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對恩格斯“兩種生產”理論爭論的再審思
——紀念《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出版140周年

2024-05-29 17:16:48
天府新論 2024年2期
關鍵詞:馬克思歷史生產

黃 旭

2024年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出版140周年。回顧這部重要著作,恩格斯在德文第一版序言中闡述的“兩種生產”理論曾在國內外學界引發多次爭論,特別是其與唯物史觀的關系問題成為國外理論界討論的熱點。反觀國內理論界,總體上認為“兩種生產”理論沒有違背唯物史觀,但是對其具體內涵的研究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厘清“兩種生產”理論的相關爭議,為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和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一、“兩種生產”理論是唯物史觀的科學思想

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下文簡稱《起源》)德文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16頁。后繼學者圍繞這段“兩種生產”理論的表述展開了激烈爭論。

(一)國外學界對“兩種生產”理論的質疑

梳理國外學界的研究成果發現,大部分學者認為“兩種生產”理論算不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思想。這主要分為兩種觀點:一是認為“兩種生產”理論與唯物史觀關系并不一致,甚至提出“馬恩對立論”;二是認為“兩種生產”理論是徹底的“二元論”。

持有“兩種生產”理論與唯物史觀背離論的學者,采取的論據主要集中三個方面。第一,基于種的繁衍即人口生產的基本內涵。有些學者認為,從馬克思主義的“生產”概念出發,人口生產雖然也帶有“生產”一詞,但不屬于物質生產的范疇;唯物史觀認為物質生產對歷史發展起決定作用,恩格斯認為人口生產同樣起決定作用,顯然違背了唯物史觀。例如,亨利希·庫諾認為,恩格斯之所以將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相提并論是因為兩者都有“生產”一詞,但是人口生產與物質消費品的生產毫無關系,且與物質生產相適應的人的生產及其發展是不存在的。同時,恩格斯把人類兩性關系當作決定社會生活的第二個因素,但沒有詳細說明人口生產如何決定社會生活,以及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的關系和作用范圍。(2)亨利希·庫諾:《馬克思的歷史、社會和國家學說》,袁志英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第469頁。河上肇指出,唯物史觀一直是以物質生產力作為歷史發展的基礎,“人類生命的生產”已經超出了物質生產力的概念范疇,恩格斯關于人口生產與物質生產具有同等作用和意義的表述,違背了唯物史觀“一元論”。(3)河上肇:《唯物史觀研究》下冊,上海現代書局,1933年,第22頁。第二,基于唯物史觀的不同理解。一些學者將唯物史觀看作是一種“經濟唯物主義”,而人口生產則是一種非經濟因素,所以恩格斯的觀點有誤。例如,俄國民粹派代表人物尼·康·米海洛夫斯基認為,唯物史觀是一種“經濟唯物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只能是“物質財富生產”,而人口生產是一種“非經濟因素”,恩格斯將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都看作是歷史的決定要素,便“更正”了唯物史觀公式。(4)《列寧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頁、第18頁。還有些學者認為,恩格斯強調 “經濟因素” 對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而“兩種生產”理論錯誤理解了人口生產與“經濟因素”的關系。例如,諾曼·萊文認為,恩格斯將歷史的發展看作是以經濟(生產獲得的利潤)為基礎的一般發展規律,即表現為“單線性”“多階段”的歷史發展過程,作為對比,馬克思的歷史觀認為社會發展不存在“固定程式”。另外,恩格斯只是將血族(血緣群體)看作是“一種社會功能”,而馬克思則認為血族關系(社會力量)可以決定歷史發展,這表明恩格斯沒能意識到人口生產在原始社會中起決定作用。(5)《馬克思主義來源研究論叢 第十五輯 特輯 馬克思人類學筆記研究譯文集》,商務印書館,1993年,第50頁、第57頁、第 58頁。戴維·麥克萊倫認為,恩格斯將人口生產和物質生產進行一種簡單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機械論劃分,這又與恩格斯重視“經濟因素”相沖突。(6)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以后的馬克思主義》 (第3版),李智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0頁、第11頁。第三,基于“兩種生產”理論的特殊表現。一些學者認為,“兩種生產”理論是唯物史觀在原始社會中特殊規律的表現,是對唯物史觀的完善。例如,蘇聯學者列·阿·列昂節夫認為,“兩種生產”理論是對《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中“生命的生產”的發展,是唯物史觀在原始社會中的運用和表現。(7)列·阿·列昂節夫:《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和發展方面的作用》,方鋼、志成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第204頁。

