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先忠
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梅蘭芳蓄須》,從人物形象塑造到愛國精神與民族氣節的蘊含與渲染,可圈可點,令人稱贊。主人公梅蘭芳深知自己的京劇藝術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愿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放棄個人的追求。從梅蘭芳形象塑造來看,他是一個具有獨特人格魅力和民族精神氣魄的人物。
一、以時間事件為經、以愛國情操為緯,全力塑造梅蘭芳形象
《梅蘭芳蓄須》一文通過描繪他“蓄須”前后幾件事對其人格形象進行全力塑造,并以追求自由尊嚴、愛國精神與民族氣節為主線勾勒出梅蘭芳的品行境界。梅蘭芳的人物形象,因其具有的“國殤擔當”而變得栩栩如生。
1.文章通過梅蘭芳蓄須前后的事件來揭示他的內心世界,因外在形象是內心寫照,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等細節描寫表現了他在國難面前內心的矛盾與不安,及蓄須拒演后內心的波瀾。面對日本侵略者的肆虐和中國社會的動蕩不安,梅蘭芳以蓄須謝絕演出的姿態,回應對國家命運擔憂的個人責任,從而堅守自身操守。梅蘭芳保持篤定內心,真正做到了內外兼修。
2.梅蘭芳是中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他不僅在表演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創新發展。這篇文章不僅在寫梅蘭芳外貌、性格方面有細致描述,而且通過生活經歷及周圍人對其評價展現其形象。同時,作者也注重了對環境氛圍的描繪,使讀者能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梅蘭芳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氛圍。
3.作為熱愛祖國的藝術家,梅蘭芳始終懷著深切的憂國之情,關注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他堅決與日本侵略者劃清界限,以真實行動為國家尊嚴而戰。在梅蘭芳看來,愛國不能只是口頭上的口號,更應是行動上的實踐。他與敵人進行了頑強的斗爭。梅蘭芳的愛國行為深深地感染了廣大群眾,成為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典范之一。
《梅蘭芳蓄須》以時間為線索,精心安排了一系列事件,逐步塑造出一位堅定、勇敢、充滿愛國情懷的藝術家形象。文章從1937年開始,講述日本侵略者全面侵華、梅蘭芳身處上海租界的事件。當時,眾多名流云集上海,但梅蘭芳卻因躲避侵略者的騷擾而藏身租界。1938年,他被迫移居香港并過起了深居簡出的生活,不再登臺表演。進入1941年,梅蘭芳的日常生活發生種種困境,甚至靠出售房產度日。此時,中國大部分省域已被日軍侵占,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然而,梅蘭芳仍堅持蓄須明志,以此支持抗戰。梅蘭芳的一系列事件對其形象塑造有很大的助力,讓讀者更深入地感受到他的艱難和忠誠。
梅蘭芳蓄須是對日軍行徑的公然反抗,他因之備受恐嚇。然而,他并沒有屈服,而是堅定地站在正義一方。梅蘭芳為養家糊口,不得不賣掉北京的房子,盡管如此,他仍拒絕為侵略者唱戲,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文章敘事高潮階段,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初。當時,日本以“大東亞圣戰”的口號為幌子,向梅蘭芳發出演出邀請。梅蘭芳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注射傷寒預防針,結果導致高燒不退,以此抵制侵略者的要求。而在抗戰勝利后,他迅速剃掉了胡須,重新登臺表演,表達對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慶祝和溢于言表的喜悅之情。
這篇文章通過一系列按時間順序排列的事件,塑造了立體可感的梅蘭芳形象。這些事件包括藏身租界、移居香港、蓄須明志、賣房度日、打針生病和登臺演出等,生動具體地展示了梅蘭芳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文中,時間明線與梅蘭芳對家國情感的暗線相交織,以具體事件為人物人生節點,凸顯了梅蘭芳的真實氣場和非凡魄力。
二、蓄須能明志、細節顯心胸,以心志渲染人物形象
梅蘭芳身為男性,蓄須看似普通,但在他身上卻變得非同尋常。梅蘭芳是一位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以其出色的旦角表演而聞名于世,如西施、楊貴妃、虞姬和穆桂英等。由于旦角是女性角色,為表演逼真,他必須將胡須剃得干干凈凈。
