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君毅對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理論探索及其當代意義

2024-05-29 17:16:48何仁富
天府新論 2024年2期
關鍵詞:文化

何仁富

今天最圓滿的人文主義思想,必須是中西會通的人文主義之思想,以解除現代世界中之文化的偏蔽。(1)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下),《唐君毅全集》第14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47頁。

——唐君毅

作為哲學家、哲學史家、思想家,唐君毅(1909—1978)在超過千萬字的學術著作中,既有建構個人完整哲學體系的《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哲學概論》等經典哲學名著,也有完整詮釋中國哲學主要范疇系統的六卷哲學史大作《中國哲學原論》 (包括“導論篇”,“原性篇”,“原道篇”一、二、三,“原教篇”),但他說:“我個人最關懷的,既不是純哲學的研究,也不是中國哲學的研究,而是關乎社會文化問題的研究和討論。我以為社會文化的問題,才是當今這個時代和未來時代最重要的問題。比較起來,前二項都不是切關時代的問題了。我并不關心我個人哲學體系的對錯或哲學研究的成就;我最關心的,同時也寄望青年人都關心的,就是我們整個民族、社會、文化的大問題。”(2)唐君毅:《中國古代哲學精神》,《唐君毅全集》第27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556頁。唐先生的這一段自我說明,充分彰顯了他作為一位現代中國學者的“問題意識”。

唐先生強調,“社會文化問題”不僅是他所處時代的“最重要的問題”,也是“未來時代最重要的問題”。所以,他更進一步強調,“我們整個民族、社會、文化的大問題”是他最關心的,同時也是期望青年人都關心的問題。唐先生指向的“未來時代”和“青年人”,恰恰就是我們今天所處的“當代”和“當代人”。換言之,在唐先生看來,其“問題意識”不僅具有“現代性”,而且具有“未來性”,也就是我們今天的“當代性”。今天,我們所處的當代,是一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代,是一個要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的當代,是一個“‘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3)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3年9月1日,第01版。的當代。這意味著,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相結合,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為根本的文化使命,也是我們當代中國人“培根”“鑄魂”的重要目標。由此可見,唐先生思想的“問題意識”,以及他期望青年人關心的“我們整個民族、社會、文化的大問題”和“關乎社會文化問題的研究和討論”,的確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議題,具有獨特的當代性。

本文立足于唐先生的“問題意識”,從唐先生對中華文化自覺與自信的開顯、對中西文化綜合與融通的詮釋、對中華文化返本與開新的論述等方面,呈現其對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理論探索,并彰顯其探索的當代意義。

一、靈根自植,追本溯源,確立中華文化的自守自信

晚清民國時期,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威逼下,在西方文化的強勢擴張下,部分中國人在精神上形成了一種嚴重的自卑與虛怯。由于這種自卑與虛怯,他們在面對中國傳統文化時總是自怨自艾,在面對西方文化時則是崇洋媚外,不能在精神上、心靈上站住,也就不能真正通古今之變。唐先生說:“貫徹于百年來之知識分子之心底之感情,則始終不免是一恐怖、怯弱、羨慕、卑屈之感;與慚愧、虛心、好人之善之心相夾雜。這兩種動機,后者是自動的、向上的,前者是被動的、向下的。”(4)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全集》第10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223頁,第223頁,第225頁,第 226頁。其實,即使是今天中國的部分知識分子,在面對西方文化時,也仍然兼有這兩種動機,只不過各人分量不同而已。但是,就像一個人不能因為“貧窮”就“志短”,而要有“堂堂正正做一個人”的氣概;國家和民族也不應該因為“落后”就必須“低人一等”,也要有“自作主宰”的氣概。唐先生嚴正指出:“中國今日之知識分子之修養身心,一定首先要堂堂正正的站起來下手。”(5)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全集》第10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223頁,第223頁,第225頁,第 226頁。“我是中國人,我當然有對中國歷史文化之自信心。但是我們只須直接自覺我是人,人人便都可有一頂天立地之氣概。”(6)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全集》第10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223頁,第223頁,第225頁,第 226頁。這個氣概,既不來自上天,也不來自大地,更不來自他人,而只是由自己對自己內在的人格尊嚴及無盡的不忍之心的自覺而來。這個氣概,原本只是一自我承擔的態度,但此一氣概、此一態度,卻是我們站立起來、自作主宰的先驗依據。在唐先生看來,我們之所以要發心立志去接通中華民族古今文化的發展變化,消除中國社會中百年來中西文化的矛盾沖突,進而創造中華民族、中國文化的未來前途,也是基于這一氣概而言的。我們之所以要保存中國歷史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要對中國歷史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心,同時要綜合中西文化創造未來中國文化,也是基于這一氣概原本就具有“通古今”“涵中外”的意涵而言的。(7)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全集》第10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223頁,第223頁,第225頁,第 226頁。如果我們自己的主宰提不起來,一切外來的東西實際上都沒辦法真正扎根生長。

唐先生將這種確立文化自信的氣概,形象地概括為中華文化的“靈根自植”。針對晚清民國時期部分國人“崇洋媚外”的現象,唐先生指出,如果按照這種情勢發展下去,中國人將喪失自己作為“中國人”的精神特質,更為嚴重的是,會導致中國人不能真正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更不配成為天下一家之世界中之一分子,而將使中華民族淪于萬劫不復之地”(8)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上),《唐君毅全集》第13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8頁,第10—11頁,第41頁,第50—51頁,第47頁。。從根本上說,人是否“保守”其歷史傳承下來的語言文化、社會風俗等,盡管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個“習慣”上的事,但實質上并非如此,而是關系到人對自己生命存在的所依、所根、所本是否真實地加以自覺的生存性問題。因為一個人的生命不是只依照其“抽象的可能”而存在的,而是依照其“真正的現實”而存在的。一個人的“真正的現實”恰恰是由其語言文化、社會風俗、人倫關系等構成的。因此,唐先生指出,如果中國人不能真實地自覺到,其生命之根之本就在其所承受的教養、風俗之中,這些教育、風俗是與其生命存在密不可分的,那么,他就很難說是一個“真實的中國人”,也就很難說是一個“真實的人”,實際上也就沒有其“真實的自我”。這樣的中國人,就還只是一個“抽象的可能的人”,只具有“抽象的可能的自我”。(9)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上),《唐君毅全集》第13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8頁,第10—11頁,第41頁,第50—51頁,第47頁。反之,如果我們能夠真正自覺意識到,一個人所承受的歷史文化、生活習俗及教養等,實際上就是自己生命存在之“所依”“所根”“所本”,與自己的生命存在是一體的,那么,他如果肯定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必然同時肯定作為其生命存在之根之本的中國歷史文化與社會風俗等所具有的獨特價值,以及由此歷史文化、社會風俗及教養所養成的現實生活中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習俗、語言習慣等的價值。

