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祥玉 張暖
摘 ? ? ?要:提升老舊小區居民的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既是深入推進老舊小區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打通廚余垃圾處理“最后一公里”的關鍵之舉,也是創建綠色社區的必然要求。基于價值共創理論視角和青島市Z社區的個案研究,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價值共創邏輯包括社會價值共創、知識價值共創和文化價值共創三個方面,同時因尚未形成穩固的治理共同體、常態化的知識更新機制和系統化的制度體系而面臨價值共創的可持續性挑戰。提升老舊小區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實踐效能,還需加快構建治理共同體、提升綠色活動認同感并強化制度和技術的驅動效應,進而提升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社會價值共創活力、知識價值共創能力和文化價值共創效力。
關 ?鍵 ?詞: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垃圾資源化利用;價值共創
中圖分類號:D669.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24)05-0071-11
一、引言
推行簡便易行的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法,提升社區居民的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建綠色社區、踐行新時代垃圾分類相關政策要求的應有之義。2023年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垃圾分類志愿者的回信中指出:“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發力、精準施策、久久為功,需要廣大城鄉居民積極參與、主動作為。”2023年5月2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召開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會上啟動了首屆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活動并提出,力爭到2023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90%以上,2025年底基本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1]政府的重視和明確的時間線要求賦予了社區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工作更高的政治勢能和實踐意義。在此背景下,各地為宣傳綠色社區理念、實現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不僅出臺了諸多關于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支持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的管理條例,還涌現出了如垃圾“上門取件”、垃圾分類“數治”賦能、增加廚余垃圾收集容器和智能生活垃圾分類驛站數量等創新舉措。總體而言,這些外嵌的制度約束和技術創新有助于社區在短期內提升垃圾精細化分類效率和資源化利用水平,但就其長效發展而言,還需進一步探索引導居民主動參與生活垃圾源頭減量的機制。
廚余垃圾分類既是一項涵蓋投放、收集、運輸、處置等細分環節的系統性工程,又涉及固液分離、油水分離、降鹽降脂、殺菌干燥等復雜工藝流程,這就導致社區廚余垃圾的全量收運、分類收運工作異常繁重。值得注意的是,廚余垃圾作為社區生活垃圾的主要類型之一,具有水分多、易腐蝕、分揀難度大但居民識別度高的特點,持續深入推進廚余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急需拓展居民的廚余垃圾資源化、無害化利用渠道和社區就地處置方式。尤其對于基礎設施較為陳舊、垃圾分類收集設施相對不足的老舊小區來說,提升居民的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能力,不僅有助于滿足老舊小區廚余垃圾的源頭分類減量、外運減量及垃圾就地無害化處理的需求,同時也利于破解老舊小區因硬件設施老化、公共服務缺項、社區自治體系滯后等先天不足及繁重的廚余垃圾分類回收工作而面臨的資金壓力和全量收運“最后一公里”的難題。[2]老舊小區居民作為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重要主體,由其共同參與的廚余垃圾分類和“廚余垃圾變花肥”“廚余垃圾變酵素”等價值共創活動,既可以為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提供內源動力,還有助于廚余垃圾的前端減量及社區垃圾分類目標的實現。有鑒于此,探索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公共價值共創邏輯及其優化路徑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價值共創:審視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分析視角
