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瑾
(紹興市生態環境局諸暨分局,浙江 紹興 311800)
隨著我國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作為新時代的重要產物,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可以組建時效性和穩定度更高的環境監管體系,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待檢環境的相關數據和信息,幫助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及時掌握污染源動態,為后續的工作提供依據,針對可能或已經發生的污染問題制定最優解。
在人們日常的生活和生產過程中,大批量的污染物質通過各種形式被源源不斷地釋放至環境中,例如生活垃圾、汽車尾氣、工業廢水廢氣等等。在工業領域的生產階段,部分企業力求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針對各類廢棄物,未經專業設備的過濾和處理,便將其隨意釋放,進而引發較為嚴重的污染問題[1]。在環境保護及污染治理過程中,環境監管工作起到關鍵性作用,例如督促排污單位落實污染防治主體責任,查處污染環境事件等,而排污單位體量大、執法人員少的問題,給日常監管工作帶來一定壓力,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的應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固定污染源現場監管壓力。
目前的污染源在線監控可以簡要分為以廢水自動監測分析儀、固定污染源煙氣排放連續監測系統等為主的自動采樣檢測類在線監控系統,及以用電用水用能、視頻、工況參數等為主的簡易監控系統。在環境友好型社會建立過程中,我國污染源在線監控工作取得了較高成就,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依然存在較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污染物排放種類監控的覆蓋面,目前污染源自動監測系統受設備影響,采樣檢測對象存在特定性,污染物監控種類并未達到理想化要求。此外,盡管部分企業應用了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但是受系統日常管理及運維水平影響,相關機構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取所需數據或存在數據造假風險。
創建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的過程中,需要依靠先進的技術手段,通過各類自我檢測技術,及時有效地了解環境污染狀況,幫助有關部門更快速地落實環境治理[2]。對污染源或工況進行監控,結合標準指標設置限值,利用影像、傳感技術,實現實時的信息傳輸與信號預警。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能夠有效提升環境監管效率,節約人力、資源成本。本次研究結合實際應用情況對該監控系統的優勢進行論述,包括以下3 點。
(1)借助實時檢測設備能夠讓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清楚了解被監管區域相關排放指標情況,從而更好地落實環境保護工作。
(2)第一時間發現目標監控區域的環境污染超標情況,并及時制訂對應的治理方案,對各類生產企業開展即時監管[3]。
(3)系統將獲取到的各類數據同步傳輸給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工作人員可通過數據的分析建立環境監管數據庫或查找企業污染物排放造假線索。
以某生產企業的環境監管工作為例,該企業制定廢水自動監控管理辦法,在廢水排放口設置在線監控裝置,利用監控系統對排污情況進行分析,并通過通信傳輸網絡建立與生態環境部門之間的聯系,做到精準監控現場情況并實時傳輸數據信息。該企業所應用的監控系統主要組成設備包括在線pH 計(酸度計)、總有機碳分析儀(TOC)、氨氮在線分析儀、總磷在線分析儀、數據采集傳輸儀、自動記錄數據監控平臺,并設置警告軟件。簡易工藝流程如圖1 所示。

圖1 工藝流程
針對企業生產過程中廢氣產生環節,以廢氣產生環節收集裝置完備、廢氣收集效率達標、輸送環節無泄漏、治理環節運行高效為總體目標,通過設置用電監控,實時采集廢氣產生、收集環節的工況數據及廢氣收集效率,污染治理設施用電量及其運行參數,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企業有計劃停產與限產、工藝廢氣收集不完全、廢氣治理設施擅自停運與低負荷運行、廢氣治理設施低效運行等現象的實時監測、預警、分析與管理。
同時,該企業在其危險廢物貯存場所、危險廢物主要產生點位、交通主干道等重點場所配備視頻監控系統,并設置一體化稱重系統,相關信息同步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固體廢物監管平臺,實現危險廢物產生、入庫、貯存、出庫、轉運的全生命周期可視化管理。
受到在線監控系統設施安裝及后期運維管理等問題的影響,工作人員在應用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時,系統的穩定度存在差異。針對這一問題,主要原因在于:當前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相關設備的生產廠家較多,在設備選型及對自身污染物匹配性方面的研究相對滯后,缺乏精準判斷。此外,根據相關管理條例可知,負責運維管理內容的工作人員需掌握各類專業的知識,科學使用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自主解決使用中的一些問題。但實際上,仍存在業務能力不足、安全意識不足等情況,影響相關程序的穩定運行,降低數據時效性[4]。
涉及采樣檢測類的各項儀器屬于精密度儀器,需要定期進行數據校正與設備養護。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作人員未能及時有效地進行系統維護和更新,嚴重影響該系統的安全系數和穩定程度,為節約成本,部分企業便會降低系統的維修保養頻次,導致所獲取的數據與實際情況之間存在差異。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中存在數據缺失、數據失真、傳輸時間不一致等問題,主要原因包括監控系統故障、系統顯示調線狀態、取樣管道堵塞導致數據偏高、排放指標不精準、遠程校正功能不健全等,在進行數據查詢或匯總時難以實現異常數據的精準剔除。想要切實解決問題,確保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的應用水準,有關部門應督促使用單位在指定的時間內,及時有效地落實系統的檢修和校準,并積極與開發商建立溝通橋梁,定期進行設備升級。