客觀上說,對中國文化的自信,不能建立在有形的外在條件上。不管是以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中國的地大物博及人口眾多,還是以中國文化的客觀價值,抑或是以歷史必然發展的方向、國家的統一以及宗教信仰等作為自信心寄托的依據,唐先生都一一將其推到極致,反證出這些自以為希望之所在者,其實都是虛幻的。在唐先生看來,只有從對絕望之境的苦痛感受中直接涌出的希望與信心,才可能將人從絕望和痛苦中真正拔出來。“人可再由信心,生出愿力。”(10)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上),《唐君毅全集》第13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8頁,第10—11頁,第41頁,第50—51頁,第47頁。在我們的各種痛苦中,我們都可以回頭自覺其所自生、所根據的理想,并寄托我們的希望與理想。不論是個人的自救,還是民族的自救,其所抱理想盡可以不同,但是“必須由自拔于奴隸意識,而為自作主宰之人始”(11)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上),《唐君毅全集》第13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8頁,第10—11頁,第41頁,第50—51頁,第47頁。。人的痛苦只要是公的而不是純粹私人的,是關涉民族、國家、社會與他人而不只是關涉自己個人的,那么,我們加以反省自覺,便可以從中發現其所具有的獨特的理想,“以為我們之當下現成的寄托希望與信心之處”(12)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上),《唐君毅全集》第13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8頁,第10—11頁,第41頁,第50—51頁,第47頁。。這就是唐先生“靈根自植”確立文化自信的關鍵之處。我們今天要建立中華文化的自信,唐先生反求諸己、靈根自植的這一思路,依然不失為一條可取的路徑。

基于“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內在生成關聯,我們必須拋卻將中國傳統文化當成“博物館里的物件”和“客觀知識”的觀念,而是將它看作活在我們生命中的靈魂。只有這樣,我們相信自己,也就是相信我們的文化;相信我們的文化,也就是相信我們自己。縱觀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史,盡管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與中國文明被合稱為“四大古典文明”,但是,只有中國文明是唯一連綿不斷并在今天仍然活著的古典文明。當然,“歷史悠久”本身并不足以充分說明中國文化獨特的精神價值,但一種文化系統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社會歷史發展中讓自己“長久地”存在,本身就表明它必然有使其長久存在的理由,這個“理由”就足以證明其必然有獨特的精神價值。更何況,中國文化并不僅在于它“長久地存在”,更在于它獨特的精神面貌和氣質。唐先生認為,至少在有一點上,中國文化精神所具有的“至高無上”的客觀價值,是其他已經成為“歷史文化”的古典文明所不具有的,那就是對“仁”的信仰和一以貫之。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不僅視“仁”為“道”,也視“仁”為“性”為“心”,“仁”左右著天、地、人的根本特性及其發展軌跡。依于這樣的認識和信念,古代中國人將上古時期的宗教信仰全部融攝于理智化的哲學智慧和道德實踐,以此貫通天地、成就人格、端正人倫、顯現人文,從而成就“即宗教即哲學即道德”為一體的中國文化,由此形成太極、人極、皇極三極并立的中國文化精神,它以分全不二、天人合一為根本精神,依天道以立人道,進而使天德流行于現實世界的人性、人倫、人文之中。在唐先生看來,中國文化本源上最為清凈,“為一直上直下,不使天與任何人,或任何人生文化活動,或地上之萬物受委屈者。因其不使一切天、人、物與人生文化活動受委屈,故中國文化精神又有致廣大而極寬平舒展一面”(13)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20頁,第328頁,第5頁。。唐先生認為,中國文化這種“高明、敦厚、廣大、寬平”的精神,我們“尤必須先肯定其價值”(14)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20頁,第328頁,第5頁。。“如果我個人之生命精神,所自生之祖先之生命精神,及祖先所造之歷史文化,皆無價值,則我這個壞種,是否有價值亦是可疑的了。”(15)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全集》第10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95頁,第227頁,第228頁,第228頁,第230頁。

客觀上說,不管是歷史文化中還是現實世界中,脫離民族生命、文化生命的個人是不可能真實存在的,真實的人總是生存于、生活于民族生命、文化生命的傳承和熏染之中。在這種傳承和熏染中,祖先所創造的文化精神貫注于我的文化生命,而祖先的生命則存在于一個個“我”的生命之中。我既不忍踐踏自己和自己的文化生命,也就不忍踐踏祖先和我們所承受的歷史文化。面對其他文化時,我們盡可以學習,但沒必要卑屈與虛怯,而應該立足于自己的文化生命去融通和攝受它。只有這樣,不管是個人還是民族,才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氣魄和度量,我們的民族生命和文化生命在新情境下的貫通發展也才真正可能。基于此,唐先生反復強調:“無論如何,以打倒中國文化之傳統,作為接受西方文化之代價,便是缺乏一涵蓋自己文化歷史之氣概。”(16)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全集》第10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95頁,第227頁,第228頁,第228頁,第230頁。“無承擔自己祖宗所遺之文化精神,而能吸收他人之文化精神者,亦未之有也。”(17)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全集》第10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95頁,第227頁,第228頁,第228頁,第230頁。“千言萬語,都可歸結到中國今后之知識分子必須先要自立,真正自覺其是人,是中國人。食古不化,固然不好,凡今即是,其弊唯均。人必須先能去古今之蔽,而有一通今古之氣概,同時亦才能真有放開胸懷,以涵蓋今日之西方文化思想中一切有價值者,而加以綜攝之氣概。”(18)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全集》第10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95頁,第227頁,第228頁,第228頁,第230頁。“中國未來立國之文化思想,必須有待于吾人一面在縱的方面承先啟后,一面在橫的方面,作廣度的吸收西方思想,以為綜攝的創造。此創造并不能期必某一個人或某一時期完成,但是只要大家先能提起精神,擴大胸量,去掉虛怯、卑屈、羨慕的情緒,而有一頂天立地的氣概,便能逐漸完成。”(19)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全集》第10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95頁,第227頁,第228頁,第228頁,第230頁。唐先生呼吁,面對時運的轉移和世界的發展,中華兒女要發心保存中華文化,以成就21世紀的“人文中國”:“積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努力,必然可以旋乾轉坤,而使中國在二十一世紀,成為人的文化之中國。”(20)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上),《唐君毅全集》第13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56頁。唐先生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及期許,在他逝世幾十年后,如他所愿成為今天中國的現實。

