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龍
甲狀腺瘤屬于發生于患者頭頸部的腫瘤, 相比于以往, 現階段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飲食習慣, 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變, 有研究指出:現階段甲狀腺瘤的發病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此類疾病中, 女性人群的發病率顯著高于男性群體。甲狀腺對于人體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能夠在機體中合成甲狀腺素,同時能夠對人體的各項功能進行有效調節, 如果患者的甲狀腺出現異常, 則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聲音嘶啞、吞咽困難以及呼吸困難均屬于患者的主要癥狀, 以甲狀腺腫瘤的性質為基礎, 可將其分為良性與惡性, 多數病例均屬于良性, 其預后相對較好, 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 同樣會存在較大的幾率使得患者出現多種類型的并發癥, 甚至由于治療不及時導致患者出現惡變[1,2]。對于甲狀腺瘤的治療現階段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存在多種類型的治療方式, 包括手術干預、放射治療等。通過長時間的實際應用發現, 通過手術干預的模式對患者進行治療, 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 但是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即常規的手術對于患者機體的創傷相對較大, 在手術結束后, 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幾率同樣相對較高。其存在著手術切口大、手術創傷大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等方面的局限性, 因而明確高質量的手術治療措施對于患者自身來說具有深遠的意義[3,4]。本文將2019 年1 月~2022 年12 月本院60 例甲狀腺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探究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瘤的臨床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1 月~2022 年12 月本院60 例甲狀腺瘤患者參與到此次研究中, 將入院序列數作為分組基礎, 應用隨機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2 例, 女18 例;年齡27~76 歲,平均年齡(53.62±9.31)歲。觀察組男12 例, 女18 例;年齡27~76 歲, 平均年齡(53.73±9.22)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傳統甲狀腺切除術。術前引導患者進行心電圖、氣管軟化試驗、喉鏡、甲狀腺功能等相關檢查, 完成后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體位:仰臥位, 在患者頸部前方做切口,對皮膚以及各組織進行分離, 保障患者的甲狀腺能夠有效的暴露, 明確實際情況后對甲狀腺瘤進行切除, 切除完成之后留置引流裝置, 縫合切口。
1.2.2 觀察組 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手術。術前引導患者進行心電圖、氣管軟化試驗、喉鏡、甲狀腺功能等相關檢查, 完成后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體位:仰臥位, 在患者頸部前方正中鎖骨上1~2 cm 做小切口, 過程中注意控制切口的大小, 處理患者甲狀腺下極, 完成后將患者下極血管切斷, 在患者氣管表面進行分離操作, 對喉返神經-喉部進行游離,使得患者腺葉處于松動的狀態, 處理甲狀腺上極, 之后切除甲狀腺瘤, 完成后對甲狀腺殘端進行縫扎, 予以患者止血操作, 結扎甲狀腺上動脈, 手術過程中應最大程度的避免對患者喉上神經以及喉返神經造成損傷, 留置引流管, 對手術切口進行縫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疼痛程度、并發癥發生率及手術前后甲狀腺功能指標、應激指標。
1.3.1 手術相關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大小以及住院時間。
1.3.2 疼痛程度 術后采用VAS 評分評估患者疼痛程度, 疼痛程度越高, VAS 評分越高。
1.3.3 并發癥 包括皮下結節、切口粘連、頸前區疼痛以及聲音嘶啞。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20.0 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切口大小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切口大小(cm) 住院時間(d)對照組 30 62.03±10.02 85.97±6.80 7.11±0.62 7.12±0.66觀察組 30 54.32±9.71a 53.00±5.96a 4.53±0.46a 4.35±0.74a t 3.027 19.971 18.304 15.301 P 0.004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疼痛程度對比 觀察組VAS 評分為(2.38±0.19)分, 低于對照組的(5.09±0.48)分(t=28.753,P=0.000<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3.33%低于對照組的20.00%(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
