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晨
摘要:課文注釋是中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當的注釋有助于師生更為準確地理解文本內容,體會作者情感。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短歌行》中的“慨當以慷”是“指宴會上的歌聲激越不平”這一注釋有待商榷。通過探討《短歌行》的創作背景,分析上下文語境,研究相關例句,借鑒其他學者的觀點,總結出“慨當以慷”的主語為“詩人”,其釋義為“內心情緒激昂”較為恰當。
關鍵詞: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短歌行》;慨當以慷;慷慨
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必修上冊收錄了曹操的《短歌行》一文。教材對“慨當以慷”的注解為:“即‘慷慨。這里指宴會上的歌聲激越不平。”筆者追溯到最早明確解釋“慨當以慷”的書籍是197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曹操集譯注》,將“慨當以慷”解釋為“慷慨的間隔用法。這句指歌聲慷慨激昂。”[1]粗略品讀,似無不妥之處。但是仔細琢磨,卻感到言不達意,有待商榷。“慷慨”一詞本是形容人的情緒激昂,但此處用來形容歌聲的激昂,似有不妥。以下從創作背景、上下文語境、相關例句和其他學者觀點等方面進行論證。
一、從創作背景把握詞語含義
《短歌行》的創作背景眾說紛紜。其一,萬繩楠認為《短歌行》是曹操在建安元年接待賓客的宴會上,與賓客共同完成此詩,意在表達賓客的憂思和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情[2]。其二,蘇軾和羅貫中認為《短歌行》是曹操在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之前創作的。蘇軾在《赤壁賦》中寫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可知,蘇軾認定此詩是曹操在赤壁之戰前所作。基于此觀點,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也提到,赤壁之戰之前,曹操于大江之上擺酒設宴,酒酣立于船頭,賦《短歌行》一首。其三,《曹操集譯注》中認為此詩是曹操創作于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之后,由于戰事失利,統一事業受到阻礙,加上年事已高,故抒發“人生幾何”的感嘆。[3]此外,據張可禮的《三曹年譜》,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創作了《短歌行》,借此抒發招攬賢才的愿望,“蓋與《求賢令》作于同時”[4]。無論《短歌行》誕生于何種背景下,前八句都顯露出詩人感嘆人生短促,后面幾句表達出詩人求賢建業的急切心情。明確此詩的情感基調和主旨之后,有助于較為準確地理解“慨當以慷”的含義。
二、從語境分析理解詞語含義
詞語的理解與語境密切相關。根據語境,分析詩歌的前八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意為:“我”面對著酒與歌,慨嘆這人生能有多少!人生就像清晨的露珠,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此刻“我”內心的情緒激昂,人生苦短的哀愁難以忘懷。用什么東西來消除這種憂愁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喝酒。倘若將“慨當以慷”釋義為“宴會上的歌聲激越不平”,則翻譯為“人生就像清晨的露珠,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宴會上的歌聲激越不平,人生苦短的哀愁難以忘懷”。此語義與第一處翻譯相比,“慨當以慷”的主語是宴會上的歌聲而不是詩人,既沒有凸顯詩人的主體地位,也不能強烈地表達出詩人自身情緒的激動以及內心深處的哀嘆。此外,前八句詩結合上下文可知主語都是“詩人”,若“慨當以慷”以“宴會上的歌聲”為主語,則造成主語不一致,略顯其與上下文脫節,邏輯關系較弱。因此,以詩人為主語,呈現“在美酒與音樂的刺激下,詩人感嘆時間短促,引起自己內心情緒的激昂,抒發人生苦短的哀愁”的邏輯關系更具有說服力,也更能夠強烈感受到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故將“慨當以慷”釋義為“內心情緒激昂”更為恰當。
三、從相關例句證實詞語含義
“慨當以慷”實則是“‘慷慨的顛倒和間隔用法,是為了葉韻和足成四字。”[5]現對“慷慨”一詞進行研究。
《說文解字注》中提到,“忼:慨也。從心亢聲。今俗別作慷。慨,忼慨。壯士不得志于心也。”此處指因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產生的某種情感。在《字源》中也提到,“忼,形聲字,從心,亢聲。本義為情緒激昂,后多寫作‘慷。慨,形聲字,從心,既聲。本義為內心激憤。”從構詞法上來看,“慷慨”是形聲字,偏旁是“忄”與人的心理活動有關,故本義指情緒激昂,內心激憤。此外,《王力古漢語字典》中指出,“慷慨,雙聲聯綿字。意氣風發,情緒激昂。”在《中華字海》中也提到“慷:(情緒)激昂”,并直接以“慨當以慷,憂思難忘”為例句。故“慷慨”一詞的本義為“情緒激昂”。
以下再列舉與《短歌行》同時代或更早年代的例句,探討“慷慨”的含義。例如:
戰國·宋玉《九辯》(屈原《九章》):“憎慍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袁梅在《宋玉辭賦今讀》對其解釋為“君王憎惡忠誠而不善言詞的美德,卻對偽裝的激昂慷慨盲目偏愛。”[6]表達了作者對巧言令色之人的厭惡,抒發自身懷才不遇的憤慨。故此處“慷慨”形容情緒激昂的樣子。