公共價值是公共服務的最終目標和有效形式。[3]公共價值一詞由美國學者馬克·H·穆爾教授首次提出,他認為公共部門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創造“公共”價值。[4]公共價值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傳遞公共精神并增進公民福利。[5]公共價值范式強調公共干預、廣泛的利益相關者、開放合作的方式以及積極有效的學習方法四個關鍵命題。[6]對于公共價值進行管理需要通過關注集體偏好、重視政治的作用、推動網絡治理、重新定位民主與效率的關系、全面應對效率、責任與公平的問題等維度實現。[7]這就要求創造公共價值的過程不僅具有情境性、建構性、參與性和政治性等顯著特征,還需要共識和認同、有序參與及整合、強有力的領導和組織力等基礎和條件。[8]換言之,公共價值的創造過程需要多元公共價值創造主體基于具體治理情境開展廣泛參與和互動交流。
價值共創作為多元主體共同創造價值的一種行為模式,與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長效發展具有內在契合性。一方面,價值共創是促進社區集體行動的有力保障。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要求各地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建立起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需要社區居民、專業社會組織等治理主體的廣泛參與,而基于價值共創所形成的有效集體行動,對于促成集體活動、增強治理共同體凝聚力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另一方面,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的資源化利用不是機械地推進廚余垃圾資源化的知識宣傳和處置設施的完善,而是需基于具體社區情境形塑多元治理主體行為,如通過增設綠色社區價值載體、完善綠色社區管理制度而不斷引導居民形成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價值共識的過程。忽視垃圾資源化利用過程中居民集體價值共創的實踐價值,不僅會使垃圾資源化利用過程缺乏居民認同基礎,還會造成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活動中居民參與乏力、源頭分類不清等問題。
將價值共創理論視角引入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創新實踐中,不僅需要以社區治理情境為基礎創設培訓項目、完善配套保障服務、提供實踐基地,還應基于居民價值偏好激發居民自主性參與行為,基于社區培訓和鄰里關系引導、協調居民綠色循環觀念和行為模式。土耳其社區治理研究方向的學者Mina Seraj認為,在線社區用戶集體價值創造主要包括社會價值、知識價值和文化價值三種類型。[9]其中,社會價值是來自社區成員之間的互動而產生的社會參與,知識價值是由專業人士和意見領袖通過知識分享而共同生產的價值,文化價值則是社區內部公共價值觀、規章制度等獨特的社區文化所蘊含的價值,這對于我們審視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價值共創邏輯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首先,老舊小區是形成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共創價值的主要場域,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項目創設及后續運維活動,離不開社區內多元利益主體的廣泛參與、互動。基于社區情境的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需積極創造為居民提供情感寄托和關系支持的社會價值。其次,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綠色生活習慣的養成、綠色社區的構建以及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能的習得無不需要創造相應的知識價值予以指導和推進。再次,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需要重視綠色社區管理制度和規范、強化綠色生活習慣等文化價值,此類價值在塑造集體價值偏好、體現價值共創政治作用、引導居民有序參與改造過程、約束居民參與行為等方面發揮著道德調節和倫理教化等積極作用。[10]基于此,筆者將圍繞上述三維價值框架,以青島市Z社區引導居民利用廚余垃圾制作酵素、推進社區“綠色微更新”等創新實踐為例,深入分析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價值共創實踐邏輯,以期為老舊小區垃圾分類和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實踐經驗和優化策略。
三、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價值共創邏輯:以青島市Z社區為例
青島市Z社區是青島市典型的老舊小區,同時也是較早以廚余垃圾再利用推進老舊小區“綠色微更新”的社區。該社區轄區面積0.89平方公里,總戶數約3076戶,居民約9800多人,黨員數量400人以上,先后獲得“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青島市環境教育基地”“青島市關心下一代服務示范基地”“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等榮譽稱號。2016年以前,Z社區內的部分單元樓由于原單位棄管而長期處于無人管護的狀態,加之老舊小區先天發展短板及居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不高,小區內違章搭建、私自圈地種菜等行為屢禁不止,居民對于優化社區環境、加快社區治理創新和推進社區改造的訴求較為強烈。2016年以來,Z社區積極響應我國政府推進綠色社區建設的政策要求,以“廚余變沃土,沃土潤花園”為理念,基于黨群關系、鄰里關系、網格化管理,創建“綠色循環、共美家園”“紅色引領、綠沃家園”等黨群共建項目,積極打造社區微花園、綠色微景觀,多次舉辦廚余堆肥、環保酵素等專業培訓活動及“我為家園添綠色”“環保小衛士”“小手拉大手”等教育活動。