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聯強

一、案例背景
銅川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之后,如何鞏固提升創建成果,推動示范區創新發展,進而實現全域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成為擺在銅川文化從業者面前的首要問題。據此,宜君縣示范區創新發展領導小組多次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分析論證,最終根據宜君農村人口眾多、村組相距較遠、人口居住分散、城鎮小區文化陣地欠缺、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服務半徑不足等現實情況,按照補短板、強設施、保均等、促便捷的工作思路,策劃實施“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項目。
宜君縣位于銅川市最北端,為關中平原與陜北黃土高原的接合部,總人口約10萬,其中農業人口7.9萬,地形方面山大溝深,地廣人稀,群眾居住分散。為實現全縣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宜君在“撤鄉并村”工作中提出了“撤鄉留站,并村留室,設立文化服務分點”的工作思路,將撤小村并大村后的61個村級文化室予以保留,建成61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服務分點。這些措施為在農村地區建設“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奠定了堅實基礎。
“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是宜君依據當地實際,全力打通文化配送“最后一百米”的積極探索和實踐,是延伸公共文化服務“神經末梢”,將高品質文化服務送到廣大群眾“家門口”的有力探索。
“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是宜君縣按照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新發展要求,為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便捷化而實施的創新項目。項目在標準化的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陣地設施網絡基礎上,進一步下移服務重心,延伸服務觸角,廣泛借助城鎮小區空置空間和宜君在“撤鄉留站,并村留室”時保留的村小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分點空間,建成“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并持續推動工作站在村小組(小區)全面覆蓋,著力構建宜君第四級公共文化陣地設施網絡。按照遠景規劃,我們還將通過“進門入戶”式的鄉村文化小院建設,逐步健全縣域內第五級陣地設施網絡。目前,已建成的“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80%分布在鄉村地區,為鄉村群眾提供了便捷、豐富的文化服務,收獲了較好成效,產生了積極影響。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暢通機制明確標準,陣地建設全面推進
為確保“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健康有序建設及其運行過程“長期通”“優質通”,宜君縣在建設、管理和運行工作中積極推進“六同”管理長效機制。“六同”即:“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由縣級文化主管部門統籌規劃,同步建設;由所轄的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統一進行業務指導和工作管理;公共文化服務任務、指標與村(社區)服務中心同步安排;文化服務內容和質量與村(社區)服務中心同等標準;文化服務經費列入村級陣地經費;文化服務效能與村級陣地同步考核。通過“六同”管理長效機制,助推“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持續運行,保障廣大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
在業務推進層面,項目以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主體,采取“1+N”模式,“1”是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N”為村小組、小區的“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負責統合本區域文化資源,并借助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機制,充分調動縣、鄉各級優質文化、人才資源,在保障工作站做好常態化文化服務的同時,有效拓展和延伸服務功能,為周邊群眾提供其他各類便捷、便民服務。
在陣地建設方面,“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一方面強調標準化,要求工作站必須配置圖書閱覽室、棋牌室、輔導培訓室、文化活動室(多功能室)、文化廣場、健身體育設施等標準化空間陣地;另一方面更強調特色化,根據村小組和小區文化發展實際,配置老年空間、兒童驛站、幸福加油間、直播間、好人事跡展廳、非遺傳習車間等特色化空間。
在暢通機制、明確標準的基礎上,以善家河村迷家塔組、南塔村金盆組為代表的村小組“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已建成11個,陣地設施網絡正在逐步完善。與此同時,以宜園社區宜陽福邸小區為代表的城鎮小區“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也已建成3個。并通過招募文化志愿者,依托縣財政專項資金切塊列支、“三區”人才政策予以保障,為每個工作站配備專兼職文化管理員1名,負責常態化組織開展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下一步,宜君縣力爭在3至5年內將對符合條件的、撤并的61個村文化活動室及城鄉大部分小區建成布局合理、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全面構建新一級公共文化陣地設施網絡。
(二)立足實際,推陳出新發展融合服務、便民服務
