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優 胡玉

摘要:家風是特定家庭傳統的體現,反映了家庭成員的生活態度、處世方式、精神風貌和道德品格,并為日常生活提供了指導。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思想包含了立德、勉學、孝親、忠誠、廉潔、節儉等優秀價值觀。在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思想仍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培育新人,營造清廉政風,優化社會風氣,弘揚傳統文化。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家風;傳承方式;價值意蘊
家風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家教一直備受重視?!抖Y記·大學》強調個人修養與家庭和諧的關系,以及家庭和諧與國家治理和天下安寧的緊密聯系。因此,家庭和諧對于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繁榮至關重要。通過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和道德規范來培養家庭成員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可以促進社會進步和和諧發展,為國家繁榮和社會和諧做出貢獻。
一、傳統家風的產生緣由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長期形成的風氣、風格和風尚,反映了家庭成員的生活態度、處世方式、精神風貌和道德品格。它與中國漫長的社會發展史密切相關,受到經濟結構、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共同影響。
(一)傳統家風形成的經濟基礎
家風家訓起源于農耕文化和中國古代鄉土親緣社會,強調集體主義思想和家族文化。家庭是農業社會的最小單位,家庭和家族在中國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家庭生活得以改善,家族地位得以提升,這為中國傳統家風的出現打下了經濟基礎。
(二)傳統家風形成的政治基礎
中國傳統家風思想的形成受到政治制度和封建統治者的影響。家風是家庭傳統的體現,反映了家庭成員的態度和道德品格。中國傳統家風思想包括立德、勉學、孝親、忠誠、廉潔、節儉等價值觀。政治制度和封建統治者通過宣傳教化措施推動忠孝思想在民間傳播,如舉孝廉制度、三綱五常、九品中正制。這些傳統家風思想仍在新時代中發揮作用,有利于培養人、改善政風、優化社會風氣,并弘揚傳統文化。
(三)傳統家風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礎
在中國傳統社會,儒家思想作為主導意識形態,對政治經濟環境產生了深遠影響。它強調家庭倫理道德對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并通過家風家訓的傳承,塑造了家庭成員的行為準則。儒家的三綱五常觀念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得以實踐,培養了人們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在傳統社會中形成了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的框架,為傳統家風形成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中華優秀傳統家風的傳承方式
家風是家文化的靈魂,家庭是家文化的載體,而家風的傳續是通過家教、家規、家訓等形式來實現的。因此,了解傳統家風的傳承方式有助于傳承與弘揚中國傳統家風文化,進而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家庭教育:傳統家風的具體實踐
中國傳統家風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父母和長輩對子女進行教育和影響的過程。古代中國注重父母的言傳身教,通過自身榜樣的力量對子女產生影響。家庭教育也通過家庭文化和家庭氛圍的影響,塑造了后代的行為習慣、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因此,家庭教育對于傳承中國傳統家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家規家訓:傳統家風的文字載體
家規家訓是傳統家風的文字載體,它是由父祖長輩為子孫后代制定的原則、教條和規定。家規家訓鞏固了家風,對家庭成員的道德規范起到引領作用。在中國古代,家規家訓以口頭訓誡和書面文字呈現。《顏氏家訓》《溫公家范》《曾國藩家訓》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家規家訓作品。這些家規家訓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強調修身做人和勤儉持家,并通過家庭教育代代相傳。它們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為核心思想,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中華優秀傳統家風的核心內容
家風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社會風氣、國家治理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伴隨著悠久的中華文明延續了幾千年時間。從流傳至今的家訓家規中可知,中國古代家風家教所涉及的領域頗為廣泛,主要包括立德、勉學、孝親、忠誠、廉潔、節儉等內容,其核心思想如下。
(一)立德修身:立身必先立德,無德無以立身
中國自古以來就注重家庭成員的品德修養,很多流傳下來的家訓也在告誡子孫要志存高遠,樹立遠大抱負,成為有作為的人。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教育子孫“讀書治學當以增益德行,敦厲風俗”[1]為第一要務。清代王師晉在《資敬堂家訓》中教育后代子孫“修德存心如根本”[2],認為修德存心才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曾國藩在給次子紀澤的信中說:“爾心境明白,于恕字或易著功,敬字則宜勉強行之,此立德之基,不可不謹?!盵3]由此所見,傳統家規家訓普遍認為德是立身之本,教育子孫后代要立德修身,并要從小就培養他們的道德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正所謂“養正于蒙,學之至善也”。
(二)耕讀傳家: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在中國傳統社會,能夠在祖輩居住的田園里讀書務農、繁衍生息是千千萬萬家庭延續千百年的光榮和夢想。也因此,在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封建社會里,“耕讀傳家”既是小康農家也是眾多仕宦之家的精神追求?!睹献印けM心上》說:“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盵4]所謂“窮則獨善其身”,就是擇一種脫離現實政治、歸隱田園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農耕種地與吟詩作文并行不悖,進則可以出仕榮身,兼濟天下,退則居家耕讀,尚有獨善自身的地步。顏之推在《顏氏家訓·勉學》中提出:“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盵5]曾國藩也曾說:“歷觀古來世家久長者,男子須講求耕讀二事?!贝送?,在中國古代,還有很多勸勉子弟讀書的典故和詩句,如斷機教子、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等歷史典故,以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等。這些典故與詩句無不說明讀書在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性。時至今日,耕讀傳家的觀念仍然值得推崇。與其說耕讀傳家是一個成語,不如說是先輩留予我們的精神財富。進入新時代,或許許多人無需再事農桑,但是“耕”又何止指種地,“耕”是自力更生,也是勤勞務實、腳踏實地的優秀品質。
