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百平
摘? 要:研究生導師對學生的指導模式和指導成效是決定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核心問題。該文以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導師負責制與科研團隊有機融合的“1+1+X”導師團隊指導為模式,以高水平學科科研平臺為支撐,以研究生定期學術交流制度化常態化為途徑,以學術成果評價獎勵為激勵,構建導師團隊、科研平臺、學術交流和成果評價“四位一體”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破解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制約瓶頸。實踐證明,“1+1+X”導師團隊指導模式可激發研究生導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指導成效,能夠培養出具備創新能力的高質量研究生。
關鍵詞:“1+1+X”導師團隊;指導模式;學術交流;創新激勵;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5-0076-04
Abstract: The mode and effectiveness of guidance of graduate tutors are the key issue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1+1+X" tutorial group guidance mode is based o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mentor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supported by high-level disciplinary research platforms.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normalization of regular academic reports by graduate students is taken. The students are motivated by academic achievement evaluation rewards. We have established a "four in one" graduate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that includes a team of mentors, an innovation platform, academic exchange, and innovation incentives. The bottleneck of cultivating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s cracked. Practice has shown that "1+1+X" tutorial group guidance mode strengthens the existing graduate training model. It can cultivate high-quality graduate stud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ability.
Keywords: "1+1+X" tutorial group; guidance mode; academic exchange; innovation incentive; innovative ability
研究生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大力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務,也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2]。教育部發布的《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我國研究生招生117.65萬人,比上年增加7.00萬人,增長6.32%;其中,博士生招生12.58萬人,碩士生招生105.07萬人。在學研究生333.24萬人,比上年增加19.28萬人,增長6.14%;其中,在學博士生50.95萬人,在學碩士生282.29萬人[3]。創新能力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責任,但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快速擴大,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不足已成為關注的焦點[4]。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關鍵在于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關鍵在于導師隊伍建設。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學(以下簡稱“我校”)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例,以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導師負責制與科研團隊有機融合的“1+1+X”導師團隊指導為模式,以高水平學科科研平臺為支撐,以學術交流和研究生定期學術匯報制度化常態化為途徑,以學術成果評價獎勵為激勵,構建了導師團隊、創新平臺、學術交流和成果評價“四位一體”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破解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制約瓶頸,研究生培養質量取得了顯著效果,可為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探索與實踐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 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不足
創新能力是指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是一種能夠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2]。創新能力的共同特征是依靠思想、思維的改變而表現出來的具有獨特的思考問題的能力、革新產品的能力或者形成新思想、新方法的能力[5]。研究生創新能力是指通過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和科學研究,利用已積累的理論知識、研究結果,經過科學論證和實踐檢驗,產生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的能力。把研究作為衡量研究生素質的基本指標,培養具有研究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