西漢·司馬相如《文選·長門賦》:“貫歷覽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左右悲而垂淚兮,涕流離而從橫。”李善注引如淳曰:“激厲抗揚之意也。”費振剛和仇仲謙對此句的理解是“貫串琴曲而體會其情操啊,內心感慨而激昂。左右的人悲傷而掉淚啊,淚水縱橫地流下。”[7]此句中的“慷慨”之義聯系上下文可知為“內心感慨激昂”,借用“慷慨”一詞,直接描寫出了宮廷女子失寵后的寂寞與哀傷。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王利器主編的《史記注譯》中,原文使用的是“忼慨”一詞,注釋為“慷慨”。[8]結合《說文解字》的解釋,可知此處的“忼慨”之義為情緒激昂、激憤,是因悲哀而引起情緒激動。項羽在面臨被漢軍及各路諸侯的軍隊重重包圍的情況下,夜晚聽到四面楚歌,心中震驚,于是慷慨悲歌,抒發悲痛之情。“慷慨”一詞蘊涵著凄婉悲涼之感,將項羽內心情緒展現得淋漓極致。
西漢·司馬遷《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袁盎常引大體慷慨。”王利器主編的《史記注譯》中將此句翻譯為“袁盎時常稱引大道理,慷慨激昂。”[9]則“慷慨”為“情緒激昂”之義,表現出袁盎性情剛直,敢于直諫。
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丈夫相聚游戲,悲歌忼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為倡優。”王利器主編的《史記注譯》中將“悲歌忼慨”譯為“慷慨悲歌。意氣激昂而悲憤地唱歌。忼慨,同‘慷慨”。[10]這句話描述了當男子們聚集在一起玩樂時,會意氣激昂而悲憤地唱著歌,白天殺人劫物,晚上盜墓、做奸偽和淫邪勾當;其中多有美色男子,去當倡優。“慷慨”表現出他們雖在做非法之事,但卻充滿激昂的干勁。本文則記錄了當時人們謀取生活、發家致富的手段,也反映了太史公的經濟思想和物質觀。
兩漢·佚名《西北有高樓》:“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在楊國孚等人將此句譯為“彈奏一次緊接著便是接二連三的嘆息,忽然之間她又感情激越,彈奏停止了卻還給人留下哀戚。”[11]其中的“慷慨”為“感情激越”之義。蔡世華等人也認同“慷慨”意為“激昂”。[12]這首詩以聽歌起興,感嘆知己難逢,頗有悲涼意味。
由上述的注釋和例句可知,在與《短歌行》同時代或更早年代的作品中使用“慷慨”一詞時,若主語為人,則大部分與“內心情緒激動、激昂”之義相關。除此之外,若主語非人,才可以使用“慷慨”的引申義。例如曹植的《箜篌引》:“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描寫了秦風的古箏聲是多么慷慨激昂,齊地的琴瑟聲是多么柔和婉轉。此句中用“慷慨”形容秦風的古箏聲,則“慷慨”可以翻譯為“形容音樂的慷慨激昂”。因此,結合前文的論證,《短歌行》中“慨當以慷”的主語為“人”,故釋義為“‘慷慨,內心情緒激昂”更為合理。
四、從其他學者觀點佐證詞語含義
此外,在較為權威的著作中,有學者也認同應將“慨當以慷”釋義為“一種不平靜的感情”或“情緒激動”。例如,北師大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5課中,對“慨當以慷”的注釋是“感慨嘆息的意思,是‘慷慨的間隔用法”。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朱東潤對于《短歌行》“慨當以慷”的解釋是:“慨而且慷。慨慷,同‘慷慨,指因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產生的一種不平靜的感情。”[13]另外,葉嘉瑩在《漢魏六朝詩講錄》中闡釋“慷慨”一詞時,將其釋義為:“形容一種情緒激動的樣子。”[14]由上可知,《短歌行》中的“慨當以慷”之義與“內心情緒激昂”有關。
結合文獻資料,通過對詩歌的創作背景、“慷慨”的相關例句、語境和其他學者觀點等多方面的論證,筆者認為在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必修上《短歌行》中,“慨當以慷”的釋義為“內心情緒激昂”比較妥當。
注釋:
[1][3]安徽亳縣《曹操集》譯注小組譯注.曹操集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19.
[2]萬繩楠.曹操《短歌行·對酒》新解[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02):104.
[4]張可禮編著.三曹年譜[M].山東:齊魯書社,1983:111.
[5]曹操著,夏傳才注.曹操集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22-25.
[6]袁梅譯注.宋玉辭賦今讀[M].山東:齊魯書社,1986:4.
[7]司馬相如著,費振剛,仇仲謙譯注.司馬相如文選譯[M].四川:巴蜀書社,1991:59.
[8][9][10]王利器.史記注譯[M].陜西:三秦出版社,1988:181,2173,2736.
[11]楊國孚,楊秋旸,亢博劍等編著.韻譯歷代經典詩詞歌賦曲[M].湖北: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1:43.
[12]蔡世華,孫宜君編著.大學生背誦詩文精選[M].江蘇: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7:18.
[13]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33.
[14]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24.
[基金資助:2022年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科研資助項目“學習文化視域下中小學傳承‘學習文化的教學范式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