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毅華
[摘要] 近年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了“五育并舉促進心理健康”,我校是一所具有鮮明藝術特色的高中,在心理課堂、心理主題教育活動中融合其他學科尤其是藝術領域的知識內容,借助藝術表達的手段開展活動是我們進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踐的方向。
[關鍵詞] 心理健康;心理活動;表達性藝術;融合
一、 案例背景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迅速地發展,學生成長環境的不斷變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凸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成了黨中央關心、人民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一項重大課題。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了“五育并舉促進心理健康”,具體內容為“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體強心、以美潤心、以勞健心”。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紫竹園中學組織開展了以“潤澤心靈 慧心成長”為主題的學校心理季
活動。
二、 案例實施
心理季活動以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學理念為主導,通過文學創作、藝術表達、體育活動等多種形式聚焦學生的生命成長,提升學生對自身、對他人心理健康的覺察與關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促進形成學生心理健康和個性主動發展的最終目標。活動的策劃與開展也符合現階段提倡的跨學科的理念與要求,體現了心理學科與其他學科領域之間的“合作”與“融合”。此次心理季活動主要圍繞個人、家庭、團體三個板塊進行。
(一) 個人:自我探索
1. 活動:“關于我的拼貼詩”創作
每個人生階段,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都是不同的,探索自我是一項終生的事業?!拔摇笔鞘裁礃拥??“我”喜歡做什么?“我”有哪些與眾不同?我有什么樣的奇思妙想?“我”擁有哪些能力?“我”有哪些潛力有待開發?“我”未來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活動要求學生利用舊雜志、舊報紙或舊書(色彩豐富),剪下自己覺得有趣、喜歡的字、詞、句;按照喜歡的方式組合成一首能夠代表自己的現代詩,貼在A4紙上。詩歌能表達自己的性格特質、興趣愛好、所思所想,體現自己獨特的個性……
這一創作活動在心理課上開展,一些作品在班級文化墻上進行了展示、分享。這種新穎的文學創作形式引發了很多同學的參與熱情,一些平時在課堂活動中不主動參與羞于表達的學生也拿起了剪刀,開始嘗試這種“拼貼+詩歌創作”的藝術表達。在這種心理與文學、藝術融合的活動中學生對自我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展現了獨一無二的個性特質,同時也讓不能言說的情緒通過一個個小紙片具象地表達出來,促進了自我表露、自我覺察和自我接納。
2. 活動:心理健康主題海報制作
這一活動是市級比賽項目的校內預選,同學們的積極參與使得筆者在報送優秀作品時難以取舍。最終選送出去的海報創作者就是一位一度受困于情緒問題的同學,她在創作中以打開、關上“心門”的對比勇敢地表達出內在的沖突以及對心理問題的正確認識,作品獲得了區中學組一等獎、市三等獎。
(二) 家庭:親子關系
活動:“親子關系”主題四格漫畫創作
親子關系是聯結孩子與父母的心靈管道,是維系家庭關系的重要紐帶之一。良好的親子關系應表現為雙向的愛和關心;平等、有效的溝通;恰如其分的界限感?;顒右笠运母衤嫷男问奖磉_對親子關系的認識與理解,可以圍繞“親子溝通中的一次沖突”“我為父母做的或父母為我們帶來的暖心事件”“理想中的親子關系”等內容進行創作,在漫畫中呈現各個角色對白背后的感受和需要。
在心理課上幾乎全員創作,同學們選擇繪畫的主題多集中在表達親子關系中的沖突,此外活動中附帶的一個小調查“父母說過的哪些話曾傷了你的心”“父母說過的哪些話曾給你溫暖”也反映出學生對當代家庭教育、親子關系有諸多的不滿,很多父母未能與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家長內心深處的“為你好”未能有效地傳達給孩子,甚至在傳達的過程中出現了扭曲。
和諧的親子關系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支柱,對孩子心理狀態的作用體現在很多方面,影響著孩子性格、人格的形成,也關系到家庭成員的幸福指數。我們通過漫畫創作的形式去了解學生對于家庭教育、親子關系的認識和需求,借助藝術表達使學生減少防御,釋放被語言所壓抑的情感經驗或困擾。通過對活動中搜集到的親子關系現狀進行分析可以使學校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