2.4 兩組手術前后甲狀腺功能指標比較 術前, 兩組FT3、FT4、TSH 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觀察組FT3、FT4水平高于對照組, TSH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甲狀腺功能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甲狀腺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對照組術后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FT3(pmol/L) FT4(pmol/L) TSH(mU/L)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對照組 30 5.91±1.09 5.32±1.01 16.18±3.80 12.99±2.49 2.04±0.60 2.57±0.76觀察組 30 5.88±1.12 5.84±0.96a 16.30±3.77 15.80±3.76a 2.05±0.62 2.08±0.59a t 0.105 2.044 0.123 3.413 0.063 2.789 P 0.917 0.046 0.903 0.001 0.950 0.007
2.5 兩組手術前后應激指標比較 對照組術前Cor 水平為(127.61±14.03)μg/L, 觀察組為(127.32±13.97)μg/L,對比無明顯差異(t=0.080, P=0.936>0.05);觀察組術后Cor 水平為(251.62±13.31)μg/L, 低于對照組的(283.06±10.61)μg/L(t=10.117, P=0.000<0.05)。對 照 組 術 前NE 水平為(264.77±15.33)ng/L, 觀察組為(265.02±15.22)ng/L,對比無明顯差異(t=0.063, P=0.950>0.05);觀察組術后NE 水平為(333.10±12.42)ng/L, 低于對照組的(406.08±12.61)ng/L(t=22.584, P=0.000<0.05)。
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是甲狀腺, 其主要由側葉以及峽部組成, 由于在人體甲狀腺中的血運十分豐富, 同時其會受到人體頸部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的支配, 且甲狀腺激素主要由甲狀腺合成, 對于人體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以甲狀腺的病理改變為基礎, 可將其分為良性腫瘤以及惡性腫瘤。有資料顯示:良性腫瘤占甲狀腺瘤病例的79%左右, 且女性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 以沿海地區的發病率最為突出。甲狀腺位于人體頸部喉結的下方, 正常情況下其觸摸狀態為薄且軟,當患者甲狀腺出現腫脹情況時, 則能夠明顯觸及, 在發病后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包括甲狀腺腫大以及濾泡增生等[5,6]。
在對甲狀腺瘤進行治療的過程中, 有多種治療方式, 需要對甲狀腺以及頸部淋巴節進行清掃, 在完成治療后需要保障患者腫瘤被完全清除。因而現階段手術治療是干預甲狀腺瘤的主要方式。傳統的手術治療方式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 但是其同樣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 如:傳統的手術由于手術切口較大, 使其對患者機體的損傷較大, 在術后留置的引流管同樣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患者的康復速度造成相應影響, 提高了患者出現感染的幾率。傳統手術在實際治療過程中, 需要將患者的頸前肌肉以及頸闊肌進行切斷, 切斷后會存在較大幾率使得患者頸闊肌、頸部皮膚、頸部皮下以及頸前肌于甲狀腺出現粘連情況, 在出現該情況之后會存在較大幾率使得患者頸部運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不僅會使得患者在術后出現頸部疼痛, 甚至會對患者的閉眼以及發音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 人群對于美觀的追求愈發強烈, 傳統手術由于切口較大, 在手術結束后對患者的外部美觀造成破壞。而改良小切口手術則具有切口小、對患者機體損傷小、美觀效果好、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等優勢, 在本研究中同樣得到證實,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大小小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認為, 主要是由于改良小切口手術能夠最大程度的降低對患者的創傷, 僅需要較小的切口便能完成手術治療, 減輕了患者的應激反應[7-10]。在靖帥等[11]的研究中顯示:通過對甲狀腺瘤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手術獲得了優良治療效果, 同時有效控制了手術對患者的創傷, 在減少整個手術耗時的同時, 顯著改善了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幾率。同時在寧賢國[12]的研究中顯示:其在甲狀腺瘤患者手術過程中應用改良小切口手術, 不僅取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 同時改善了手術過程中的指標, 對于患者手術后的恢復質量以及恢復速度均具有深遠影響, 在縮短患者治療周期的同時, 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 對甲狀腺瘤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 能夠取得優良的治療效果, 同時可以改善手術過程中的指標、患者的疼痛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應激情況, 值得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