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文 渠梁 彭瑾
摘 要:近年來,微山縣高樓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稟賦,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藕蝦混養模式示范與推廣。通過引進淺水藕與小龍蝦混養生產模式,高樓鄉成功打造了一種生態立體種養模式,有效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該模式的推廣與實施,不僅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還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關鍵詞:藕蝦混養;高效模式;融合發展
微山縣高樓鄉,地處湖區,湖面廣闊,其中湖邊澇洼地占據了大量面積,這些區域原先由村民分散管理,由于地勢低洼,種植收益不穩定,且多為粗放式經營,主要作物為水稻、大豆和小麥,經濟效益較低。部分農戶嘗試在低洼地種植淺水藕和捕撈野生龍蝦,不僅效益有限,且存在較大的面源污染風險。面對這樣的挑戰,高樓鄉政府深入調研,決定實施澇洼地改造及產業結構調整,旨在提高湖田效益并推進尾水治理工作。經過多方考察和論證,高樓鄉引進了淺水藕與小龍蝦混養生產模式,這是一種創新的生態立體種養模式,該模式充分利用了淺水藕與小龍蝦之間的生態互補關系。淺水藕的生長為小龍蝦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和繁殖環境,而藕田中的次藕和殘留物又成為小龍蝦的天然食物來源。同時,小龍蝦的活動有助于疏松土壤、促進藕的生長,其排泄物也為藕田提供了豐富的養分,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這種互利共生關系不僅提高了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還顯著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
1 藕蝦混養模式應用現狀
為打造藕蝦混養園區核心區,高樓鄉采取項目投資和吸引群眾參與、社會資金注入相結合的方式先后投資3200萬元,在集中連片,道路相連,水系相通,便于實施的小閘管區高樓村、小閘村、四段村及利民管區的利民、翁樓、鹽店、昭陽等村18000萬畝左右湖田里,籌建高樓鄉淺水藕與小龍蝦混養園區,根據土地特點,園區分為東西兩個園區,面積均為8000畝。東園區以魚池改造為主,西園區結合澇洼地改造和稻田尾水治理改造項目。
從基礎設施建設來看,藕蝦混養園區已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礎設施工程,包括圍堰的加高加固、提水站的新建和機電設備的完善配套、生產路的硬化和加寬,以及排水、沉淀河道的疏浚等。
從技術支持來看,高樓鄉政府已與山東省農科所水生蔬菜研究所、湖北水生蔬菜研究所共同簽訂合作協議,為園區提供技術服務。
從運營情況來看,已栽種淺水藕9800畝,投放蝦苗100噸;藕蝦混養園區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承包戶們通過采收蓮藕,每畝凈利潤達到了3000元左右,相比之前的種植模式,每畝增加了2000元的收入。同時,園區獲得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水生蔬菜實驗示范基地稱號。
1.1 經濟效益顯著
產業園內的漁湖產品種類豐富,包括微山湖小龍蝦、南美對蝦、微山湖大閘蟹、微山湖麻鴨、淺水藕等。這些產品不僅滿足了市場需求,還提升了產業園的整體產值。2021年,產業園漁湖產業養殖總面積達到3.17萬畝,總產值高達24.76億元。其中,一產產值9.8億元,二產產值14.96億元。產業園農業總產值47.38億元,主導產業產值24.76億元,占產業園農業總產值的52.2%;這一數據充分展示了藕蝦混養模式在提升農業產值方面的巨大潛力。
藕蝦混養模式的推廣和應用,不僅提高了農業產值,還顯著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產業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3萬元,高于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17219元39%以上。充分說明了藕蝦混養模式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的積極作用。
1.2 社會效益明顯
高樓鄉藕蝦混養模式產業園不僅在經濟效益上取得了顯著成就,其社會效益也同樣明顯。特別是在農產品品牌建設方面,“微山湖”區域品牌的成功塑造,為產業園乃至整個地區的農業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產業園內的大閘蟹、小龍蝦等特色產品通過商標注冊和品牌打造,有效提升了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其中“微山湖” “南四湖” “永甲”“祥湖”“生態湖”“荷都”“望湖”“彤輝”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這些品牌產品已進入北京、上海、天津、石家莊、太原、南京、杭州等10多個城市,并遠銷到美、日、韓等13個國家和地區,為當地農民開辟了更廣闊的銷售渠道。
其中,微山湖大閘蟹在多個重要的評比活動中展現出了其卓越的品質和口碑。在“首屆中國名蟹大賽暨吳中大閘蟹文化節”上,榮獲了“優質大閘蟹獎”和“優質組織獎”兩項大獎。在第三屆中國螃蟹文化節上,榮獲了“中國名蟹大賽金獎”,此外,微山湖大閘蟹還榮獲了第四批“山東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稱號,這不僅是對其品質的肯定,也是對其在推動地方農業發展方面所做貢獻的認可。
1.3 生態效益突出
高樓鄉藕蝦混養模式產業園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始終將生態效益放在首位,通過一系列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農業環境治理方面,通過加強土壤環境監測,確保土壤環境質量得到有效監控。為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的清潔度,產業園全面推行“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綠色發展模式。這一模式通過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推進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和農膜基本資源化利用,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壓力。夏鎮街道現代農業園區設立的水肥一體化設施水溶肥技術推廣和化肥減量示范點,更是為園區內其他農業生產者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在農業技術裝備方面,產業園也進行了大力投入。園內農業裝備水平的大幅提升,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降低了能耗和排放。同時,產業園還積極推廣生態生產技術,實施化肥負增長、農藥零增長行動,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產業園還高度重視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規模養殖場廢棄物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了100%,糞污綜合處理利用率達到了95%,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率也達到了95%,有效減少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問題。
2 藕蝦混養模式促進產業發展
2.1 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該產業園以其獨特的產業結構和優勢,實現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第一產業方面,產業園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水產和水生蔬菜資源,形成了水產養殖、水禽養殖和水生蔬菜種植三大主導產業。通過科學規劃和精細化管理,產業園內的水產養殖實現了高產高效,水禽養殖和水生蔬菜種植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第二產業的發展則依托于第一產業的豐富資源。產業園內形成了速凍水產、腌制熟制、魚糜魚丸制品、咸蛋皮蛋加工、高低溫肉制品以及雜糧加工、茶、酒、軟飲料等多元化的產業鏈。這些產業鏈上的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不斷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實現了產業的升級和轉型。同時,倉儲、流通、加工、配套、中介服務等各類市場主體在產業鏈上分工明確,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帶動湖區2.2764萬漁湖民從事漁湖產品的捕撈、生產、加工、倉儲、運輸、銷售工作,共同推動了第二產業的繁榮發展。
