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光
闌尾炎是一種急腹癥, 主要癥狀為下腹劇烈疼痛,具有起病急、病情進展迅速的特點, 如未能及時實施有效干預, 將會出現穿孔等并發癥, 甚至可能誘發腹腔感染等嚴重情況, 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脅[1]。目前, 臨床治療闌尾炎時多采用手術方式, 傳統術式為開腹手術, 雖療效確切, 但存在創傷大、術后易感染等不足[2]。近年來,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逐漸成為治療闌尾炎的首選術式, 該術式能大幅減輕手術的創傷, 減少相關并發癥, 利于患者術后快速恢復, 深受醫生及患者青睞[3]。但相關研究發現,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影響患者住院時間的因素較多,導致住院時間延長, 增加患者痛苦及經濟壓力, 需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預防[4]。基于此, 本研究分析了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住院時間的影響因素, 并提出相關干預策略, 供臨床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6 月~2023 年6 月在本院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患者100 例, 其中男58 例,女42 例;年齡最小18 歲, 最大77 歲, 平均年齡(42.28±13.65)歲。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診斷標準;②均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 具備明確適應證, 無禁忌證;③臨床資料完整;④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行開腹手術治療或術中中轉開腹者;②重要臟器功能伴嚴重障礙;③合并精神疾病;④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⑤合并惡性腫瘤。將患者按照術后住院時間分為≤5 d 組(64 例)及>5 d 組(36 例)。
1.2 方法 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①基礎資料:包含性別、年齡、文化程度、BMI、既往病史(慢性闌尾炎、高血壓、糖尿病病史)等;②術前檢查資料:白細胞計數陽性情況、中性粒細胞陽性情況、C 反應蛋白陽性情況, 均以超出正常范圍作為陽性判定標準;③手術相關資料:包含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有無粘連積液等;④并發癥:腸梗阻、切口感染等并發癥是否發生。統計患者的住院時間, 分析住院時間的影響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軟件SPSS22.0 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 多元回歸分析;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住院時間的單因素分析≤5 d 組年齡、文化程度、BMI、病程、闌尾炎類型、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C 反應蛋白、術中粘連積液、標本袋穿孔技術、并發癥及慢性闌尾炎、高血壓、糖尿病病史與>5 d 組對比有差異(P<0.05);兩組性別、殘端處理方式、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無差異(P>0.05)。見表1, 表2。
表1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住院時間的單因素分析[n(%)]
表2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對比( ±s)
表2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對比( ±s)
注:兩組對比, 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5 d 組 64 48.16±5.24 12.72±3.39>5 d 組 36 50.17±6.45 11.87±2.56 t 1.692 1.308 P 0.094 0.194
2.2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住院時間的多因素分析Logistic 多因素分析顯示, 年齡、BMI、病程、闌尾炎類型、C 反應蛋白、術中粘連積液、慢性闌尾炎病史、標本袋穿刺技術、并發癥是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住院時間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為治療闌尾炎的常用方法, 該手術作為一種微創術式, 優勢包含切口小、創傷輕、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 但臨床實踐發現, 由于患者在年齡、病程、闌尾炎類型等方面存在差異, 導致住院時間可能會延長[5,6]。因此, 分析該手術術后住院時間的影響因素對住院時間的合理縮短至關重要。