(二)對國外學界有關“兩種生產”理論質疑的批判

國外學界對“兩種生產”理論的相關爭論表明,部分學者存在理論誤解,必須予以澄清。首先,唯物史觀不是經濟唯物主義,“經濟因素”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恩格斯晚年對“經濟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反駁時強調,馬克思與他從未將“經濟因素”看作是歷史發展中的“唯一決定性的因素”。(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頁。從恩格斯闡述的內容來看,歷史的決定因素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而不像上述學者所認為的“經濟因素”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其次,人口生產應當被看作是一種“經濟關系”的因素,即一種特殊的物質的社會關系。恩格斯在《起源》德文第一版序言中提到,摩爾根所著《古代社會》在“經濟方面的論證,對摩爾根的目的來說已經很充分了,對我的目的來說就完全不夠”(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頁,第232頁,第232頁。。恩格斯晚年在《關于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歷史》一文中強調,唯物史觀是在“迄今為止在歷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極小作用的經濟事實”(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頁,第232頁,第232頁。中發現了“決定性的歷史力量”,所以要從“經濟關系及其發展中來解釋政治及其歷史”(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頁,第232頁,第232頁。。從這兩處引文可以看出,恩格斯將人口生產看作是歷史發展中的“經濟關系”,從而才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并不像上述學者所理解的那樣,將人口生產僅看作是“經濟因素”。這一觀點受到了列寧的重視,他在反對米海洛夫斯基的觀點時指出,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是“為了‘闡明’歷史,不要在思想的社會關系中,而要在物質的社會關系中去尋找基礎。”(12)《列寧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頁,第19頁。列寧接著反問道,“難道米海洛夫斯基先生以為子女生產關系是思想關系?”(13)《列寧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頁,第19頁。依據列寧的理解,人口生產是一種物質的社會關系,它應當是人們維持生存的一種方式,而不應該像上述學者一樣將人口生產排除在歷史發展之外。

(三)“兩種生產”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

“兩種生產”理論的發展脈絡也證明了“兩種生產”理論與唯物史觀的一致性。應當看到,“兩種生產”理論不是恩格斯在《起源》中才首次提出的,而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貫思想。(14)江洋:《“兩種生產”理論——一個澄清》,《學術界》2017年第12期。首先,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首次提出了“人的生產”的概念。他指出,“對人的需求必然調節人的生產,正如其他任何商品生產的情況一樣。”(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5頁,第531頁,第532頁,第532頁,第532頁。這意味著馬克思已經注意到人的生產所蘊含的物質因素。其次,在《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們為了生活所進行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5頁,第531頁,第532頁,第532頁,第532頁。。人們在“第一個需要”的基礎上就形成了“第一個歷史活動”的需要,即人們的物質再生產活動。除此之外,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第三種關系是家庭關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5頁,第531頁,第532頁,第532頁,第532頁。,即人口生產。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從歷史的最初時期起,從第一批人出現以來,這三個方面就同時存在著,而且現在也還在歷史上起著作用。”(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5頁,第531頁,第532頁,第532頁,第532頁。“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生產自己的生命,還是通過生育而生產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5頁,第531頁,第532頁,第532頁,第532頁。。這表明,《形態》已經首次闡釋了“兩種生產”思想,即將人類的“勞動”和“生育”生產看作是“生命的生產”,并且強調了這兩種生產的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此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已經將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看作是歷史發展中的物質社會關系。再次,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初步界定了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的概念,把物質生產比作“第一種生產”,把人口生產比作“第二種生產”。他從生產和消費的辯證關系出發,討論了人口生產和物質生產的同一性關系,“消費直接也是生產……吃喝這一種消費形式中,人生產自己的身體,這是明顯的事……在第一種生產中,生產者物化,在第二種生產中,生產者所創造的物人化。”(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頁、第15頁。而物質生產具有基礎性作用,制約著人口生產,“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長規律和過剩人口增長規律”(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7頁。。馬克思正是通過分析現實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狀況,確證了“兩種生產”之間的辯證關系。最后,在《人類學筆記》中,馬克思突破了摩爾根將“觀念”看作歷史發展動力因素的局限性,強調要從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等物質因素出發理解人類社會的起源與發展。恩格斯《起源》一書基于馬克思的觀點,重新概括和論述了“兩種生產”理論,實現了對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完善和發展。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對“兩種生產”理論的發難和誤讀,究其本質,是未能將人口生產放置在社會發展動力之中,而只是將其看作是物質生產過程的“附帶因素”。依照這種觀點,唯物史觀必然被視為“經濟因素”起唯一決定作用的歷史觀。通過思想史的梳理,應當看到“兩種生產”理論形成與發展是唯物史觀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被看作是歷史發展的物質因素,這一方面確認了“經濟唯物主義”不是唯物史觀,另一方面體現了人口生產是物質關系的反映。所以,“兩種生產”理論是科學的理論,不是違背唯物史觀的“二元論”思想,與唯物史觀的關系是一致的。

