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法東 王琦
摘 要: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且具有不可再生的特點,所以積極做好文物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在寬視域下積極對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實施預防性保護措施,能夠有效延緩可移動文物向劣化方面轉變。文章對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的概念進行闡述,深入分析影響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因素,并結合實際探究寬視域下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措施及其實現,希望助力提升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保護水平。
關鍵詞:寬視域;博物館;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6.015
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屬于不可再生的一種重要文化資源,是見證歷史發展的重要有形載體,也是一個國家乃至全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財富。我國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把“保護第一”放在首要位置,而預防性保護是文物保護的基礎性重要工作,需要廣大文保工作者高度重視?;诓┪镳^藏可移動文物會在負面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作用下出現逐漸衰敗和損壞的情況,在寬視域下對館藏可移動文物采取預防性保護措施就顯得很有必要性和緊迫性,其遵循的總原則是采用科學合理的防范手段來控制各種不利因素對可移動文物的影響,減緩可移動文物發生劣化質變的速度,以期望能夠真正實現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長久保存的目標。
1 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的概念界定
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主要是指通過采取全面的監測手段、評估方法、調控措施、管理措施和科技手段等來抑制各種自然和人為因素對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造成的危害,讓文物能夠始終處于“穩定、潔凈、安全”的保存環境中,有效延緩文物發生劣化的速度,從而能夠將文物長期保存。狹義的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具體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文物保存環境的監測。通過配備檢測終端對保存文物環境中的溫度、濕度、有機揮發物、光照度、紫外線、有機污染物等指標進行監測。還要通過建立環境監測平臺將監測到的數據存儲起來,并積極做好數據處理和分析工作,為風險識別、預測和預警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①。二是文物保存環境調控。通過在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存放環境中配備一些調控溫度、濕度和污染物的設備,并投放一些調濕劑、吸附劑等調控材料,為可移動文物保護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三是配備專業文物保存防護設施和材料物資。通過為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安裝夾層玻璃展柜、專業文物儲藏柜架和專用囊匣等,并全面做好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保存設施和場所的防震減震、防水、防火、防蟲、防腐蝕等改造,為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創造良好的設施和物資條件。而本文將從寬視域對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展開深入探究。
2 寬視域下影響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因素
2.1 自然因素
2.1.1 環境溫度及相對濕度
環境溫度及相對濕度是寬視域下影響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兩個基本且非常重要的因素。低溫環境通常是文物保存的有利條件(不適用特殊材質文物,如錫質文物),溫度過高會加快文物發生變質的速度,尤其是紙質類文物在高溫環境下的老化速度更快。同時,溫度過高時,可移動文物保存環境中的不利氣體擴散速度更快,且部分微生物繁殖的速度加快,而這些因素將會間接影響文物的壽命②。當前行業公認的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環境溫度控制的標準范圍為15~25攝氏度。
環境相對濕度對于可移動文物的影響具體表現為:①當相對濕度大的空氣與文物接觸時發生化學反應,會導致鐵器文物生銹、銅器文物腐蝕等情況;②會使部分文物出現物理形變的情況,比如竹器和書畫等具有吸濕性的文物在環境相對濕度低時很容易發生彎曲,甚至還會出現纖維斷裂的情況;③如果環境相對濕度控制不到位,很容易滋生微生物或發生蟲災,導致文物發生霉變和蟲蛀等不可估量的損失。當前行業公認的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環境相對濕度控制的標準范圍為45%~65%。
2.1.2 空氣污染物