二、超越“中體西用”和“全盤西化”,綜合融通,促進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

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只是對中華文化自有精神與價值的體認。要實現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還必須直面西方文化的挑戰,在文明對話的基礎上,實現中西文化的綜合與融通。“中國百年來中西文化之爭,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與全盤西化之二極,吾書可謂以與一在哲學理念上之真實的會通。”(21)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20頁,第328頁,第5頁。唐先生的目標是要超越近百年來西方文化沖擊中國文化以后所形成的“中體西用”和“全盤西化”兩種相互對立的態度和意識。他認為,面對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挑戰,既不能“中體西用”也不能“全盤西化”,而應該是以體見體、以用成用,中西文化相互含攝、綜合融通。實際上,這也是中國文化自我超越的內在要求。“中國文化之精神于立本以持末,求絕亂源于機先,以撥亂反正,長治久安之道,實高于世界任何民族之文化。中國歷史文化之所以較為悠久,其故亦在此。唯中國文化過往之成就,仍未能打破一治一亂之循環,于成就人文世界之分殊的多端發展,亦尚有所不足。故其文化雖較能長久,而未極豐富,不免乏精采。在西方希臘羅馬與近世歐洲之文化中,則其人民皆善能分途充達其向上精神于文化之多端發展,以顯精采。顧其精神之向外表現之事,又若皆泄漏無余,文化多端發展,或使道術散開而分裂。其社會崇尚財富武力之病,亦蓋深于中國。如往而不返,則斯賓格勒所預言之崩壞,亦所難免。吾人由是以知人類文化欲長久,當如中國古人之時時注念于人類文化之本原,而提起向上精神。欲救中國文化之淡泊,則宜取之于西方文化,以求文化內容之豐富。此中西文化精神之融合之道,亦即所以開拓人類文化。”(22)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唐君毅全集》第12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512頁。只有這樣,我們既不必陷入“文化自卑”,而“文化自信”也不是盲目的自信,并能夠找到未來文化創新發展的合理路徑。

近代以來,西方文化以其“物質的力量”和侵略的方式向全世界擴張,整個世界都在“被西方化”。在這個過程中,總體而言,東方人(包括中國人)是逐漸攝受接納的。但是,東方人攝受接納西方文化的這樣一種態度,并不能證明西方文化比東方文化優秀。相反,唐先生認為,這一獨特的雙向互動恰恰彰顯了東方文化的精神在本質上比西方文化更加優秀:“西方文化之根本精神為由內以向外膨脹,而非由外以向內攝受的,東方文化之根本精神則正為由外以向內攝受的。”(23)唐君毅:《東西文化與當今世界》,《唐君毅全集》第15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127頁,第127頁,第128頁。“此優勝之標準,亦可說在:可安身立命,可受用之文化,高于只可應用為工具之文化,成就人之‘存在’(Being)之文化,高于成就人之Having之文化。”(24)唐君毅:《東西文化與當今世界》,《唐君毅全集》第15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127頁,第127頁,第128頁。所以,唐先生認為,在相當程度上,人類文化的未來前途“系于以東方攝受西方,而使西方存在于東方人之生命精神的空間之中”(25)唐君毅:《東西文化與當今世界》,《唐君毅全集》第15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127頁,第127頁,第128頁。。要實現這一目標,東方人必須對自己的文化所具有的這種獨特的攝受能力有充分的自覺,并以此真正現實地去攝受西方文化。

由此,唐先生強調,中國文化精神根本上是“圓而神”的,具有獨特的涵容和攝受能力;西方文化精神根本上是“方以智”的,具有支撐力和尖銳的攻擊性。從文化精神上說,通過“納方入圓”,中國文化是可以對西方文化完全攝取的。中國文化攝受西方文化,既是中國文化精神的自覺與敞現,也是中西方人文精神的會通與融合。這種中西文化的完全會通與融合,不是簡單的“截長補短”之事,而是“完全攝受”,也就是說,是“完成中國文化自身當有之發展,實現中國文化之理念之所涵之事。”所以,唐先生認為,他所提出的這一根本大道,對中國百年來中西文化之爭,對“中體西用”和“全盤西化”的二極之爭,給出了“哲學理念上之真實的會通”(26)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5頁。。這種會通,一方面是“由圓化方”,立定中國文化精神的根本去攝受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又是“納方入圓”,將西方文化精神全部攝受。在唐先生看來,這是一種“綜攝創造”,是對百年來中西文化沖撞中“中體西用”論和“全盤西化”論的根本超越,也是實現人類文化普遍發展的最圓滿的“人文主義思想”:“今天最圓滿的人文主義思想,必須是中西會通的人文主義之思想,以解除現代世界中之文化的偏蔽。”(27)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下),《唐君毅全集》第14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47頁。

唐先生強調,中國文化在全面攝受西方文化的過程中,不能停留在對西方文化近代化以來的科學技術中心主義的理解,而是必須總體地、全面地、歷史地學習西方文化。因為每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都有其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價值,并凝聚成一些核心概念,以此彰顯其獨特的文化精神。比如,英國文化思想中的“個人”“福利”“效用”“安全”“自由”“常識”“經驗”“民主”“寬容”“公道”“法律意義上的人格平等”等核心概念及其文化精神,美國思想中的“社會”“平等”“人道”“博愛”“效率”“成功”等核心概念及其文化精神,德國思想中的“人類”“國家”“個人”“社會”“公道”“道德意義上的人格平等”“精神上的自由”“理性”“理想”“規律”“自我”“精神”“生命”“存在”“歷史”“文化”“全體”等核心概念及其文化精神。這些核心概念及其蘊含的文化精神都是獨特的,“從哲學理念上說,也盡有融通之可能”,“只有平等接受,方合中國之需要”(28)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全集》第10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234頁,第241頁,第254頁。。