二、“直接生活的生產”包括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兩個方面

梳理國內學界對于“兩種生產”理論的研究成果,可以集中概括為對三個問題的討論:一是關于“兩種生產”理論與唯物史觀的關系研究;二是關于“兩種生產”的內涵和外延的研究;三是關于“兩種生產”的歷史作用的研究。國內學界總體上承認“兩種生產”理論的科學性,所以,它與唯物史觀的一致性已經成為國內學界的共識。我國學者堅定地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反駁國外學者對恩格斯的誤讀和批判,捍衛恩格斯思想的科學性。

(一)“直接生活的生產”的主要指向

國內關于“兩種生產”的內涵和外延的研究爭議較大,尤其是如何理解“直接生活的生產”與“兩種生產”之間的關系。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存在兩條解讀路徑。首先,將“直接生活的生產”理解為物質生產,而排除人口生產。例如,有學者認為,在《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考察現實的歷史過程,因此“直接生活的生產”只能是物質生產。(22)梁文達:《馬克思主義的“兩種生產”觀是計劃生育工作的理論基礎》,《人口研究》1980年第3期。其次,“直接生活的生產”應當包括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例如,有學者討論了“‘全面生產’和‘生活生產’”與“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之間的關系,指出“全面生產”應當包括“生活生產”,“兩種生產”的范疇等于“生活生產”的范疇。(23)俞吾金:《作為全面生產理論的馬克思哲學》,《哲學研究》2003年第8期。

恩格斯晚年反復提及“歷史的決定性因素”是“直接生活的生產”或“現實生活的生產”這一觀點。因此,證明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需要從“兩種生產”理論的相關原文中尋找證據,以說明“直接生活的生產”或“現實生活的生產”應當包括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

從《起源》的MEGA德文版來看,“直接生活”一詞對應著德文單詞unmittelbaren Lebens。其中,unmittelbaren直譯為“直接的”或“現實的”,Lebens可翻譯為“生活”或“生命”。(24)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Gesamtausgabe(MEGA) Band29,Berlin:Dietz Verlag,1990,p.11.因此,“直接生活的”一詞是可以等同于“現實生活的”一詞。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語境中,“現實”一詞往往對應著“抽象”一詞,“現實生活”強調人類的物質活動,“抽象生活”則強調人類的精神活動。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2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4頁。。這里的“現實生活的生產”對應的就是“精神生活的生產”。馬克思在總結斯密的生產理論時就將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看作是“生產勞動”的“兩種生產”,指出“兩種生產的相互作用和內在聯系,也不在斯密的考察范圍之內”(2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5頁。。此即“直接生活的生產”與“精神生活的生產”相對應的例證。

