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斌
摘? 要:高等學校的教學實踐表明,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指導,也是完善“三全育人”和構建育人體系的根本遵循。該文從課程思政的時代價值為切入點,以渠道管理課程的思政元素融入設計與實施為例,探索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落實教書育人內涵于課堂教學與實踐的環節之中,從而真正使學生未來能以高境界、真學識服務國家與社會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渠道管理;立德樹人;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5-0189-04
Abstrac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ws that holding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ar is an important guidance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it is also the fundamental follow to improve the "three-round education" and construct the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r valu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Channel Management course into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to implement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so as to truly enable students to serve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in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ith high realm and true knowledg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design; Channel Management;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縱觀古今中外,每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總是要肩負重大使命和神圣責任[1]。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要肩負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人才支撐的使命。課程思政從教育的核心切入提出了育人理念,其是由教育規律和教育本質決定的。從教育的規律來看,課程思政符合循序漸進、德智體相克相濟及外部適應性的規律;從教育的本質來看,課程思政符合培育以德為先的全面發展的人的價值目標;從教育的根本任務來看,課程思政符合黨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因此,高等學校開展課程思政是對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新要求、新論斷的落實,也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構建“三全育人”格局,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于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建設的根本舉措[2],具有新時代思政教育創新性發展的時代意義和現實必然性[3]。
一? 高等學校開展課程思政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校慶即將來臨之際,來到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4]”高等學校肩負著為黨和國家鑄魂育人之重任,應把立德樹人的堅定性、針對性、實效性立于時代背景之下。
從鑄魂育人的高度上看,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與傳統思政課比較,課程思政不再是一味傳授專業知識的課程,而是成為將所有課程作為新時代育人的主渠道,要內化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價值引領。因此,要按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育人標準,將立志為家國奮斗終身的人才培養任務與潤物無聲的立德樹人目標一以貫之,在實現鑄魂育人層次提升基礎上,落實課程思政建設所蘊涵的境界與情懷。
從寓德于課的深度上看,課程思政建設的邏輯思路充分體現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貫通人才培養體系的可能與價值[5]。新時代新要求下,高等學校亟待解決的一項重大工作是,如何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與人才培養體系高質量的有效貫通。課程思政以授課教師為橋梁和紐帶,形成“專業知識+授課教師+思政元素”一體化切入,通過教學全過程的思政教育深度參與,從力度和深度上重構思政工作體系與人才培養體系,從而培養真正符合新時代黨和國家需要的后備人才,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從教育效能的廣度上看,切實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三全育人”新格局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強調全員、全程、全方位都肩負育人的職責,通過聯合授課、多維導師、實踐育人等形成育人的合力,多層次激發育人動力,有助于客觀上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效能、“雙一流”的強校效能、“教育現代化”的質量效能,為世界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奠定堅實基礎[6]。
新時代高等學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本質上,課程思政就是通過教育各環節的協同,把知識目標和育人目標有機統一,內化立德樹人于教育和管理的各個層面,在多元統一的基礎上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廣度和有溫度的課程思政模式,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的縱橫交錯式的育人合力,促進踐行時代價值的大思政格局的形成。
二? 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設計不僅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更是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的關鍵點[7]。如何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如何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如何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其關鍵在于明確的教學目標設計指引下,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
教育部于2020年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經、管、法類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要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和行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8],并從內容安排上給出了具體要求,即“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8],落實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此為總指引開展渠道管理課程思政的課程目標設計。