總體而言,Z社區作為青島市首個社區綠循環生態花園,在傳播綠色社區文化、引導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通過較為系統的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價值共創實踐,不僅有效契合了青島市建設綠色城市、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創建綠色社區的實踐要求,也有助于居民養護社區“綠色微更新”成果、養成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習慣,促進了社區內部廚余垃圾的源頭減量,減輕了社區環衛工人工作強度,有效解決了困擾社區多年的亂搭亂建、圈地種菜的治理難題。綜上,將Z社區作為研究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價值共創實踐個案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與其他注重完善垃圾分類基礎設施和終端分類機制的老舊小區不同,Z社區在推進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過程中,將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理念融入老舊小區綠色更新和社區功能優化等活動的全過程,堅持“堵不如疏”的治理策略,以較為完善的社區宣傳教育制度和活動設計,引導廚余垃圾在家庭源頭減量,在引領社區綠色循環公共價值的同時,以具象化的綠色微更新項目和綠色文化載體加以呈現。通過社區綠色微景觀和居民共植區域改造以及果皮收集、酵素制作、垃圾分類等綠色活動,有效培養了居民的綠色生活行為,提高了社區居民參與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活動的積極性,在社區內形成利用廚余垃圾共同制作環保酵素的新風尚。Z社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價值共創邏輯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激發居民的參與動機,推進社會價值共創
第一,創設“四社聯動”治理機制凝聚多元主體的共享價值。Z社區不僅在社區內部廣泛招募具有專業性知識和志愿精神的志愿者、社區能人和黨員積極分子,形成了“炫綠親子團”志愿隊、小學生志愿者等社區多元化的環保志愿隊,同時還與青島市你我創益中心、青禾社工站等專業化社會組織進行深入合作,圍繞具體環保主題對外公開招募社區規劃師等外援專家。尤其是在推進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過程中,Z社區注重發揮專業社會組織在設計、營造和維護社區花園方面的積極作用,依靠社會組織增加了社區綠色微更新的專業性,創新地提出社區、社工、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四社聯動”機制,有效拓展了多元治理主體間共同創造公共價值的可能性。通過政府下放資源、黨員群眾互動、社會組織參與、多方資源鏈接、成立社區環保基金、定期召開社區黨委共建議事會等,在激活社區“朋友圈”的同時,也為社區宣講上級政策、協調社區矛盾、聽取居民意見提供平臺,切實推進了生活垃圾減量化、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等共同價值的創造。
第二,依托黨群共創項目增進鄰里互動與合作。Z社區黨委成員秉承“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工作精神和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依托“綠色循環 共美家園”“紅色引領 綠沃家園”等黨建項目,凝聚社區黨員、網格員、樓長和熱心居民等多元化綠色社區構建主體和共建資源。依靠“紅色網格1+1”工作模式、“黨群E家”小程序及黨群服務站、參與式社區建設規劃會和說明會、“黨員鄰里壹起分”環保實踐活動等,為居民由綠色社區的旁觀者逐漸變成參與者、實踐者提供活動支持。此類黨群共創項目和實踐活動,通過引導居民在環保酵素制作過程中相互學習、合作,既有效地處理了廚余垃圾,又增強了居民之間的交流和信任關系,居民的態度也由開始的漠不關心、退而遠之,逐漸轉變為以身作則、主動參與。
第三,基于多重動員形式激發居民的主體責任感和主動性。責任感的提升,對于強化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主體地位具有重要推動作用。Z社區通過參與式花園討論會、規劃會、說明會等形式,以及為社區青少年提供環保主題鮮明的實踐活動機會,積極引導居民利用自家閑置資源和廚余垃圾參與社區花園的初期設計、環境營造和花園的維護運行。Z社區依托社區公共空間發起家庭花園行動,動員居民在樓棟之間的空白區域、社區荒地等閑置空間種植自己喜好的花草果蔬,利用居民用廚余垃圾制作的環保酵素和有機肥料打理自己的小花園,有效提升了居民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在社區動員下,Z社區生態花園的堆肥管理者、種植箱的建造者、植物的捐贈管理者均來自持續參與社區環境保護的黨員和居民,社區生態花園的建造物均來源于居民日常生活的廢棄物。
(二)豐富知識宣傳的內容載體,推進知識價值共創
第一,提供能力培訓和體驗機會,促進居民掌握實用的、多樣的垃圾資源化利用知識。Z社區與聯合共建單位通過寓教于樂的環保類主題活動、多樣化的綠色文化活動設計以及張貼宣傳橫幅、攤派生態活動任務、布置社區宣傳站、開展不同主題的環保教育主題活動等方式,明晰廚余垃圾減量對社區垃圾分類整體工作的重要實踐意義。宣傳、宣講廚余垃圾資源化知識,幫助居民理解廚余垃圾轉化為生態堆肥的過程,增強了社區居民“愛我家園、美化社區”、共建綠色社區的意識及主體責任感。在幫助居民深化理解“堆肥-土壤-植物”“土壤-有機肥”等社區花園建設的基礎性知識的同時,引導百余個家庭學習并掌握了廚余堆肥菜果發酵、耗氧堆肥、酵素洗衣液和洗潔精等具體環保育肥方法。這不僅有助于居民掌握實用性的環保知識,也在社區打造起了用廚余肥渣改善自家花盆土、用廚余液體肥澆灌植物的新風尚,為居民養成良好的環保生活習慣奠定知識基礎,強化了居民合理利用廚余垃圾資源、加入綠色微更新工程的主體意識。