(二)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是“直接生活的生產”的兩個方面

了解清楚“直接生活的生產”的主要指向后,還需要理解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與“直接生活的生產”的關系。恩格斯在《起源》中明確了歷史的決定因素為“直接生活的生產”后指出,“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這句話在MEGA德文版原文中為“Diese ist aber selbst wieder doppelter Art”(27)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Gesamtausgabe(MEGA) Band29,Berlin:Dietz Verlag,1990,p.11.。Diese表示代詞,依據《起源》中的內容,代指“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ist作系動詞,意為“是”;aber在德文語境中作連詞,一般有三種意思:一是異議、反駁,二是對比,三是限定、修正、補充;selbst具有名詞、代詞、副詞三個詞性,這里應作代詞,意為“本身”,即“直接生活的生產”本身;wieder表示副詞,意思是“又”;doppelter表示形容詞,意思是“雙重”;Art表名詞,意思是“種類”“特性”或“方面”。我們將aber這個連詞去除后,并將Diese所指代的“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翻譯出來,得到這句話的意思應為:“‘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本身又具有兩個方面(類)”。所以,作為連詞的aber是理解“兩種生產”與“直接生活的生產”的關鍵。首先,我們確認aber的第二種意思,即“對比”,是否在此處適用。“對比”是將兩個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對立的方面放在一起,運用比較的方法予以說明或描述。而原文中的第一句話和第二句話不是進行比較說明,故排除“對比”之意。其次,aber在文中的語境也不符合它所具有的第一種含義,即“異議、反駁”。恩格斯的表達并沒有造成第二句話否定第一句話的情況,進而“違背”或“修正”了唯物史觀。前文已經反駁了這一觀點,此處不再贅述。所以aber在原文中是作為第三種含義,即“補充說明”來使用的,也就是說,“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語是對前句“直接生活的生產”的補充說明。由此可見,“直接生活的生產”應當包括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兩個方面。

另外,從《形態》的文本中同樣可以證明“直接生活的生產”與“兩種生產”具有一致關系。“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生產自己的生命,還是通過生育而生產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2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頁,第544頁,第532頁。。前文已經指認“生命”和“生活”在德文語境中歸于Lebens一詞。所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態》中已經將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囊括在“生活的生產”范疇之內了。他們強調了唯物史觀就是“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2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頁,第544頁,第532頁。。此外,他們將生產活動分為物質資料生產、滿足新需要的物質資料再生產和人的生產,并指出,“三個方面就同時存在著,而且現在也還在歷史上起著作用。”(3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頁,第544頁,第532頁。這表明,“直接生活的生產”是闡發唯物史觀的起點,它包括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兩個方面。“恩格斯后來發揮了馬克思的‘生活的生產’的理論,并直截了當地把它稱之為‘兩種生產’。”(31)俞吾金:《被遮蔽的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1頁。即便恩格斯晚年遭受各個方面的質疑,他在與約瑟夫·布洛赫的書信交流中仍堅持強調“現實生活的生產”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以維護“兩種生產”理論的科學性。從經典文本出發可以發現,無論是物質生產,還是人口生產,都是物質生產方式的內在要素。這種物質生產方式是對應精神生產而言的。“兩種生產”的統一就是人類生活的物質生產活動。