此外,在日常監管工作中會遇到企業通過弄虛作假的形式逃避在線監管的情況,嚴重影響環境監管工作質效。例如少數企業、第三方運維單位片面追求利潤,不惜私設暗管,干擾污染源監測系統正常運行,甚至修改程序,篡改監測數據。部分污染源企業安裝了視頻監控設備,但都是基于常規視頻監控技術,只能產生大量非結構化數據,由于主管部門人力有限,大量的視頻圖像數據無法被分析,只能作為違法事件發生后調閱取證使用,無法實現智能化應用,管理效率低下。
在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的應用階段,受經費限制,無法實現全覆蓋,政府應給予一定財政補貼。相關機構還可以在有限的資金成本中調用部分經費,成立基金組織,在社會范圍內籌備資金,以此幫助工業企業緩解壓力,更好地完成環境治理工作[5]。此外,不管經費的提供者是政府機關還是企業本身,都應將資金交由專業的人員管控,并結合對設備的使用情況的評定結果科學分配資金,降低隱患問題出現的概率。為確保在線監控系統充分發揮其質效,還需加強對監控中心的建設,包括數據采集與處理、通信設施等,建立專網直接將企業監控平臺和數采儀與監控中心相連,降低中間轉折成本,利用其本地自動存儲的功能避免由于故障而導致的數據遺失,提升監控信息完整性。
對于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管理平臺的建立,主要依靠環境感知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由相關部門統一監管,明確企業自身在環境監管中的主體責任。應建立完善規范化的監控體系,及時跟蹤不同企業實況和污染物排放指標要求,開展科學評價。在使用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的過程中,由于其存在較高的運維難度系數,可以借用第三方機構的專業優勢,創建以相關部門為中心的管理體系。從而有效提升管理有效性,在技術支持下提高環境管理部門的業務能力,保證污染源監控、污染環境評價、環境應急管理等多環節同步進行,解決以往人員監管任務繁重、管理界限不清晰等問題。
在線監控系統定期巡檢+后續維修的運維模式基礎上,可以對監控設備的相關數據進行挖掘,重點加強對各個部件異常參數的記錄,一旦出現異常立即預警,實現預知性維護。例如,在檢查過程中根據設備的使用時間、發熱情況等判斷可能出現故障的部件,及時發現潛伏期故障,降低隱患。
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的應用應當保證監控數據真實有效,才能發揮其監控價值,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無法保障監控數據真實性的問題。常見的原因主要有監控設備故障、企業或第三方人為干擾。針對設備故障,應加強對技術人員的業務培訓,定期組織經驗交流,制定規范化考核體系,不斷提升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工作人員的整體水平。一旦發現問題第一時間進行處理,保證各類系統的正常運轉,增強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獲取數據的穩定性和正確率。注重設備的管理與更新,及時核查設備性能是否滿足標準需求,確保操作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對其進行精密度分析和故障檢修,及時發現問題并修整。
啟動線上調閱數據和線下執法結合的管理模式,相關管理人員應根據不同指標信息優先排出一些監控數據異常情況頻繁的企業,在進行線下執法檢查時嚴格審查此類企業,檢查其自動監控設施是否能夠穩定運行,查閱設備運維記錄、校準記錄、維修情況等,督促排污單位對存在問題進行及時整改。企業或第三方人為干擾方面,主要是加強對企業的日常監管,從數據分析、程序設定、現場排查等方面入手,挖掘其弄虛作假、干擾在線監控工作線索。此外,在對第三方運維單位的選擇方面,需要科學審查其資質,并引入淘汰機制,打造良性競爭環境。能夠有效提升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提升系統監控效果,降低數據失真、造假現象發生率,從而獲取精準的監控數據。
污染源在線監管系統應用企業應積極構建在線監控工作管理制度,明確各個工作崗位的責任,利用標準的規章制度約束其行為,避免操作失誤、作假行為的發生,一旦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聯系相關責任人進行排查,縮短排查周期實現精準審核。建議成立自動監測設備檢查小組,對污染源在線監控設備進行定期、不定期檢測,包括監控站房建設、臺賬記錄、設備維修保養記錄、操作人員培訓記錄、設備運行情況等。對于現階段已經存在的問題,需要認真分析問題來源,查明原因后尋找解決方案,并積極整改。尤其針對一些人為因素所造成的設備故障問題或數據精準度問題,需要嚴格審查,加強現場管理排查故障,協調各方力量及時解決。還應保證同生態環境等主管部門之前的聯動,杜絕數據信息不對稱情況的發生,確保污染源企業、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以及相關機構等協同開展污染防治工作。
針對技術方面,及時了解各項業務需求,對現有在線監控系統、設備、軟件等進行定向升級與開發,提升平臺自動統計、大數據存儲及處理功能,克服圖像解析困難、監控數據篡改、調閱取證難等問題。同時加強對排污口的動態化監控,依托系統對污染物排放單位進行綜合管理,實現自動化監測排污與收費,為日常監管、污染應急管理、污染糾紛等問題提供數據參考。此外,應加大力度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并落實崗位培訓,有利于在線監控系統應用及相關技術的推廣。管理部門應積極采取專題培訓、線上咨詢、送法入企等方式,針對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的現場管理、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技術規范等對企業進行培訓,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提升管理水平,確保在線監控工作有序、高效進行。
綜上所述,我國針對污染源在線控制系統的研究逐漸呈現專業化、自動化、規范化,并通過有效運用監控系統來強化對環境的監管,提升監管能力。針對當前存在的管理問題,需要逐步轉變運行維護模式,完善相關制度,明晰權責范圍,科學應用在線監控系統所提供的數據信息,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管控,進一步規范日常維護,提升管理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