在館藏可移動文物的保存環境中,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飄塵、懸浮顆粒、臭氧、甲醛、氨和苯等污染物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文物的保存。比如一些有害物質從部分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中揮發出來,它們在展柜和藏庫內的空氣中融合在一起,對文物產生多重不利影響。通??諝馕廴疚镏饕且詳U散和滲透的形式進入到文物藏展的空間中,并直接與文物發生反應而導致文物逐漸被侵蝕甚至損壞。其中,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和甲酸等酸性類物質會導致纖維類材質的文物發生老化、金屬文物出現被銹蝕的情況;氮氧化物和臭氧等氧化性物質很容易導致書畫發生褪色的情況,使一些纖維類紡織品文物斷裂;飄塵落在文物上形成污垢層,導致文物在被清理時發生機械性損傷;懸浮顆粒物附著在金屬文物或石質類文物上,也很容易導致文物發生腐蝕和氧化。
2.1.3 光線輻射
光線輻射對文物產生不利影響主要是因為紫外光和紅外光。通常紫外光的波長短、能量高,且具有較強的穿透力,易被物質吸收,這種光化學反應能夠拆裂有機類文物中的碳氫共價基團,讓其分子結構產生一定重構,進而導致文物老化破損;當紅外光投射到文物表面上時,其所產生的熱輻射會讓文物表面和外層的溫度快速升高,時間一長會使文物發生龜裂和翹曲等形變。另外,由于不同材質文物對光輻射的反應程度不同,文物可具體劃分為對光特別敏感的文物、對光敏感的文物和對光不敏感的文物三種類型③。其中,對光特別敏感的文物主要包括圖書文獻、書法繪畫、服飾紡織品等部分有機類文物;對光敏感的文物主要有漆器、皮革、動物標本和竹木器等幾種類型;對光不敏感的文物則主要包括玻璃陶瓷器、玉石器和銅鐵器等無機類文物。
2.1.4 生物和微生物危害
生物和微生物危害一般指的是部分類別文物被害蟲侵蝕,霉菌、細菌則容易導致多種文物發生腐敗質變。侵蝕文物的害蟲種類較多,具體涉及毛衣魚、煙草蟲、囊蟲和白蟻等。這些害蟲能夠在高溫、強濕、陰蔽等不利條件下存活,并且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它們會啃咬服飾織物、書籍、竹木器和皮革等有機質文物,讓文物的材質結構發生轉變和破壞,且部分排泄物還會讓文物的外觀受到影響,在此基礎上還會進一步讓微生物成為侵蝕文物的重要源泉。
微生物不但會對含有碳和氮等元素的文物造成破壞,還會對含有纖維素的文物甚至是金屬文物造成破壞,并在文物的表面形成霉斑等,加速文物發生老化。同時,由于霉菌等微生物的傳播速度非???,一旦有文物感染了霉菌等,便容易導致整柜或整庫的文物被損壞,從而產生嚴重的危害性。
2.2 人為因素
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在保存和利用過程中不但受到外部自然因素的影響,還直接受到所處環境中一些人為因素的負面作用,主要是指文博工作研究者和觀眾等在可移動文物保管保護和展示利用過程中對可移動文物做出的一些有意或無意的損害行為。文博工作研究者日常是否切實遵守文物入庫、上架、出庫、借展巡展和運輸等方面的實操準則,能否認真執行可移動文物保存保管的規程和步驟,能否熟練掌握文物保護相關知識和技能,直接關系到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工作成效。同時,在館藏可移動文物展覽期間,部分觀眾所做的一些有意或無意的人為損壞文物行為也會對文物保存保護造成嚴重的影響。此外,在博物館可能發生的火災事故、盜竊事件和恐怖暴力事件等均會威脅到文物的安全性。
3 寬視域下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措施及其實現
3.1 創造高質量的可移動文物保存環境
3.1.1 創造高質量的庫房環境
在館藏可移動文物長期存放的過程中,文物庫房是非常重要的場所。文物庫房環境是否控制到位直接關系到文物的壽命。因此,在寬視域下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的預防性保護過程中,需要積極地持續改善庫房的環境。例如,首都博物館在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中,便針對庫房環境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針對博物館內不同類型文物對于自然因素的要求,并根據博物館的實際情況,設置合理的可移動文物保護的溫度、相對濕度、空氣污染物和光輻射程度等各類環境控制標準,再依據設置的標準把各種不同類型的可移動文物存放于最適配的環境中。其次,庫房建筑材料需確保對環境高度友好;通過把風淋除塵消毒裝置設置在庫房的進口處,可有效避免室外的污染物進入庫房內;嚴格保證庫房內的門窗能夠關閉嚴密,保證庫房內整齊干凈;庫房工作人員在日常接觸文物時需嚴格穿著防護服裝,佩戴防塵帽、口罩和一次性手套鞋套等衛生用具,避免帶進的污染物損害文物本體。再次,嚴格控制庫房內的光線輻射,保證存放可移動文物的環境具備避光條件,如應采用色深且厚的窗簾遮擋庫房窗戶,且庫房在存放光敏感度高的字畫文物和文獻文物等時需采用隔離紫外線的燈具,還依據文物形制量身制作囊匣等防護裝具,再在里面填置緩沖輔料,堅持采取密閉避光保存的方法。最后,全面控制消除庫房內的有害生物和霉菌等。堅持在可移動文物進出庫時和日常嚴格做好文物的病蟲害檢查工作,一旦發現有相關不利的苗頭便及時采用熏蒸、噴殺、低溫冷凍、低氧防治等方法開展除霉和消殺清潔工作。
3.1.2 創造高質量的展覽環境
通常陳列展廳的環境處于開放的狀態,很容易導致文物在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的情況下遭受損害,所以對館藏可移動文物采取預防性保護措施時需積極創造高質量的展覽環境。例如,濰坊市博物館的展廳結構非常堅固、布局科學,同時在文物展柜上設置了加固設施,并在布展時選用具有緩沖功能的輔助性材料,能夠有效保證陳列文物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另外,當一些可移動文物到外地進行展覽時,該博物館統籌考慮外展文物的包裝、搬運運輸、盤點交接和布展環境的管控,并細化和落實各環節預防性措施,實現“從一開始就不出錯”,避免文物在外展覽中受到各類不利因素的影響,以確保其安全性。
3.2 建立完善的可移動文物微環境監測和調控系統