三、血族關系和經濟關系對社會制度起“依次支配”作用

國內學界對“兩種生產”歷史作用的研究,仍存在許多爭議。從學術發展史來看,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學界對“兩種生產”理論解讀的高潮期,有學者對“兩種生產”歷史作用的解讀主要歸結為“共同決定論”“物質生產一元決定論”“依次決定論(交替決定論)”等。(32)林鋒:《正確領會晚年恩格斯的歷史觀——“兩種生產依次決定論”質疑》,《哲學動態》2020年第3期。首先,“共同決定論”堅持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對歷史“共同”發揮決定作用。例如,有學者從人口生產對物質生產的制約作用去說明人口生產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強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離不開人口生產。因此,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共同制約、決定社會歷史的發展。(33)嚴國珍:《關于“人類自身的生產”理論的重新探討》,《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還有學者認為,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的歷史作用具有辯證統一關系,共同形成推動歷史發展的合力。“兩種生產”都對歷史發展起決定作用,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前提和基礎,又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的物質根源和最終動力。(34)崔新京:《兩種生產理論的哲學探討》,《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6期。其次,贊成“物質生產一元決定論”觀點的學者認為,無論是從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來看,還是從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的表現形式來看,有且只有物質生產是歷史中的決定因素,人口生產只是發揮促進或延緩作用。(35)參見趙鳳彩:《從人類發展史看兩種生產的相互關系》,《人口學刊》1981年第4期;盛明富:《也談馬克思主義“兩種生產”理論的幾個問題》,《人口學刊》1983年第2期。最后,“依次決定論”在國內學界影響較大。“依次決定論”又稱為“交替決定論”。持有這種的觀點的學者認為,在原始社會早期乃至史前社會的大部分時間,物質生產力水平低,人口生產相較于物質生產來說是原始社會制度和原始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對原始社會的發展發揮著支配作用。進入原始社會后期,物質生產逐漸取代人口生產,成為社會形態和社會結構演進發展的決定力量。(36)參見王貴明:《試論人類自身生產的歷史作用——對馬克思主義兩種生產理論的探討》,《探索》1986年第5期;劉崇民:《也談原始社會與社會發展的原動因——兼與王貴明同志商榷》,《哲學研究》1990年第4期;陳思:《兩種生產理論與唯物史觀》,《探索》1991年第2期。

(一)血族關系本質上是一種經濟關系

“依次決定論”的理論缺陷在于,不是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按“依次順序”決定歷史的發展,而是“兩種生產”的社會關系(血族關系和經濟關系)“依次”對社會制度的發展起支配作用。恩格斯指出,“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勞動越不發展……社會制度就越在較大程度上受血族關系的支配。”(3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頁。贊成“依次決定論”的學者正是依據恩格斯的上述文本來證明“兩種生產”的“依次決定論”的。恩格斯的確說明了在物質生產不發達階段,即經濟關系單一的情況下,社會制度就越受血族關系的支配。然而應當看到,恩格斯使用的是“血族關系”,而非“人口生產”的表述。所以,對《起源》這段原文的解讀應當是,在物質生產水平較低時,社會財富只能在較小程度上影響社會制度,血族關系則能支配社會制度的變遷。換句話說,“是原始社會的‘血族關系’與原始社會解體以后產生的社會關系(所有制關系等)在人類歷史的不同階段對社會制度的制約作用不同,并不是說物質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在人類歷史的不同階段對社會制度的制約作用不同。”(38)趙家祥:《澄清對“兩種生產”理論的誤解》,《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贊成“依次決定論”的學者,相較于將物質生產看作歷史發展的唯一決定力量的觀點,雖然肯定了人口生產在原始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但是未能理解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的共同決定作用,也就不能正確理解“直接生活的生產”這一概念。在物質生產水平低下、經濟關系狀況單一的歷史時期,以人口生產為基礎的血族關系對社會制度起著制約作用。關鍵問題是必須正確理解血族關系的本質。在《起源》中,恩格斯指出,“然而,在以血族關系為基礎的這種社會結構中,勞動生產率日益發展起來;與此同時,私有制和交換、財產差別、使用他人勞動力的可能性,從而階級對立的基礎等等新的社會成分,也日益發展起來”(3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頁,第232頁,第68頁。,經濟關系也就逐漸代替血族關系對社會制度發展發揮支配作用。唯物史觀就要從“經濟關系及其發展中來解釋政治及其歷史”(4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頁,第232頁,第68頁。。據此推斷,血族關系本質上是一種經濟關系,是經濟關系的特殊表現形式。

