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社新



摘要:平面向量作為數學工具對解題有很大幫助,它具有代數和幾何雙重性.以平面向量為背景的試題往往具有迷惑性、開放性,試題通常難度較大,靈活多變,解法新奇.2023年全國乙卷第12題就是一個典例,入口寬、解法多,有研究價值.
關鍵詞:數量積;圓;最值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4)11-0020-04
以平面向量為背景的題目作為高考壓軸題雖然不多,但是每次出現都很新穎,感覺似曾相識,又相去甚遠,入手難,推進更難.這是因為平面向量具有代數和幾何雙重性,往往使題目具有迷惑性、開放性[1].
1 試題呈現
題目(2023年高考乙卷第12題)已知圓O的半徑為1,直線PA與圓O相切于點A,直線PB與圓O交于B,C兩點,D為BC中點,若|PO|=2,則PA·PD的最大值為().
A.1+22B.1+222C.1+2D.2+2
2 總體認識
本題作為選擇壓軸題自有其獨到之處,具體表現為:首先,背景知識豐富,有圓與直線相切的位置關系,圓與直線相交的位置關系,弦中點,數量積運算和最值;其次,表象上雖屬于常規題,卻很有新意,融合度高,思路開闊,高度體現了高考的改革風向: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考查.
3 解法探究
思路1按照數量積的定義計算,從題設中尋找兩個向量的模,引入角來聯系向量的模與向量夾角,構造三角函數求最值[2].
解法1如圖1,連接AO,DO,因為直線PA與圓O相切于點A,所以AO⊥PA.
因為圓O的半徑為1,|PO|=2,
所以△PAO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PA|=1,∠APO=π4.
設∠OPD=β,當直線PA,PD在PO同側時,記為β負角;當直線PA,PD在PO異側時,記為β正角.
所以β∈(-π2,π2).
在Rt△PDO中,|PD|=2cosβ.
所以PA·PD=|PA|·PD|cos(π4+β)
=1×2cosβ×cos(π4+β)
=cos2β-sinβcosβ
=22sin(π4-2β)+12
≤1+22,
當β=-π8時,等號成立.
所以PA·PD的最大值為1+22.
故選A.
評析本解法容易想到,但是角β的范圍容易失誤,誤判為銳角,從而取錯最值.對于正負角的考查實屬精辟,也是創新,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教學精髓.以前不曾在正負角這個知識上做文章,或者說,以前應用較為淺顯.
思路2用特值法固定點A和點P,為引進直線參數方程構造條件,將向量問題轉化為三角問題.
解法2不失一般性,如圖2,依據題意,可令A(0,1),P(1,1).
易得圓O:x2+y2=1,①
直線PD即BC的參數方程為x=1+tcosα,y=1+tsinα
t為參數,α為直線的傾斜角,②
將②代入①整理,得
t2+2(sinα+cosα)t+1=0.
所以t1+t2=-2(sinα+cosα).
由參數t的幾何意義知|PD|=|t1+t22|.
所以|PD|=|sinα+cosα|.
數形結合得α∈(0,π2).
所以|PD|=sinα+cosα.
易知AP∥x軸.
所以PA與PD的夾角為α.
因此PA·PD=|PA|·|PD|cosα
=1×(sinα+cosα)×cosα
=cos2α+sinαcosα
=22sin(2α+π4)+12
≤1+22,
當α=π8時,等號成立.
所以PA·PD的最大值為1+22.
故選A.
評析本解法處理模長和夾角都顯得簡捷,當然概念性更強.將直線BC的傾斜角直接轉化為向量的夾角,比解法1簡單,也使后續運算方便許多.參數方程的引入是本解法的關鍵.
思路3抓住直線與圓相切,以及圓的中點弦,利用垂徑定理,易知A,P,D,O四點共圓,利用平面向量的坐標運算解題.
解法3如圖3,以線段PO所在直線為x軸,線段PO的中垂線為y軸,新的原點記為E,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
連接AO,因為直線PA與圓O相切于點A,
所以AO⊥PA.
因為D為BC中點,
易得A,P,D,O四點共圓,記為圓E.
因為|PO|=2,
所以圓E:x2+y2=12.
同時,P(-22,0),A(0,22).
連接DE,設∠DEO=φ,則D(22cosφ,22sinφ).
于是PA=(22,22),PD=(22cosφ+22,22).
所以PA·PD=12cosφ+12+12sinφ,
=22sin(φ+π4)+12.
當φ=π4時,PA·PD的最大值為1+22.
故選A.