(一)? 聚焦正確價值觀引領,展現學生青春擔當
大學時期正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是高等學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職責。專業課程的價值觀引領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補充,有助于學生專業知識與正確價值觀協同共進,特別是面向新時代,更需要在專業課程中以中國國情和中國發展路徑為背景,立足中國經濟和企業渠道管理實踐,導入本土優秀渠道管理案例,講好中國企業營銷渠道故事和方案,體現本土學術思想和學術貢獻,引導學生感悟實踐、闡述內在相關理論,以此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質,為培養民族自豪和自信奠定堅實基礎,讓學生能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神圣使命。
(二)? 拓展理論與實踐視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渠道管理課程融入思政元素不是簡單的“思政+課程”,其目的是要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渠道管理和應用人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渠道管理理論的框架體系構建。我們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提升自身素養,批判性地理解西方渠道管理理論和思想,并據此在渠道管理實踐中就中國國情和企業實情進行獨立思考,從而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便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渠道管理在中國的最新發展,最終才能實現渠道管理在實踐中的創新與發展。
(三)? 培養科學思維方法,助力成長成才成人
運用深邃的歷史思維、嚴密的辯證思維、宏闊的戰略思維、強烈的創新思維、整體的系統思維、清醒的底線思維和規范的法治思維七種科學思想方法,有利于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創造性[9]。渠道管理課程的背后是一種觀察中國渠道現狀的方法,在講授專業知識求真、觸情的同時,可以通過傳遞價值讓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看待世界、思考問題的方式,讓科學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在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心智成長、專業成才、精神成人。
(四)? 注重教師學習提升,推進思政價值影響力
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參與者和重要載體,其視野、觀念、思想及能力是承載思政教育功能有效性的關鍵。在推進課程思政過程中,高校教師要自覺提高立德樹人、高質量培養人和自強的意識,在講授專業知識時,不僅要強化對自身人格品格的持續提升,帶著強烈的情感和使命感,拓展自身與時俱進的思想和觀念,而且要在一言一行中將自身發展、學生培養、社會主義事業進行融合,以奠定全新育人的堅實基礎。同時,高校教師通過將專業知識具體化與思政教育目標化相結合,利用課程思政教學創新及思政元素擴展,整合教學資源,以保證課程思政的教育形式和教學內容的支撐力。
三? 渠道管理課程思政的具體設計及實施
渠道管理課程是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性、實踐型課程,包含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育人目標三個目標,其遵循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的全過程,深入梳理和挖掘專業知識內容與思政元素的融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在具體教學過程的環節設計中,渠道管理課程以含思政元素的教學內容展開,思政覆蓋了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做到“每節課有思政”“線上線下有思政”“課前課中課后有思政”“考核評價有思政”,同時,將強調“四率”(即到課率、抬頭率、點頭率和彈幕率)體現在授課的不同環節和不同平臺上,既達到課程知識的具體化,又達到思政教學的目的。
(一)? 渠道管理課程思政頂層設計的價值聚焦
課程標準是根據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編寫的教學指導性文件,是教材教案編制及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也是檢查學生學業成績和評估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10]。結合課程體系、教學供給、學情分析及教學管理實際等,渠道管理課程從幫助學生了解專業和行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相關政策的專業視角出發,以內容契合、系統設計、路徑可行來搭建育人體系,將“中國式現代化”“青年紅色筑夢”“端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科學創新創業精神”“社會責任意識”和“商業倫理道德”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家國文明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發展觀、責任擔當觀和道德法治觀貫穿教學全過程,進而樹立新的人才培養觀。
(二)? 渠道管理課程思政課程內容的系統整合
渠道問題不僅關系到工業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而且關系到鄉村振興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尤其是新興電商渠道的興起和后疫情時代,更加凸顯了渠道管理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結合渠道管理課程的制定渠道規劃、設計渠道體系、選擇渠道類型和管理渠道成員四個主體內容,挖掘可融入的思政元素,進而逐步形成系統案例庫。例如,在進行渠道環境分析時,融入新時代的特征,讓學生正確認識我國所處的發展環境,以思政元素“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為新時代之問,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等方面進行闡釋,既保證學生了解渠道環境的演變,又保證理論深度,引導學生在學史中堅定理想信念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心及信心。
(三)? 渠道管理課程思政內外實踐的知行合一
渠道管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但多年來,我國渠道管理的實踐落后于企業管理整體的實踐。授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行業組織、相關校友企業等,在共建的校企合作或經銷商拜訪與交流活動中,有計劃、有層次地進行知識延伸,構建“做中學、議中思、課堂活、效果好”的踐行課堂,例如,在企業現場著重講授企業渠道管理如何在抗疫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并通過講好企業戰疫故事、創業創新故事、助貧扶困故事等,引導學生從“塊塊式”的渠道管理向集成化的供應鏈管理轉換,通過跨企業協同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共創共贏共享的高質量發展戰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鼓舞把“學問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士氣和底氣。與此同時,把競賽活動作為實踐能力提升的另一個重要課堂,通過已有的競賽平臺,進行橫縱向的交流與提高,并以競賽為契機,持續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把備賽、競賽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回饋到理論中,提高理論認識水平,助力渠道管理實踐的發展,增強學生建設獻身國家建設的韌勁和信心。
