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菲
泰特不列顛美術館最初名為泰特美術館,由造糖工業家亨利·泰特爵士于1897年建立,是英國泰特四座美術館中建館最早的展館。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優雅地佇立在泰晤士河北岸,指引著你去探索那些從都鐸王朝至今500余年來隱藏在畫布里的故事。

泰特不列顛美術館館藏約70000件藝術品,其中包括眾多名家珍品,如彼得·保羅·魯本斯所繪制的《宴會屋頂天花板素描圖》、約翰·埃弗里特·米萊斯創作的《奧菲莉婭》,以及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大師J.M.W.特納和國寶級藝術家大衛·霍克尼的作品。在這些藝術家中,有兩位格外引起我的注意,她們是英國第一批專業女性畫家瓊·卡萊爾和瑪麗·比爾,她們的作品中蘊藏了強大的女性力量。


2016年9月,瓊·卡萊爾創作的《一位無名女士的肖像》被泰特不列顛美術館收藏。從未受過科班訓練的瓊·卡萊爾,憑借著對藝術的熱愛,通過學習和臨摹意大利油畫開始了她的職業生涯。瓊·卡萊爾尤其擅長繪制女性肖像,她畫中的女子總是身著緞面連衣裙,端莊地佇立在花園之中。遺憾的是,盡管她現存的所有作品都是原創,但在她去世后仍然被描述為“大師們的抄寫員”。FAD雜志的創始人馬克維斯塔曾寫道:“在女性職業選擇極為有限且社會地位復雜的時代,出現這樣一位成功的先鋒女性藝術家是十分罕見的事情。長期以來,女性藝術家在藝術史中一直被忽視,包括我們對17世紀英國藝術的看法也以男性藝術家為主導。”

在瓊·卡萊爾的職業生涯接近尾聲時,另一位先鋒女性藝術家瑪麗·比爾開始嶄露頭角?,旣悺け葼柌粌H是一位肖像畫家,還是一位作家。1663年,她創作了手稿《觀察》,這是一本教授讀者如何畫杏子的書籍,被認為是已知最早的由女性畫家撰寫的油畫教程之一。此外,她還在散文《1666年友誼話語》中以獨特的女性視角發表了對藝術的見解,極具學術價值?,旣悺け葼栆云渥吭降牟湃A成為英國17世紀下半葉備受矚目的肖像畫家之一。她通過模仿宮廷畫家彼得·萊利的作品來提升自己的繪畫技術。她的繪畫風格受到巴洛克藝術的影響,特點是運用奇妙的光影、豐富的色彩和對織物細節的描繪,使作品呈現出一種宏偉的、令人敬畏的感覺。
2023年11月8日至2024年4月7日,泰特不列顛美術館舉辦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展覽——“女性在反抗”。這場展覽匯集了100多位在英國工作的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展示了她們對女性主義的藝術探索。展覽按時間順序揭示了影響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女性藝術創作的社會背景以及一系列社會問題,以藝術的形式探討了女性權利、家務勞動紛爭等話題。這些作品不僅是對持續爭取平等權利的女性藝術家的致敬,也是在為她們改善了英國的文化面貌而慶祝。
當我走進第一個展廳時,耳邊響起了吉娜·珀奇的《3分鐘尖叫》,伴隨著女歌手直擊人心的歌聲,我看到了莫琳·斯科特創作的《崩潰邊緣的母親與孩子》。這位女畫家巧妙地捕捉到了人物處于崩潰邊緣時的狀態——哭鬧的孩子正在發出刺耳的尖叫,疲憊且無奈的母親注視著前方,似乎下一刻就會崩潰大哭。這幅作品屬于“女人的四個時代”系列之一,該系列作品描繪了女性從幼年到老年的生活狀態,同時呼吁人們關注女性的心理健康。
展覽中,還有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蘇·理查森的《記住它》。這件作品是一條由復合材料改造而成的工裝褲,褲子口袋里塞滿了廚具、扳手等各種生活用具,外面還貼滿了寫著待辦事項的便簽。這件作品體現了一位母親在生活中需要扮演多種角色的現狀,她不僅是母親,還是廚師、保姆、維修工……這件作品表達了作者蘇·理查森對女性在生活與婚姻方面的思考與探索。
蘇·理查森擅于從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她以獨特的方式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女性技能(如鉤針編織)的固有印象。盡管當時的藝術界仍然是由男性主導,但蘇·理查森帶領著20世紀70年代的女性主義藝術邁向了新的高度。作為伯明翰婦女藝術家協會的創始人之一,蘇·理查森通過舉辦手工藝術交流活動將不同城市的婦女聚集在一起。當時參與這些藝術活動的通常是年輕的母親,她們身處藝術家和家庭主婦的雙重身份之中,感受到空前的限制與壓力。她們通過互相交換手工藝制品來表達個人情感,緩解孤獨。
1973年至1975年間,藝術家瑪格麗特·哈里森、凱·亨特和瑪麗·凱利在伯蒙德西的一家工廠對女性的工作狀況進行了詳細研究。他們通過觀察、訪談和檔案研究收集了大量數據,并將研究成果以黑白照片、電影、簡單的文本和圖表等方式呈現出來,形成作品《女性與工作》。作品表達出女性不僅被限制在重復和低技能的工作中,在工資方面也與男性有著巨大差異。
名為“現在是黑人女性時間”的展廳里,集中展示了眾多關于黑人藝術運動和人權的藝術品。在1981年,奇拉·庫瑪麗·辛格·伯曼與巴揚·洪恩共同策劃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場由有色人種的女性藝術家組成的展覽。巴揚·洪恩來到英國后的學習經歷和她在婦女庇護所的工作經驗,讓她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她創作的作品擁有自由流暢的線條和富有象征意義的顏色與圖案,深刻體現了她對身份認同和歸屬感的個人反思與探索。
這場展覽是策展人林西·楊在職業生涯中最渴望舉辦的一場展覽。通過展示這些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女性的需求是如何在主流文化中被邊緣化,以及女性如何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創造藝術,從而使世界更加平等的。林西·楊說:“這場展覽關注的并不是那些著名藝術家,而是一群在自己社區非常有名卻并未受到主流認可的女性藝術家。她們沒有權威機構的支持,但依然堅持追逐自己的夢想。她們,值得被看到。”
評價一件藝術品,絕不能僅僅從其外表是否美觀、精致的角度出發,更應該通過作品背后的故事來理解藝術家想要傳達的思想。在這場展覽中,我看到的每一件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充當了表達女性成長與訴求的媒介,讓觀眾從藝術家的角度,切身體會到個體行為背后的原因與結果,激發人們對女性成長和女性處境的共情與思考。我所理解的女性主義不是建立在性別對立的基礎上,而是倡導在保護女性權益、實現男女平等以及女性自由的前提下,讓她們能夠成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