本研究顯示,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住院時間的影響因素包含年齡、病程等, 具體分析如下[7-10]:①年齡:若患者為老年人, 會降低其痛覺敏感性, 導致病情被延誤, 增加治療難度, 同時老年患者生理功能逐漸減退, 導致切口愈合速度變慢, 延長住院時間;另外老年患者機體防御機能明顯降低, 容易發生院內感染, 其必然會延長住院時間。②BMI:若BMI 較高容易發生胰島素抵抗、代謝功能紊亂情況, 生理機能也存在微炎癥反應, 使術后康復受到一定影響, 因此延長住院時間。③病程:病程時間越長, 闌尾會發生越嚴重的炎癥反應, 當炎癥反應浸潤、擴散到周圍臟器, 會延長治療時間, 同時隨著病程時間延長, 容易發生化膿、穿孔等嚴重情況, 甚至可能引發彌漫性腹膜炎, 導致患者病情加重, 影響術后康復速度, 造成住院時間延長。④闌尾炎類型:研究發現, 相比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患者, 急性化膿性、壞疽性闌尾炎會明顯延長術后康復時間,原因是此類型闌尾炎炎癥反應更明顯, 容易出現粘連、滲液等情況, 增加手術難度, 再加上手術的創傷性, 延長了術后整體恢復時間。⑤C 反應蛋白:C 反應蛋白是血清炎性細胞及炎性因子, 是評價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指標, 其水平越高, 表示感染程度越嚴重, 當感染程度增加, 不僅基礎能量消耗增多, 生理功能恢復也會變慢, 因此影響術后康復速度, 延長住院時間。⑥術中粘連積液和慢性闌尾炎病史:術中粘連積液存在時提示炎性粘連積液發生于闌尾與周圍組織間, 導致手術難度及創傷性增加, 延長康復用時;存在慢性闌尾炎病史情況下, 患者病情相對更重, 自然會造成術后恢復時間延長, 導致住院時間延長。⑦標本袋穿刺技術及并發癥:未應用標本袋穿孔技術取出闌尾, 闌尾炎性滲液情況下切口會被污染, 使切口愈合時間延長;并發癥發生后也會延長住院時間。
針對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住院時間的影響因素,應在圍術期加強干預, 盡可能使患者術后住院時間縮短, 具體干預措施包括:①評估患者病情:患者入院時要詳細了解其病情、既往病史、體質量等相關信息,并協助患者完成相關輔助檢查, 據此分析會延長術后住院時間的影響因素[11]。②實施預防性干預:加強術前宣教工作, 對患者詳細介紹闌尾炎知識、腹腔鏡手術知識等, 重點講解年齡、體質量等危險因素對術后住院時間的影響, 介紹可有效降低影響程度的方法, 增強患者自我防控意識, 盡量減輕各因素的影響;積極開展術前訪視工作, 指導正確進行術前準備, 并在合理時間內禁食禁飲, 降低手術風險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手術時間縮短, 進而縮短住院時間;同時在術前階段根據評估結果、檢查結果等對患者整體情況做出適當調整, 尤其是老年患者, 如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 需有效控制病情, 避免對手術造成不良影響。術前及時開展各項實驗室檢查, 認真分析檢查結果, 若C 反應蛋白、白細胞計數等指標水平過高, 提示機體有較重的炎癥反應, 會影響術后康復, 因而需加強炎癥反應的控制, 為術后快速康復奠定良好的基礎[12,13]。③加強手術管理:手術當天, 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 醫護人員需認真評估患者情緒狀況, 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并利用語言、肢體動作等鼓勵患者, 使患者情緒保持平穩, 避免過度緊張影響手術操作的順利性。在手術過程中按流程嚴格實施手術操作, 各項操作保證無菌性, 預防醫源性感染, 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注意保暖,足量補充液體, 盡可能減輕手術對機體生理功能的影響;另外, 如發現術中粘連積液, 在不影響手術操作的情況下盡量分離粘連, 以縮短住院時間[14-16]。術后,密切觀察患者麻醉蘇醒情況、生命體征變化等, 并將其轉運至病房, 做好病房交接工作。④盡早開展術后康復干預:手術完成后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變化, 結合既往資料、臨床經驗等分析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常見的并發癥, 總結發生原因, 再采取適當措施積極預防相關并發癥, 使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幾率降低, 避免住院時間延長。術后禁食時間要合理縮短, 鼓勵患者盡早進食,借此促進胃腸蠕動加快, 進而使胃腸功能快速康復;指導患者合理飲食, 由流質飲食逐漸向半流質、普通飲食過渡, 且飲食堅持清淡、易消化原則, 醫護人員可明確告知哪些食物具有促進術后康復的作用, 囑咐患者禁食刺激性食物、油膩性食物等, 防止術后康復受到不良影響[17-19]。研究指出[20], 術后康復訓練的有效開展對縮短住院時間極為有利, 因此, 術后還要指導患者在適當時機下床運動, 無法下床前醫護人員可幫助患者被動運動, 待能夠下床后循序漸進的增加運動時間及運動量, 促進恢復速度加快。
綜上所述, 腹腔鏡闌尾炎切除術后住院時間會受到年齡、術中有無粘連積液、闌尾炎類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應根據影響因素, 再結合個體情況實施針對性的干預, 使影響程度降低, 避免住院時間延長, 促進患者盡早康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