除了不同國家、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精神和核心概念,從歷史發展視角看,西方文化在不同階段也呈現出獨特的文化精神。唐先生通過對20世紀西方文化思潮諸多代表人物如斯賓格勒、桑塔耶那、胡塞爾、海德格爾、柏格森、湯因比、索羅金、雅斯貝爾斯等的反省得出結論:“不甘于只是一徹底之近代主義者,而要回念希臘與中古,正成了二十世紀之人生文化哲學之主潮。”(29)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全集》第10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234頁,第241頁,第254頁。在唐先生看來,只要我們從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束縛中解放超拔出來,懂得近代精神不必全是,而中世紀精神也不必全非,這就可以使我們眼界放寬,胸襟擴大,養成對整個西方文化精神的攝受涵蓋的態度。“我們有種種理由,相信中國民族之精神生命與文化思想在強度、密度,及某一方面的深度,都盡可不如西方人,然在高度、寬度、厚度方面,決不在任何民族任何文化系統之下。……五千年的文化精神的光輝,就在一切神明華胄的內心深處,它一定要昭顯出來,去照耀祖國,照耀世界,使世界成為一各種民族文化不相凌駕,一方各自獨立生長,一方互相融攝,而具體的實現太平、太和、大同之理想的世界。至于于無數的具體的問題,由經濟、政治、社會、日常生活,至倫理、宗教、文藝、哲學等各方面之具體的問題,與相關聯之具體的事業,則待我們從各方面去用心,去從事。”(30)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全集》第10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234頁,第241頁,第254頁。換言之,我們要有超越涵蓋西方文化思想全局的氣概,并以此氣概立定我們文化自信的腳跟,進而對西方文化中不同時代、不同國別、不同類型的思想系統和文化精神進行全面的綜合,將它們都融攝到中國文化的精神系統之中,而不是“取長補短”或“功利主義”地選擇性學習和利用。這樣的態度,才是我們應該有的接受西方文化精神的態度,也才可能真正地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三、超越科學主義,回歸道德理性,開啟中西會通的人文主義新文化

立定中國文化之根,同時,全面學習西方文化,超越“中體西用”與“全盤西化”,由圓化方,納方入圓,綜攝創造,這是唐先生面對西方文化挑戰、實現中國文化復興與創造所提出的基本策略。但要真正實現中國文化的復興與創造,還必須超越科學主義,回到“從文化本身看文化”的立場。在唐先生看來,“從文化本身看文化”的人文主義文化意識,主張對人與人的各種人倫關系的尊重,主張對人類文化各方面的尊重,主張對歷史的尊重,主張對學問上的通識與專門知識、專門技能的尊重,主張對各種不同的學術思想加以尊重與寬容。(31)唐君毅:《宗教精神與人文學術》,《唐君毅全集》第16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89—92頁。由此,唐先生主張,必須反對將“科學”作為一切學問的基礎和標準,并以此重訂學問次序和中國文化創新的次序。

近代以來,伴隨“功利主義”“生存主義”的文化意識,在中國形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與學術觀點:現代人類社會各種問題的存在,是由于社會科學的進步趕不上自然科學的進步,只有社會科學進一步“科學化”才能解決現代社會問題。唐先生完全不認同這樣的觀點。他通過對“人的學問”與“人的存在”的深入研究,認為今日人類社會自身的問題,并不能只由科學得其解決之道,科學作為學問中的一種,不能在人的學問世界中居至高的指導地位。唐先生以“學問”與“人的真實存在”的關系作為劃分學問的標準,擬定了完全顛覆西方傳統學術分類的新型學術分類系統,并以此說明解決人之真實存在與重建中國文化之道。

按照西方的學術分類,唐先生認為,“是以為愈抽象而愈概括性的學問,愈在學問世界中,居更根本而更高的地位。故邏輯、數學、幾何學或第一原理的哲學,被認為一切學問之本”(32)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上),《唐君毅全集》第13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69頁。。即首先應研究邏輯、數學、幾何學等最為根本的學問;其后應依次研究人的身體以及萬物之物理性質的物理科學,人及動物、植物生理性質的生物科學,人與高級動物同有之心理現象的心理學,人類與其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人類學及其他社會科學,個人在社會中當如何行為的倫理學,各特定民族國家社會文化發展具體事實的歷史學;最后研究被視為“沒有真正學術價值”的文學藝術學。在唐先生看來,道德精神乃“人類社會、人文歷史世界之核心中的核心,樞紐中的樞紐”(33)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上),《唐君毅全集》第13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69頁,第70頁,第70頁,第79—80頁,第82頁。。一切文化理想都是依于我們內心深處的道德理想而生的。“一切文化意識,皆有其理性之基礎,并表現一成就精神自身之生發,提高吾人之人格之道德價值;而人之實現文化理想之要求,皆依于人深心之實現道德理想之要求。……人之各種文化的精神活動,皆人之道德的精神活動之各種化身。”(34)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唐君毅全集》第12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29頁。一切文化活動,也可以說是道德活動各種化身的實現。據此,唐先生認為,西方的學術分類恰恰是顛倒的。

正因為西方的學術分類是顛倒的,在中國文化的創新發展中,必須對西方學術分類進行徹底的顛倒,必須“依各種學問與具體之人生存在相關愈密,而對具體之人生存在之重要性愈大之原則,并將歷史文學及為人之學,亦列入一系列中,以重訂各種人之學問之高下之次序如下:一、為人之學;二、歷史;三、文學藝術之學;四、哲學;五、社會科學;六、自然科學;七、形數之學與邏輯。”(35)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上),《唐君毅全集》第13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69頁,第70頁,第70頁,第79—80頁,第82頁。沒有任何一種學問可以完全離開人的存在而成立。從人的存在維度來看人類學術,最高的學問是“為人之學”。“為人之學,居學問世界中最高之位,首因為人之學,乃使人成人。人成為人,乃人成就一切事之本。”(36)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上),《唐君毅全集》第13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69頁,第70頁,第70頁,第79—80頁,第82頁。歷史學所依的歷史意識包舉萬匯,可以承受、涵蓋、包舉“我以外之一切人之道德精神之表現,所開創一切歷史事件之秩序”之意識。文學藝術之具體特殊事象,至少為想象意境中的存在,其較“科學與哲學”抽象的理論更接近于具體真實世界。哲學的地位在文學藝術之下而在其他科學之上。哲學與其他科學的內容盡管都是抽象的理論,但哲學理論更重批判與綜合。社會科學各就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等不同領域以研究人類社會現象的法則、規律,與各種改進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生活當有的政策與措施,其著眼點在于一般社會與一般個人。自然科學由觀察、實驗等以接觸種種真實的自然事物之具體存在,并自覺求知此具體存在的規律、法則。數學與邏輯研究則可不憑觀察實驗以接觸任何真實的具體事物,而只考察純抽象的形數關系、邏輯關系,因此依人之存在以定人之學問的次序,只能位居最末。唐先生認為,以上關于學術的次序定位,既是對西方基于抽象原則的學術分類的顛倒,也是對中國傳統經、史、子、集的學術分類的自然契合。(37)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上),《唐君毅全集》第13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69頁,第70頁,第70頁,第79—80頁,第82頁。

