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恒
自2024年初起,中央和地方政府接連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氫能產業的政策。最新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氫能等前沿新興產業,包括新材料和創新藥品”。
在這一背景下,寧夏、海南、山東、內蒙古等多個省份紛紛出臺了支持氫能發展的政策。特別是山東省,在氫能源汽車領域取得了突破,成為全國首個對氫能源汽車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費的省份;內蒙古則支持非化工園區的規模化制氫項目。這些政策預計將進一步加快全國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的發展步伐。
隨著中國政府對氫能源汽車的政策支持,A股市場對氫能源題材的關注度急劇上升,相關個股表現強勁。數據顯示,2024年2月6日至3月8日,A股氫能源指數漲幅達到了31.2%。
海馬汽車因其即將推出的首款氫能汽車而受到市場矚目,股價在近一個月內累計漲幅超過50%。公司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上表示,該氫能汽車已具備上市銷售條件,并計劃在海南自貿港進行小批量示范運營推廣。
天元智能,一家專注于自動化全套裝備和機械裝備配套產品的企業,在過去一個月中股價漲幅顯著,一度達到三倍。該公司在1月18日的在線互動中提到,其生產的電解水制氫設備主要用于制氫部件。天元智能自去年10月23日上市以來,已成為氫能源板塊的領漲股。

作為整車板塊最活躍的個股之一,長安汽車于3月8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宣布,其第二代氫燃料發動機已成功點火,相關在研項目正在順利推進。
受A股市場IPO收緊影響,備受業內關注的氫能源企業——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計劃轉戰港股IPO。重塑能源宣稱,已實現從燃料電池系統到電堆、膜電極、雙極板、氫循環系統、升壓轉換器等關鍵部件的自主開發和規模化生產能力,成為少數幾家擁有全鏈條的氫能科技企業。
在上市前,重塑能源引入了包括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一汽解放、宇通客車等35家投資人。其中,中石化資本和一汽解放分別直接持有重塑能源14.33%和4.43%的股份。
A股市場的熱烈反應,以及上市公司的進展和計劃,都表明氫能源正在成為汽車行業的一個重要分支。這些公司的動態也顯示出,氫能源技術的進步正在加速,預示著該領域的未來發展潛力。
在國內加氫站數量不足和基礎設施缺乏的背景下,涉足氫能源汽車的企業也面臨著未來發展的多重挑戰。
海馬汽車雖因氫能源汽車獲得市場關注,但其財務業績顯示連續七年虧損,2023年度預計扣非凈利潤虧損額為2.7億至3.6億元,累計虧損高達70.14億元。
天元智能雖然表示其水制氫設備開始實現銷售,但其主營業務仍為機械裝備配套產品制造,以蒸壓加氣混凝土裝備為主。因此,公司在氫能源領域的業務僅限于少量水制氫設備的生產,其股價上漲可能主要受氫能源概念炒作影響。
重塑能源自稱打破氫產業鏈全鏈條的企業,也面臨持續虧損的壓力。根據財務數據,2021年至2023年前9月,公司營收分別為5.24億元、6.05億元、2.19億元,而同期虧損額則分別高達6.54億元、5.46億元、4.6億元,累計虧損達16.6億元。公司的應收賬款長期高企,導致經營活動現金流持續為負。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氫能作為前沿新興產業首次被提及,這標志著該領域的發展已獲得政策層面的重視。與此同時,A股市場正在上演又一輪氫能源概念的行情熱潮。
氫能產業的不成熟和高昂的產業成本是導致公司持續虧損的主要原因。目前,國內銷售的氫燃料汽車主要集中在商用車領域,如大型客車、重卡等。華福證券的研報指出,在無補貼的情況下,氫燃料電池車的購置成本及運營成本(包括加氫成本)均顯著高于同重量級別的燃油汽車,這一成本差異限制了氫能源汽車的廣泛推廣。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曾公開批評氫能源汽車,稱其為“一種非常糟糕且愚蠢的技術”。
馬斯克表示,產生一公斤氫氣所需的電量足以讓一輛電動車行駛超過400公里,而同等氫氣卻只能推動氫能源汽車行駛約80公里。這一顯著的能源轉換效率差異,引發了其對氫能源汽車未來發展前景的質疑。
然而,也有專家指出,若氫氣能從工業廢氣中回收,則氫能源汽車在經濟性上具有優勢。技術進步使得從廢氣中回收氫氣變得更加高效和成本低廉,這為氫能源汽車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因此,馬斯克的觀點被認為較為片面,僅考慮了氫氣在汽車上的使用效率,而忽略了氫氣的生產場景和電力來源。
中國在2022年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中,設定了2025年的發展目標,即燃料電池車輛的保有量應達到大約5萬輛。自2020年起,中央政府已批準五個城市群作為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地區,這些城市群對推廣氫能源汽車的目標表現出了極大的積極性。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從2015年到2023年,國內氫燃料電池車輛的累計銷量為1.8萬輛。與2025年的階段性目標相比,尚有較大差距。預計在2024至2025年間,隨著更多地區可能效仿山東省出臺的利好政策,氫能源汽車數量有望實現大幅增長。
在產品方面,氫能重卡成為氫車市場的主流車型,占比約50%。與柴油或電動重卡相比,氫能重卡在載重效率、補能速度、長途運輸適用性及低溫啟動方面展現出明顯優勢。盡管主機廠已推出配備先進技術的氫燃料電池重卡車型,但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技術成熟度等因素限制了市場需求,導致2021至2023年的銷售滲透率均不足1%。
中金公司的測算顯示,補貼后的氫燃料電池重卡總擁有成本(TCO)為369萬元,高于電動或柴油重卡。其中,高速公路通行費占TCO的28%。如果山東省的免費政策能夠推廣至全國,氫燃料電池重卡的TCO可能顯著降低至266萬元,從而在經濟性上超越其他類型的重卡。
因此,政策的利好預計將促進燃料電池重卡的快速增長,幫助實現中央和地方政府在2025年的階段性發展目標,同時推動氫能產業鏈的商業化進程。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在氫能產業的發展道路上已邁出堅實步伐。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市場的積極響應,共同推動了該領域的快速進步。
盡管當前面臨技術瓶頸、成本問題和市場接受度的挑戰,資本市場的炒作也更多基于概念,但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政策環境的優化,氫能源汽車及相關產業有望在未來實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