(二)經濟關系取代血族關系對社會制度起支配作用

恩格斯在《起源》中將血族關系看作是原始社會支配社會制度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恩格斯晚年在回復博爾吉烏斯的書信中也談及此類觀點,“我們把經濟條件看做歸根到底制約著歷史發展的東西。而種族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因素。”(4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8頁。恩格斯堅持認為社會發展受經濟條件和經濟因素制約,即使是原始社會,也是由“種族”這個經濟共同體來決定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種族”(“部落”)無疑是這個經濟關系中的重要因素。正如由私有財產所引發的各種經濟關系的發展支配階級社會一樣,血族關系就是在“種族”和“部落”形成后出現的特殊的經濟關系,起著制約和支配原始社會發展的作用。在原始社會早期,物質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只有依靠部落的集體力量才能持續地進行物質生產活動,這一時期的物質生產力就表現為全體部落成員共同活動的集體生產力,從而以血族關系為核心的氏族關系自然成為保障人類社會發展、生產力進步的社會關系。因此,物質生產(經濟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起基礎作用的因素。忽視物質生產的社會屬性和歷史意義,種族就只能看作是動物性的群體活動。一味強調血族關系的制約作用,忽視物質生產的基礎作用,原始社會的親屬制度就無法確立。因為只有在物質生產的基礎作用上,圍繞生活資料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即表現為原始社會中的血族關系,才能夯實原始社會的經濟基礎。血族關系之所以能夠反映、決定社會的經濟關系,關鍵在于原始社會早期的生產力不能完全滿足歷史發展需要的物質基礎。正因為血族關系本質上是一種經濟關系,人類社會才能實現從血族關系向經濟關系的轉化。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那樣,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女權制社會向父權制社會的轉變“看來是一個十分自然的過渡”。

四、“歸根結底”意義上“兩種生產”的理論意蘊

當前,學界對“兩種生產”理論的研究開始轉向對“依次決定論”“物質生產一元決定論”等錯誤觀點的批判。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恩格斯是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使用“兩種生產”理論的,即“歸根結底決定論”。贊成“歸根結底決定論”的學者是基于恩格斯晚年大量使用了“歸根結底”“歸根到底”等副詞來把握“兩種生產”或“經濟關系”對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一方面,有學者認為恩格斯贊成物質生產在“歸根結底”意義上對歷史發展起決定作用。例如,有學者認為,物質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都對歷史發展起制約作用,但是只有物質生產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起決定作用,而人自身的生產不具有歸根到底意義上的決定作用。(42)林鋒:《正確領會晚年恩格斯的歷史觀——“兩種生產依次決定論”質疑》,《哲學動態》2020年第3期。另一方面,還有學者認為,人口生產和物質生產、家庭關系和經濟關系都對歷史發展起決定作用。如有學者指出,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口生產與物質生產、經濟關系和家庭關系實際上是一種獨特勾連的關系;而在階級社會中,這兩對關系又存在著分離和分化。在原始社會早期,人口生產和家庭關系實際上是物質生產和經濟關系的獨特表現,因此,這一時期人自身的生產和家庭關系對歷史發展起歸根結底的決定意義。(43)王峰明:《物質生產、人口生產與歷史發展——對恩格斯“兩種生產”理論的互文性解讀》,《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年第 10期。可以發現,學者們對于這一問題探討的分歧點在于: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要不要把人口生產和血族關系(家庭關系)也看作是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

(一)物質生產和經濟關系具有“歸根結底”的決定作用

依據恩格斯晚年的文本和來往書信,他在涉及歷史觀的表達時反復使用了“歸根結底”或“歸根到底”一詞。在涉及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時,恩格斯常常使用的是生產力層面的“直接生活的生產”或物質生產。例如,歷史發展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4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頁,第16頁,第32頁。或“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4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頁,第668頁,第669頁,第669頁。。而涉及對歷史發展的“制約作用”時,恩格斯常常使用的是生產關系層面的“經濟條件”或“經濟關系”。例如,“勞動越不發展……社會制度就越在較大程度上受血族關系的支配”(4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頁,第16頁,第32頁。;“經濟條件看做歸根到底制約著歷史發展的東西”(4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頁,第668頁,第669頁,第669頁。。在中文語境下,“制約”和“決定”作為近義詞,也很難將兩者完全區別開來。同樣的,德文bestimmende一詞譯為“決定性”,bedingt一詞譯為“制約”,bedingt作為bedingen的變形詞同樣具有“決定”的含義。(48)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Gesamtausgabe(MEGA) Band29,Berlin:Dietz Verlag,1990,p.11.所以,無論是從生產力層面還是從生產關系層面來看,恩格斯都強調“生活的生產”和“經濟關系”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所具有的決定作用。

