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麥可
電動化的順風車,成就了很多造車新勢力,風光曾經一時無兩。
但從2023年開始,隨著電動車市場的逐漸紅海化,以及新技術開發(fā)放緩、產品同質化嚴重、資本風口慢慢轉移到其他領域,以電動車起家的新勢力們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
2月27日,蘋果宣布停止開發(fā)電動車項目,將團隊以及資源轉而集中于AI技術研發(fā)。稍早前的2月21日,美國新勢力電動汽車制造商Rivian Automotive宣布將裁員10%。而更為廣大中國關注者所知的,則是曾經高調開發(fā)豪華電動車產品的高合在2月19日下達了全部生產線停止運行的決定。
在一周多的時間內連續(xù)爆出負面消息,國內外依托電動車產業(yè)的新勢力們到底遇到了怎樣的阻力?
電動車曾經是大風口,吸引了很多各個行業(yè)領域的大牛們趨之若鶩地跟進。
在資本活躍度最高,也是眼球經濟最核心化的IT圈,包括華為、小米、樂視、百度、滴滴等企業(yè)紛紛開始拉起造車大旗,鼓動了投資者的熱情。再加上早已乘上第一波風口快車的“蔚小理”,中國電動車新勢力也曾經叱咤風云過。在顛峰時期,中國的新能源品牌最多曾經達到73個,其中一半以上是新勢力。
然而,到了2023年中期至2024年開年,大浪淘沙下,當初已經初具規(guī)模的多個新勢力電動車企業(yè)紛紛敗退下來。除了前文提到的高合以外,威馬、自游家、愛馳、天際等早已消失于中國車市,而究其根本,不外乎一個原因——融資困難導致的資金鏈斷裂。
國外新勢力所遇到的困境亦是如此。Rivian在2月2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10月至12月財務業(yè)績超出市場預期,銷售額達13.15億美元,已經是去年同期的兩倍;交付量增長了73%,達到13972輛。這個數據看起來還不錯。那為什么Rivian依然要裁員呢?答案其實大家都猜得到,他們融不到錢了。
融資困難對于新勢力企業(yè)的殺傷力是毀滅性的。Rivian首席執(zhí)行官RJ Scaringe表示:“雖然我們堅信汽車行業(yè)的完全電氣化,但短期內我們仍處于困難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中。”雖然他在發(fā)布會上把融資難的原因歸結于美國國內的高利率,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資本不再青睞電動車,或者說不再信任非頭部電動車企業(yè),才是根本的原因。
Rivian宣布,除了裁員之外,還將加快產品設計和銷售費用等領域的成本削減,以求保證基本的企業(yè)生存。
美國另一家電動車新勢力企業(yè)Lucid Group也過得并不如意。2023年末,在公布了2023年7月至9月單季虧損6億美元后,Lucid Group將2024年的全年銷量目標從10000輛下調至8000至8500輛。
蘋果放棄、高合停產、Rivian裁員,已經投入生產的和壯志未酬的,新勢力們日子都不好過。
因為體量比Rivian小得多,已經在年初進行過一輪裁員的Lucid并沒有再次優(yōu)化人員的空間,同樣遭遇美國國內融資困難的Lucid把眼光轉向國外,尋求來自中東的救命稻草。
獲得沙特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投資后,Lucid已在該國設立了組裝廠,并開始向沙特出口車輛。2023年夏天,Lucid與英國豪華汽車阿斯頓·馬丁達成資本和業(yè)務聯(lián)盟,并簽訂了供應電動汽車零部件的合作協(xié)議。
即使如此,2023年第四季度6億美元的虧損依然是Lucid難以忽視的一棵芒刺。雖然Rivian同期14億美元的虧損額是Lucid的兩倍還多,但Lucid 的資本容量遠遠小于Rivian。雖然沒有做出進一步裁員的選擇,但其實企業(yè)已經看得到近在咫尺的危險。