第二,打造文化宣傳場所和生態知識學習基地,促進居民對垃圾資源化利用形成正確、直觀的認知和判斷。Z社區在推進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過程中,積極推動“家庭廚余資源化+社區花園共建+社區環境教育+參與式治理”理念的有機融合,特別注重社區環保基礎設施的完善,將道法自然循環生態設計理念融入社區綠色微更新之中。為營造貼近居民生活的綠色空間,Z社區在不改變現有綠地空間屬性的前提下建起用于兒童游戲的沙池,動員居民參與共同耕種的種植池,表征社區記憶的螺旋花園以及精美設計的自然步道、菜果箱、落葉堆肥池等。同時,為保障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科學性和社區綠色空間的功能性,Z社區還增設了收集居民廚余肥料的大型公共堆肥站,展示廚余垃圾資源化成果和開展環境保護教育工作的社區花園博物館,以及專門服務于綠色社區規劃、社區花園建設和指導居民培肥的社區規劃師工作站,用于社區花園培育花草苗木的社區育苗室等。這既為居民深化“垃圾”認知、領會“綠色家園”的真正涵義提供宣教場所,也為居民真正實現廚余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利用打造了身臨其境、生動有趣的生態學習基地。
(三)營造綠色循環的社區氛圍,推進文化價值共創
第一,打造社區特色環保產品包裝和綠色生活理念,提升居民認同感和成就感。Z社區將居民利用廚余垃圾制作的酵素、廢油制作的肥皂、舊衣服制作的環保袋等進行標準化包裝,增強了參與居民的成就感。Z社區在推進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過程中,持續宣傳與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相適應的綠色生活理念,不僅有涉及垃圾分類常識和分類技巧等相關主題的演示材料和文本宣傳手冊,用于學習垃圾分類相關知識的教育短片、契合環保活動的自編兒歌等,還為居民制作環保酵素提供活動場所和標準化工具。通過上述方式,有效轉變了過去應對小區圈地種菜的運動化治理方法,同時也增加了居民對于社區花園、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認同感和參與度。
第二,強化綠色社區文化氛圍。在推進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過程中,Z社區不僅明確提出“愛我家園、美化社區”“垃圾分類、舉手之勞”“變廢為肥、綠沃家園”等綠色循環理念,創建“廚余分類-堆肥-種植系統、雨水收集利用系統、飲料瓶生態墻”等具有綠循環特征的“酵素室”“菜果果”堆肥箱,還探索出“12345黨建+”新模式,形成了黨建引領、項目搭臺、單位參與、黨群共治的治理格局,對于突出社區綠色微景觀重點、打造社區垃圾資源化利用亮點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為改善社區生態環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節約社會資源、循環性地解決社區環境問題,Z社區依托“綠色循環、共美家園”心靈港灣、愛心助老等多樣化的黨建項目,充分調動社區黨員參與綠色社區建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的積極性,探索出“治理有效、群眾滿意、多方受益”的基層社區治理方法和“紅色引領、綠色治理”的新路徑,為居民持續化的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行為提供軟件支持和綠色文化氛圍。
第三,豐富社區綠色文化活動設計。為使居民從認識上重視綠色循環理念、生活中踐行廚余垃圾的資源化利用,Z社區精心設計了多種綠色生態教育實踐活動,將環保元素融入社區綠色文化活動之中。具體來說,Z社區開展的綠色文化活動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環保主題類宣講、實踐活動。Z社區設計了多樣化的主題教育活動和自然觀察教育活動,如學習《青島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等現行管理政策的座談會,傳授環境保護知識的“土壤與植物”主題講座,號召居民參與環保活動、奉獻社區的“綠色家園、愛心奉獻”環保教育實踐活動,促進廚余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黨員鄰里壹起分”活動,為“社區四點半托管班”小學生開展的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活動等。二是參觀學習與經驗交流活動。Z社區響應青島市“萬名市民看環保”居民開放活動,組織居民參與社區花園討論和規劃會,為青少年提供綠色社區和廚余垃圾堆肥成果的參觀學習機會。三是手工制作類活動。Z社區動員居民在社區農場積肥采摘,組織居民利用自家廚余垃圾開展酵素制作、菜果果環保大月餅等制作活動及手作食享會。四是評選表彰類活動。Z社區為了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垃圾資源化利用活動,不僅舉辦廚余堆肥表彰會,還為評選出的“最佳堅持獎”“最棒堆肥師團隊獎”“敬業模范獎”等社區模范代表頒發證書和發放獎品。總而言之,通過多樣化的活動設計,積極環保的生態理念、涓滴必行的實踐態度以及富有創造活力的壘土精神獲得持續發展,同時也激發了居民的垃圾資源化再利用意識,使得生態環保和綠色循環的價值理念深入人心。
四、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價值共創挑戰與優化策略
(一)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價值共創挑戰
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過程是基于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價值和知識而開展的多方互動與合作的過程。盡管Z社區的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限于老舊小區服務和功能短缺等先天不足,其價值共創質量仍面臨多重實踐挑戰。