評析這種方法變換了坐標系,被研究元素的坐標具體化、簡單化,從而使相關向量坐標可視化,于是數量積就水到渠成.將抽象復雜問題簡單化,需要較高的邏輯推理能力,從而簡化運算.
思路4本題中,點P的位置不影響問題的本質,因此可以特殊化,從而可以確定點A,于是可以把問題歸結為動直線BC與圓O的相交關系下的函數問題.
解法4不失一般性,結合題意,設P(-2,0),結合前文,易得A(-22,22).
圓O:x2+y2=1,設BC:y=k(x+2),
由y=k(x+2),x2+y2=1,得
(1+k2)x2+22k2x+2k2-1=0.
因為直線BC與圓O相交,
所以Δ=8k4-4(1+k2)(2k2-1)>0,
解得-1 另外,xB+xC=-22k21+k2, 所以xD=-2k21+k2. 因為yD=k(xD+2), 所以yD=2k1+k2. 于是PA=(22,22),PD=(21+k2,2k1+k2). 所以PA·PD=11+k2+k1+k2=1+k1+k2. 令φ(k)=1+k1+k2,-1 則φ′(k)=-1+2k+k2(1+k2)2. 由φ′(k)>0,得-1 由φ′(k)<0,得2-1 所以φ(k)在(-1,2-1)單調遞增,在(2-1,1)單調遞減. 因此φ(k)max=φ(2-1)=1+22. 故選A. 評析本解法是圓錐曲線的通解通法,借助導數求出最值,平時教學加強訓練,既對小題有幫助,又對解析幾何的壓軸大題有支撐作用. 思路5處理復雜函數是學生的難點,解法4中處理函數最值也可以從均值不等式入手,構造均值不等式是關鍵. 解法5結合解法4, φ(k)=1+k1+k2 =1+k(1+k)2-2k =1+k(1+k)2-2(1+k)+2 =1(1+k)+2/(1+k)-2,-1 因為-1 所以1+k+21+k≥22. 所以1+k+21+k-2≥22-2>0. 進而11+k+2/(1+k)-2≤122-2=1+22, 當且僅當1+k=21+k,即k=2-1時等號成立.故選A. 評析這類函數最值是常見模型,處理過程中要注意三點:一是定義域的限制,二是定值(常數)的構造,三是當均值不等式失效的情況下,及時利用對勾函數補救.這個問題可以衍生出其他類型的最值問題. 類型1已知h(k)=1+k1+k2,k∈R,求h(k)的值域.特點:定義域開放. 類型2已知h(k)=1-k21+k2,k∈R,求h(k)的值域.特點:解析式中僅含二次項. 類型3已知h(k)=1+k21+k,k∈(-1,1),求h(k)的值域.特點:與類型1比較,分子分母顛倒,更容易構造均值不等式. 類型4已知h(k)=1+k21+k,k∈R,求h(k)的值域.特點:定義域區別于類型3. 類型5已知h(k)=1+k+k21+k2,k∈R,求h(k)的值域.特點:與類型2比較,分子分母均為二次式,且含有一次項. 以上每種類型的處理辦法不盡相同,有興趣的同仁可以仔細研究. 4 高考鏈接 (2017年高考數學課標Ⅱ卷理科第12題)已知△ABC是邊長為2的等邊三角形,P為平面ABC內一點,則PA·(PB+PC)的最小值是(). A.-2B.-32C.-43D.-1 參考答案:B. 5 結束語 突破高考壓軸題要在日常教學中下功夫,尤其不能有畏難思想,比如遇到“難題”“新題”就因為害怕而放棄,因為下次可能不再遇見就僥幸過關,因為耗時較多就擱下,等等.事實上,只有加強耐挫力的培養,學生才能提高學習自信心.通過一定次數的磨礪,所謂的難題也就在感覺上變得容易.否則,學生的應試能力節節敗退,高端題害怕,中檔題也擔心. 突破高考壓軸題要在基本功上下功夫,不能搞套路化訓練.因為基本功扎實了,思路就開放了,邏輯就連貫了,運算就準確了,速度也自然提升了.反之,被灌輸一些套路的學生遇到新情景、新問題就只能束手就擒,無計可施,在考場上情緒激動,影響整場考試心理,這就是常說的“平時學得很好,高考沒發揮出來”.本題中,求函數的最值需要學生良好的基礎,無論是三角出口,還是分式函數出口都是日常教學的重點. 參考文獻: [1]劉族剛,唐忠.一道模擬試題的深度解題[J].數理化學習,2020(10):29-31. [2] 候正衛,王勇.2021年高考平面向量考點透析[J].中學生理科應試,2022(Z1):26-30. [責任編輯: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