從思想史來看,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強調物質生產和經濟關系對歷史發展起“歸根結底”的決定作用。一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物質生產和經濟關系對于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他們在《神圣家族》中認為,歷史的誕生地不是“天上的迷蒙的云興霧聚之處”,而是“地上的粗糙的物質生產”。(4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1頁,第531頁,第602頁。在《形態》中,他們又指出,物質生產是“第一個歷史活動”,“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5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1頁,第531頁,第602頁。這表明,馬克思和恩格斯將物質生產看作歷史發展的開端。恩格斯晚年在致博爾吉烏斯的書信中強調經濟的必然性和經濟的運行規律發揮著“歸根結底”的決定作用,“在所有這樣的社會里,都是那種以偶然性為其補充和表現形式的必然性占統治地位。在這里通過各種偶然性來為自己開辟道路的必然性,歸根到底仍然是經濟的必然性。”(5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頁,第668頁,第669頁,第669頁。越是遠離經濟規律,越是接近純粹的意識形態領域,歷史發展的曲線就會越曲折,“如果您畫出曲線的中軸線,您就會發現,所考察的時期越長,所考察的范圍越廣,這個軸線就越是接近經濟發展的軸線,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進。”(5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頁,第668頁,第669頁,第669頁。另一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將物質生產的發展階段看作是歷史劃分的標準,而不是人口生產。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5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頁,第16頁,第32頁。到了19世紀7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認同摩爾根的“物質生產分期法”思想,即“人類進步的一切偉大時代,是跟生存資源擴充的各時代多少直接相符合的”(5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2頁。。恩格斯對此肯定地說道,摩爾根的物質生產“分期法,在沒有大量增加的資料要求作出改變以前,無疑依舊是有效的。”(5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1頁,第531頁,第602頁。可以說,馬克思、恩格斯一直將物質生產看作是劃分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的客觀標準,其中,生產工具是重要標志,這進一步闡釋了物質生產對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

(二)原始社會中人口生產是物質生產的特殊表現形式

既然物質生產和經濟關系在“歸根結底”意義上對歷史發展起決定作用,那么作為“生活的生產”的重要方面之一,應正確理解人口生產的“決定作用”。在原始社會中,特別是人類還未使用生產工具的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甚至沒有任何生產能力,這就使得原始社會的發展是由人口生產和血族關系所支配的,此時人口生產是物質生產活動的特殊表現形式。在《起源》中,恩格斯在“種的繁衍”的意義上闡述了人口生產的內涵。一方面,就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言,人類的繁衍保證了一定的人口數量從而保證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問題。例如,在蒙昧時代的低級階段,采摘果實、堅果、草根等簡單勞動,是人類物質生產的主要表現,“在這種場合,勞動者身體的器官是唯一的勞動資料”(5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9頁。;同時人類又要防止其他動物的襲擊。因此,必要數量的人口是維持種族延續的必要條件,這表現了原始共同體的生活狀態,其特點是共同體成員聯合組織生產和生活。另外,在人類發展的特殊階段,人口生產也是人類生活資料生產的重要內容,“由于所有這些食物來源都靠不住,所以在廣大的產魚地區以外,人類便不得不采取食人的辦法。”(5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2頁,第363頁。另一方面,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言,原始社會不同原始群、氏族、家庭、部落總體上的和平相處,實現了種族的延續。例如,恩格斯認同摩爾根關于“自然選擇”對人類社會發展起積極作用的觀點,“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們之間的婚姻,創造出在體力上和智力上都更強健的人種”(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2頁,第363頁。,可見,通過人口生產的“婚姻禁規”提高了物質生產的水平。所以,在物質生產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口生產的發展本質上就是物質生產的發展,氏族制度的進步推動了物質生產水平的提高。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其他社會關系日益發展起來,并逐漸取代了血族關系的支配作用。在這個過程中,物質生產逐漸從人口生產中分離出來,經濟關系逐漸從家庭關系中分離出來,導致人口生產本身不再是一種獨特的物質生產活動。(59)王峰明:《物質生產、人口生產與歷史發展——對恩格斯“兩種生產”理論的互文性解讀》,《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年第 10期。從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口生產的相關論述來看,在非原始社會的特殊背景下,他們只是將人口生產看作是一種家庭關系,不會對歷史發展起決定作用。在《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將人口生產看作是人類的“繁殖”,并認為這是一種“血緣關系”或“家庭關系”。(6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頁。

