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堯彬
頸動脈斑塊會引起頸動脈血流狀態的異常, 從而導致中風等疾病的發生, 對患者的預后和生存影響很大;且頸動脈斑塊會引起腦組織血流灌注量不足, 從而導致腦部神經功能受損, 進而導致并發癥。運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以對頸動脈斑塊的大小、位置、頸動脈內膜厚度等進行準確的診斷, 對于頸動脈斑塊的臨床診斷和鑒別具有重要意義[1]。頸動脈斑塊是導致頸動脈病變的重要因素, 它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表現, 其發生與腦梗死有密切聯系。所以, 對頸動脈斑塊進行早期篩查, 可以對疾病進行早期預防和準確的介入治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是臨床上診斷頸動脈斑塊的首選方法, 但DSA 中造影劑的使用可能會使患者出現嚴重的生理不良反應。因此, 尋求一種簡單、安全、簡便的篩查手段, 對診斷頸動脈斑塊有很大的價值。本研究將50 例頸動脈斑塊患者納入觀察組, 另收集50 例同期行體檢的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 對其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頸動脈斑塊診斷中的價值進行了分析,旨在研究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頸動脈斑塊及其穩定性的診斷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8 年1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50 例頸動脈斑塊患者納入觀察組, 另收集50 例同期行體檢的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中, 男女分別有29、21 例;年齡31~77 歲, 平均年齡(54.92±8.45) 歲;體質量47~77 kg, 平均體質量(60.21±6.45)kg。觀察組中, 男女分別有28、22 例;年齡33~78 歲, 平均年齡(54.52±8.61)歲;體質量45~76 kg, 平均體質量(60.57±7.12)kg。兩組性別、年齡、體質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對照組所有均為健康人;②觀察組患者在住院之前未服用抗腦血管病治療或使用抗血小板藥物;③具備完整的臨床數據。排除標準:①檢查禁忌;②有精神病, 或者有意識障礙;③感染重度傳染病;④嚴重的心血管病;⑤妊娠婦女;⑥未達到相應診斷標準。
1.2 方法 采用SIEMENS 公司的ACUSON S3000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對兩組進行了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探頭的頻率在3~10 MHz, 患者的體位是仰臥位,頭向一側傾斜, 從下頜骨到鎖骨行超聲掃描, 采集圖像, 對其進行檢查[2,3]。通過對頸動脈內膜厚度、斑塊大小、數量、形態、發生位置、斑塊內部回聲、微血流和血液流動特征的研究, 綜合分析其臨床應用價值。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斑塊檢出率、血流狀況;不同血管狹窄程度的斑塊穩定性。斑塊判斷標準:頸動脈內中膜厚度≥1.5 mm, 突出血管腔內。斑塊穩定性標準:易損斑塊(穩定性差)特征:①潰瘍型斑塊;②斑塊內出血或脂質核心;③斑塊破裂伴血栓形成;④斑塊內新生血管較多;⑤血管狹窄程度較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斑塊檢出率比較 觀察組單側斑塊、雙側斑塊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斑塊檢出率比較[n(%)]
2.2 兩組頸動脈血流狀況比較 觀察組頸動脈PSV和RI 顯著高于對照組, EDV 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頸動脈血流狀況比較( ±s)
表2 兩組頸動脈血流狀況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PSV(cm/s) EDV(cm/s) RI對照組 50 61.14±3.92 25.21±3.21 0.61±0.04觀察組 50 84.51±3.13a 16.22±2.12a 0.89±0.13a t 32.943 61.525 41.557 P 0.000 0.000 0.000
2.3 不同血管狹窄程度的斑塊穩定性比較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顯示:觀察組輕度狹窄26 例, 中度狹窄18 例, 重度狹窄6 例。血管重度狹窄患者易損斑塊檢出率高于血管中度狹窄及血管輕度狹窄患者(P<0.05)。見表3。
表3 不同血管狹窄程度的斑塊穩定性比較(n, %)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人的心腦血管疾病,會影響到患者的生理狀況和生活質量,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腦血管病的重要原因。近年來, 隨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的變化, 腦血管病發病率急劇增加, 同時, 這種疾病的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都很高,對患者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2]。臨床上發現, 引起腦血管病的因素很多, 主要是由于腦組織缺氧、缺血, 導致相應的腦組織缺血性壞死。許多研究表明,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腦梗死的重要原因, 并且大多數的腦梗死都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有關[3]。在病變的發生和發展中,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出現、栓塞的脫落都有一定的影響。頸動脈斑塊脫落不僅是造成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還是造成腦梗死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理基礎[4]。