與這兩家還“活著”的美國新勢力相比,Lords Town的破產則更清晰地顯示了資本逃離對于新勢力企業(yè)的致命性。
Lords Town作為美國新勢力電動皮卡企業(yè)之一,在2020-2022年與臺灣鴻海集團達成多項投資協(xié)議,獲得了至少2.5億美元的資金注入。然而,隨著美國電動車補貼政策的突變,Lords Town股價大跌,與大金主鴻海集團的合作也從親密無間直至對簿公堂。最終,Lords Town在2023年6月宣布申請破產保護。
當尚未能夠自負盈虧,而資本又不再看好,全世界的新勢力企業(yè)都遇到了根本性的難題。
初創(chuàng)企業(yè)在初期虧損是很正常的,但為什么造車新勢力在全球范圍內正面臨大面積的倒閉?其實,這并非新勢力或者電動車產業(yè)某一方的單一問題。
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曾經在2017年表示,中國汽車品牌未來五年,能有五個左右(活著)就非常令人滿意了。雖然在當時看有點危言聳聽,但如果穿越到2024年的今天,再把定語加上“中國新勢力電動車品牌”,似乎頗有點一語成讖的意味。
在國內,廣汽、上汽、比亞迪、吉利等老牌車企下場以后,電動車市場已經開始逐漸走向頭部品牌通吃。曾經依靠突擊空白市場起家的新勢力企業(yè),空間會越來越小,尤其是自己沒有掌握供應鏈能力的邊緣化新勢力企業(yè),將很快被淘汰。


雖然很多新勢力企業(yè)具備不錯的IT背景,甚至有能力研發(fā)電動車必備的相關零部件,但與汽車產品的協(xié)作融合依然是這些初創(chuàng)企業(yè)面臨的困難。
汽車制造業(yè)是重資產行業(yè),包括大型整體鋁合金鑄造、SOC系統(tǒng)級芯片,乃至功率半導體這些能夠左右產品成本和性能的新興技術儲備,都是新勢力企業(yè)難以觸及或者需要大量資本投入的。而最終的結果,就是除了比亞迪、特斯拉這樣的大型車企,其他電動車賽道的邊緣競爭者,盈利會越來越難。
即使是特斯拉這種超級電動車巨頭,雖然利潤率可以達到8.2%(2023年10月至12月數據),但也已經進入下降周期。除了為應對市場競爭而大幅降價以外,賽博皮卡(cybertruck)的高制造成本也是原因之一。按照馬斯克的預計,賽博皮卡單一產品要實現(xiàn)盈利,其年銷售量需要達到25萬輛的水平。
按照當前狀況,在不考慮市場消費端的前提下,賽博皮卡的產能已經遭遇瓶頸,即使最樂觀的預測,達到25萬輛,最早也要等到2025年。在此之前,巨額的單一產品虧損將是特斯拉必須面對的負擔。
由此可見,強大如特斯拉也許可以接受產品初期的虧損,但目前大多數新勢力企業(yè)必須依靠資本不斷注入維持運營,直到產品出貨量達到盈利門檻。而正如我們看到的,很多投資者已經等不到那一天了。
電動車賽道曾經是很多初創(chuàng)企業(yè),或者有夢想的行業(yè)內人士看好并選擇的領域,但是從2023年開始,包括歐洲、北美在內的很多市場開始放緩對電動車的需求。無論是消費端還是政府決策端,對電動車的支持熱情似乎正在消散,這也是國外資本逐漸逃離電動車初創(chuàng)品牌的原因之一。
而在中國,電動車市場容量雖然逐年遞增,但留給邊緣新勢力企業(yè)的空間越來越小,初創(chuàng)品牌附加值的提升也隨著電動車同質化愈發(fā)嚴重而越來越困難。難以盈利,無法造血,融資遇阻,最終資金鏈斷裂,“裁員、停工、破產”三步走的結果,就是很多新勢力終將面對的。
新勢力結合電動車,可能真的越來越難發(fā)展和存活。不過話說回來,沒有電動車可能也不會出現(xiàn)這么多新勢力。正是電動車的低制造門檻和曾經的高度政策扶持,才刺激了當初的資本、人才大量涌入,成就了光鮮的新勢力車企。
如果不能另辟蹊徑提升產品附加值,重新贏回資本的青睞,那么新勢力品牌可能真的難以繼續(xù)立足。畢竟腳踏實地這件事,已經入局電動車的傳統(tǒng)車企恐怕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