基于以上學術次序定位,唐先生認為,現代社會人的存在主體性、自由性與個體真實性喪失的危機,恰恰是西方學術分類對抽象原則的尊崇在社會和人生領域的體現。在現代社會中,人往往因為社會分工而不得不分別在不同場合擔任不同任務,人在這些“場合”都只是以“身份”的方式呈現,只是一個“任何人”“抽象人”,而不是一個“具體人”“真實人”。“要對現代人類文化之禍害,謀釜底抽薪之挽救之道,決非只是一往崇尚科學研究,以求更妥當之科學的人類概念所能為功。……人類欲復其真實的具體存在,只有把一切只以抽象的概念看人看己之心習,徹底超化,使人各回到其個人之真實的具體存在,以認識自己。并以此態度,去認識他人之真實的具體存在,而后自己之個人與他人之個人,乃能真正獨立的站立起來,而各有其個人的自由,以存在于世界。”(38)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上),《唐君毅全集》第13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69頁,第70頁,第70頁,第79—80頁,第82頁。由此,唐先生提出在立足于人的真實生命存在以“重訂學問次序”的基礎上,重建“學術意識”與“客觀文化”的“三步走”目標。

首先,重建立足人生的學術意識。科學和理智是有其根本局限性的,必須將科學置于人生存在的學問之下,而不是將人生存在學問都“科學化”;同時,各種學問都必須直接或間接在人生存在的本原處立根。由此,邏輯、形數之學必須努力與人之存在的思想中的法則相應;在此基礎上,人的思想向自然世界、社會事物伸展,通過對象化、客觀化人的精神世界成就多樣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內部,則必須強調不同學科的內在關聯,而不是完全“分析化”的獨立發展。

其次,重建尊重具體的價值意識。 “崇尚抽象普遍的存在”是一種片面的、物化的價值意識,必須堅決反對;相反,必須確立重視一切人物或人格本身的價值,以促進人的價值意識的轉移與提升。“我們必須處處確認:具體的人的價值之高于金錢與權力,亦高于抽象的科學知識。亦須確認:從事其他學問之人之人格之價值,未嘗不可高于科學家之人格。”(39)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上),《唐君毅全集》第13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85頁,第86頁,第92頁。唐先生認為,要真正實現轉換我們崇拜抽象普遍的價值標準,改而純由人自身而不自其所造物以肯定衡量一切人物或人格的價值,最后有待于人類新的禮樂文化的建立。但是,我們可由每一個人當下的心情中于此有覺悟開始。

最后,重建互為存在的社會意識。“我們須依我自己之為人,而又超越我自己個人之為人,以看他人之為人,以與人互相了解,而與人共建立一真實的互為存在之社會。”(40)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上),《唐君毅全集》第13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85頁,第86頁,第92頁。唐先生認為,這樣一種人與人真實的互為存在的社會,在根本上正是中國傳統思想所重視的倫理社會。這種倫理社會所重者,不是個人對集體的關系,不是集體對集體的關系,也不是每一個人對自己的關系,而是每一個人對其他所有人的關系。“中國社會之重建,其中最重要之事,亦即在對此傳統思想中之倫理關系之價值,重新自覺的認取,而加以擴大推廣,以使一切人與人之根本關系,皆成一意義之倫理關系。”(41)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上),《唐君毅全集》第13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85頁,第86頁,第92頁。

唐先生將這樣一種立足于人的真實生命存在而肯定人類一切文化的文化創造態度名為“人文主義”的文化創造。在唐先生看來,“人文主義”就是“尊重人類與其文化的一種觀點、一種思想、一種態度、一種信仰。……無論什么人,只要對人類文化之某一方面,加以尊重,都可稱為人文主義者了”(42)唐君毅:《宗教精神與人文學術》,《唐君毅全集》第16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83頁。。唐先生之所以特別要強調人文主義,根本上就是要讓人自覺地、充量地尊重人自己與其創造的一切文化。在中西方各種思想文化中,唐先生認為,西方哲學中的理想主義是最重人與其文化的,也與中國整個文化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最為相近。唐先生強調,中國文化的復興與發展,必須是東西方人文主義的會通,這才是“最圓滿的人文主義”。

中西方文化哲學中的理想主義、人文主義傳統,是中西方文化可以會通的基礎,其中所蘊含的根本精神即在于:“人類一切文化活動,均統屬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而為其分殊之表現。”(43)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唐君毅全集》第12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頁,第3頁,第15頁。“道德自我是一,是本,是涵攝一切文化理想的。文化活動是多,是末,是成就文明之現實的。道德之實踐,內在于個人人格。文化之表現,則在超越個人之客觀社會。”(44)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唐君毅全集》第12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頁,第3頁,第15頁。依其“超越”的本性,人的道德理性表現為人類的文化理想,形成各種“文化意識”,進而在與現實的環境相互作用中實現為各種具體的文化活動。唐先生依此直接順人的理性而生的合理的真理想之性質,將人類文化理想(文化意識)分為十二大類:作為人類理性最純凈表現的科學與哲學文化理想、藝術與文學文化理想、宗教文化理想、道德文化理想;作為人類理性規范條理人的自然生命欲望(主要包括滿足生理需求的欲望、權力欲)的產物的生產技術文化理想、社會經濟文化理想、政治文化理想以及家庭倫理文化理想;作為維護人類文化之存在的體育文化理想、軍事文化理想、法律文化理想、教育文化理想。在唐先生看來,“此十二種理想,可以括盡人類文化之理想”(45)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唐君毅全集》第12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頁,第3頁,第15頁。。通常,唐先生也將前面四種稱為“純粹文化”,其余的則稱為“一般文化”或者“社會文化”。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也就由此可以分為“社會文化的分途發展”和“純粹文化的充拓發展”。

四、納方入圓,返本開新,撐開社會文化之大傘,為中華文化立“皇極”

關于社會文化的分途發展,唐先生認為是中國未來文化創造中特別需要的:“吾人在中國未來文化創造中,于一般人所重之科學精神、工業文明、民主自由精神等外,復特重視社會文化之多方分途發展。”(46)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44頁,第333頁,第333頁,第340—342頁,第340頁。其中一個根本的原因是,在中國文化歷史發展中,“人極”和“太極”之間少了“皇極”這一截。先秦儒家建立了一個關于宇宙的終極概念“太極”,宋儒在“太極”之外又建立了一個“人極”。但是,在唐先生看來,中國文化的發展中卻始終還沒有建立起貫通“太極”與“人極”的“皇極”,也就是作為全幅人文大化流行的存在的社會文化各領域(諸如科學知識、生產技術、國家法律等)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此所少之一截,即可謂由于中國圣賢之道,只有一自上而下之自覺地重實現的精神,而缺乏一如何使凡人之精神,以次第上升之客觀路道。”(47)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44頁,第333頁,第333頁,第340—342頁,第340頁。換言之,中國文化精神中少了“凡人通達圣賢”的“客觀路道”。這條“客觀路道”,就是“內心理想之分別客觀化而超越化,以成一超越而客觀之理想;及自覺地使此理想,表現為客觀存在的社會文化諸領域、各種社團之組織、科學知識、生產技術、工業機械文明、國家法律,及民主自由與宗教精神等”(48)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44頁,第333頁,第333頁,第340—342頁,第340頁。。

