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勇

摘要:本文在對洋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分析其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提出相關解決思路和辦法,希望為文化館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鄉村文化振興;文化館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首次提出要“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06年9月,《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對“公共文化服務”專辟一章,進行了更加充分的論述。2007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2010年11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第八、九部分分別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這些要求和論斷的闡述突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同時為我國文化民生工作提供方向和遵循。
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建設成果顯著,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網絡不斷完善,公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日漸豐富。但與此同時,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尚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就洋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做了調研,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研究思考相關思路和辦法。
一、洋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
(一)領導體制與工作機構相對健全
2019年,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關于公布洋縣公共文化服務目錄的通知》(洋政辦發〔2019〕98號),為推進各項公共文化服務活動開展,形成縣、鎮(街道)、村三級上下聯動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奠定了良好基礎。2021年,縣委、縣政府印發了《關于成立洋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領導小組的通知》(洋字〔2021〕146號),成立文化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組,由縣委宣傳部、縣委文明辦、縣文化和旅游局牽頭,多部門參與負責統籌推進全縣鄉村文化振興和鄉村旅游有效銜接工作。2021年,我縣已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納入各部門、各鎮(街道)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
(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日臻完善
一是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工作全面完成。截至2020年底,全縣累計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304個(15個鎮、3個街道、271個村、15個社區,其中中核21社區屬自建自管社區,未納入我縣建設管理范圍),已實現100%全覆蓋。截至目前,全縣村、社區具備條件的均已修建了文化廣場和舞臺,個別不具備建設條件的與鄰村共享資源。二是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工作有序推進。目前,我縣建有國家三級圖書館一個、國家二級文化館一個,全縣18個鎮(街道)均設立了圖書分館,安裝了圖書借還系統,配發了圖書掃碼槍,增添了鎮(街道)文化站圖書存量,已初步實現全縣圖書統借統還資源共享,公共圖書館、文化館覆蓋率已達到100%。圖書進農村、進企業、進軍營的做法進一步擴大了全民閱讀的受眾面,為全面提升我縣群眾文化素養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2023年,洋縣成功列入第三批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縣資格名單。
(三)公共文化活動基礎較為牢固
一是洋縣自古以來就人杰地靈,文化底蘊豐厚。漢代蔡倫在龍亭造紙,宋代蘇軾、文同都在洋縣留下題詠詩篇,“胸有成竹”“失笑噴飯”等成語出于洋縣。本地文人李遇知、王任、童顏舒、鄒容等有詩文傳世。洋縣擁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深厚的文化積淀,目前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數量位居全省前列。二是群眾文化活動基礎好,文化生活豐富。洋縣是全市文化惠民演出項目中標院團最多的縣,演出場次也最多。尤其是近年來以廣場舞為引領的群眾自發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成為我縣鄉村群眾文化生活的一個最大亮點。全縣每個鎮(街道)只要是群眾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都有跳廣場舞的,這也進一步激發了農村群眾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一些傳統節目如舞龍、舞獅、劃彩船、地社火等也一直為廣大群眾所喜愛。三是積極引導創作了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每年度對于參加省市各級文藝展演、作品發表獲獎予以獎勵,鼓勵文藝工作者創作作品。近年來選送作品參加了全省第九屆、十屆群眾文化藝術節及陜西省第八屆小戲小品展演漢中分會場展演活動等,我縣多項作品獲得了省市表彰。
二、洋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還不夠完善,地域發展不平衡
全縣總體規劃不夠完善,文化館、圖書館、鎮(街道)文化專業干部缺失,主管部門對基層文化干部沒有人事、考核權限,文化資金只有少數額的調配權。鎮(街道)幾乎是被動組織文化活動,更談不上規劃,村級活動隨意度較大,干部們忙于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振興、環境治理等一些硬指標,對利用提升文化軟實力、凝聚人心、弘揚正能量、移風易俗來治理鄉村、促進發展的作用認識不到位,甚至有怕麻煩、費精力、花錢又不能創造直接經濟效益的思想存在。這導致鎮村公共文化服務職能被弱化,農家書屋、農村廣播室等文化陣地被擠占、挪用,部分文化設施被閑置。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更加薄弱,作用發揮受限。加之人口聚集性效應,年輕人外出流動,老年人向城鎮流入照看孫子孫女,導致文化活動區域性不平衡,平川鎮(街道)文化活動較為豐富,人口較為集中、村干部重視的村文化活動較多(如城區社區、謝村智果、馬暢安巷、龍亭村、華陽紅石窯村),偏遠山區人口少、居住分散,文化活動較為匱乏。
(二)文化專業崗位人才缺失