粥樣硬化斑塊引起腦卒中有多種的因素, 其本身可直接堵塞引起血管狹窄, 導致腦血流灌注量不足, 引起低灌注量腦梗死;也可由于斑塊受高速血流的沖擊發生破裂, 激活血小板, 引發凝血反應,形成血栓, 以及斑塊內潰瘍、出血、脫落栓子等導致腦梗死。這就意味著, 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對于控制和防止腦梗死的發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且頸動脈硬化斑塊的種類及其穩定性與腦血管病的嚴重性密切相關, 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及時掌握病情, 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從而達到控制病情的目的[5]。超聲作為一種評估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的非侵入性式診斷方法, 因其具有方便、經濟以及實時動態成像等優勢成為頸動脈疾病初步篩查和評估斑塊穩定性的首選方案[6]。既往臨床試驗都認為頸動脈狹窄是患者危險分層的第一要素,但隨著研究的深入, 發現精準評估斑塊的穩定性對于預防腦卒中的發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7]。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腦卒中的主要病理變化, 因此,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測定可作為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腦血管造影等由于成本高, 很難在傳統的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與之相比, 彩色多普勒超聲具有成本低廉、操作方便、檢測時間短、準確度高等優點,已被廣泛用于腦卒中的臨床診治[8,9]。
動脈管腔狹窄、斑塊硬化等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特征, 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階段進行有效的治療, 可以幫助患者準確地確定病變類型, 提高診斷和鑒別診斷準確性。因此, 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 及時發現動脈粥樣硬化和頸動脈斑塊病變, 可以對病情的發展做出準確的預測。本研究顯示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患者頸動脈斑塊的診斷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對頸動脈斑塊的診斷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觀察組單側斑塊、雙側斑塊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PSV和RI 顯著高于對照組, EDV 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血管重度狹窄患者易損斑塊檢出率高于血管中度狹窄及血管輕度狹窄患者(P<0.05)。發現重度狹窄的患者的斑塊穩定狀況相較于輕度患者來說明顯更差。可見,彩色多普勒超聲可根據血管壁增厚程度、血流改變和回聲特征, 區分各種類型的斑塊, 并判斷其穩定性。從物理角度來看, 血脂異常會引起血管壁的增厚, 從而形成斑塊和血栓。這種血栓會隨著血液的流動, 擴散到身體各處, 從而誘發相應的病癥, 比如腦卒中。而頸動脈位于頸動脈淺表, 有助于彩色多普勒超聲的發現, 頸動脈的超聲檢查可以顯示頸總動脈、頸動脈球部、頸內動脈的遠端, 通過脈沖血流參數可以幫助預判斷腦卒中的發生的可能。根據頸動脈斑塊的特性, 可以提示其血管病變的特點, 從而對疾病的分類做出正確的判斷[10,11]。彩色多普勒超聲是一種無創傷、無痛苦的新技術, 它能反映血管的內部結構、斑塊的表面特征、所致的管腔狹窄以及血流動力學改變等。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不但能獲得較好的影像, 而且能全面反映頸動脈的整體狀況和臨床狀況, 有助于醫師迅速判斷頸動脈斑塊的存在, 并能根據頸動脈的回聲和強度來判斷病變的性質, 從而提高臨床診斷的工作效率,同時也能為以后的治療提供參考[12]。圖像能清楚地顯示斑塊的大小、位置、數量、平滑度、回聲和均勻度,并能根據回聲的變化, 判斷斑塊的性質, 例如:低回聲斑塊含有脂肪壞死核心, 或伴有潰瘍, 有更高的斑塊危險性, 等回聲斑塊是膠原, 強回聲斑塊是鈣化鈣, 上述特點在多普勒超聲下都能得到很好的反映。彩色多普勒超聲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技術, 它可以利用超聲反射圖像來確定病變的生理特征, 從而準確地判斷出頸動脈的斑塊數目、血管壁厚度、血液流動和回聲特征, 達到對疾病的診斷和鑒別目的[13]。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臨床上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可以準確地判斷頸動脈斑塊的大小、內部回聲特點和血液流動特點, 有助于發現斑塊, 還能夠判斷斑塊的穩定性, 判斷其是否為易損斑塊, 為進一步的治療提供依據。在醫學調查中,對頸動脈斑塊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檢查, 可以清楚地區分出斑塊的病變, 并了解頸動脈的血流狀態, 確定斑塊的穩定性, 從而為進一步的治療奠定基礎[5]。彩色多普勒超聲可對頸動脈斑塊進行定性、定量分析, 對判斷頸動脈斑塊具有重要意義;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以根據患者的血流狀況如 PSV、EDV、RI等進行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具有高效、方便、經濟的特點, 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14,15]。
綜上所述,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頸動脈斑塊的診斷具有較高的準確性, 有助于提高患者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 為臨床診斷提供充分的依據, 并根據頸動脈斑塊的各項特征, 對其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診斷, 進一步判斷斑塊穩定性, 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