首先,在社會價值共創方面,尚未形成穩固的居民集體行動。老舊小區廚余垃圾發酵、堆肥、消納等資源化利用過程,需要大量的人財物支撐和技術支持,有效的居民集體行動可以提升社區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降低廚余垃圾處理成本。然而,通過走訪,我們發現Z社區居住人口以老年人為主,老年居民的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受其生活習慣和垃圾資源化利用知識的限制,資源化利用的形式較為單一和初級;中青年居民限于工作壓力、參與動力等,對于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活動的參與度較為有限。由于社區承接的行政事務過多、收入來源有限等原因,社區內僅有一名廚余垃圾堆肥師常駐。此外,由于經濟和技術方面的限制,Z社區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管理資金和外包服務資金相對匱乏,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會資本的參與,參與合作的社會組織主要基于自主和志愿精神,廚余垃圾資源化項目的社會化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持。
“因為我們是老舊社區,物業收費低,管的事兒也少,光靠我們居委會工作人員,那我們的人力、物力基礎就是很薄弱,而且上面也沒有固定的垃圾分類資金支持,人員和資金都不到位,僅僅單憑我們幾個工作人員是很難改變目前社區垃圾分類現狀的。”“我們主要就是黨建和社會組織引領,經費是黨建經費,從頭到尾就是黨建這塊兒領著我們。光起來這么個項目沒有用,得有人去做這個事。”(Z社區工作人員A1,20220707)
“其實我們和社區書記,在沒有項目支持的情況下,就自己掏腰包還堅持又做了半年。因為我們師傅在持續堆肥,別人不給,師傅干活的錢你得給人家,已經這么大體力勞動了,人家天天拿出這個時間來,我們要是在這點補貼都不能保證的話,有點說不過去了。 所以我們就是自己拿著錢在做。”(Q社會組織工作人員A1,20220707)
其次,在知識價值共創方面,尚未形成常態化的居民知識更新機制。現階段,Z社區所開展的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實踐主要是以間歇性的主題活動和統合性的黨建項目為依托,居民關于高效分離、降解有害物質等方面的專業知識還比較有限。就知識價值共創實踐而言,一方面,相關活動信息主要以微信公眾號報道為主,關于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知識培訓、活動流程尚缺乏單獨的檔案化梳理和體系化的文本整理,限制了居民對于相關知識的整體性認知和對活動過程的集體記憶;另一方面,居民的主體性意識和實操性知識還有待進一步增強。在調研中發現,部分社區居民由于缺乏垃圾分類的知識儲備、缺少對環保酵素的認識或不認同社區的綠色微更新設計,存在不配合社區綠色行動,對廚余垃圾處理活動產生抵觸情緒,蓄意破壞堆肥箱,私占公共堆肥成果等個別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集體行動困境。
“我們開始參與這個社區治理的時候居民對我們是不信任的,對我們很陌生,我們說的話他們肯定也不會相信。他們會想你是誰啊?我憑什么跟著你做?所以這導致我們的各項活動都很難開展,甚至一些居民不但不配合,還從中搞破壞。”“強制靠法解決不了問題,你把他們都罰了嗎?最主要的問題是什么?在立法之前宣教很重要,我覺得還是居民的意識。”(Q社會組織工作人員A2,20220707)
“這些治理,那最終你到底要做一個什么事情啊,就是還是回歸到社區教育,把居民社區黨員這些老人、孩子、婦女全都教育起來,通過一個項目培育他們的意識。”(Z社區工作人員A3,20220107)
再次,在文化價值共創方面,尚未形成系統化的制度體系。保持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長效性,不僅需要正式制度的管理,還需要發揮社區精神、生活公約等非正式制度的規約。一方面,廚余垃圾的分類處理需要系統化的垃圾分類制度和終端處理措施保障社區垃圾分類的實效性,而Z社區關于支持和鼓勵居民進行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正式制度還很有限;另一方面,在Z社區中,部分居民受傳統觀念和生活習慣的束縛,對廚余垃圾的資源屬性缺乏必要的認知,長效落實廚余垃圾的資源化和減量化,除了要防止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裝混運”的分類難題,還需進一步推行簡便易行的垃圾分類投放裝置和資源化利用方式,提升居民開展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責任感和規范性。
“為什么居民都不愿意參與垃圾分類,因為你終于分好類了,但是你在終端那邊,他可能還是一輛車拉走,這個咱都是親眼能看到的。”(Z社區工作人員A3,20220107)
(二)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優化策略
首先,基于居民有效集體行動,提升居民的社會價值共創活力。社區居委會、社區居民、社會組織是老舊小區培育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意識的社會主體,同時也是影響老舊小區居民學習垃圾資源化利用知識、養成垃圾分類習慣的重要主體。唯有社會主體間形成有效的集體行動,才能真正提升老舊小區推進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自組織能力。為此,一是發揮社區黨委的組織優勢。社區黨組織是社區治理的中樞,既擔負宣揚落實黨的方針、政策,落實上級機構決議決定的職責,又具有密切聯系群眾、將社區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反饋給上級機構的責任。[11]為增進居民間的信任與合作,社區黨組織需持續向居民宣傳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方面的方針政策,將“綠色循環”理念滲透到社區治理之中,結合工作需要組建工作推進專班,與共建單位一起拓展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資金渠道和組織形式,統籌調配資金、物資等資源以推動具體項目的實施。二是提升居民自主參與的行動力。可以借助社區服務平臺和社區志愿者向居民宣傳垃圾資源化里利用的重要性,設置方便居民親自體驗的垃圾資源化利用示范點,完善資源化利用成果的評估反饋和獎勵機制,增設廚余垃圾收集容器數量,進而增強鄰里互動及居民參與欲望。