(四)? 渠道管理課程思政教學方式的結構變革
為了實現思政元素融入渠道管理課程體系的教學目標,課程的教學實施方式也隨之需要作出進一步的探索[7]。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從教學方式上來說,要從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方式向多元一體化方式轉變,例如,通過授課教師理論講授,引導學生關注我國渠道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引發學生自主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案例分析,并領悟今天的市場競爭不再是“渠道為王”的競爭,而是轉向了跨區域、跨領域、跨業態的集團與集團、供應鏈與供應鏈、流通組織與流通組織和物流體系與物流體系的企業群之間的競爭趨勢,進而引入2021年12月我國成立中國物流集團有限公司的必要性,即“三支撐”——雙循環的支撐、制造業競爭力支撐、經濟發展支撐,由此,既深度提升學生渠道設計的現實創新能力,又提高學生對國家戰略的自豪感,達到“以案悟學”“以學踐行”“忘我奉獻”的目標;從教學載體和具體實施上來說,要從單一的線下向線上線下混合式拓展,例如,利用網絡資源,精心錄制融思政元素于一體的在線網絡課程和微課小視頻[11],經典文獻閱讀、結構化小組討論、追蹤前沿等,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有效地實現運用專業知識點帶動思政知識點的深度挖掘,將“知識灌輸”的授課模式轉變為“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7],實現學生思想境界潛移默化的自我提升。
(五)? 渠道管理課程思政教學反饋的機制重構
教學反饋機制是衡量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課程思政成效的重要手段。運行教學實踐中的思政教學反饋機制對渠道管理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與創新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建構“課前課中課后+線上線下”式的思政教學反饋。例如,側重采用本土化的典型案例,并在課前發放讓學生預讀,課中讓學生結合專業知識講思政故事,課后教師在線上平臺點評并分享專業相關的思政內容,激發學生“思-學-用”的興趣和熱情。同時,在線上平臺分類建立思政故事、思政紀錄片、企業渠道成就等思政庫,引導學生在思政庫中尋找思政元素,在線下分享心得體會,實現課程思政從“我要告訴你”到“我想學什么”的轉變。
(六)? 渠道管理課程思政教學考核的綜合改革
良好的綜合素質是青年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基礎[12],青年學生的思政素養作為考核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精準的思政素養考核,是渠道管理課程考核與評價中學生價值塑造重要反映。例如,在過程性考核中,布置含不同思政主題的作業、講含專業知識的思政故事及小組討論含思政元素的案例聚焦等的評價比例,并在期末考試的主觀題的設置中,尤其是案例題增加含思政元素的問題和分值,讓學生在考核評價中真實地有課程思政的獲得感,并提高認同性和責任感。
四? 渠道管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實施的啟示
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過程中,其基本邏輯是構建“三全育人”的課程育人觀,在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等教育價值追求的目標引領下,達成立德樹人的育人效能。具體來說就是:首先,思政元素應聚焦精選,充分貼合專業知識點,做到有主題真融合,實現學生思想深處有扎根、行為習慣有貫穿;其次,要盡可能配合相應的教學方法實現可讀、可視設計,甚至一些環節可以組織場景化、體驗式設計,以此來活躍教學氛圍,提升學生參與度;再次,要保證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意識和能力的提升,促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環環有堅定立場,處處有愛國情懷,以起到“知行合一,以身示范”的作用;最后,要循序漸進擴展課程思政廣度和深度,點燃學生信仰的火苗,使其行為習慣自動轉化到情感認同上來,從而增強教學效果。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始終圍繞育人目標和運行邏輯,以專業知識傳授為主體,課程思政為方向和導航,避免蜻蜓點水和喧賓奪主的現象出現。同時,也要認識到,課程思政不能奢望一蹴而就、一步登天,需要根據考核評價的實效,對思政元素進行不斷完善,始終站在教育現代化的實踐前沿,做到與時俱進和開拓創新,在探索中繼承發展。
總之,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就要堅定不移地把思政元素貫穿于專業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全環節、全覆蓋,充分發揮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的同向同行、協同發展機制;要踐行好課程思政,就要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掌握好結合課程特色、授課教師特長及課程實踐,以此才能更好地落實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和服務國家人才培養需求的高等教育任務。
參考文獻:
[1] 袁自煌.我國高等教育的時代使命、戰略任務與實踐要求[J].中國高等教育,2019(Z2):13-15.
[2] 韓憲洲.以“課程思政”突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8(23):4-6.
[3] 王堯.再論課程思政:概念、認識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22(7):4-9.
[4] 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引起首都高校熱烈反響[N].光明日報,2021-4-20.
[5] 韓憲洲.深刻認識“課程思政”的時代價值[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9/0818/c1006-31301443.html.
[6] 繪制新時代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宏偉藍圖[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902/t20190223_37086 5.html.
[7] 顧雷雷.思政元素融入工商管理類課程的教學探索——以“市場營銷學”課程的教學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10):120-125.
[8]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 437.html.
[9] 趙玉潔.習近平治國理政的科學思維方式[J].理論學習,2017(1):18-21.
[10] 楊曉華.OBE理念下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以“初級會計實務”為例[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6):77-79,86.
[11] 王堯.從課程思政走向大課程思政[J].閱江學刊,2022(3):92-98,174.
[12] 汪勁松,張煒.“雙一流”建設:用價值塑造踐行育人初心[J].人民論壇,2020(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