根據原文化部《文化館工作試行條例》中對縣級文化館工作人員編制的規定,30萬人口以下的縣,編制為5~16人;30萬至80萬人口的縣,編制為10~25人。洋縣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40多萬人口的陜南大縣,文化館應增設為16人的編制為宜。實際情況是,洋縣文化館現有編制人員12人,其中2人被外單位借調,2人脫崗駐村,2人退休,1人退二線,實際在崗5人。與轄區44萬人口相比,人才總量嚴重不足,而且專業門類結構比例失衡,現6個專技人員有書法創作輔導1人,音樂創作輔導2人,舞蹈創作輔導1人,美術創作輔導2人,文學、曲藝都沒有專職人員。農村文化隊伍專業人才匱乏。鎮(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沒有專用編制,在崗人員數量少、不專業、老齡化嚴重,名義上的“文化專干”,往往一人多崗兼顧其他崗位。個別鎮(街道)甚至沒有配備文化干部,村級文化場所缺乏專職管理人員,文化工作崗位幾乎都是由村兩委干部兼任,平時忙于其他業務,無法抽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文化工作,導致文化活動創新力度不夠,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少,難以形成全民關注、全民參與文化活動的良好氛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弘揚面臨人才斷層,許多傳統技藝后繼無人,如洋縣社火的臉譜繪畫,如今只有七八十歲的老人會畫。
(三)鄉村文化和產業發展轉化融合度不高
洋縣目前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5個,省級項目10個,市級項目8個,縣級項目78個,數量位居全省前列。馬暢鎮老英雄張富清深藏功名、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謝村鎮“謝孫橋”民間故事弘揚的“孝道”文化,號稱“南紹興,北謝村”的“謝村黃酒”文化,龍亭鎮蔡倫墓祠享譽世界的“蔡侯紙”文化,華陽鎮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秦嶺四寶等都是我縣獨有的寶貴文化財富。但是文化元素沒能有效融入鄉村各產業當中,缺少挖掘、開發和利用,文創產品少、文化產業不突出,缺乏相關專業性人才,導致旅游業吸引力不強、影響不大,華陽5A級景區創建中缺少有影響力的文藝演出劇目。如何利用好鄉村傳統文化資源,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文化繁榮發展之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是我縣公共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課題。
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和建議
(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公共文化的共性主要體現在廣大群眾的廣泛參與上,經常性的文化活動是公共文化得以存續和持續發展的必要土壤。針對當前基層文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進一步完善制度、整合資源,著力營造群眾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氛圍,讓群眾在廣泛的文化參與中享受文化、培養興趣。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基層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主導地位,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服務能力、服務內容、服務質量、制度規范等軟件建設。另一方面,要強化公益性文化單位的主體骨干地位,在關注文化服務需求共性的同時,更要關注文化服務需求的個性,努力豐富農村、偏遠山區、弱勢群體、留守婦女兒童、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大限度滿足各層次各領域的文化渴求。要堅持在集中力量建設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工程中,把更多的項目放在基層,把更多的資源投向基層。要積極拓寬公共文化服務的資金投入渠道,通過設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基金和冠名、捐助、城鄉共建、結對幫扶、民辦、租賃等多種投入方式,吸納社會資金辦公共文化,在全社會形成一個公共財政建文化、社會力量辦文化、市場運作興文化的格局。
(二)以人才培訓振興為重點,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公共文化服務隊伍
事業興衰,系于人才。然而,目前專業人才的奇缺已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瓶頸。因此,增加編制,科學設崗,按標準健全文化館、圖書館崗位編制,完善鎮(街道)文化干部編制及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尤其重要。同時,要立足于本地實際,采取省培訓專家、市培訓專干、縣(市)培訓骨干、鄉鎮(街道)培訓積極分子、村(社區)培訓普通群眾的方式,不斷提高基層文化骨干專業素質。特別是要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和民間藝人在活躍基層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引導他們開展傳幫帶,積極培養基層文化建設的帶頭人。在城市社區,可將社區內機關、學校、企業、事業單位的文藝人才、文化骨干進行整合,將其融入社區文化隊伍,組建音、舞、美、戲、書畫、收藏、讀書等業余團隊,帶動群眾性公共文化的發展。
(三)豐富文化活動形式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文化所擔當的教化功能、凝聚功能、導向功能,加強主流文化產品的創作與生產,打造一批體現優秀歷史文化、反映時代精神、具有較高水準的文化精品力作。積極組建群眾文藝隊伍,培育文化精品,幫助編排小戲、小品等節目,適時舉辦文化藝術節或藝術周、群眾文藝匯演、鄉村文化歌會、燈會以及勞動技能比賽等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動,進一步提高群眾性公共文化活動的整體水平,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部門要增加送文化下鄉的頻次,用“菜單式”文化服務模式,讓農村、農民自主“點菜”,增強文化下鄉的精準度,切實提高農民群眾對文化活動的認可度和參與度。各鎮(街道)、村要挖掘好、保護好、發揚好轄區內特色文化,充分發揮本村的文藝人才的作用,自編自演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節目,用身邊人的典型事跡教育引導群眾,培育文化氛圍,發揮文化潤物無聲的功效,讓農村基層文化陣地真正成為農村群眾想來、愛來、常來的“文化之家”。
(四)實現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依托朱鹮、油菜花海、梨園景區、華陽景區等資源,深度挖掘、整理、宣傳,打造鄉村產業集群。建設一批資源獨特、環境優良、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鄉村民宿、農耕體驗、康養基地等,打造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美麗休閑鄉村和鄉村旅游精品。充分利用朱鹮、蔡倫、文同、張富清及謝村黃酒、有機、非遺、民俗、青山綠水等洋縣元素,培育發展研學游綜合性示范基地,為我縣“地標產品”賦予深厚文化內涵,使其成為有故事的產品,從而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加大秦嶺四寶、有機洋縣、蔡倫紙文化等文創產品開發力度,不斷提升旅游產業生命力和競爭力。
總之,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其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等原則,緊密結合當地的實際,因地制宜,科學確定公共文化服務的形式和內容,通過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文化建設成果,感受到政府的文化關懷。
(洋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