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傳統的給排水本科專業在應對智慧化改革過程中,考核評價體系存在諸多不足,阻礙了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本研究通過調整考核主體、內容及培養方向,構建了適應人才培養的考核評價體系,優化了考核主體和內容,以多課程協同考核為基礎,建立了跨課程考評體系,最終實現了全教學周期的人才考核鏈條。在相關院校實踐過程中,通過該考評體系的運用,企業對智慧水務人才滿意度提升了23.3%,給智慧水務人才培養提供了助力。
[關鍵詞]智慧水務;多課程協同;全教學周期人才考核;考核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0"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3-0038-04
在給排水專業教學過程中,比較關注教學理論的體系化以及實踐能力的標準化,[1]在應對智慧化、“雙碳”目標等行業新業態時,原有教學理論體系的陳舊和實踐能力評價標準的缺失,就暴露了專業人才培養的短板。在智慧水務教學領域,理論和實踐體系的更新速度遠遠超過傳統知識體系更新速度,如果不能及時面對和變革,就會造成人才培養的滯后。因此如何提升智慧水務等新領域人才培養質量,是給排水專業教學改革中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2]本文擬從考核評價體系的優化入手,反推教學方式和知識體系的變革,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傳統給排水專業本科的考核體系,一直以單學科考核和實踐教學(設計)考核為主,雖然近年來考核形式及內容日趨靈活,但仍缺乏根本性的改革。[3]在應對智慧化大潮的過程中,構建起適應行業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是至關重要的。全新的考評體系既要滿足現有課程為主體的考核需求,也應該兼顧知識體系的綜合評價,還要體現全教學周期的反饋。這需要從考核主體、考核內容、考核方式以及如何設定任務節點進行全教學周期反饋等多個角度進行改革。
一、調整考核主體及考核內容,實現多課程協同考核
基于學生考試、教師評教的學期式互動遠遠不能適應專業的發展,必須構建一套基于課程任務節點的動態反饋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既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情況的評估,也利于教學方式的實時調整和教學資源的最佳配置。
(一)調整考核主體,實現多元協同考核
在考核主體上,要徹底打通現有考核機制的壁壘。未來參與考核的將不僅僅是教師和學生,企業也要納入考核主體,考核從教學雙方的反饋走向面向專業市場的反饋是一場根本性的革命。考核主體的多元化將極大地加快知識體系的更新速度,使之更加貼合于實際工程項目。平時考核的主體不再局限于課堂,而可以通過案例解決、企業交流互動等方式,成為課程成績的一部分;同時單門課程的考核又將是整個教學體系中某一具體方向的考評基石(見圖1)。這種基于多門課程知識點整合重組、實踐教學任務式的延伸(任務主體涵蓋多課程、多技能并由用人單位協同提出和管理)、實習與技能培養(尊重企業主體)等的全過程考評,[4]可在不打破現有教學體制的基礎上,充分引導單一課程內的教學滿足智慧化改革需求,根據行業發展加速知識體系更新,同時這一成果將在課程考核內以及教學成績多元化方面有所體現。
在原有課程體系上設置新的人才培養方向(或技能培養方向)考核節點,這部分的考核主體應該是以企業需求為主,將其作為學生綜合能力考評的一部分,甚至可以作為就業能力的標準模板。當然這個考核是具備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根據學生選擇的課程方向以及相應實踐教學任務設置,形成相對完整的體系化考核。[5]這種考核方式更有益于對學生學習方向進展進行評價。此外,凸顯畢業設計的導向性,將其當作最終教學成果,并作為全教學周期考核的最后評價環節,此時畢業設計不再由指導教師進行命題,而是根據學生培養方向結合項目由行業企業進行命題和考核;這一環節的考核主體由指導教師、行業企業、實習單位共同擔任,考核學生綜合能力,并對學生學業進行完整評估。
(二)調整考核內容,實現多課程協同考核
