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宋生
近年來,大數據與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發展方興未艾,給各行各業帶來深遠影響。2022年11月,
OpenAI公司的大語言模型ChatGPT的橫空問世,更是引領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新浪潮。我國隨之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2017年7月,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促進人工智能與各產業領域深度融合,形成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形態。2023年7月,國家網信辦等七部委聯合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鼓勵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各領域的創新應用。
在審計領域,以“四大”為首的會計師事務所,推出各種審計大模型,助推了人工智能技術與審計工作的結合,全方位影響著內部審計技術與方法。審計大模型能夠利用其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輕而易舉地評估審計風險;能夠快速地進行數據清洗、異常檢測,從而減少審計時間和成本,提高審計效率;能夠通過學習歷史數據和模式,識別和預測潛在風險;能夠通過全面的數據分析,提出準確的審計建議與整改方案。
然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審計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巨大挑戰。內審人員在心理、技術與專業能力上亟須跟上時代步伐,緊握大模型技術“長纓”,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首先,內審人員應全方位了解大模型技術,掌握機器學習的原理和常用算法。具體來說,內審人員應通過了解機器學習中的監督學習、無監督學習和強化學習等,充分掌握大模型的訓練和預測過程;了解自然語言處理(NLP)基本概念和文本分析、情感分析、命名實體識別等,從而能夠處理大量文本數據,提取信息和分析;學習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包括數據清洗、特征選擇、模型評估等,從而能夠從大規模數據中發現異常,進行風險評估和決策支持;掌握數據可視化的技術和數據圖表、儀表盤等,以便呈現可視化結果,助力決策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數據;了解算法解釋和模型解釋,以便解釋大模型的預測結果和決策過程,提供專業的審計意見。此外,內審人員還應通過參加培訓、研討會、專業討論等不斷更新相關知識。
其次,內審人員應了解大模型技術的具體應用與潛在影響。內審人員要充分了解大模型在數據分析、風險識別和報告生成等方面的潛在用途,并評估內審適用性,將審計大模型應用于內審工作。同時,內審人員要轉換角色、跨崗賦能,從傳統職業判斷師轉變為數據分析師和風險分析員,專注于數據解釋、風險評估和審計建議等高附加值任務;將自己的技能和經驗應用到數據分析、風險管理、合規性審查等領域。此外,通過大模型的使用,內審人員將掌握更多信息,就更應保持獨立性與職業道德。
此外,我們需要修正兩個錯誤觀念。一是大模型將導致內審人員失業。大模型技術將影響內審人員工作方式和需求,一些重復性的任務可自動化處理,如數據分析和報表生成等。審計人員能夠更高效地完成工作,有更多時間分析和解釋數據。但同時,大模型并不能完全取代審計人員的角色,很多領域仍需要審計人員專業的判斷和解釋能力,以及對業務背景和風險的洞見;需要審查和驗證,確保經濟信息和行為的真實性、合規性和效益性,并發現潛在的風險和問題。雖然大模型會產生新的審計領域,如網絡安全審計和數據隱私審計,但內審人員只要具備專業技術知識和技能,就能適應復雜的信息技術環境。二是大模型是萬能的。大模型能夠創建虛擬事物,但不能在推理中進行概念跳躍。此外,它具有較強的歸納推理能力和較弱或不確定的演繹推理能力,并不具備科學的辯證推理能力,這種能力通常被稱為批判性思維,是人類智力的基本要素,也是經驗豐富的科學家最重要的能力。
展望未來,大語言模型可改進內審培訓,為審計人員提供更個性化、交互式的培訓學習體驗。同時,內審就業類型和技能需求發生變化,重復性的數據錄入等基礎性工作可能被自動化所取代,而分析、判斷和溝通的需求則將增加,這就需要內審人員具備更多的軟技能和關鍵思維能力。此外,審計與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結合將催生新興的交叉學科,內審人員需要學習這些新技術以應對變革。
[本文系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023WZJD00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