但研究生規模擴大的同時也給研究生教育帶來了一系列挑戰,例如出現了入學筆試對創新思維能力考核不足、研究生培養模式單一,部分導師責任心不強、未能履行好導師職責,部分導師指導學生過多或指導能力不足、難以發揮導師集體指導作用,跨學科研究難度大等亟待解決的問題[6-8]。以我校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為例,具體表現:跨學科生源較多,單一導師指導能力不足,研究生參與系統科研訓練不夠,缺乏制度化的學術交流平臺,學術交流氛圍不足,研究生學術交流能力差,創新激勵機制不完善,自主創新動力不足等,制約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 構建“1+1+X”導師團隊指導模式,提高指導成效
目前我國研究生導師指導模式仍以單一導師指導模式為主體,研究生指導方法主要以導師單獨指導和研究生小組會議指導為主[1]。針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不足,本文以導師負責制與學科團隊有機融合的“1+1+X”導師團隊集體指導為模式,實行學術帶頭人領導下的導師負責制,發揮團隊優勢,提高了指導成效,增強研究生創新能力。
(一)? 嚴格執行導師動態管理,提高導師指導水平
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和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責任人,是研究生學術道路、價值觀塑造的重要引路人,在研究生思想品格、學術志向、創新能力和價值追求等方面發揮著關鍵性作用[1]。學科十分重視強化研究生導師的責任,充分發揮導師的指導作用,加強研究生的學術創新。研究生導師的選聘、培訓、考核嚴格參照《南昌航空大學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管理辦法》執行。重視研究生導師上崗培訓和個人能力提升,執行每三年一次研究生導師指導能力綜合評價。健全師德考核,強化師德監督,將研究生導師師德師風貫穿導師遴選、培訓、考核全過程。
選派教師出國訪學,培養教師的國際化視野和先進的研究生培養理念;選派教師到西北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航空航天高校攻讀博士學位,提升教師的學歷層次;每年選派老師到航空航天企業掛職鍛煉,熟悉航空航天背景,提升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和服務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能力。
(二)? 組建“1+1+X”導師團隊,實現集體指導
研究生導師對學生的指導模式和指導成效是決定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核心問題。針對單一導師指導不足,對團隊導師學術背景、項目、研究特長及實驗設備等進行統一調配,結合研究生研究方向和學位論文選題、研究生知識結構,量身定做,組建“1+1+X”導師團隊,制訂個性化研究生培養計劃,因材施教,精準個性化培養,導師團隊集體指導模式運行機制和責任分工見表1。
以我校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學科方向為例,跨學科研究生生源約占50%左右,以機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專業為主。針對這種生源現狀,學科帶頭人(學科方向負責人、學科團隊負責人等擔任)組織相關老師,先后組建“航空構件精密成形技術”“飛行器特種構件先進連接技術”“高效精密加工技術”等10余個“1+1+X”導師團隊,實行團隊學術帶頭人領導下的導師負責制。明確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在學術帶頭人的領導下,加強合作交流與資源共享,充分發揮學術群體的整體優勢,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和育人環境。充分發揮“學科團隊”號召力和導向力的獨特育人作用。既培養研究生構建知識、研究設計、理論構思和提升轉化等個人能力,也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
(三)? 嚴格導師團隊管理,保證指導成效
導師組指導優勢、成效取決于導師團隊的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武漢大學探索了研究生跨學科培養實踐[9],實施了跨學科導師團隊合作指導、跨學科招生、跨學科培養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也面臨導師團隊如何實現其高度融合與緊密分工、職責劃分、經費分配等問題。“1+1+X”導師團隊實行學科帶頭人領導下的導師負責制,將團隊導師之間的優勢集成復合起來,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合作交流。學術帶頭人充分發揮自身的學術影響力,協調好團隊導師與導師、導師與研究生、研究生與研究生等之間相互工作關系。嚴格規范團隊管理,團隊每位導師都要積極指導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導師與導師、導師與研究生、研究生與研究生之間的交流活躍,加強了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針對性和指導成效。表2是航空構件精密成形技術學科方向團隊構建的“1+1+X”導師組建設情況。
2021年以來,本學科授予碩士學位148人,18人獲國家獎學金,17人獲省政府獎學金,獲江西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5篇,中國航空學會優秀學位論文獎2篇,獲得省級研究生創新資助項目7項,授權專利10項,發表學術論文343篇,平均就業率95.6%。
同時,這種“1+1+X”團隊有機融合的模式,十分利于青年導師的個人發展和成長。2021年以來,“飛行器特種構件先進連接技術”導師團隊獲江西省省級示范研究生導師創新團隊,新增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各1人,中國科協青年托舉人才2人,省級金牌研究生導師2人。
三? 搭建高水平學科科研平臺,夯實培養條件
(一)? 加大投入,建設學科科研平臺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2017年入選江西省一流學科,2018年以優秀成績通過碩士點合格評估,支撐我校工程學2018年進入ESI1%。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學科方向擁有電子束焊機、金屬3D打印機等大型先進儀器設備。2021年以來,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60余項,用于研究生培養的數據庫23種,國內專業期刊269種,電子期刊讀物7 302種,能滿足研究生培養需要。高水平的學科科研平臺,夯實了研究生培養支撐條件。
(二)? 以科研項目為牽引,培養創新思維方法
國外一流學科之所以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首要原因就在于確立了與科學前沿研究一體化的研究生培養理念[10]。研究生教育“以科研為首要成分,導師的作用在于把科研和教學結合起來——科研活動十分恰當地成為一種教學模式。學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學習結合起來——科研活動轉變為一種學習模式”[11]。大力支持研究生深度參與高水平科研,保證研究生接觸到學科研究領域的最前沿,是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高質量研究生的關鍵環節。研究生參與科研項目申報及其研究過程,深入了解學科前沿發展方向、發展現狀,發現凝練存在的科學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在科研中培養研究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