現階段的給排水高等教育,單純以知識點作為考核內容,顯然難以適應行業發展,需要調整考核內容,形成多課程協同考核。[6]一方面,要實現課程內知識點最終指向性的變革,每門課程都有具體的專業服務方向或領域,不同課程中的很多知識點串聯后還可以形成知識模塊進而延伸成任務單元,而任務單元本身就可以是相對開放的,可以與實際需求相銜接;另一方面,引入案例可以使得考核形式更為靈活,更尊重學生學習自主性,給學生以有側重點的靈活空間,學生可自主選擇部分任務單元作為考核評分項,注重學生與教師或企業導師基于案例情景進行互動交流,這兩部分將替代現有平時成績作為綜合考評的一個環節。最終考核也將突破一張卷的模式,除了基礎知識點統一考核外(占比不超過1/3),基于不同任務單元設置的可選擇案例解析或模擬解決問題,使考核更注重于應用(不低于50%)。同時也設置啟發式題目甚至關聯前序知識體系,給學生更多的發揮空間。此外,考核內容也更貼近企業需求與專業注冊考試,以及與人事招聘類型保持一致。
這種考核內容的調整將倒逼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每個任務單元中給出必要的知識點解析后,將有大量的線上線下互動機會(有次數制約,替代現有作業不會增加學生負擔)。任務單元的添加對本課程知識體系的構建以及對前序課程知識體系的延伸將有更好的效果;平時考核周期將更加自由,方式也更為靈活,利于學生增強信心提高效率。
從整個教學過程看,課程內知識體系整合后,相對零散的知識點將整合成若干知識模塊和任務單元,很多任務單元是跨課程的甚至在整個培養周期都將重復出現。將傳統專業課程和部分智慧化新型課程關聯形成新的專業分支,實現多課程任務單元互通,依此進行人才培養,才是解決智慧化人才需求的必由之路。[7]實現多課程任務單元互通必須形成新的跨課程考評體系。理論上多課程體系化考核模式的考核效率遠高于現有單獨課程考核模式,對于理論部分考核可以突出技術原理的綜合應用,而其實踐部分考核也更符合企業用人目標,但如何協調其評分體系與現有課程評價體系的關系,以及如何設置考核方式都是我們所面對的難點。
二、在培養方向層面進行有效考評,實現全教學周期人才考核
(一)跨課程考核體系的建立與實施
現有課程考核成績要關聯保研、就業等多種需求,取消課程考核明顯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預先在專業基礎課開始階段為每個學生個性化設置1~2個培養方向,依照方向進行部分課程差異化設置,并將其關鍵節點作為總評成績的附加項則是可行的。(圖2)
如學生選擇智慧水務這一模塊,必然要增加諸如程序設計、數據分析處理等方面的學習,并將增加儀表、自動化控制等方向的學習權重,因此是否可以設定智慧水務算法綜合考評、智慧水務大數據分析綜合考評、智慧水務方案設計綜合考評等若干獨立考評??荚u除參考方向或領域內課程及實踐教學成績,還可以用更為貼近實際的大的任務模塊綜合考評(內容涵蓋案例解析、創新性考評、綜合知識體系考評等)作為單獨成績加載到成績體系中。這種考評模式甚至可以量化創新創業成果、課外專業學習效果等過往不可量化指標,并與本科生諸如論文、專利等成果相銜接,體現出人才培養的實際效果。每個培養方向必須完成2-3個綜合考評(智慧水務之外,[8]其他領域如海綿城市也可以有類似的機制)則將大大改善現有考評機制,反過來也必然提升人才培養效率。
(二)全教學周期人才考評體系的建立與實施
在跨課程考核體系的基礎上,通過導向性的實踐教學以及學生創新創業培養,最終將畢業設計作為出口進行全教學周期考核。當然全教學周期考核并不是一張匯集所有專業的卷子,而是通過過程節點積累、過程任務引導、技能培養共同驅動的多維度評價體系。這種多維度的評價成果可以通過用人單位備案等方式作為就業參考材料[9],也可作為考研升學的推薦材料,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實際需求。
全教學周期考核可以提高課程間關聯度,解決目前傳統學期式課程學習持續性差、課程關聯度低等問題;結合前序方向性的綜合考評,可以從根本上將固化的學科成績提升為浮動的專業技能成績和綜合評分體系,逐步將小課程提升為大任務,增加了人才培養的多樣性,滿足了不同專業方向的培養學生的需求,從根本上實現了個性化培養與標準化考核的一體化。
新型考核體系并不與現有的教學培養和評價體系相沖突,其既能充分反映出學生對單獨課程的學習情況,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對于專業內方向的選擇機會,能夠凸顯學生對某一興趣領域的深度挖掘效果。這一考核體系緊扣行業人才需求[10],考核主體更加多樣化,考核方式更貼近實際需求,能夠真正做到通過考核反哺教學過程,使得教學從零散的知識分布被塑造成跨課程交叉的知識模塊,由知識模塊衍生出任務單元,再通過專業領域的綜合測評形成大任務。一方面,節點化考核讓學生和教學團隊能夠及時發現人才培養的狀態;另一方面,節點化考核獨立于課程考核之外卻與課程考核高度關聯,更能直觀地反映出培養對象的實際應用水平。最終這一體系以畢業實習、設計為驅動,形成全教學周期的考核,擺脫了對人才培養單一化打分的藩籬,給培養對象更多的個性化評價機會,也更滿足行業用人標準,突出重點、發揮優勢、弱化短板,從全面培養專業水平到特異化培養某一領域的專業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
