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薈



摘要:在中國革命史上,延安時期是一個特殊的過渡時期。在延安時期,許多婦女為了抗戰勝利投身于革命,革命也賦予了中國女性走出家庭、為社會做貢獻的機會。中國女性一改往日柔弱被動的形象,不僅為士兵們紡織縫衣,更是讀書識字,親自上戰場,展現了巾幗英雄的女性本色。延安時期的女性英雄形象與當時延安所制定的婦女政策息息相關,這一點也突出表現在當時的文藝作品中,這些文藝作品中的女性英雄形象不僅體現了延安時期在家庭、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的改變,同時也使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關鍵詞:木刻版畫;女性英雄;延安時期
在母權制被父權制取代后,隨著男人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女人無法參與社會中的勞動,只能依附男人生存。20世紀初,西方的女權思想進入中國,引起了中國知識分子的關注,康有為等知識分子認為婦女解放有關國家的救亡圖存,提出禁纏足、興女學,形成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婦女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1]抗日戰爭爆發以后,中國共產黨亦十分重視女性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人們制定了一系列相關婦女政策,為婦女解放運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與中國婦女解放的實際結合起來,制定了《關于婦女運動的決議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等相關婦女解放政策。1926年,中共通過的《關于婦女運動的決議案》指出:“農民婦女乃斗爭著的最積極的革命者,應盡量的吸收到一切農民組織中來?!盵2]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以及一系列促進婦女解放的相關政策的影響下,延安的婦女從以往陳舊落后的思想中解放了出來,讀書識字,加入革命的隊伍,打破了原來的家庭中的牢固的父權制度,實現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與男同志們一起支援部隊、共同學習、參政議政,與男同志一樣扛起了革命的大旗。
一、女性英雄與革命
女性英雄對革命的作用是巨大的。毛澤東曾說:“婦女占人口的半數,勞動婦女在經濟上的地位和她們特別受壓迫的狀況,不但證明革命對婦女的迫切需要,而且是決定革命勝敗的一個重要力量?!盵3]在抗戰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家急需女性的參與和支援,革命正好給予飽受壓迫的女性一個機會離開家庭、走向社會,婦女不再需要遵守舊封建社會對于女性的要求,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樣,跨出自己固有的性別桎梏,投身于革命斗爭。她們既可以是賢妻良母,也可以是“女豪杰”“女英雄”“女戰士”。這不僅是中國革命的需求,同時也是婦女追求獨立自主道路的需求。在抗日戰爭的背景下,人們也期待婦女能夠走出家庭,成為社會人,參加民族解放斗爭。延安時期的藝術作品也在大力宣傳女性英雄形象,通過女性英雄形象影響中國的廣大婦女加入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斗爭之中。
二、延安時期木刻版畫中女性英雄形象溯源
隨著延安時期各種政策的制定,女性不僅逐漸提高家庭中的地位,并且在社會上也積極參與革命。在延安時期的木刻版畫中不僅存在大量的男性英雄形象,還出現了許多女性英雄形象。在抗日戰爭時期,由于木刻藝術的木板材料來源豐富,加上木刻復制的要求較低,無論是國統區還是抗日根據地的抗戰宣傳工作,都大量采用了木刻版畫這一藝術形式。
延安時期木刻版畫中出現的這些英勇無畏的女性英雄形象,為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邁開了一大步。延安時期的女性英雄形象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有的,從版畫家古元的木刻版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邊區女性在參加革命斗爭之前的形象。在古元的木刻版畫作品《鄉政府辦公室》(圖1)和《逃亡地主歸來》(圖2)中可以看到女性受到封建壓迫的身影。在《鄉政府辦公室》這幅作品中,里面的女人裹著小腳,半彎著腰,發髻盤在腦后,儼然是一個舊社會中已婚婦女的形象?!短油龅刂鳉w來》描繪的是國共合作抗戰初期建立了民族統一戰線后邊區出現的一種景象,地主一家因為愿意參加抗日被當作同盟者對待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古元對抗戰初期的黃土高原的家庭關系做了生動的刻畫,女人形象在這幅木刻版畫作品中依舊是受到父權制意識形態壓迫的,女性是以一個依附者的形象出現的,在前面還行走著一個牽驢的仆人,這個仆人被壓彎的腰和佝僂的體態,都顯示出舊社會底層百姓沒有基本人權的真實狀態。
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纏足陋俗的嚴重危害并決心廢除纏足的陋習。1932年8月,湘贛省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決議明確規定:“鏟除封建習俗,廢除穿耳,蓄發,纏足,束胸等封建殘余。”[4]這讓女性得以從纏足的陋習中解放出來,從而有條件加入革命隊伍以及大生產運動的隊伍中去。廢除纏足的陋習,一方面可以幫助摧毀落后的封建制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解放,促進婦女的解放,同時促進革命事業的順利發展。婦女占據了全世界人口的半邊天,要想完全贏得抗戰的勝利,婦女的力量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谷諔馉幉粌H解放了女人的腳,同時也給女性樹立了堅強、無畏的正面形象。
三、延安時期女性英雄形象在木刻版畫中的體現
(一)革命中的女性英雄形象
延安時期木刻版畫的女性英雄形象不僅有革命女性,還有參與紡織和衛生救助的勞動女性英雄形象。秦征創作于1940年的木刻版畫作品《婦女擔架隊長》(圖3)表現了1940年百團大戰中冒險強渡滹沱河的平山婦女擔架隊女隊長形象。當時女隊長發著高燒,卻不顧自身的安危,來到前線背起傷員,率先踏入湍急的河流,把傷員送到后方醫療隊。《婦女擔架隊長》鼓舞了當地許許多多的女性青年,組織成立了青年婦女的救助組、軍鞋組和支前擔架隊。婦女擔架隊長麻利、果斷、機智、勇敢的作風常讓人忘記了她是個姑娘,擔架不夠用,傷員有增無減,她背也要背著走,弱小的她背著比她高、比她重的戰士,翻山越嶺,走過了許多路程。她很瘦,卻總是將少得可憐的食物分給傷員和擔架員。[5]范云的《胡春花擁軍救護站》和李少言的《黃河渡傷員》等木刻版畫均體現了女性參與抗戰革命時所做出的貢獻。