有效監測和調控可移動文物保存微環境是在寬視域下對博物館藏文物采取的一種非常必要的預防性保護舉措。對保存可移動文物的微環境進行監測和調控時可采用先進的無線通信技術和傳感器技術,積極做好展室、展柜、文物庫房和儲存柜等文物所在部位的溫度和相對濕度、空氣污染物和光輻射水平等多項微環境參數的探測、采集和記錄,并聯合應用空調系統、調濕器和空氣凈化系統等多種設備將可移動文物保存微環境的參數值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這樣便能夠對可移動文物保存微環境進行全方位的智能化管控。如山東博物館在新館運營中注重對文物保存微環境的數字化檢測調控,現已擁有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控平臺,配備無線傳感環境監測設備和各種便攜式的監測記錄儀,近乎無死角地對文物庫房、展廳、展柜和保護修復室的微環境參數進行實時監測,為研究微環境因素對文物所造成的潛在影響和文物微環境調控提供重要的基礎數據。其次,通過在山東博物館文物庫房、展廳和保護修復室內安裝精密恒溫恒濕系統和空氣凈化系統等現代化的調控設備智能控制溫度、相對濕度,并消除各種污染物和有毒物質,其中每臺精密恒溫恒濕設備均有3條管路(2條熱媒、1條冷媒)。精密恒溫恒濕系統和空氣凈化系統等調控設備的控制中心設在機電設備控制機房,設備控制方式有手動控制和自動控制,設備閥門的開啟程度可依靠預設的程序來調節,通過科學智能的調控使相應場所內的微環境更加穩定和潔凈。
3.3 完善館藏可移動文物數字化數據體系
在館藏可移動文物的預防性保護過程中,可建立完善文物數字化數據體系和平臺來全面采集整理各類文物的重要信息,并積極做好可移動文物電子數據的存儲和利用工作,這樣便能夠有效解決可移動文物保存與利用之間存在的矛盾,讓文物本體真正實現永久保存的目標。針對館藏文物建立完善數字化數據體系需涉及文物電子簿冊、圖像視頻文件和文物數據庫等。例如,上海博物館積極推進館藏文物數字化數據平臺上數字資源的升級更新、補充和備份等工作,讓可移動文物的數字信息更完整、質量更高,同時為文物保管和研究人員新辟一條便捷權威的文物信息查詢渠道,這樣避免了相關人員頻繁接觸文物,從而大幅提升了文物的安全水平。此外,上海博物館還根據自身館藏特點將一些因材質原因對保存環境的溫度、濕度和紫外線等因素要求較高的珍貴文物以數字化形式向社會大眾展示出來,有效兼顧了博物館文物的保護和社會價值。
3.4 制定規范嚴密的館藏可移動文物管理制度和安保應急機制
基于制度和機制的剛性約束特征,博物館需要制定規范的館藏可移動文物管理制度和采用嚴密的安保應急機制來加強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一方面需要制定規范完善的相關管理制度,有效提升可移動文物的管理標準,要求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嚴格按照有關規章制度對可移動文物進行管理,從而促進可移動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措施真正落到實處。如鄭州博物館結合工作實際建立起館藏可移動文物管理制度體系,為文物預防性保護和提高文物風險預控能力提供了制度保證。該制度體系的重點是通過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博物館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文物工作者的崗位職責和文物分類登記編目規范、文物出入庫操作規范、文物上架規范、文物借展規范等細化的日常文物管理制度,堅持從細節處著手,優化相關操作流程,有效減少文物管理中的風險④。另一方面,博物館應該采用現代化的防火、防盜和防震等技術,并實行24小時全天候的無死角監控,有效構建嚴密的文物安全保衛系統,同時還應制定完善的火災、盜竊和暴力等意外事故應急預案,逐步建立起反應快速和職責明確、臨危不亂的應急機制,定期展開演習演練,這樣能夠快速有序地應對相關緊急事態,助力博物館強化可移動文物的預防性保護。
4 結語
博物館藏可移動文物本身具有自然劣化的客觀趨勢,在寬視域下對館藏文物采取預防性保護措施,雖然不能讓可移動文物完全擺脫劣化損壞的風險,但會有效減緩可移動文物劣化的進程,讓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盡可能得到有效保持。寬視域下對館藏可移動文物采取預防性保護時,應統籌分析影響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因素,再實行切實可行、科學有效的文物預防性保護舉措,從而讓可移動文物能夠更長久保存下來??傊瑢捯曈蛳聦嵤┎┪镳^藏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屬于長期性、系統性工作,必須狠抓落實才能為文物創造良好的保護環境,讓文物價值能夠更充分發揮出來,促使人類優秀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注釋
①程召輝.可移動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探析[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0(8):52-54.
②趙晶,鄭琳,廖曉迪,等.淺談館藏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的重要性:以廣西民族博物館為例[J].民博論叢,2017(00):16-20.
③全銳.貴州省博物館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J].貴博論叢,2021(00):234-255.
④楊揚.鄭州博物館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狀況及改善對策[C]//中國博物館協會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鄭州博物館.城市博物館規劃與建設:中國博物館協會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集(2017·鄭州).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35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