五、結 語

正如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勞·克拉德在1973年所說,“恩格斯的著作再沒有比《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更著名的了”(61)李百玲主編:《經典作家著作研究Ⅳ》,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第234頁。。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著作,《起源》與資產階級國家觀背道而馳,引起了資產階級及其擁護者的不安和惶恐,遭到了資產階級瘋狂抵制和抹黑。《起源》中的內容是基于大量的人類學材料和政治材料完成的,它為我們審視人類歷史的誕生和發展提供了正確的研究視角和科學思想。恩格斯在《序言》中論述的“兩種生產”理論,把“人類自身生產看作人類社會生產的基本內容,并將其作為人類直接生活的生產與再生產內容去理解”(62)呂世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的歷史性貢獻》,《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年第7期。,“不僅完整地科學地表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原始社會產生和發展的特殊規律性”(63)朱傳棨:《恩格斯哲學思想研究論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0頁。,以此豐富和發展了“兩種生產”理論,為我們審視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指導,對我國當下和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這體現為:一方面,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起源看,無論是氏族社會還是現代國家,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都是一切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既有所有社會形態所規定的一般特征,又因不同社會生產方式而形成特殊發展規律。作為貫穿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兩大內容,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之間的協調發展,是中國實現對西方發達國家“彎道超車”的重要條件。另一方面,經濟社會的發展要處理好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的辯證關系。作為“直接生活的生產”的兩個方面,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的矛盾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兩者和諧統一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

我國人口學界一直將恩格斯“兩種生產”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的基本思想,(64)劉錚主編:《人口理論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53頁。但對于理論內涵的認識并不徹底。這導致我國在一段時間里只認識到物質生產發展的重要性,卻相對忽略了人的發展方面。正如有學者指出,要重視“現實的人”的問題,不能過度地從經濟視角考察歷史發展中的生產力問題,而將人口要素排除在歷史發展之外。(65)雋鴻飛:《馬克思的兩種生產理論及其當代意義》,《哲學研究》2004年第8期。由經濟關系支配的社會制度,人口生產必須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6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67)《習近平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 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人民日報》2023年5月6日,第01版。。恩格斯“兩種生產”理論無疑為我國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啟示。

第一,要積極培育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創新人才。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對社會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往往與科學技術創新密切關聯,表現為技術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社會分工的復雜化,這就要求社會培養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創新人才。培育高技能人才要注重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國家和政府要分析勞動力市場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和供給情況,在此基礎上制定人才培育政策,同時促進高技能人才的流動和適應性發展;二是現代教育體系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科學調整專業設置,以跨學科教育為手段培育專業領域交叉復合型人才,以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

第二,以精神文明建設涵養高素質人口。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意識形態屬于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人的全面發展不僅是人類生產技能的發展,還應當包括人的思想觀念、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等方面的發展。通過精神文明和價值引導培養高素質人口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引導文化產業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出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文化氛圍;二是加強對勞動者職業道德的培養,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確保勞動者不僅關注自身經濟利益,還應注重社會責任和使命;三是通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培育高素質人口。物質文明的進步為精神文明的發展創造條件,精神文明的進步又會推動物質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因此,要以“兩個結合”為基石鑄造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確保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從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猜你喜歡
馬克思歷史生產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用舊的生產新的!
“三夏”生產 如火如荼
S-76D在華首架機實現生產交付
中國軍轉民(2017年6期)2018-01-31 02:22:28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69视频在线|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亚洲丝袜第一页|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国产农村1级毛片|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小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欧美日韩专区|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色|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91网址在线播放|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欧美啪啪精品|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免费看|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69综合网| 久久综合色视频|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国产在线欧美|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操美女免费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国产视频入口|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亚洲天堂久久久| 久久婷婷六月| 欧美久久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日本不卡在线|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中文字幕2区|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亚洲无码电影| 成人亚洲天堂|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福利视频久久| 亚洲香蕉在线|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