中國文化要發展出“圓滿的人文主義文化”,必須彌補中國文化精神所缺少的這“中間一截”。這個“彌補”不是拿來,不是直接從西方文化中找來“接續”上,而是必須在整個文化精神上“納方入圓”,將西方文化精神中最核心的“方以智”精神充實到中國文化精神的“圓而神”精神中,將“圓”撐開、將“神”拓展。換言之,在中國文化這把“未撐開的傘”中安裝上能夠讓這把文化巨傘撐開的骨架。用唐先生的文化哲學話語來說,就是要“將人內心的(主觀)理想分別客觀化、對象化、超越化,以轉換為分別的、超越而客觀的現實(客觀)理想,并通過具體的實踐,讓這些理想表現為具體存在的社會文化各領域,比如各種社團組織、各種科學知識、各種生產技術、法律制度、宗教精神等”(49)何仁富、汪麗華:《為中國文化立皇極——唐君毅論中西人文精神之融通與中國文化之未來發展》,《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4期。。這樣一個“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文化創造過程,唐先生稱為“開出自覺地求表現的精神”或者“立皇極”。作為“皇極”的客觀精神,本質上只是“主觀精神”(人的理想)的“客觀化”“對象化”。為了能夠實現“最圓滿的人文主義”,創造多方面的現實社會文化世界,人必須先將自己的“主觀理想”客觀化、超越化,變成具有普遍性的“客觀理想”;理想具有客觀性、普遍性,才具有被普遍實現的可能,才具有被客觀化、對象化的可能,也才可能創造出豐富多元的現實社會人文世界。

唐先生認為,由西方工業文明開創出來的“現代世界文化”,比如科學觀念、民主意識、工業、階級意識、法律意識、社會文化的分途發展等,本質上都源于西方文化精神中的“理性”精神,也就是以人的理性活動去“觀照”(研究、闡釋)客觀事物中的“理”,這種精神也就是本質意義上的“科學精神”。科學、技術等是成就整個“客觀精神”的媒介;階級對立是依于對人的外在普遍性的自覺意識的精神;社會團體意識是依于對人的內在共同屬性的自覺意識的精神;國家是綜合各階級屬性以及綜合社會團體文化理想的精神的客觀化;法律是使各階級、各社會文化團體與個人的活動互相規定、互相制限以成就國家統一的精神的客觀化。(50)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44頁,第333頁,第333頁,第340—342頁,第340頁。“西方之民主自由之精神,尊重國家法律、重視社會文化之分途發展,與階級意識、工業機械文明、生產技術、科學精神,實表現一整套之社會文化精神,為同依于一對客觀超越理想之肯定,而賴之以知普遍之理,以制物,以集合人群,所次第必然產生者。”(51)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44頁,第333頁,第333頁,第340—342頁,第340頁。所以,當我們學習和攝受西方文化精神時,就不能只是“功利主義”地從某一個“我們缺少的”方面入手,而應該從充分肯定“客觀的超越的理想”這一根本文化精神入手,以此去引申發掘中國文化精神中固有的相同精神元素,并使之和中國的社會現實相互作用,進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唐先生說:“吾所謂納方于圓之人格精神、文化精神,必須為依一十字架以開出之方。所謂依十字架以開出之方,即人之精神,依分殊理想,向上向外四面照射,而客觀化以成就之科學知識、工業機械文明、生產技術,及各種客觀社會文化領域分途發展,與社團組織、國家法律,以真實建立一多方面表現客觀精神之人文世界。……而其他純粹文化,如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則為此客觀精神之文理結構之頂,又為人之主觀精神之自由表現之所,以通接于宇宙之絕對精神者。而此一切,又皆當仍覆載于中國傳統人格精神之高明敦厚之德量度量中,而為此人格精神之表現,亦為此人格精神之內容,用以充實陶養此人格精神生命者。此即吾所想望之中國文化之前途。”(52)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30—331頁,第342頁,第346頁,第331頁。

在唐先生的理解中,“客觀超越理想”是“皇極”(中國文化分途發展的“人文世界”)得以“立”(創造出來)的根本;而西方文化精神原本就內在有“客觀超越理想”。由此可見,在中國文化精神重建的過程中,西方文化精神的真正意義在于,它以其“方以智”的精神特質,能夠為中國文化精神中人的“主觀精神”通向“客觀精神”架設起各種可能性的通道。因為當我們重視科學知識世界的開辟、工業機械文明的建設、社會各種文化領域的分途發展、建立國家法律意識、落實自由民主精神時,我們的精神就會遭遇到似乎“處處有一特殊內容之規定”,好像受到某種限制,并且時時感到有某種外在東西在阻礙,而迫使自己向上提升,于是便有一種“向上如十字架以撐開之軌道”呈現于我們的精神前面(53)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30—331頁,第342頁,第346頁,第331頁。,沿著這些軌道,我們可以走向“理想”的客觀實現,在“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文化創造實踐中呈現豐富而多樣的現實人文世界。

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視域里,“人文世界”(各種文化形式)基本上被視為人的內在心性世界的外在實現或者自然流露,相應地,人文世界的價值也主要是用以陶養人的人格精神而不是具有某種獨立價值。由此,傳統的中國文化精神也就不太重視人文世界所具有的“客觀表現”我們“主觀精神”的價值與意義,因而也就在根本上不十分重視人文世界本身分途發展的價值與意義,而只是將人文世界視為陶養人的性情和人格精神的工具。如此,在唐先生看來,就“不免偏于只能卷之則退藏于密,而不能放之則彌六合,是則中國文化之傘,仍未撐開也”(54)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30—331頁,第342頁,第346頁,第331頁。。中國社會文化要實現創新性發展,人文世界必須多方面撐開、分途發展。在這種人文世界的分途發展中,不同文化形式和文化領域作為人的精神的“客觀表現”的獨立價值得到充分尊重,而每個人則分別獻身于特殊的文化領域,既彰顯不同的人在不同“專門領域”作為“專家”的價值,又促進不同文化領域的分途發展形成各種各樣的文化領域的“專業”發展。這樣一種人文世界多方分途發展的推進,在促進中國社會文化不同領域分途發展的基礎上就可以形成中國未來社會文化的全新形態。

