米的澎湃生態擁有同數量等級的節點,小米汽車交付后,澎湃生態(雷軍只稱“人車家生態”)也有望拉攏一批同道,但其前提是小米汽車的銷量,必須給力。無法提供成功參照,潛在伙伴不會加入。鴻蒙生態,也是問界銷量打開之后,朋友圈才急劇擴大的。
其他OS牽引的生態,聲勢遠不如兩者,與其帶動的智能節點數量相差兩、三個數量級有關。
既然鴻蒙和澎湃生態體量相當,前者在汽車圈能發展出更大朋友圈,一方面,由于鴻蒙進入汽車行業更早;另一方面,華為擁有上游的傳感器、芯片、計算平臺、云平臺、應用軟件的一整條產業鏈,有能力提供完整的中游“雙智”(智駕、智能車機)解決方案。無論智選車,還是Hi,主機廠只須在產品層面對接即可,二次開發的工作量很小,推產品很快。這是一個鴻蒙暫時領先的優勢來源。
這其中,主機廠不是沒有過猶豫,極狐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極狐率先與華為簽訂了Hi合作模式協議,第一款車極狐阿爾法T在2020年10月上市。但在智能化領域,極狐在2021年6月又與百度合作,基于阿波羅生態,開發了第一款量產無人車“Apollo Moon”。
3月14日,北汽藍谷(極狐)和北汽大股東一起,與寧德時代、小米汽車等合資成立“北京時代新能源科技公司”,極狐就和小米有了各方共同參股的電芯供應商。將來極狐會不會因此加入澎湃生態,存在未知。
面對鴻蒙生態不斷攻城略地,以及澎湃生態虎視眈眈,百度阿波羅在2017年就已發布,贏得了先手。
當時,百度并未做萬物互聯的生態。阿波羅主要做兩個方向:一個是自動駕駛;另一個是車機智能化。實際上,這也是萬物互聯的“子集”,兩個方向的交叉領域,就是智慧交通體系。
阿波羅旗下也網羅了不少合作伙伴,但一個能打的都沒有。走Robotaxi路線的“蘿卜快跑”,服務量達到了500萬單,在10個城市落地,但仍然無法跑出示范區之外,普通公眾缺乏感知。
威馬倒閉,嵐圖轉投華為,百度只能寄望于集度,后因資質問題,改為讓吉利當大股東的極越。和集度以“汽車機器人”(高階智駕)為賣點不同,極越淡化了這一說法,只提及自己為“智能純電”,銷量不大給力,2024年1-2月銷量365輛,可謂慘淡。

這么多年阿波羅發展合作伙伴的進程磕磕絆絆,原因就在于Robotaxi沒能做起來,也沒拉起市場對百度技術的信心,就是主將不能打,未能提供“入盟”信心。
2018年前,各個車企都拼命挖百度的自動駕駛技術高管。百度系和谷歌系,成了各家自動駕駛業務的人才庫。
百度生態也沒做起來,和主機廠傾向于自研沒什么關系。阿波羅本身不具備做萬物互聯的基礎,因為旗下的智能節點太少,百度本身不是3C和IT硬件廠商。
主機廠現在逐漸發現,單靠汽車品牌,很難組成完整龐大的生態。而生態的競爭規則很簡單,就是體量比拼。現在是繼續自己做,還是加入某種生態,貌似已到了抉擇時刻。
汽車行業競爭到今天這個地步,已經是體系的競爭。制造體系、研產銷體系、生態體系,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就是“規模為王”,效率優先。單打獨斗越來越競爭不過抱團組合的各種生態。
打不過就加入,國產品牌基本上對加入生態,沒有太多思想包袱,大不了“小號”先行,試探一下組團效果。
跨國車企在華業務,雖然有品牌出資與中系品牌打造了技術合作平臺,但尚無加入“生態”的打算。這導致各方的競爭,完全不對等,甚至不在同一個層面上。
如果“生態”這條路就是未來汽車業態的主流,那么跨國車企的加入,也只是時間問題。除了主導權問題,后者還要顧慮全球業務對表的監管麻煩。如果繼續拖延下去,結果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