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睿 王一清 王玲玲
對于血站而言, 在進行采血前需要面向無償獻血者血液進行系統檢測, 以確保血液安全[1]。近年來,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與NAT 被廣泛應用于血站采血前期血液樣本檢測工作中[2,3], 有關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在血液篩查中的應用價值成為業內人士高度重視的一項課題。已有報道認為[4]: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異常情況下提示檢測對象存在肝炎性疾病以及丙型肝炎的可能性較大, 是獻血者肝功能檢測的重要指標之一。但也有報道指出, 在肝炎特異性診斷方法持續完善的背景下, 進行有關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指標的檢測對確保血液安全意義不顯著[5]。因此, 為進一步明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測在血液篩查中的價值, 明確其與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之間的對應關系, 本研究將符合時間段要求, 即2022 年3~10 月期間, 于血站進行血液篩查的90 份無償獻血者的血液標本作為研究對象, 對其進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測, 并面向血液篩查提供數據支持, 現將相關數據與結果匯總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將符合時間段要求, 即2022 年3~10 月期間, 于血站進行血液篩查的90 份無償獻血者的血液標本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無償獻血者輸血五項中梅毒螺旋體、T 淋巴細胞病毒檢測結果均為陰性;②血液篩查標本無溶血性問題;③無嚴重脂血癥狀。排除標準:①輸血五項中梅毒螺旋體、T 淋巴細胞病毒檢測有陽性結果產生;②血液標本存在其他質量問題;③樣本量過少。90 例無償獻血者中男48 例、女42 例;年齡20~60 歲, 平均年齡(40.25±7.81)歲;文化水平:高中以下學歷29 例、高中學歷40 例、高中以上學歷21 例。根據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測結果不同將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測陽性標本(>50 U/L)10 份設為觀察組, 檢測陰性標本(≤50 U/L)80 份設為對照組。
1.2 方法 對90 份無償獻血者的血液標本進行血液篩查。HBsAg 以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體試劑盒由廣州萬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anti-HCV試劑盒由廣州萬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人類嗜T 細胞病毒檢測試劑盒由上海岑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測試劑盒由上海榮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血液標本篩查過程中使用的檢測設備為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由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全自動加樣器由專門儀器生產廠商提供。應用ELISA 對輸血感染五項以及甲型病毒性肝炎(HAV)、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進行檢測, 同時使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熒光法對HCV 以及HBV 進行檢測。
1.3 觀察指標 觀察90 份血液標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分布水平, 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HCV、HBsAg 陽性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分布水平 90 份無償獻血者的血液標本中, HBsAg 陽性以及anti-HCV 陽性情況下,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多≤20 U/L;NAT 聯檢陽性, 鑒別為陰性,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多≤50 U/L。見表1。
表1 90 份血液標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分布水平(份)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HCV、HBsAg 陽性率比較 觀察組HCV、HBsAg 陽性率高于對照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HCV、HBsAg 陽性率比較[份(%)]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這一指標可作為直接反映受檢對象肝臟組織細胞受損情況的評定指標, 對于血液標本篩查過程中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出現異常征象的患者, 提示肝細胞受到損傷, 臨床可以通過進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測的方式, 幫助受檢對象鑒別肝炎病毒攜帶狀態, 并根據檢測結果有效預防肝炎通過血液進行傳播[6]。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 在進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指標檢測的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干擾性因素, 如飲酒、肥胖、血色素沉積、藥物作用以及胰蛋白酶缺乏等, 上述因素均可能導致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提升[7,8], 因此單獨依據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測水平對患者是否存在肝臟類疾病進行判定的依據還不夠充分[9-11]。近年來臨床實踐中針對血液篩查試劑的靈敏度有所提升, 國內外一系列研究報道[12,13]中開始嘗試對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血液篩查項目進行逐步取消,并證實其對血液篩查質量無特異性影響。國內有研究嘗試對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指標進行提升, 將血液樣本報廢狀態下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測指標閾值提升至120 U/L, 同時在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指標面向疾病篩查環節的上限值進行調節, 以達到50 U/L 為標準。有相關報道認為[14,15], 對于存在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異常的患者, 其指標檢出值多維持在40~50 U/L 范圍, 并且報道顯示通過對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出上限值進行調節的方式, 能夠實現對血液樣本的有效節約。本研究中血站血液報廢情況顯示無償獻血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出值不合格率在0.62%左右, 與有關報道[16]中的2.8%~3.0%水平存在一定差異, 提示多數情況下血漿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提升與非感染性因素存在關聯性。
對于HCV 陽性以及HBsAg 檢出陽性患者而言,在感染過程中對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測結果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出值正常狀態下患者多處于免疫耐受期, 這一狀態下的HBsAg 病毒多以恢復期以及非活躍期為主要表現。同時,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測指標檢出范圍多在50~340 U/L 內, 僅有少部分樣本在進行NAT 檢測時呈現出陰性結果。從這一角度上來說,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與HBV 感染前的相關性關系不顯著。在血站應用NAT 方式進行血液篩查的過程中, 僅有少部分隱匿性肝炎以及窗口期肝炎患者血清檢測結果為陰性, 且與之對應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處于正常水平。從這一角度上來說, 在血站血液篩查過程中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對隱匿性乙型肝炎以及窗口性肝炎的篩查效果相對有限。有關臨床報道[17]中指出, 對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出值>120 U/L 患者而言, HCV、GBV-CE2抗體和HAV 以及B19 在傳播率上具有高度相似性, 同時與血清陰性患者HCV 感染的相關性關系不顯著。在對血液血漿成分安全性進行分析的過程當中,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測的臨床意義比較有限。同時有研究報道中[18]提出對于少部分HCV 以及RNA 陰性者而言, 在血液篩查過程中可能出現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測結果異常表現, 這一研究結果提示進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測對HCV 漏檢有良好的干預效果。
在有關血液樣品篩查對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進行分析的過程中, 結果顯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篩查對提升血液樣本安全性有積極作用。但本研究中結果顯示:觀察組HCV、HBsAg 陽性率分別為40.00%、60.00%,高于對照組的33.75%、53.75%,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陽性標本中檢出HCV、HBsAg 陽性率稍高, 但HCV、HBsAg 陽性與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異常無顯著關聯, 這可能在于本次研究中樣本量較小, 導致其分析結果存在缺陷。在同類研究[19]中發現, 雖然在對HCV 陽性標本進行篩查過程中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指標發揮一定作用, 但對輸液風險的控制效果并不理想。結合同類研究報道來看,人體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提升與病理性因素之間的對應關系不是特別明顯,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的提升可能與特殊藥物用藥、過度飲酒以及肥胖等存在關系,且現階段也無法通過應用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篩查的方式判斷受檢者是否存在病毒性肝臟疾病, 在提高血液標本安全性方面的價值比較有限。臨床檢測中可以通過提升檢測試劑靈敏度的方式盡早對隱匿性肝炎進行有效篩查, 這也意味著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在血液篩查中的價值會受到一定影響, 值得引起重視。
綜上所述, 在面向血站采集血液標本進行全面血液篩查期間, 在血液篩查重要性不斷突出的背景下, 血液檢測安全性也呈現出一定的提升趨勢。但是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的檢測價值比較有限, 因此除了要做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的檢測外, 還要做好血液篩查中輸血五項指標等的檢測, 才能為臨床提供更多的依據, 及時篩出異常血液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