與此同時,為了推動不同領域社會文化的分途發展,就會形成各種社會文化團體組織,這又會促進中國社會結構新模式的出現和發展。而為了保障社會團體組織的發展不至于因為社會團體組織之間“文化理想”的偏執,以及人格精神的片面化而導致社會的分裂和人文世界的分裂,又必須建立完善的調整和維系社團組織及其個人之間關系的法律制度。在這樣一種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分途發展的人文世界中,每一個人盡管只是獻身于他所從事的社會文化的某一個方面,因為有必須共同遵守的法律規則,人們彼此之間相互尊重,不同文化理想所“對象化”的人文世界相互并存,可以免于文化理想上的偏執和人格精神的片面化。如此,某一個人盡管只是從事“某種文化形式”,卻仍然能夠保持中國文化精神中所固有的涵天蓋地的氣度和識量,并以此推進各方面社會文化的健康生長。如此,“皇極、人極、太極三者皆立,然后中國文化精神之發展,乃百備至盛而無憾。此則中國民族將憑其以往之盛德,所當從事之大業,而將可與世界文化前途,相配合者。”(55)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30—331頁,第342頁,第346頁,第331頁。

五、由圓化方,立本持末,充拓純粹精神文化,重塑中國人精神信仰

社會文化精神的重建只是中國未來文化重建的一個方面,純粹文化精神的重建則是“立本”“立根”的中國文化精神重建。“社會文化之全面發展,必須以文學、藝術、宗教、哲學、道德、生活情趣等,純粹精神文化之大盛為歸宿。”(56)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47頁,第352頁,第353頁。所以,唐先生對中國文化未來創新性發展的討論,是落腳在純粹文化精神的重建上。

關于中國哲學的創新性發展,唐先生強調,“真要了解中國哲學思想,必須先把中國哲學思想從西方哲學思想的格套中解放出來”(57)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集》,《唐君毅全集》第2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74頁,第41—70頁,第71頁。,梳理出與西方“哲學問題”既對應而又完全不同的中國“哲學問題”,建構起中國哲學的“問題域”,為把握中國思想文化提供基本框架。唐先生通過將西方哲學主要問題納入中國傳統經典中進行審視,發現它們基本上都不是中國哲學關心的主要問題。中國哲人基于自己的文化精神和宇宙觀,有自己一整套大體與西方哲學重要問題對應的哲學問題:本體與工夫的關系問題;心物等的性質如何貫通的問題;象數問題;人的自由如何表現的問題;人如何知道自己的問題;人性的善惡問題;不同價值理想如何貫通的問題;孝與祭的意義的問題。(58)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集》,《唐君毅全集》第2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74頁,第41—70頁,第71頁。唐先生說:“中西哲學重要問題之不同,尚不只是我個人細心分別衡量各個問題重輕之結果,而是根據一更高的原則演繹出來的。這更高的原則就是我們前面所謂兩種哲學心靈之根本不同。這兩種哲學心靈之根本不同,可謂對宇宙看法根本不同。”(59)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集》,《唐君毅全集》第2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74頁,第41—70頁,第71頁。在唐先生看來,中國人對宇宙根本上是采取“分全合一、天人不二”的看法;西方人對宇宙則根本上是采取“先裂分于全、離人于天”的看法。這兩種對宇宙看法的根本不同,直接決定了中西哲學心靈的不同,間接決定了中西方各自所著重的哲學問題的不同。既然東西方文化自有其根本精神及對宇宙的看法,而各自的看法又都是我們面對宇宙人生所必須的,因此,我們就不應該試圖將一種看法硬套在另外一種文化上。中國哲學自有其所著重的問題,只是因為中國從前的哲學家重行不重知、以直覺為哲學的根本方法、不重講習辯論等原因,所以沒有自覺地提出類似于西方哲學中的“哲學問題”。但是,我們絕不能說中國哲學的那些重要問題就不是“哲學問題”。我們不應該毫無保留地把西方哲學問題套在中國哲學上,說沒有西方哲學的“哲學問題”就不是哲學,并由此否定中國哲學的合法性,甚至否定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論辯與體證之所以不當相離,正如仁與智、言與行,可相互為用。體證依論辯中理性之流行,以為軌轍,正所以使體證者,亦得流行以增益。又兼所以使吾人之所體證者,既充實于自己,亦滿溢于他人之道。論辯而各有真實之體證在,即所以使心靈光輝之揚升,不徒如播弄理性之虛姿,而有活潑之精神生命,順所體證者之流行而流行于論辯之中。”(60)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47頁,第352頁,第353頁。因此,必須“返本開新”,融合會通中西哲學精神,方為真正地向上一層哲學精神的創造。唐先生的這一“哲學問題域”的自覺設定,對當下依然有部分人在追問“中國哲學的合法性”這樣的偽命題的哲學現狀而言,對大多數研究中國哲學問題和中國思想文化的范式基本上還是西方哲學與西方思想文化的概念系統和問題域的現狀而言,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意義。

關于中國文學藝術的創新性發展,唐先生強調:“如中西文化精神,將來果有一融合,則中國未來文學藝術之天才,宜亦保持中國過去文人,重各方面人文陶養以養氣之精神,并輔之以一高明之智慧與敦厚之德量。然又不當如古人之視文藝為小道。當轉而學西方文學家、藝術家獻身于一專門之文學藝術,而務求表現其心靈于作品。”(61)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47頁,第352頁,第353頁。因為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精神,重在強調人格精神的自然流露和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潤澤及人格精神的陶養,而并沒有發展成為具有“客觀理想”的獨立文化領域。在唐先生看來,中國未來文學藝術的發展,應該一方面保持中國過去文人重人文陶養的精神,同時又要學習西方文學家、藝術家獻身于“專門”的文學藝術的精神,務求將自己的內在心靈(主觀理想)表現在文學藝術作品(對象化的客觀理性)中。由此,其創造的文學藝術作品,“使志氣充塞于聲音,性情周運于形象,精神充沛乎文字,以昭宇宙之神奇,人生之哀樂,歷史文化世界之壯采,人格世界之莊嚴與神圣。然后中國文學藝術之世界之文章,乃皆為性與天道之流行”(62)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53頁,第363頁,第364頁。。