其次,基于居民認同感,提升居民的知識價值共創能力。居民參與是政府、社會、社區和社團等多元主體互動共治的實踐基礎和重要方式,而居民的認同感則是其參與行為的前提。[12]要提升居民參與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活動的認同感和知識價值共創能力。一是以常態化、活動化的形式普及生活類綠色環保知識。可以以系列化、進階化、趣味性的活動形式喚醒居民參與意識,在增進居民對于綠色文化知識的理解和認可的同時,引導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二是增強主題活動對于中青年居民的吸引力。通過定期開展綠色文化教育小課程,組織實訓性質的培訓課程和工作坊,豐富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產品類型,定期收集居民對于活動的建議等體現參與價值和活動實效性的方式,提升中青年居民的能動性和垃圾分類意識。三是提升垃圾分類監管質量的同時,鼓勵居民共享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知識和信息。一方面,可以嘗試在社區內打造集自然循環、環保教育、休閑功能于一體的且符合社區情境特點的綠色文化生態空間,建設集成垃圾轉運、可回收物分揀、有害垃圾暫存的社區垃圾處理中心,提升社區生活垃圾分類監管質量;另一方面,鼓勵居民通過經驗交流、答疑解惑的答疑小分隊、經驗交流微信群、節能標兵經驗分享會等自組織形式,宣傳引導節約用餐、光盤行動、減少一次性餐飲用具的使用,分享廚余垃圾能源化、肥料化等方面簡便易行的方法和經驗。
再次,基于制度和技術的驅動效應,提升居民的文化價值共創效力。完善的垃圾分類制度、綠色生活公約和標志性的綠色文化空間對于指導并強化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行為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建立健全社區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機制。主管部門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中應聚焦社區生活垃圾減量和廚余垃圾的資源化利用,通過建立健全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合理布局廚余垃圾再利用安置點、完善綠色社區建設行動方案等方式規范社區生活垃圾減量工作機制和主管部門職責,進一步明確符合老舊小區特點的社區垃圾資源化利用行動方案、資金支持、驗收方式、成果示范和社會化環保項目等。街道辦事處應結合老舊小區具體情況完善經濟補貼、減免費用、定期評比等激勵措施。社區則應持續完善關于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行為準則、踐行綠色消費和環保生態生活理念的綠色生活公約,在社區顯著位置(如社區廣場、出入口)張貼宣傳海報、設置宣傳欄、電子信息屏,用以宣傳利用廚余垃圾生成有機肥料的知識。二是智能化、技術化賦能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專業化和實用化。在發揮社交媒介、社區網格化管理賦能居民集體行動的同時,還應拓展老舊小區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資金支持來源,及時配備和更新社區廚余垃圾安置點和漚肥池,鼓勵和支持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資源化利用、環保AI智能管理等方面的新技術、新工藝的引進和應用,進一步拓展社區就地“消化”廚余垃圾的潛力和空間。
總之,老舊小區的廚余垃圾處理不僅面臨存留難、轉運難、含水率高、易滋生細菌飛蟲和產生異味等治理痛點,還存在全程收運資金壓力大、資源化利用設施短缺等“最后一公里”難題。老舊小區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程度決定著社區垃圾分類的成效,對推進老舊社區綠色化轉型、改善老舊社區生活環境、促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因地制宜推進廚余垃圾分布式處理等具有重要意義。青島市Z社區在動員居民參與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過程中,通過激發居民參與動機、豐富知識宣傳內容載體、營造綠色循環的社區氛圍等取得良好的價值共創效果,為城鎮老舊小區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價值共創活動提供經驗借鑒和實踐參考。鑒于老舊小區綠色社區基礎設施及綠色文化意識相對薄弱等現實挑戰,有必要通過促成有效集體行動、提升居民認同感、強化制度和技術驅動效應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居民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過程中的社會價值共創活力、知識價值共創能力和文化價值共創效力。
【參考文獻】
[1]邱玥.2025年底前我國將基本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N].光明日報,2023-05-25(10).
[2]戴祥玉,唐文浩.嵌合式治理:行政主導下老舊小區“微更新”的實踐探索[J].學習與實踐,2021(9):91-101.