學科嚴格執行有在研項目和經費為指導研究生前提。研究生獲得的創新成果與參與課題情況呈顯著正相關。研究生指標向國家級科研項目傾斜,并在“1+1+X”團隊范圍內調配實驗設備、科研項目等,保證研究生100%參與高水平科研項目,進行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學術訓練,鍛煉研究生創新思維和學術研究方法,強化研究生問題意識,提升研究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轉化等創新能力。
(三)? 以學術交流為途徑,增進師生交流
學術交流已成為研究生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是研究生了解最新知識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針對我校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研究生學術交流能力差,主辦承辦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會議、研究生論壇20余次,每年邀請10余名國內外學者來校學術交流。研究生參加學術活動,了解學科前沿新知識、新技術,擴大學生視野,撰寫體會,導師考核,培養綜述總結能力。
“1+1+X”導師團隊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圍繞研究生畢業論文選題、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與討論、學術論文撰寫要求、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等與學生討論交流,指導研究生熟悉學術論文寫作的要點、難點、創新點,掌握學術論文寫作規范,提高研究生學術論文寫作能力和水平。
研究生定期學術匯報制度化常態化,研究生匯報課題研究進展及科研存在問題、論文撰寫等工作,增強師生交流, 研究生之間相互交流學術思想和學習方法,提升研究生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學術交流能力。導師團隊對研究生匯報全程點評,及時掌握研究生課題進展、取得的成果、存在問題,有的放矢,針對性指導,評價研究生工作進展和創新性,指出匯報的不足之處及需要改進的方向,啟迪思維,形成鼓勵創新、勇于創新的理念和氛圍,調動研究生學術研究積極性,開拓研究生的視野,增強研究生的學術素養和創新能力。
四? 建立學術成果評價機制,激勵學生自主創新
(一)? 建立答辯機制遴選創新基金和學科競賽等項目,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
在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申報與結題、遴選參加學科競賽及學術會議等過程中建立答辯機制,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
(二)? 規范學術行為,建立學術成果評價機制,科學評價創新能力,以學術成果獎勵為激勵,鼓勵研究生自主創新
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質量和成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用綜合指標來進行衡量,全面反映研究生在校期間的理論學習能力、科研水平、論文撰寫和學術交流能力等。針對自主創新動力不足,嚴格學術不端檢測制度和論文評價結果追溯問責制度,規范學術行為。建立了創新能力評價機制,科學評價創新能力,思想道德表現、學術成果分別在獎學金評審中占10%和60%;定期評價研究生的科研進展和學術成果,發放相應的科研獎勵,激勵研究生主動創新。
五? 構建“四位一體”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
構建了導師團隊、科研平臺、學術交流和成果評價“四位一體”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如圖1所示,破解了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制約瓶頸。構建的“1+1+X”導師團隊集體指導模式在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和相關學科中進行了8年應用和實踐,取得了較好效果。
六? 結束語
1)構建了導師團隊、創新平臺、學術交流和成果評價“四位一體”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研究生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2)打造了高水平導師隊伍,導師學術能力和指導能力大幅提高,“飛行器特種構件先進連接技術”導師團隊獲省級示范研究生導師創新團隊,獲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金牌導師2人。
3)本文構建的“1+1+X”導師團隊指導模式示范引領作用明顯,獲江西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江西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5篇,中國航空學會優秀學位論文獎2篇,學科社會影響力提高。
參考文獻:
[1] 銀召霞,陳李斌,汪釗.學科建設在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作用研究[J].科教導刊,2022(28):34-36.
[2] 胡忠華.以研究生培養質量為抓手,助力一流學科建設——以河海大學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學院為例[J].大學教育,2021(1):177-180.
[3] 我國2021年在學研究生規模達333萬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10):41.
[4] 王平,王瑞芳,周瑩,等.研究生導師指導模式和指導方法研究現狀分析[J].高教學科,2017(28):94-98.
[5] 付桂軍,齊義軍.導師團隊協作機制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36(1):17-23.
[6] 李輝.民族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及培養機制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161-167.
[7] 孫誠.我國研究生培養的現狀、問題與改進[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9(3):10-16.
[8] 施亞玲.研究生指導模式的多樣化演變分析[J].高教探索,2014(6):108-111.
[9] 周葉中,夏義堃,宋朝陽.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創新的探索——武漢大學的改革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9):25-28.
[10] 劉國瑜.一流學科建設中研究生培養與高水平科研的結合[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6):14-19.
[11] 張月梅.美國研究生培養模式對我國的啟示與借鑒[J].繼續教育,2018(5):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