關于中國純粹文化精神中的道德精神的“重建”,唐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精神的核心就是人文的禮樂精神,是建立在中國倫理道德精神基礎之上的。因此,中國文化精神的現代“重建”,并不意味著中國倫理道德精神也必須以“重建”的方式獲得新生,而應該按照現代世界社會文化分途發展的要求,努力加以“擴而充之”。首先,應當充拓儒家利用厚生而不重格物窮理的道德精神。“格物窮理,而使吾人之智照之明,貫入于物之中,而照明物理,亦即照明此心于物之中,而于物見心。觀象制器,以實現人文理想,即所以使物質之世界,由頑梗而化為寬柔,由對人無情而對人有情。此皆吾人既以成己,亦以成物,而貫徹中國文化精神之一道也。”(63)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53頁,第363頁,第364頁。其次,應當充拓“敬”“忠”的道德精神,弘揚個人對社會文化理想的忠誠,對文化領域中同道、同志、同事、同業、同為一國公民或世界人民的合作精神;對歷史文化的虔敬、對人類未來前途的遙遠的愛;等等。最后,應當充拓中國傳統的“五倫”道德。“吾人今擴而大之,則人當有對一抽象文化理想或向往真善美之價值之忠誠,以成為吾現實自我對理想價值之道德。此即開出一吾現實自我對吾理想自我之一倫。”(64)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第9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53頁,第363頁,第364頁。由此,自我的精神即增一內在的伸展。

總之,由道德觀念的擴大,我們就會充分認識到,在社會文化的分途發展過程中,人在社會中“依位分以定實際職責”是極其重要的,每個人在不同的社會文化團體中、在不同的位分上,既享有各自的充分自由以發揮自己的才性,又各自盡責相互尊重與配合共同實現文化理想,如此,作為充量發展的人文世界的“皇極”就可以建立起來,中國文化精神的骨架就會完全撐開。唐先生這一立足中國文化精神攝受西方文化精神的中國文化重建之根本大道,既是“返本開新”——返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之本以開中國未來文化精神創造之新,也是“返本成末”——返“人之為人”“中國人之為中國人”之仁心人性之本,成“現代世界中國人之為現代世界之中國人”的人文世界之末。

六、結 語

中國文化精神是直接貫注于所有中國人的生命和心靈深處的;而潛藏于我們生命深處的這一中國文化精神,也是使我們與世界文化精神中一切有價值的方面融通連接的根本。唐先生的“問題意識”是中西文化遭遇中中國文化的重建問題,“而我之一切文章之討論此問題,都是依于三中心信念,即人當是人;中國人當是中國人;現代世界中的中國人,亦當是現代世界中的中國人”(65)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全集》第10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2頁。。“實現你之為中國人,與實現你之為世界人,是一事不是二事。”所以,“中國人之成人,成中國人,成世界人,真正是三位一體。中國之成為中國,成為真正的人的國家,與成為與世界相協和的國家,亦是三位一體”(66)唐君毅:《東西文化與當今世界》,《唐君毅全集》第15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215頁。。這就是唐先生對中西文化精神的融通和中國文化未來創造的終極結論,也是唐先生對中國人之為“人”、為“中國人”、為“現代世界中的中國人”的最高肯定和最高期待。

本文從宏觀上詮釋了唐先生對于中國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思考,彰顯其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于自己民族、國家和文化未來發展的信心。這種信心,一方面源于他的熱愛:“中國人之當愛中國,非徒以其為我之國家而已,中國人而為人即當愛此悠久博大之國也。”(67)唐君毅:《早期文稿》,《唐君毅全集》第1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192頁。另一方面也源于他基于中國文化精神的時代洞察力:“我可以斬截的斷定,社會主義之實現與中國民族之求獨立與國家之統一,在理論上絕無不相容性。將來在中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必須接上中國之歷史文化,而化為中國式的。”(68)唐君毅:《東西文化與當今世界》,《唐君毅全集》第15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132頁。唐先生在七十多年前解放戰爭關鍵時期的這一“斷語”,在今天正在逐步成為現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第二個結合”成為時代使命的今天,我們不能不感嘆唐先生對民族、國家及中國文化的獨特體悟、堅定信心和擔當精神,并產生共鳴與震撼。

在唐先生看來,“中國哲學素來以圣哲作最高境界,這可是要講求一套關懷民族歷史文化的大學問的”(69)唐君毅:《中國古代哲學精神》,《唐君毅全集》第27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556頁。。孔子、孟子是如此,朱熹、王陽明是如此,顧炎武、王夫之也是如此。這是一種深遠的中國文化精神傳統。牟宗三先生說:“唐先生是‘文化意識宇宙’中之巨人,亦如牛頓、愛因士坦之為科學宇宙中之巨人,柏拉圖、康德之為哲學宇宙中之巨人。……這一個文化意識宇宙是中國文化傳統之所獨辟與獨顯。它是由夏商周之文質損益,經過孔孟內圣外王成德之教,而開辟出。此后中國歷史之發展,盡管有許多曲折,無能外此范宇,宋明儒是此宇宙中之巨人,顧、黃、王亦是此宇宙中之巨人。唐先生是我們這個時代此宇宙中之巨人。”(70)牟宗三:《悼念唐君毅先生》,載《紀念集》 (上),《唐君毅全集》第37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17頁。“文化意識宇宙中之巨人”一語,可謂牟宗三對唐先生至高無上的評價和肯定。唐先生是中國文化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一代“文化意識宇宙之巨人”,他的“目的始終是要建立一個文化方向上的大肯定;這個大肯定解說起來雖可以極繁,但宗旨只是以儒學為本的‘人文主義’。……人文主義代表一個真正的中國文化運動。唐先生本人就是這樣一個運動的倡導者與推動者。……唐先生所以會成為這樣一個運動的中心人物,自然以他內在的道德自覺、價值自覺與文化自覺為基礎動力,但內在的自覺外化為平生的言行,成為客觀化的實在后,又反射到唐先生自身的具體人格上;于是‘人文主義的運動’與‘人文主義宗師的人格’相依而立”(71)勞思光:《成敗之外與成敗之間——憶君毅先生并談“中國文化”運動》,載《紀念集》上,《唐君毅全集》第37卷,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122頁。。唐先生對中國文化精神的領會與信心,對中華文化重建的期盼與探索,對時代精神的感受與洞察,很多都與我們這個時代有共鳴,極具當代性,值得我們深入挖掘與闡釋。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午夜三级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欧美精品二区|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成人欧美日韩|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操美女免费网站|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99热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黄色| 亚洲精品麻豆|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在线中文|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 午夜啪啪福利| 在线中文字幕网|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成人日韩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理论片|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综合二区|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色婷婷丁香| 国产99热|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五月天综合婷婷|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国产在线日本|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午夜精品区|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91青青视频|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亚洲一区网站|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一区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手机在线免费毛片|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国产99精品视频| 亚洲男女在线| 97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主播喷水| 高h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成人|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 午夜啪啪网|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