[3]Kelly G,Mulgan G,Muers S. Creating Public Value: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Public Service Reform[M].London:Cabinet Office Strategy Unitit,2002:1-35.
[4](美)馬克·H·穆爾.創造公共價值 政府戰略管理[M].伍滿桂,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49.
[5]王學軍,韋林.公共價值研究的幾個重要問題——評Public Value:Theory and Practice[J].公共行政評論,2018(6):196-206.
[6]Stoker G G. Public Value Management:A New Narrative for Networked[J].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
inistration,2006(1):41-57.
[7]何艷玲.“公共價值管理”:一個新的公共行政學范式[J].政治學研究,2009(6):62-68.
[8]容志,孫蒙.創造公共價值:“紅色物業”的有益實踐[J].黨政論壇,2019(12):21-24.
[9]Seraj M.We Create,We Connect,We Respect,Therefore We Are:Intellectual,Social,and Cultural Value in Online Communities[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12(4):209-222.
[10]定明捷,徐宛笑.城市社區公共價值創造:內容、困境與出路[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28-37.
[11]姜秀敏.社區治理:典型模式及“一核多元”新模式構建[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9(1):38-45.
[12]袁方成.增能居民:社區參與的主體性邏輯與行動路徑[J].行政論壇,2019(1):80-85.
Value Co-Creation Logic and Optimization
in Kitchen Waste Utilization
——A Case Study from Qingdaos Z Community
Dai Xiangyu, Zhang Nuan
Abstract: Enhancing the capacity for kitchen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 among residents in older neighborhoods is not only a crucial step towards promoting source separation and reduction of domestic waste, but also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establishing green communities. From the theoretical standpoint of value co-creation and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the Z community in Qingdao, the logic of value cocreation in food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 encompasses three aspects: social value co-creation, knowledge value co-creation, and cultural value co-creation. However, it faces 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ility due to the lack of a robust governance community, a regular mechanism for knowledge updating, and a systematic institutional system.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kitchen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 it is imperative to expedi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overnance community, foster a sense of identity towards green activities, and amplify the impact of system and technology. This will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social value co-creation, the capability of knowledge value co-crea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ural value co-creation in kitchen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
Key words: residents of old neighborhoods; kitchen waste;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 value co-creation
(責任編輯:董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