(三)孝老敬親:做人以修身為本,修身以孝道為源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庭作為基本社會單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是感情、經濟、思想和文化的結合體。孝悌作為中國倫理道德的核心,體現了儒家親親、尊尊、長長的精神,并承載著家族縱向責任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意義。孝悌的實踐建立了家庭內的親密情感聯系,維系著社會關系,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寶貴財富?!洞蟠鞫Y記》中將子女的身體視為“親之遺體”,父母對子女有生與育之“大恩大德”,因此便要求子女應該具備“孝”之德性,“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在舉手投足之間應當心存對父母的感念與關心。[6]因此,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無論是君侯將相還是黎民百姓,都非常重視孝悌人倫的培養與教化。例如,唐代名臣柳玭在《柳玭家訓》中強調:“立身以孝悌為基,以恭默為本?!盵7]司馬光在《溫公家范》中教育后代:“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盵8]清代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告誡眾人:“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9]這都表明在“家國同構”的中國傳統社會中孝悌文化對維護社會穩定和家庭秩序的重要作用。
(四)忠誠愛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對于“忠誠愛國”理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一結構中,家庭、家族和國家之間存在直接聯系?!吨芤住分刑峒傲颂斓亍⑷f物、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儀等關系。家與國相通,齊家與治國相輔相成。這使得孝悌的倫理情感轉化為對國家的忠誠和奉獻,形成了“忠孝相通”思想,進而產生了“忠誠愛國”的政治觀念。
在“忠誠愛國”思想的感召下,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教導后代為國為民的家風家訓。北宋理學家謝良佐鼓勵后代懷有“天下之志”,表達了對后代將家國精神代代傳承發揚的希望。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的母親在其背上刻下“盡忠報國”四個字的故事廣為人知,被視為注重愛國教育的典范。這些家風家訓體現了“忠誠愛國”的價值意蘊,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承擔起自己的愛國責任和使命。
(五)清正廉潔:獨廉潔而不容兮,叔齊久而逾明
清正廉潔思想作為傳統美德在中國古代社會至關重要。在春秋戰國時期,《韓非子》中就有“所謂直者,義必公正,公心不偏黨也”。西漢賈誼的《新書》中也曾有這樣的定義:“兼覆無私謂之公,反公為私”,“方直不曲謂之正,反正為邪”,“據當不傾謂之平,反平為險”。齊國政治家晏嬰將“廉”提到“政之本”“民之惠”的高度,強調廉為做官之根本,貪乃從政之大忌:“廉者,政之本也,民之惠也;貪者,政之腐也,民之賊也。”可見,“律己廉為首,立世德為先”既是中國古代官德的核心命題,也是對為官者在律己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10]歷代家訓中關于清正廉潔的內容也頗為多見。北宋范仲淹在《告諸子及弟侄》中告誡其后代及兄弟子侄:“賢弟請寬心將息,雖清貧,但身安為重……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營私利。”[11]包拯留下的家訓說:“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12]從這些家訓名言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到中國古人的為政之道和處世之道,還能感悟到古圣先哲的人生智慧。
(六)勤儉節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盵13]古往今來,勤儉節約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和道德風尚,又促成了節儉家風的形成,留下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詩句)的歷史警思。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告誡子孫要明了勤儉節約背后的道理,那就是勤儉者欲望淡薄,在人生道路上受物質條件左右的程度也小,不至于為了求財去犯險作惡,自然可以過得平安;反之,不能固守勤儉,欲望太多,為官就易成貪官污吏,為民易作奸犯科。所以勤儉寡欲是美德之源,奢侈多欲是萬惡之始,即“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14]。勤儉節約是永不過時的優良家風,是代代傳承中的領悟,更是對一個家庭最好的守護。
四、中華優秀傳統家風的價值意蘊
尊老、孝親、誠信、重視教育、和睦相處、儉樸節約、承擔社會責任等價值意蘊強調了家庭關系的和諧、家族文化的傳承以及個人品德的培養,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和實現個人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為培育時代新人提供思想動力
中華優秀傳統家風和家訓中的思想,如修身立德、耕讀傳家、敬親孝老、忠誠愛國、清正廉潔、勤儉節約等,為培養全面發展、擔當民族復興使命的新時代青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動力。它們引導著青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引導他們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而努力,綻放出青春的光輝。這些價值觀念對青年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也為他們建設美好社會和實現個人理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沃土
傳統家風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沃土的作用。同時,傳統家風思想蘊含著個人修養、社會道德和愛國情懷等方面的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的內涵高度契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同時賦予傳統家風思想新時代的氣息,使其與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相適應,可以實現中華文化的歷史傳承,并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提供有力支撐。在傳統家風思想的基礎上,通過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不僅可以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還可以推動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實現人民幸福的目標。
(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
家風思想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祖輩對后代成長的期望,也是傳承中華美德的精神象征。優良家風通過闡明事理、教化育人,凝聚了社會的價值認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生動體現,也是營造誠信友善社會環境的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以培育優良家風為基礎,將其與當代社會融合,用家風中的傳統美德指導和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這樣可以讓中華傳統文化發揮獨特價值,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有助于使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蘭州交通大學)
參考文獻
[1] 夏家善,夏春田.顏氏家訓[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67.
[2] 趙娟.家風沁潤人生[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1:8.[3] 曾國藩.曾國藩家書[M].武漢:崇文書局,2012:84.
[4] 王丹,趙芳.孟子[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9:260.[5] 同[1].
[6] 同[2].
[7] 夏家善.名臣家訓[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36.
[8] 張天清.中華好家風[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8:63.[9] 王永彬.圍爐夜話[M].武漢:崇文書局,2007:174.
[10]同[2].
[11] 同[8].
[12]同[2].
[13]鄭可春.六國論答司馬諫議書訓儉示康[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14]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