梅蘭芳蓄須不僅是個人行為,更體現了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梅蘭芳因拒絕為日本人演出而留須,日方竟派梅蘭芳劇團的演員游說他,并威脅他如果不演出將受到軍法處置。當國家面臨侵略者欺凌時,梅蘭芳沒被這些壓力所動搖,而以生病為由堅守立場。
細節刻畫,是塑造人物角色的重要手段。《梅蘭芳蓄須》通過諸多細節描寫,為同學們展現了一個真實而立體的梅蘭芳形象。梅蘭芳蓄須,并非出于個人喜好或審美;相反,他是為表達對日本侵略者的不滿和對政治局勢的關注。作為一位有良心的藝術家,梅蘭芳深感藝人應有所為、有所不為。
1.文章開頭先埋下伏筆。梅蘭芳扮演的是旦角,每次登臺都要將臉上的胡子刮干凈。接著筆鋒一轉,寫出梅蘭芳一生有8年蓄須的細節,進一步揭示了他內心深處的堅忍和自身行動的抗爭。
2.文中還寫到梅蘭芳在香港深居簡出、深夜拉厚窗簾低聲吟唱的細節,表明他是內斂謹慎的人,又不愿荒廢時日。梅蘭芳內向沉穩、追求完美的個性特征,在“深夜”“關緊”“特制”“厚窗簾”“悄悄”“低聲吟唱”這些字眼中漸漸浮現,傳達了梅蘭芳的執著信念和藝術追求。這種細膩而深刻的細節,使讀者能更深地理解人物形象,并產生共鳴。
3.在梅蘭芳蓄須明志那一刻,細節上的語言表述更是出彩。當他用盡了一切借口,便以蓄須來表明自己的決心。這種細節表達,體現在“都”“用盡”和“只能”等字詞的巧妙運用上,鮮明地描繪出梅蘭芳堅定不移的立場和高尚的民族氣節。
4.梅蘭芳在抗戰勝利后“當即”剃掉胡須、重新登臺演出,通過這個細節的對比描述,表達了梅蘭芳堅決抗日的精神氣質和對抗日戰爭勝利的喜悅,使人物塑造進一步豐滿,梅蘭芳的人格魅力和愛國情懷在此細節中更為凸顯。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男子蓄須被視為一種有擔當的表現。梅蘭芳的蓄須行為,通過各種細節描寫呈現了他既隱忍又大無畏的性格,體現了他對國家的熱愛和忠誠。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里,梅蘭芳始終保持著一顆赤誠之心,以自己的行動來踐行愛國主義精神,真真難能可貴。
三、語言吐胸臆、留白耐思量,以處境升華人物形象
在《梅蘭芳蓄須》一文中,人物語言使用不多,卻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主題表達和情感傳達非常到位,直接展現了梅蘭芳的思想感情。“敘事寫人觀其言”,人物語言最能吐露真性情,主人公的語言視角決定著他的行為動機。在這篇文章中,梅蘭芳的語言表達擲地有聲,使得中心思想更為深刻。
梅蘭芳在文中有兩次語言表達,第一次是在他“裝病”的情節中。當時,日軍多次要求梅蘭芳登臺演出,但都遭到了他的拒絕。之后,當日方決定慶祝所謂的“大東亞圣戰”時,梅蘭芳則表現出了堅定的立場。這場慶祝本為給日軍侵略行為辯解,為侵略惡行涂脂抹粉。梅蘭芳對此展現了崇高的尊嚴和骨氣。他以堅毅的態度說:“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參加,這樣的慶祝會當然更不會去了。”這句話斬釘截鐵,擲地有聲。梅蘭芳用他的言行堅守了中國人的尊嚴,這種精神感染了無數國人,成為當時的精神楷模和斗爭動力。
文中梅蘭芳的第二次話語,出現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后,他又回到大眾視線中。他以簡潔而深情的話語,向國人宣布:“勝利了,我該登臺演出了!”這樸素的語言,令人熱淚盈眶,象征著中國人民的心聲。他以京劇為媒介,將內心情感熱烈地表達出來,將舞臺形象演繹得鮮活生動,給觀眾帶來了莫大的藝術享受。
《梅蘭芳蓄須》成功塑造了一個充滿血性和剛骨的中國藝術家形象。梅蘭芳為抗議日本侵略者的無理要求,毅然決定自毀前程,真正稱得上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盡管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其背后蘊含著積極的教育價值和深厚的人文思想。
《梅蘭芳蓄須》這篇課文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題單元的一部分,文中有很多留白,給同學們提供了想象空間,引導大家深入思考。例如,在第三段中,梅蘭芳在香港向日方駐港司令官借口說劇團不在香港,無法演戲。這只是一個小片段,同學們無法從課文中得知梅蘭芳遇到的危險和困難。梅蘭芳作為手無寸鐵的藝術家,時時刻刻處于危險處境里。這些處境里的未知細節,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深度。“梅蘭芳蓄須”,是愛國精神與民族氣節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