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既是天空湛藍、空氣清新之清明,亦是人們踏青尋春、享受自然之清明,更是心中情深意重、追思先人之清明。在這氣清景明的時節,人們踏青插柳、寄托哀思、慎終追遠,掃墓祭祖表孝心,凝聚起親情間的涓涓細流,承載起連綿不絕,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思親”當守規。然而,有少數地方把掃墓演變為大規模的祭祀活動,互相攀比、搞排場,使清明祭祖活動走了調、變了味;有個別黨員干部不講黨性原則,搞封建迷信活動,借祭祖之際請風水先生選風水寶地,遷祖墳,立牌坊;有少數黨員干部心存僥幸使用公款、公物、公車進行私人祭掃、踏青、旅游、探親訪友、宴請等活動。凡此種種,不僅敗壞著黨風政風,也腐蝕著社會風氣。
緬懷故人、寄托哀思,重在心而不拘于形。清風景明,只此青綠。黨員干部要爭做文明祭掃的先行者、踐行者,改變過去燒紙焚香、點蠟燭、放鞭炮等祭祀的陳規陋習,倡導文明祭掃、節儉祭掃、綠色祭掃、安全祭掃等方式,把祭奠先人的傳統習俗和良好愿望用更加環保、健康、安全的方式進行表達。也可借助互聯網優勢,積極推動“網上祭掃”,以“寄思”代替“祭奠”,轉變傳統祭掃觀念,嘗試“代客掃墓”等,以遙寄哀思,表達心意,讓傳統節日回歸清凈與文明。
清明風至,清廉隨行。對黨員干部來說,清明節又何嘗不是一次喚醒初心、錘煉家風的良好契機呢?廣大黨員干部當把清明節當作錘煉廉潔觀、弘揚文明觀的“磨刀石”,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吹“清風”、拂“廉風”、掃“四風”,始終做守紀律、講規矩的“明白人”。同時,挖掘傳統文化中“家風”“家教”“家訓”的廉潔因子,帶頭倡導移風易俗,帶頭抵制封建迷信活動,帶頭弘揚新風正氣,讓清明節“風清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