(三) 團體:朋輩關系等
1. 活動:“自選家庭”創意主題作品設計
每個人在生活經歷中都會遇到這樣一些成員,他們可能是同學、朋友、隊友、合作伙伴……他們雖然不是與我們血脈相連的家庭成員,卻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我們精神支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給予我們支持、陪伴和力量。在漫漫人生路上,我們需要學會發現他們、主動邀請他們進入我們的內心世界,建立起情感的橋梁,并積極地維系這種來之不易的關系。這種我們自己選擇組成的團體如同血緣家庭一樣,“自選家庭”成員之間也需要互相溝通、包容、扶持。學習找到自己在自選家庭中的定位,并處理好其中的關系,非常關鍵。活動要求以“自選家庭”作為主題展開思考,進行創意主題作品設計;作品規格不限,使用材料不限(可運用植物素材、紙張、布料、木材、金屬等任何材質),平面、立體
均可。
在這一活動中同學們結合通用技術(金屬、纖維、玻璃)課上學習的技能,在作品的設計、完成、調整、再完成,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過程中表達了對“自選家庭”成員關系的思考、體會和探求,同時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抒發情緒、重整過去經驗、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等。
2. 活動:團體心理拓展游戲
團體心理拓展游戲通常是“體育”與“心理”相融合的形式,我們以體育活動為主線,融合積極心理學中“踐行優勢品格”的練習,開展了“同舟共濟”“杯水運輸”等體育競技比賽活動。在體育活動中既發展學生的速度、力量、耐力、靈敏、協調等身體素質,同時也使學生通過體育活動發現自身及他人的積極心理品質,在強健體魄的同時培養積極人格。通過這一活動同學們加強了互相之間的交流,尤其是面臨高考緊張狀態下的高三同學意猶未盡,表示活動幫助他們解壓,如何面對成功激勵、合作競爭等問題,增強自信,共同進步。
3. 活動:“高三的學長學姐,我想對你說”海報創作
高一、高二年級以班級為單位進行了海報創作,為高三同學送上迎考祝福、加油助威?!按丝痰哪?,一定很辛苦吧,但我知道,你所品嘗到的辛苦是快樂的,因為他/她是有希望的辛苦。這段路上的你并不孤單,所有老師們會和你們一起并肩作戰,所有的高三學子會一起攜手并肩、無畏前行,所有的學弟學妹會為你們吶喊助威……”在這樣的表達中,高三同學帶著溫暖與鼓舞走上考場。
三、 總結與反思
在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凸顯的當下,五育并舉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學生積極成長,塑造健全人格顯得尤為重要。在眾多心理治療方法中,有一種治療方法被稱為藝術療法,也稱為藝術心理治療,即通過運用音樂、舞蹈、書法、雕刻、刺繡等藝術形式治療身心疾病。
藝術治療不局限于治療有心理問題的人,對所有人來說,藝術創作是一種自我表達,具有提升內在健康與幸福感的潛力。創作的過程也是一種自我療愈的過程,創作是一個安全的環境,可以繞開防御機制和表達障礙,有效地幫助創作者宣泄情緒。同時在指導者(如心理教師)的簡單點撥與指引下,創作者可以重整過去的經驗、處理內在沖突,解決潛意識中的困擾議題。
近些年來,整合了各種不同藝術形式的表達性藝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我校是一所具有鮮明藝術特色的高中,在心理課堂、心理主題教育活動中融合其他學科尤其是藝術領域的知識內容,借助藝術表達的手段開展活動,是我們進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踐的方向。從最初的心理周到心理月,再到如今的心理季,紫竹園中學不斷開發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間,結合學校藝術教育特色,探索發揮藝術的心理療愈功能,強化廣大師生心理健康意識,激發學生的自我探索,在活動體驗和感悟中放飛思維、愉悅身心、完善個性、自我成長,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素質。
[參考文獻]
[1] 章學云.表達性藝術治療研究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8(20).
[2] 湯曉霞.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淺議及運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2).
[3] 戴臘梅.繪出中學生的自我認識—表達性心理治療在中學生團體輔導中的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