在基本功能和基本服務之外,與村(社區)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積極對接,與基層黨組織黨建工作、黨員活動主動融合,為黨員工作與活動提供場地支持和智力支撐,吸引、吸納黨員志愿者參與工作站日常服務與活動。部分工作站依托當地資源,開設了特色非遺民俗展示館、鄉賢鄉風館、家風家訓館等,積極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開展。如在善家河村迷家塔組工作站設立“中國好人”事跡展室,積極宣傳迷家塔村民助人為樂的“好人精神”;在南塔村金盆組工作站設置“幸福大曬場”,通過靜態圖片展、動態懇談會等形式持續展示村民對豐收、升學、嫁娶、養老等的幸福感受,激發村民建設美好生活的精神動力。同時,在工作站建設運行中注意促進文化旅游融合、事業產業融合,部分工作站依托公共文化云基礎設施及各類電商、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常態化開展農副產品、非遺產品、文創產品線上售賣與直播帶貨。
推進特色化便民服務。以人為本,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在自身陣地內為服務對象提供必要的休息休閑、數字信息、健康應急、工具應急、物品暫存等便民服務及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體個性化服務。以宜園社區宜陽福邸小區“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為例,其注重拓展個性化服務和便民服務,工作站既能為小區老年人提供讀書看報、棋牌娛樂服務,為幼兒提供游樂服務,還能在學生放學家長未下班的情況下,為小學生提供寫作業、做手工、玩游戲等便民服務,并且以“你提要求我滿足”方式,常態化開展圖書配送、文體器材出借和主題圖書漂流分享活動,以扎扎實實的服務效能實現“最后一百米”的服務升級,提升了“家門口”文化品牌的影響力。
(三)助力文化小院建設,引領特色鄉村文化發展
為進一步延伸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觸角,宜君縣支持“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就近幫扶鄉村文化骨干力量建設鄉村文化小院,持續擴展陣地空間,提升服務吸引力,形成基層文化服務合力。在縣級文化主管部門的統籌規劃下,縣級文、圖兩館的業務指導下,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各村小組文化服務工作站的具體幫扶支持下,宜君縣鄉村文化小院建設作為“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的深化和補充措施,已經通過試點方式逐步鋪開。宜君石堡剪紙文化小院、秦風戲劇小院、農民畫文化小院、棋核文化小院、耕讀文化小院等一批文化小院已通過驗收掛牌運營,成為宜君縣鄉村文化發展的領頭雁,為宜君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注入了無限活力。
其中,秦風戲劇小院各類功能廳室和道具設備齊全,能夠演出秦腔節目30多個,已舉辦秦腔培訓、演出活動20余場次,吸引十里八村的群眾參訓、參演、觀看。棋核文化小院則以“留住宜君鄉愁”為主題,提供了山核桃工藝品、糧食畫、手工實木家具、農耕文化物件等宜君民俗文化、非遺文化展覽展示服務。
在開展文化服務、文化傳承活動之外,“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也致力于幫扶各鄉村文化小院以傳統手工技藝傳承打通產業發展之路,以文化軟實力助推鄉村振興。如幫扶淑會文化小院依托傳承區開展手工技藝培訓,為周邊群眾傳授剪紙、農民畫、扎染、編織技藝,以培訓帶動區域手工技藝發展,進而實現手工藝品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幫扶農民畫小院建設了鄉村文化振興車間,以車間技藝傳習帶動宜君農民畫、剪紙作品及周邊文創產品產業化生產和經營,同時通過線上直播帶貨手段推動產品售賣,最大化實現了公共服務和產業活力增強的多贏局面。
鄉村文化小院建設進一步向下拓展了宜君公共文化陣地設施網絡,宜君將逐步建成覆蓋縣、鄉、村、組、院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陣地設施網絡。
三、經驗啟示
(一)有的放矢,一切從實際出發
宜君縣“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的建設思路,直接來源于宜君縣農村人口眾多、村組相距較遠、人口居住分散、城鎮小區文化陣地欠缺、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服務半徑不足的現實情況。這是宜君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所面臨的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獨特現實,也是宜君公共文化工作亟須破解的難題。基于示范區創新發展的現實條件和以上困境,宜君縣組織專家和從業人員多次研討論證,最終選定了“向下延伸服務觸角”這一方向和“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這一載體。同時,工作站業務與基層黨建、文明實踐、鄉村旅游、鄉村產業的有機融合,也并非概念性的創新思路,而是基于時代發展和宜君鄉村文化實際、產業實際而實施的。
(二)機制先行,做好頂層設計
“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不是空中樓閣,“六同”長效機制是專門為它設計的常態化管理機制,有效解決了工作站在建設、運行過程中涉及的管理歸屬、業務歸屬、空間設施、人力調配、資金來源等關鍵問題。同時,“1+N”運行模式在業務層面充分整合和借助了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與服務點機制、文圖兩館總分館機制及志愿服務機制,這些都讓以“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為載體的直通神經末梢式的宜君公共文化服務探索實踐具備了成功的基礎。
(三)整合資源,最大化激活利用資源
在“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的陣地設施建設中,農村的“家門口”文化服務工作站的空間設施全部依賴于對原“撤鄉留站,并村留室”時期保留的村小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服務分點的改造利用,城市城鎮小區則依賴于對既有閑置空間的改造利用。這是宜君在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中整合資源、最大化激活資源、利用資源、暢通資源、放大資源的有力舉措,同時也為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走向縱深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獨特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