第三產業的發展則是以第一、二產業為基礎,通過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科技推廣、經營培訓、互聯網服務、渠道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和供應鏈金融產業,實現了與第一、二產業的深度融合。依托永勝河蟹養殖專業合作社、山東磊碩養殖有限公司、微山利民現代漁業科技有限公司、微山勝和貿易有限公司等產業化龍頭企業,構建集“種養殖+加工+科技+營銷”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這些企業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推動了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
在第三產業的發展方面,產業園充分發揮了電子商務的優勢,積極搭建電商平臺,鼓勵電商、物流、商貿等社會資源加強合作,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對接和整合。同時,產業園還加強了科技推廣和經營培訓,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技能和經營水平,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這種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不僅提升了產業園的整體運營水平,也為當地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增收。據統計,產業園帶動農戶年增收總額達4.8億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2.2 新型經營主體壯大,引領現代農業新典范
微山縣藕蝦混養產業園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顯著成效,新型經營主體規模逐漸壯大,成為引領地方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依托豐富的種養初級生產資源,產業園深入實施農業產業化發展工程,通過制定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成功吸引了眾多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入駐。
在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下,通過推廣先進的種養殖技術和管理模式,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通過加強品牌營銷和市場開拓,提高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通過深化產業鏈整合和協同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這些新型經營主體的壯大不僅推動了產業園的快速發展,也為當地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增收。他們與農戶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通過提供技術指導、市場信息和銷售渠道等支持,幫助農戶提高生產技能和經營水平,實現增收致富。
3 藕蝦混養模式做法及經驗
3.1 科企合作聯動,提升產業水平
科企合作聯動在提升產業水平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通過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長期合作關系,為漁湖產業的科技集成創新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其次,科企合作聯動有助于開展水產養殖技術集成模式應用研究。通過整合各方的技術資源和研究力量,可以形成更加高效、環保的水產養殖技術模式,提高養殖效益和產品質量。通過引進和培育新品種,改進和優化養殖技術,可以推動漁湖產業的升級換代。通過共享人才、技術和設施等資源,可以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推動產業集群共性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
最后,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漁湖產業發展的現實生產力是科企合作聯動的最終目標。通過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可以不斷提高漁湖產業開發的科技含量,提升產業的整體水平和競爭力。
3.2 強化技術培訓,加快推廣應用
通過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將職業農民打造成為建設產業園的中堅力量。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面,加強對農業企業經理、合作社理事長、家庭農場主、村黨支部書記、返鄉創業青年、大學生村官等通過系統的培訓,培養出一批“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這些農民將成為推動漁湖產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圍繞微山湖漁湖產品、菱米、蓮子、芡實等特色農產品,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堅持“扶大、扶優、扶強”的原則,鼓勵發展農產品系列加工,著力打造大型綜合性龍頭企業。同時,還加強對產業園內規模以上重點龍頭企業的引導和管理,扶持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的企業,以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
在合作社方面,組織產業園內的合作社開展國家、省、市級規范化農民合作社創建活動,通過評選和表彰優秀合作社,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力。積極培育家庭農場示范場,建立家庭農場檔案和數據庫,實施動態化和信息化管理,每年培育市級以上示范社6家以上。
3.3 重視產業發展,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在推動漁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堅守產業園姓農、務農、為農、興農的“四農”導向,將農民置于產業園創建的核心地位。為此,著力推動入園企業積極創新聯農帶農激勵機制,通過股權合作等模式,與基地農戶、農民合作社建立“保底+分紅”的利益聯結關系。這種機制不僅確保了農民的基本收入,還讓他們能夠分享到二、三產業增值收益,實現了產業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通過構建訂單、股份合作等多元化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漁場)+養殖戶”的緊密合作模式。這種模式有效地將龍頭企業的市場優勢、合作社的組織優勢以及養殖戶的生產優勢相結合,形成了強大的產業合力。
在與養殖基地、農戶、專業村的合作中,建立了訂單、合同、合作等多種利益聯結關系。一方面,以高于市場價5%~10%的價格回收產品,當市場價格低迷時,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從而極大地保護了養殖戶的積極性和收益。另一方面,合作社統一組織種養殖戶進行標準化種養殖,企業與種養殖戶簽訂合同,對高于回收標準的產品給予一定金額的補貼,實現了“二次分紅”,進一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藕蝦混養模式的實施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這種模式不僅有效提升了湖田的經濟效益,每畝產值可達到8000~10000元,純收益在5000元左右,為當地農民提供了新的增收途徑,激發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該模式還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王開文,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以及農村發展研究工作。
渠 梁,水產工程師,主要從事漁業推廣研究工作。
彭 瑾,農藝師,農學碩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農村發展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