(二)生產勞動中的女性英雄形象
魯迅在他的作品《娜拉出走后》中提道:“婦女解放最要緊的是經濟。”[6]提高婦女的政治地位和文化水平都需要有婦女的經濟獨立作為基礎。因此,在延安時期,人民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婦女參與紡織,為戰士們解決穿衣需求,還有變工隊、婦女自衛隊這些組織,使婦女們紛紛走出家庭,加入了社會的公共事業中。無論是在革命中還是大生產運動中,都出現了一些女性英雄形象。延安時期的女性英雄形象對婦女解放的推動作用不僅僅在于家庭地位的改變,更體現在婦女社會角色上的改變,由此推動婦女解放運動的進程。
中國歷來有許多女性形象的塑造,但都是把女性放在需要被拯救的角色當中,或者令人同情的角色之中。延安時期才真正意義上塑造了女性英雄的形象。人們可以在古元早期的木刻版畫中發現,女性都是裹著小腳、瘦弱的形象。直到延安時期女性參與革命、參與生產活動之后,木刻版畫中才出現了獨立堅強的女性英雄形象。延安時期木刻版畫中的女性不僅廣泛參與革命活動,這體現在《婦女擔架隊長》和《胡春花擁軍救護站》中,而且在大生產運動中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古元的《菜園》、蘇光的《摘棉花》、徐靈的《保衛春耕》(木刻年畫)、力群的《幫助群眾修理紡車》(圖4)都描繪了女性積極參與大生產勞動的形象。小學教師陶端予,留著齊耳短發,頭上戴著軍帽,作為女干部,她幫助群眾修理壞掉了的紡車。陶端予不僅是掌握了知識的“新女性”,亦是參與生產勞動的一分子。
四、延伸與變遷——女性英雄形象對新中國婦女形象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頒布使男女平等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女性擁有的正當權益。新中國成立前,大多數女性的活動范圍只限于家庭,只有少數女性參與社會生產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廣大婦女不僅參與生產勞動,還參加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延安時期的革命女性形象在新中國時期也得到了延伸,在延安時期,有大量歌頌女性英雄形象的藝術作品出現,這一現象也延伸到了新中國的藝術作品中。革命歷史小說《林海雪原》創造了大量身負時代烙印的女性形象,這些女性形象也與之前的女性弱勢的形象不同,《林海雪原》中的白茹和《百合花》中的女戰士們與戰爭中的受害者具有了本質上的差異,她們是在戰爭中做出了貢獻的女英雄形象,而不再是被欺負的角色。延安時期還出現了許多“無性別”的女性形象,這些“無性別”“鐵姑娘”的女性形象,符合新中國政權所提倡和推行的“女性能頂半邊天”的婦女政策。陳履生在文章《新中國繪畫中的女性形象》中論述了新中國成立后描繪婦女受到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而參與社會勞動的相關文藝作品,其中楊訥維1959年創作的木刻《火鳳凰——向秀麗》就是表現向秀麗作為女勞模面對突發火災的穩重與沉著。隨著女性在新中國政治地位的提升,各類表現新中國女性的美術創作不斷涌現,體現了新中國主題創作利用女性的魅力而獲得了不同于過去的特點,也超越了男女平等的概念,表現出新中國“女性能頂半邊天”的重要思想。版畫家鄧澍的新年畫《保衛和平》和彥涵的版畫《我們衷心熱愛和平》也表現出了新中國女性與特定主題所體現出的特別的關系。
五、結語
延安時期的女性英雄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女性意識的影響在當時的藝術作品中有深刻的體現,木刻版畫亦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抗日戰爭時期,延安是抗日戰爭的重要根據地,女性是無產階級解放的一部分。中國共產黨始終大力倡導男女平等,動員了許多女性同胞加入了這場革命,婦女們不僅通過紡織、生產做好了后援工作,還拿起槍支,奔赴抗日前線。她們用自己的力量為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用自己的力量提高了家庭、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地位。這些木刻版畫中的女性英雄形象就是延安時期婦女走出家庭走向社會,為革命做貢獻,積極參與生產勞動的真實影像。這些女性英雄形象對當時的婦女們參與抗戰有巨大的宣傳作用,并且對以后女性獨立的事業有著極大影響。這也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及中國共產黨許多方面政策的制定。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一直為男女平等做努力,中國婦女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不僅改變了婦女在家庭、社會和政治上的地位,還對中華民族的解放起到了助力作用。
(西安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中共天津市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天津市婦女聯合會.鄧穎超與天津早期婦女運動[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7.
[2] 中華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中國婦女運動歷史資料1921-1927[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6.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聯合會.毛澤東主席論婦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4] 湘贛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上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5] 史永平,何健慶,郝雪廷.八路軍抗戰文藝作品整理與研究:木刻版畫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6] 魯迅.魯迅全集(四)[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