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瑞 閆克元 閆紅


一、案例背景
龍江街道位于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西郊,居于漢江、褒河懷抱之中,是古時出漢中入川達隴、西進關中驛道上第一大鎮,也是盛唐號稱“天下第一驛”的古褒城驛所在地。其總面積為33.7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3個社區,總人口4.1萬人。
早在600年前,當地就有舞龍祈雨求福的風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洗淘下,龍舞在龍江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不斷積淀、傳承、創新,逐漸發展成為包含草龍、板凳龍、撾桿龍、手把龍等多種形態的一項地域特色民間文化藝術。2009年,龍江龍舞道具制作技藝被列為陜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近年來,龍江街道將龍舞作為全民藝術大力普及,逢年過節基本形成了“村村鑼鼓響,戶戶看舞龍”的濃厚氛圍,龍舞成為龍江最鮮明的文化符號和最亮麗的文化品牌。
2021年,龍江街道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2022年,龍江街道被評為“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街道”。
二、主要做法
在將龍舞作為全民藝術大力普及方面,龍江街道辦事處做出了以下努力。
(一)抓陣地建設,筑牢龍舞傳播平臺
龍江街道辦事處充分發揮龍江文化站的文化傳播主陣地和示范引領作用,著力打造龍舞非遺文化聚集性展示平臺和傳承平臺。先后建成龍舞傳承基地、龍舞藝術研究室、龍舞道具制作坊、龍舞體驗館,面向群眾免費開放,定期組織開展傳承授課、技藝交流活動。此外,龍江街道錄制了《非遺傳承人朱江明制作草龍技藝》視頻,對龍舞技藝進行全面記錄,引導公眾更好地認識、了解非遺魅力。近年來,龍江文化站先后接待了原文化部、武漢大學、西安半坡博物館的專家、文化工作者及愛好者,承接了陜西省文化館長培訓班、陜西省陽光工程培訓班等省市培訓的現場觀摩。龍江街道被中國藝術家協會、中國群眾文化學會龍燈龍舞委員會吸納為會員單位。
(二)抓活動開展,豐富龍舞普及路徑
龍江街道大力開展非遺進村社、進校園、進景區、進軍營、進企業、進商城“六進”活動。先后舉辦了18屆龍江龍舞民俗文化藝術節,舉辦了“漢風大年,云上新年”“漢人老家”“非遺鬧古鎮”“大地歡歌·非遺龍舞游花?!钡三埼柚黝}文藝活動,承辦了3屆漢中市花卉展及非遺展演、4屆漢臺區農民豐收節專場演出,參加了中國最美油菜花漢中旅游文化藝術節、市區春節文化活動、西鄉縣櫻桃節、城固縣柑橘節、留壩縣民俗展演、略陽縣五龍洞開園儀式、勉縣武侯墓清明節、諸葛古鎮文化節、南鄭區龍頭山景區文化節、鎮巴縣大型廣場文化節等文藝匯演。龍江龍舞在陜西衛視《味見漢中》欄目發布,在陜甘川毗鄰地區高質量發展論壇集中展示,成為漢中特色文化名片。
(三)抓人才培養,促進龍舞傳承發展
龍江街道調研制定《非遺人才培養“青藍工程”實施方案》,鼓勵傳承人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并給予適當補助,有力激發了傳承人的積極性。目前,轄區范圍內共培養龍舞道具制作人才13名,村(社區)組建龍舞表演隊45支,現有表演骨干人才400余人。此外,龍江街道與陜西理工大學合作搭建非遺文化研學實踐基地,深入龍江中學、龍江中心小學、龍崗學校、漢中中學等學校開展非遺傳承教學活動。龍江龍舞被漢中秦巴民俗村國家級研學基地確定為非遺傳承研學重點項目,被陜西理工大學列為省級科研課題,被市教育局列為幼兒趣味市級課題。漢中特殊學校(聾啞學校)編排的《二月二》龍舞表演榮獲全省特殊教育才藝展演一等獎。各類研學活動在青少年心中種下了一顆顆龍舞文化的種子。
(四)抓產業發展,實現龍舞效益轉化
龍江街道深挖非遺文化價值,將龍舞融入文化旅游產業。此外,龍江街道扶持成立天漢民間藝術協會,吸納當地民間藝術人才加入協會,制作草龍、彩龍、板凳龍、撾桿龍、手把龍、采蓮船、鶴蚌等民俗道具,產品遠銷省內外。同時,龍江街道編排具有龍江特色的龍舞、獅舞、鶴蚌舞、二鬼摔跤、漢風鼓樂等精品民俗節目,采取“非遺+協會+景區”模式,與20余家文化傳媒公司簽訂非遺演出協議,每年巡回當地及市內九縣二區演出200余場,年演出收益100余萬元,探索出了一條非遺保護傳承與文旅市場發展有機結合之路,實現了景區旺人氣、農民增收益、非遺廣傳播的良好效應。
三、取得成效
經過不斷努力,龍江街道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非遺文化重綻光彩
將龍舞作為鄉村全民藝術進行大力普及,龍江街道有力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讓非遺文化重新煥發光彩。龍江龍舞成為漢中的一張特色文化名片,先后獲得全國龍舞大賽表演二等獎、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港澳展演銅獎、漢中市百龍大賽金獎等多項榮譽,被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陜西衛視等多家媒體宣傳報道。
(二)文明鄉風逐漸形成
龍江街道通過龍舞民俗文化展演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小品、快板、情景劇、表演唱等藝術形式,創作編排了《垃圾分類好處多》《孝順娘》《文明新風進萬家》《防詐騙譜新篇》《我的家鄉漢中美》等貼民心、和民意、接地氣的文藝節目,教育和引導轄區群眾養成健康文明生活習慣,轄區酗酒、賭博等陋習不斷減少,推動形成了崇德向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良好民風民俗。
(三)百姓生活更加富足
龍舞藝術的普及有力帶動了村(社區)廣場舞、戲曲、讀書沙龍等文化活動的開展,極大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振了村民精氣神。同時,通過“非遺+文化旅游”,轄區民間藝人和普通群眾積極參與龍舞道具編制和龍舞展演活動,帶動就業400余人,年增收近2萬元,實現了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
四、經驗啟示
一要堅持政府主導,發揮好引導與推廣的作用。鄉村全民藝術普及是一項規模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推廣作用,深化供給側改革,做好平臺搭建、人才培養、活動開展等各項工作,不斷提升藝術普及服務水平,營造全民參與藝術的濃厚氛圍。
二要堅持農民主體,把握好欣賞與參與的關系。農民既是鄉村文化的創造者,也是鄉村文化的傳承者和受益者。普及鄉村全民藝術必須緊緊圍繞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既要送文化,又要種文化,引導群眾從接受者變為參與者,真正實現全民普及。
三要堅持地域特色,統籌好鄉情與發展的結合。扎根本地民間文化藝術資源更能讓群眾記得住鄉愁,讓群眾有集體歸屬感和參與獲得感。推動“非遺+產業”融合發展不僅能讓傳統藝術得到傳承和發揚,更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實現文化傳播、經濟發展的共建共贏。
未來,龍江街道將深入學習并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漢考察關于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激活非遺文化基因,發展壯大特色產業,筑牢鄉村振興之魂,讓龍舞帶動更多群眾邁入幸福生活。
(漢中市漢臺區龍江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