基于新工科建設成果,本項目通過相關研究所形成的考核體系,已經在黑龍江大學等學校教學中進行了階段性示范,并獲得了學生以及教學團隊的認可,培養了大量從事智慧水務領域的專業人才。畢業生每年從事智慧水務方向的初始就業率,由2019年不足7%提升至2022年的14%,同時截至2023年,歷屆學生實際從事智慧水務方向的比率接近25%,經企業反饋的滿意率從66.7%提升至90%。
總之,本文構建了適應人才培養的考核評價體系,優化了考核主體和內容,確立以多課程協同考核為載體,建立了跨課程考評體系,最終形成了全教學周期的人才考核鏈條。這一考評體系的改革為智慧水務領域的人才培養提供了助力,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培養[11]、知識體系更新與行業發展脫節的問題,使得這一考評體系受到學生和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
在未來的實施過程中,隨著教學進度的不斷推進,我們會不斷追蹤、不斷優化教學權重,根據行業發展和知識體系更新不斷重組知識單元、設定更為有效的任務模塊,不斷驅動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桂偉,趙國群,宋立彬,等. “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傳統工科專業實驗教學改革探索——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 2020(09): 125-126.
[2] 馮曉楠,王宗平,姜薇,等. 基于新工科的給排水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 高教學刊, 2021(S1): 23-26.
[3] 程小春,傅軍,李潔. 多維度改進工科類專業課程教學的思考與實踐——以土木工程結構試驗課程教改為例[J]. 科教導刊, 2023(03): 99-101.
[4] 馬濤. 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高校課堂教學改革探析[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0(03): 84-86.
[5] 蘭義華,王達. 應用型人才培養視角下數據庫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21(12): 79-81.
[6] 趙路華,李想. 新工科建設環境下的高校教學改革[J]. 教育科學探索, 2023(02): 34-41.
[7] 汪昆平,翟俊, 陳猷鵬,等. 專業碩士研究生教學案例庫構建研究——以智慧水務教學案例庫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 2022(28): 16-20.
[8] 鄭宇祺. 智慧水務云平臺技術的應用與發展[J]. 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 2023(04): 175-177.
[9] 陳仕光,孫洪偉,眭愛華,等.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取向研究——以仲愷農業工程學院2011-2018屆畢業生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20(03): 190-201.
[10] 張盛楠,馬嘯雨,于海申,等. “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大學給排水專業智能化課程群建設探索[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術, 2021,(05): 96-101.
[11] 李楠,邱順添,呂學斌,等. 行業驅動的智慧水務新工科建設探索與實踐[J]. 高教學刊, 2021(S1): 85-87.
(責任編輯:王義祥)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SJGY20210684);黑龍江大學新世紀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2021B23)。
作者簡介:許鐵夫(1982—),男,工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智慧水務、水系統低碳技術。陳悅佳(1984—),女,工學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智慧水務、城市污水污泥處理及資源化利用。